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鑑中國1000年」之四十九:劉盈——我是傷心至死的

「通鑑中國1000年」之四十九:劉盈——我是傷心至死的

公元前192年的春天,呂太后徵發男女民工十四萬六千多人對長安城進行了加固整修,大家吃得飽穿得暖,有勞保有工錢,幹活積極性很高,三十天就完工了。

於此同時,呂太后收到了一封夾帶著北方大漠蒼涼之氣的來信,信是匈奴單于冒頓寫來的,班固在《漢書》中摘錄了全文:

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翻譯過來,意思是:我很孤獨,整天在塞外這種鳥不拉屎的地方待著很無聊,中原那麼大,很想看看。你也是死了老公,自己一個人住。咱倆同病相憐,都是孤苦無依,沒什麼娛樂活動。不如搭個伴,在一起互通有無,你看可好?

這封信隔現在看,似乎更像是一封情書。但那放在那年頭,這封信就是在褻瀆太后,褻瀆太后,就是挑釁大漢帝國。

所以,呂太后很生氣,滿朝文武也很生氣,商量著是不是將使者給斬了,然後發兵北境。樊噲更是放言:給我十萬人馬,讓我把匈奴給掃平嘍。

當初被劉邦特赦過,現任中郎將的季布攔住了大家,說應該先把樊噲給斬嘍。當初匈奴圍困高帝於平城,漢兵三十二萬,你樊噲任上將軍,都沒有解圍。現在因為平定幾個造反的諸侯,元氣還沒恢復,你都敢說用十萬人掃平匈奴,這不是胡說八道嗎?在我看來,匈奴如同禽獸一般,何必跟他們一般見識呢?

呂太后也冷靜下來,不再喊打喊殺。於是,經過仔細斟酌,就給回了封信,意思是單于還惦記著我們,這讓我很感動。但我現在年老氣衰,牙都掉光了,沒什麼好看的,所以你也不用來了。不過呢,我有兩輛好車,八匹馬拉的,送給你開著玩吧。

冒頓接到信後,沉呤良久,最終,派使者回信,對自己此前不禮貌的舉動表達了最懇切地謙意。並且獻上馬匹,繼續與大漢和好。

這不是一個流氓老頭調戲一個寡婦,最終被人禮貌回拒而感動的故事。這是一個用外交手段化解危機的故事。

冒頓寫那封信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激怒呂太后,讓她派兵征伐自己。

冒頓這些年雖說實力強橫,但對於大漢,他能做的也就是在邊境騷擾一下,掠奪點東西罷了。大漢目前雖然沒有能力去跟他正面開戰,但據關守城還是沒問題的。所以,對於冒頓而言,他非常希望漢朝能像樊噲所說的,派上將一員,帶兵十萬,來與自己決戰。

但呂太后在季布的提醒下,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她甘於受辱,還回了封低姿態的信。

冒頓也不傻,一看對方不上當,那就是打不起來。既然打不起來,就沒必要劍拔弩張,倒個謙也不會掉塊肉。

所以說,對自己看不上的人,要麼打他一頓讓他老實點,要麼別跟他一般見識。爭來爭去的打嘴炮,只會降低自己的格局,浪費自己的時間。

外交風波之後,五月份,朝廷詔令齊信侯騶搖在甌越——現在的溫州、麗水、台州一帶——重建東甌國,並正式晉封騶搖為東海王。

想想其實也很可笑,中國這幾千年下來,擴張領土永遠都是三步曲:

第一步:先派兵打下來。

第二步:找當地人(或跟當地有淵源的人)封個王搞自治。這個過程主要是文化輸出,通過經濟、教育、政治等手段移風易俗,用中原的主流文化將當地文化最大限度的覆蓋。

第三步:治理好了,一切權利歸中央。

靠著這三步曲,一個從黃河中游發家的中原文明,硬生生把疆域在秦漢時期,就向東、向南擴張到海邊,向北擴張至大漠草原連接處,向西擴張至青藏高原邊緣地帶。

再往外,要麼是以當時的條件夠不著,要麼是以當時的實力打不下。

更神奇的是,中原王朝無論如何動亂,無論如何交替,接替者也從來沒把自己當外人,對疆域的繼承率基本都是超過百分之百的。

由此,形成了中國五千年文明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當然了,這個過程中也充滿著血與火的悲歌。因為對於當地土著氏族而言,這些中原王朝派來的軍隊說得再好聽也是侵略者。所以,征服過程中的抵抗是必然的,征服之後的反判也是必然的。

