泰安市東平縣戴村壩

戴村壩,位於東平縣境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辭海》、《中國水利志》均有載。該壩位於東平縣城東部20多華里南城子村附近,大壩橫截大汶河,壩下為大清河,該壩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大壩為石結構,巨大的石料鑲砌得十分精密,石與石之間採用束腰釦結合法,一個個鐵釦把大壩鎖為一體,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用以將大汶河之水遏入小汶河,用以濟運,為省級文保單位。工程為石質建築,巨大石料之間用鐵釦相連接,從而使整座大壩成為了一體,非常堅固,經受了數百年大水的衝擊,科技含量非常高。大汶河非常的寬闊,有數里之寬,河面上不斷升起一陣陣水汽,大壩高達數十米,洪水傾瀉而下,發出轟隆隆的聲音,異常壯觀。大壩上有不少遊客在觀看這一壯麗的景色,大壩之上為一個寬闊的平臺,上面有不少明清時期的碑刻,主要為歷次修繕工程的記載,對於研究明清河工具有相當的價值。

泰安市東平縣戴村壩

泰安市東平縣戴村壩

據史料及碑文記載,壩初建於明永樂年間。明成祖繼位後,從各方面做遷都北京的準備。他首先考慮到江南物資北運,以供京師所需,"漕運之利鈍,全局所繫也",因而決定治理大運河。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工部尚書宋禮、刑部侍郎金純等奉命疏浚運河。當時從濟寧到臨清的運河地段多丘陵,地勢高,"河道時患淺澀,不勝重載"。元代曾在罡城(今寧陽縣境內)築壩,迫使汶水南入洸河,流至濟寧,再分水南北以濟運道。但濟寧向北至南旺一段,水爬坡上行,終因水勢不足,時常乾涸。宋禮等官員對此束手無策,他們採納了汶上民間治水專家白英提出的"引汶絕濟"的建議,破元代罡城壩,使汶水不再流入汶河,迫使水西行,並在汶水下游大清河東端戴村附近攔河築壩,遏汶水入小汶河南流,"使趨南旺,以濟運道"。在水流湍急、水面寬廣的河面上建攔水壩是十分艱難的。宋禮等人徵調大批民夫,動用無數能工巧匠,克服了道道難關,終於修成了一條長5華里的全樁型土壩,每遇重運,聚沙為堰截水南流,伏秋大訊任其沖刷。天順五年(1461年)增築培厚,此後連年增土培護,百餘年未有大動。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侍朗萬恭壘石為灘,未及二年沖毀,再築土壩。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總河潘季訓在北端築石壩,名曰玲瓏壩。萬曆二十一年尚書舒應龍在南端築石堰防衝名曰滾水壩,中留石灘洩水名曰亂石壩,自此形成一道三壩連接的攔河石壩,明清後統稱為戴村壩。

泰安市東平縣戴村壩

大壩修成之後,攔汶水順小汶河南下,流向南旺運河最高處,再分水南北。一般情況,三分南注,七分北流,即所謂"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之說。從此,妥善地解決了丘陵地段運河斷流的現象,使船隻暢通無阻。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大運河便成了交通大動脈,每年從東南運糧米等物資數百萬石,接濟京師。

2016年6月1日,東平縣戴村壩發現一古代文物,形似烏龜,且保存比較完整,經當地文物管理處工作人員鑑定,這個烏龜名字叫為贔屓,年代應該是清代,目前已被收藏在東平縣博物館。

泰安市東平縣戴村壩

據東平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楊浩說,從該贔屓背部的凹槽看,它應該是揹負著一塊石碑,但目前還沒有發現這塊石碑,而且這個贔屓保存比較完整,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記者瞭解到,我國民間傳說龍生九子,通常把贔屓排在九子首位,一般在各地宮殿、祠堂、陵墓中可見到贔屓揹負石碑,這樣的石碑來歷都很顯赫,多數是當時皇帝所賜封。據悉,贔屓喜好負重,形狀似龜,但細看卻有差異。贔屓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贔屓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像龜。舊時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贔屓形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