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活了黨建 留住了鄉愁 妝點了家園

搞活了党建 留住了乡愁 妆点了家园

軍屯村舊村場原地建起了文化廣場、廉政主題公園。 記者 陳煜 攝

最是一年春好處,山水橙鄉換新顏。

道路變寬了,花草樹木變多了,鄉風變得更淳樸了,村頭巷尾也變得有文化氣息了……如今,走進廉江鄉村,處處乾淨整潔、如詩如畫。

近年來,廉江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湛江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掀起了一場黨群戮力同心、共建美麗鄉村的大會戰。各村因地制宜,用雙手和汗水描繪出一幅幅美麗宜人的畫卷。不到兩年時間,人們驚奇地發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這裡變成了現實。

廉江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宏圖偉業,正如眼下漫山遍野掛滿枝頭的青青荔枝果一般,已經讓人看到紅彤彤的豐收希望。

黨建引領黨群同心

鄉村振興引來“活水”

問村哪得清如許?黨建引得活水來。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硬仗中,廉江市委書記林海武在會上和下基層調研時多次提出“黨建要活起來,黨員要站出來,鄉賢要請回來,群眾要動起來”的全民參與建設理念,強調把基層黨建作為鄉村振興的橋頭堡和先手棋,並主持制訂《廉江市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總體實施方案》和《廉江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等相關實施方案,確保各項措施落地有聲,推進有力,後續有勁,從而拉開鄉村振興大幕。

在廉江各鄉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領導核心作用越來越強大,“黨員亮身份”和“黨員帶頭幹”正日漸成為鄉村振興的響亮口號。通過黨組織把各方力量組織、團結起來,形成堅強的戰鬥集體,引領基層治理,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黨建引領,黨群同心,在橙鄉大地上奏響了一曲曲美妙的交響樂——

在石城鎮,軍屯村黨支部書記謝志全、坡頭村70多歲的老黨員陳廷建身先士卒做表率,主動帶頭拆除自家的危房舊屋、廢棄豬欄牛舍。群眾看了之後,不再觀望,跟著老黨員一起幹!騰出空地搞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土地流轉為村集體謀收益。

在高橋鎮,平山崗村有一片鬱鬱蔥蔥的“先鋒林”。“先鋒林”由村中全體黨員自發捐贈種植而成,旨在樹立和發揮“我是黨員我帶頭”的先鋒模範作用,帶動群眾投身新農村建設。如今,這片樹林已成為鄉村振興的“見證者”,成為傳遞黨員精神的接力棒。

在青平鎮,南便埇村將轄區分為三個網格區實行網格化管理。根據黨員特長,帶領村民小組和村民理事會,以黨群“1+1”認崗服務的方式,設立了多個服務崗位,黨員帶頭服務全村新農村建設,帶動村民搞好屋前屋後、周邊環境衛生,組織村民對公共區域進行“三清理一改變”。

黨建引領,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便有了源頭活水,有了不竭動力。

通過創建“黨支部+理事會+黨員群眾”的工作模式,廉江市大力打造覆蓋村莊、學校、企事業單位的農村連片化黨建示範點,讓“我是黨員我帶頭,我是黨員我奉獻,我是黨員我擔當”成為自覺行動。

鄉賢傾心鄉風暖心

多方合力美美與共

鄉村美不美,既看顏值,又看氣質。廉江鄉村的氣質裡,既有黨建引領帶來的以身作則、為民謀福祉,也有鄉賢出資獻力帶來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在石城鎮軍屯村,被評為“全國敬老愛老先進個人”的謝廷文帶頭捐資30萬元,帶動村民籌得資金10多萬元,用於開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完善村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

如今,軍屯村舊村場原地建起了文化廣場、廉政主題公園,“為吾民者,父義母慈;鄉閭有禮,鄰堡相助”的謝氏家訓書寫在祠堂側面,軍屯村文化樓內設立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每個月由謝廷文等鄉賢牽頭贊助的敬老宴席都會如期開筵,村中200多老人歡聚一堂,共享佳餚。

同樣在石城鎮,坡頭村鄉賢陳春帶頭捐資建設美麗家園,先後帶動了村民籌集資金27萬多元,解決了“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的經費難題。此前,村裡成立了村民理事會,由他擔任會長,集思廣益制定了村規民約,以文明鄉風引領規範村民言行,激發基層活力,環境越變越美。

“能夠見證和參與新時代的美麗鄉村建設,這是一件光榮和自豪的事情。”陳春憧憬著未來,“賞花、摘果、釣魚、吃飯,將村子打造成生態旅遊村莊,我們有信心。”

在高橋鎮,“平山崗模式”成為遠近傳頌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靚麗範本。

平山崗村鄉賢陳昭容是深圳一家科技企業老闆,他放下手中生意,回家謀劃和組織“三清一改”工作,建起了特色山水民居“書山別院”,免費開放給鄉親參觀,並鼓勵大家學習其民居模板,美化各家各戶門面。

平山崗村以“鄉愁”為主線,注重挖掘本村特色文化,保留生產生活工具,形成了村史“博物館”。今日平山崗,已然大公園:宗祠廟堂門口掛起了刻字的木牌,為到訪者“講古”,弘揚“忠孝仁義、明禮知恩”的傳統文化;保留完好的泥磚瓦房、房前屋後的竹籬笆、古色古香的瓦罐瓷缸、掛在樹上的雞籠、稻草紮成的大黃牛,讓年輕人在迴歸故土的同時,記住父輩的歲月,“記住鄉愁”。

全民參與共建共享

美化家園有“內生動力”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廉江的美麗鄉村更非一日之功。在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前後,廉江始終堅持共建共享,激發內生動力,讓鄉村振興形成長效機制。

青平鎮青山腳村是一個被荔枝林環繞的鄉村,每家每戶均有果園,全村1100多人種植荔枝面積達1800畝。2002年起,該村村民自發約定:每戶賣出的每斤荔枝中,捐贈0.04元作為村集體收入。從此,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每年多了近10萬元,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獎學助學公益活動。靠著這份“公益份子錢”,村中建成2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70米長的文化長廊,還有燈光籃球場、文化樓、路燈,硬底化村道覆蓋全村。

“每到荔枝上市季節,村民都是自願自覺捐獻的,每個人都以此為榮,自覺在登記簿上寫出賣出的荔枝重量和應繳款項,村集體每年公佈,沒有出現在名單上反而羞愧。”村幹部譚昔棠說。

石城鎮軍屯村將人居環境整治與村民生產生活結合起來,2017年將全村2000多畝閒置的荒地收歸集體統一流轉,引進廣東廉實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開發1380多畝土地,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區。村民在家門口“上班”,村集體搞建設也有了穩定的資金來源。

建垃圾收集點,配備保潔員,建立健全“門前三包”保潔機制,村民每逢節假日大搞衛生,幹部不定期檢查並每月總結……全民動手、美化家園在廉江鄉村已成為公序良俗。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會戰中,廉江市始終保障村民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調動了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了共建共享,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責任感。

目前,廉江全市350個行政村3815條自然村均已啟動“三清理一改變”,啟動率為100%,其中2442條自然村完成了人居環境整治任務,佔自然村總數6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