就像這一年七月份,從秦國時就歸復王化的蜀郡,就有個叫湔氐的部落反判了。但這種反判,不過是浩蕩長河中的一朵水花而已,飛濺而起的瞬間就被蒸發得無影無蹤,只在史書中留下了淡淡的一筆。

又到了十月份,新的一年,來臨了。

公元前191年,按虛歲算,皇帝劉盈已經二十了,到了及冠之年,可以結婚了。身為他的母親,呂太后當然要為自己的兒子找一個可心的皇后。

她看中了自己最疼愛的女兒魯元公主與宣平侯張敖所生的女兒,據說這個姑娘今年年方十一。

在血緣上,這個姑娘是她的親外孫女,是他兒子劉盈的外甥女。

是的,按現在的話來講,劉盈和張氏是未出五服的親戚。可按呂太后的想法,她要親上加親。

於是,在新的一年來臨的時候,劉盈娶了自己的外甥女。

呂太后似乎從未考慮過自己兒子怎麼想。

對於劉盈而言,母親可以以太后之尊強制讓自己與外甥女行了夫妻之禮,卻不能強制讓自己與外甥女行夫妻之實。

所以,據說一直到死,張皇后都是處子之身。

但處子之身的張皇后是不能生孩子的,而沒有兒子的皇帝不是一個完整的皇帝。所以,呂太后就找了個別人的孩子交給張皇后來撫養,對外說是她自己生的。當然,順便殺掉孩子的親生母親也是必要的。

可憐的劉盈,當著有名無實的皇帝,忍受著母親對自己的精神折磨,卻還要每天按禮制去長樂宮向母親請安,以全孝道。

三年後,也就是公元前188年8月,劉盈駕崩,諡號“孝惠”,惠者,仁慈、柔弱。這個諡號,很準確地概括了劉盈的一生。

在我看來,劉盈這短暫的二十四年的人生,是悲哀的。

他生於亂世,在劉邦最朝不保夕的時候,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期,因為逃命,幾度被父親從車上推下來。之後,雖然他以太子之名鎮守關中,但彼時他年紀尚幼,實際大權由蕭何承擔。

終於,天下大定,父親當了皇帝。可是,自己卻不得父皇喜歡,幾度徘徊在被廢黜的邊緣。父親駕崩之後,他登基當上了皇帝。這下總算翻身做主人了吧?不!他母親比父親更加霸道。

他不能獨立決定政事,他保不下自己的異母弟弟,他母親敢當著他的面就要毒殺他的異母哥哥,他無法決定自己的親事,連自己的太子是誰,都要由他母親做主。

他是抑鬱而死的。

但就是這樣一個抑鬱不得志的少年,終其一生,沒有傷害過任何一個人。他努力的去尊重、愛護每一個親人,他救他的弟弟,保他的哥哥,就連被強加給自己的外甥女,他也以最體面的方式,維繫了她的尊嚴。

他是軟弱的,但在我眼中,他比他的母親要高大。他可以筆直地站在他的父親、母親面前,堂堂正正地告訴他們:我這一生,以良善為本,並且在任何的艱難困苦面前,始終堅守本心,從未動搖。

孝惠內修親親,外禮宰相,優寵齊悼、趙隱,恩敬篤矣。聞叔孫通之諫則懼然,納曹相國之對而心說,可謂寬仁之主。——班固

除了劉盈,這三年來,去世的人很多。

先是曹參只當了三年相國,於公元前190年去世。他去世之後,呂太后按當初劉邦的吩咐,任命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以周勃為太尉,不再設相國。

順便提一句,此時官制以右為尊,所以王陵要比陳平高半級。

然後齊王劉肥也在公元前189年去世了,諡號“悼惠”,其子劉襄即齊王位。

還有舞陽侯樊噲也去世了,諡號武侯。

樊啥出身較低,據說以屠狗為業。跟著劉邦起事,多年來南征北戰,參與了絕大多數的戰役。立國後,被封為舞陽侯。還以主將的身份,參加了包括平定判亂、討伐異姓王等大多數戰役,因功升任左丞相。

後來盧綰判亂,派樊噲領軍討伐。但他前腳剛走,後腳就有人向劉邦進讒言,說樊噲與呂后串通一氣,準備等陛下死了,就對戚夫人和趙王劉如意下手。

樊噲的老婆呂嬃是呂后的妹妹,所以樊噲天然就是呂后一黨。而劉邦因為呂后屢屢干政,以及為了他深愛的戚夫人和劉如意考慮,已經極其反感呂后。所以就讓陳平帶著周勃追上樊噲,要他斬殺樊噲,然後以周勃為將。

