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拘而演周易”,简述历史上儒家和道家对于易经的传承

《周易》是从古流传至今的奇书,又因为“易经”是儒家学者整理后并入到“四书五经”里面的,所以也称之为“易经”。

“文王拘而演周易”,简述历史上儒家和道家对于易经的传承

中国的人文始祖:伏羲

据流传,最早画八卦的人是伏羲,在几千年前,伏羲在山中教村民捕鱼和结网,他有一位妹妹名字叫女娲,相传他们既是兄妹也是夫妻,在山林中共同孕育后代,渐渐的有了人类,繁衍了华夏民族。所以说,他们也是中国的人文始祖。在《淮南子·览冥篇》中有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

解开神秘的神话迷雾,我们大概可以猜出新石器时期在天水一代以蛇作为图腾的部落,首领叫伏羲。那个时候没有明显的伦理关系,夫妻兄妹关系都具有一定的梦寐色彩。

那个时候自然灾害不断,人的力量也有限制,伏羲带领大家一起渔猎,一起生产提高,女娲教会人们抗洪救灾,在这一对能干的夫妻领导下,当地的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伏羲在闲暇之余根据天气阴阳变化创造出了八卦。

卦者挂也,当时没有文字,很多的意思只能用符号和图形来表达,世间万物有因必有果,有天必有地,有男必有女,有白天必有黑夜,这也是阴阳作为八卦的基本原理。一对阴阳生出两对,两队生出四对,四对形成了八卦,

代表着自然界的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种自然现象。

伏羲的八卦台且与黄土高原南部,渭河从其脚底下流过,天卦为乾,地卦为坤。为人们的生产劳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功能。

“文王拘而演周易”,简述历史上儒家和道家对于易经的传承

“文王拘而演周易”

《易经》在神农时期称为“连山易”,到了黄帝时期称为“归葬易”。而正式被称为“周易”是在周文王姬昌之时,被囚禁在了羑里地区推演而成的,在古书《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这样描述:

“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为八卦注解了相关的文字说明,称为卦辞和爻辞,而他的儿子后来在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象辞”,从此以后,易经就被称为“周易”流传至今了,这就是易经的传说和记载。

需要注意的是,《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葬易》以坤卦开始,而《周易》则是以乾卦开始的,当时的记载是可能和星体的变化和规律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到了现在,几千年之后也无从考证。

《连山易》和《归葬易》都已经失传了,而卦辞,爻辞和象辞也是经过了仅过了古代官员的长期积累记录而成。

“文王拘而演周易”,简述历史上儒家和道家对于易经的传承

易经对于周朝的精神意义

在周朝以前,凡是负责记述统治者言行举止的官员,也同样负责着天神祭祀等职能。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无论是祭祀这样的大事,还是出行这样的小事,都喜欢查问卜卦的结果,所以,古代的史和祝两人天天围绕在统治者身边,一个负责记录,一个负责占卜,分工合作,又称为“卜史”!这些官员主要负责掌管天文,星象等的观察,如同中国较早的科学知识系统。

人类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最能依赖与历法,而历法又作为天文学研究的结果和产物,长此以往,对于星象的观察已经不再是他们工作的全部内容,他们的工作内容不仅仅是天文自然方面,还包括人类的发生的所有的生老病死的一套系统解释。

在古代,由于医学的匮乏,很多事情并不能够用科学研究去解释和说明,所以民众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卜卦的结果上,用来说服和宽慰自己。

“文王拘而演周易”,简述历史上儒家和道家对于易经的传承

不管是发生灾祸,人祸和战争,还是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占卜也是一种希望和恐惧交织在一起的心理反应,不管结果是怎样的,对于人们来说,总是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再冥冥中上天的帮助之上,虽然比较迷信,但是却是有作用的。

同时,长期的观察和理解还会巧妙地感受到宇宙和人类之间的自然规律,似乎存在着某些重要的联系,而这一种天人感应类的迷信却导致了一个并不迷信的结果,就是每一个做事的凶吉否和以往的功德过失有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教会人们向善。

“文王拘而演周易”,简述历史上儒家和道家对于易经的传承

儒家和道家的传承

后人研究《易经》,之所以觉得它难懂,是因为它涵盖了很多的知识,包括理、象、数三方面的内容:

理,指的是道理和理论;象指代的是现象,也就是代表事物形象的八卦,可以清楚的画出来;而数指代的是一种数学运算。

比如八卦叠加起来呢为六十四卦,充满神秘色彩的预言加上一系列的数字排列,结合天文观察和宇宙中的信息,构成了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易经》。

真正让《易经》成为一本流传至今的巨著还要归功于孔子,儒家思想认为,象辞就是孔子研究六十四卦的总结,他将自己的研究成功归结为“十翼”,顾名思义,就像一个长了10个翅膀的大鸟。也为《易经》的传承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辅助的动力。

“文王拘而演周易”,简述历史上儒家和道家对于易经的传承

孔子为《易经》提供了人文支持,通过易学的理论在天,地,人三级之间做出了合理的补充和解释,也为任何自然地和谐搭建了一座共情的桥梁。

对于道家来说,主要继承的是《易经》中的自然科学成果,偏重于数和象方面的研究,试图寻找其中的天道运转及其规律和特征。

所以说,《易经》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源头,直到现在的很多时候,一些基础性的概念和理论都来源于《易经》,比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这样的概括和理论观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林林总总,还是将“道”放在了第一位,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一起构成了易学中的精髓。

对于西方哲学的相同和差异,表现为,西方的观点中,非此即彼的观点比较多,而在东方的观点大多讲究的是统一和合一,比如我们的太极图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圆圈,阴阳并补分离,互为一体。

“文王拘而演周易”,简述历史上儒家和道家对于易经的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