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泰安市>岱嶽區 山口鎮

山口位於泰山東麓,汶河之陽,泰萊平原,地處泰安市區東部偏北,距市區20公里,南連泰山區邱家店鎮,西接省莊鎮,東鄰岱嶽區祝陽鎮,北與黃前鎮接壤。距泰萊高速公路4公里。103省道縱穿南北。總面積56平方公里,耕地36800畝,下轄43個行政村,1個居民社區,人口5.2萬。

山口東、西、北三面環山,南為出山之口,故名山口,西漢立村。山口為岱東名鎮,有“金山口”之美譽。民間廣傳“待要吃飽飯,圍著山口轉”。1912年屬泰安縣興仁區,1941年屬黃山區,1945年屬山口區,1948年屬第三區,後改為山口區,1958年建山口公社,1984年改為山口街道,1985年5月改為山口鎮。

山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物古蹟眾多。境內有氣勢宏偉的光福寺、鐵佛堂,有600多年的冶鐵遺址。光福寺在山口村北,舊時寺院古木參天,大殿雄偉輝煌,紅漆圓柱,雕龍繪鳳,牆上壁畫栩栩如生,店內塑像逼真。《泰安縣誌》留有記載。

鐵佛堂位於山口西南,園內有一清泉,是清代泰安72名泉之一,泉水甘冽、冬暖夏涼,據道光八年(1828年)《泰安縣誌》記載:“池圍三尺,闊三尺,水深六寸,渠長十二里。”1982年泉池水面擴大,曾開掘成寬8米,長25米的養魚池。

山口西部的“王墳”,民間傳說葬有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的屍骨。經文物部門考證,認為是商周至漢代的文化遺存,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理學名儒李汝桂,字少崖,號還樸,是山口東太平村人。曾創辦育英書院,是泰山十大書院之一,先後教出學生400餘人,被尊為“海岱儒宗”。學生中有功名者甚多。其中臨邑的邢侗、張玉發為明禮部尚書;肥城李之實,著有《春秋辯移》。李汝桂著有《還樸心聲教言講餘錄》《俚言》等。李汝桂故後,朝廷賜欽題碑銘:“明理學名儒泰山還樸李先生墓”。學生張玉發在山口東門裡樹碑閣紀念。1958年碑閣被破壞。

山口五十多年來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城鎮。山口鍋爐、油罐譽滿全國,山口醬油、食醋香飄萬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