但陳平又動了小心思。他知道樊噲耿直,而劉邦也喜歡樊噲這一點。所以萬一劉邦清醒過來後悔了,那他就不好交待了。萬一劉邦清醒不過來,死了。而太子還小,到時候呂氏姐妹掌權,肯定也饒不過他。

所以,他想來想去,就沒當場斬殺樊噲,而是將樊噲打入囚車,押解回京。

結果,人還沒到京城呢,劉邦就死了。陳平連忙孤身快馬回京,哭倒在劉邦靈前,當著呂后的面說:您讓我處斬樊噲,他是朝中大臣,我不敢擅自處決,就把他押回來了,可您怎麼不等我回來就走了呢……

呂氏一聽樊噲沒死,這才鬆了口氣,饒過陳平,並且恢復了樊噲的官職和爵位。

六年後,樊噲因病去世。

在我看來,樊噲勇武過人,剛直不阿,同時處事謙遜,孜孜奉國。可以說是老實人的典範。

最重要的,這年夏天,留侯張良也去世了——《史記》中記載張良的去世時間是公元前186年,這裡取《資治通鑑》的說法。

關於張良,有人會有種名不副實的感覺。因為張良名氣很大,但真要說他辦了哪些事,很多人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誠然,劉邦起事後,很重要的一些節點,比如返定三秦是韓信規劃、曹參帶兵打下來的,黃河以北是韓信平定的,垓下之戰也是韓信領導的等等,相對而言,他似乎並未起到太重要的作用。

但事實並非如此,稍加註意就會發現,張良在劉邦爭霸天下的道路上,他起到了兩個作用:

一是在最重要的關口上,他總會及時出現,給出一些劉邦能聽進去的建言。比如劉邦西征時獻計取嶢關,在關中鬥智鴻門宴,勸劉邦入漢中燒掉棧道,建議策反英布、聯絡彭越等等,這些計謀都是針對當前的形式而發的,雖無驚天動地之效,但為劉邦最後的成功,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是劉邦出關與項羽爭霸之時,蕭何在後方運籌,韓信在河北征戰,只有張良陪在劉邦身邊,幫著劉邦直面項羽。在這個過程中,史書雖然沒有過多記載,可我相信,在項羽強大的攻勢下,劉邦能堅持三年,並且取得最終的勝利,張良在其中應該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立國之後,論功行賞。上文提到過,蕭何和曹參分別以第一功臣和第二功臣之名食邑萬戶,但劉邦讓張良從齊國選三萬戶為自己的食邑。

結果,張良只要了個留侯的爵位。

之後,張良託病長期在家,閉門不出,在劉邦消滅異姓王的鬥爭中,他極少參與謀劃。只在劉邦易儲之事上,考慮到天下初定,不宜更換太子。所以才應呂后之請,幫著太子出了個主意,讓他請商山四皓出面,間接迫使劉邦放棄了易儲之心。

除此之外,張良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雖肉身凡胎無法成仙,卻悠然自在,不被上位者忌。終於,在61歲時病逝,諡文成侯。

張良,按班固的記載,形若女子婦人。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博浪沙椎擊秦始皇,成為反秦第一人;然後運籌於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之間;進可為帝王師,退則為帝王賓,進退從容,寵辱不驚。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完美的人,也是一個完整的人。

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司馬遷

公元前188年,劉盈駕崩之後,呂太后為劉盈找的兒子以太子之名登基,但因其年幼,故由太后當政。

自此,大漢進入了高皇后時代。

呂太后當政後,想立呂氏外戚為王,徵詢右丞相王陵的意見。

王陵不卑不亢地說道:當年高帝曾與群臣殺白馬為誓,說今後若有不是姓劉的人為王,天下臣民共誅之。現在封呂氏為王,不合白馬之盟。所以,我不敢從命。

太后很不高興,又問陳平和周勃的意見,結果兩個人的意見都差不多:以前高帝當家,分封劉姓子弟為王;現在您呂太后當家,分封呂氏親戚為王。都是人之常情,沒什麼不可以的。

退朝後。王陵對陳平和周勃說:當初白馬之盟你們可都是參與者和見證者,現在太后當政,要封呂氏為王,你們曲意逢迎,背棄盟約,將來有何面目見高帝於地下呢?

陳平、周勃笑了,說現在在朝堂之上當面諫阻太后,這份風骨我們的確不如你;可將來,安定國家,扶保劉氏,還得指望我二人。

王陵無言以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