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郭嘉不死,孔明不出。孔明當真有這麼怕郭嘉嗎?

小馬的張公子


中國人最講究“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其實這也要看君是否賢君。“君不賢,則臣投別國”,這無可厚非。要成就一番事業,就要為自己尋找一個平臺,這也是棄暗投明。
“君不賢,則臣投別國”,這與封建的“愚忠”思想很不相符。其實,在今天看來,這無可厚非。懷揣大智慧者,想要成就一番大業,必須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平臺,這也是一種棄暗投明。

郭嘉,字奉孝,潁川陰翟人。

在東漢群雄逐鹿中原的時候,身懷奇才的郭嘉想為當世所用,以建立自己的功業。因此在27歲時,他投靠了袁紹,住了十幾日後。他對袁紹謀士辛評、郭圖說:“聰明人想成就大事,必須選擇自己的主人啊。袁公模仿周公的禮賢下士,而不懂用人的玄機,頭緒多,要領少,喜歡謀劃而不作決斷,想與他成就大事業難啊。我將另外選擇自己的主人了,你們和我一起去嗎?”二人卻說:“袁氏對天下有恩德,人多歸之,況且現在袁公勢力最強,為什麼離去啊?”郭嘉知二人還沒發現袁紹的短處,不再多說,毅然離開袁紹。

當時,潁川的一位名士戲志才是曹操身邊的謀士,曹操對他非常器重。無奈戲志才早逝,曹操便寫信給謀士荀彧,希望他能舉薦胸懷韜略的人才荀彧見信後,向曹操推薦了郭嘉。曹操於是召見郭嘉,與其共論天下大事,聽過郭嘉的一番言論之後,曹操高興地說:“幫我成就大事的人必定是你啊!郭嘉也覺得自己遇到了值得追隨的主子,賓主盡歡。曹操遂任郭嘉為司空軍祭酒。
後來,呂布率兵攻打劉備,劉備無奈歸降曹操,尋求保護。有人對曹操說:“劉備有英雄之志,現在不早作打算,今後必定會成為隱患。”曹操問郭嘉該當如何,郭嘉說:“大家所言不虛。然而您起兵為百姓除暴,是靠誠信來招納天下俊傑的。現在劉備有英雄名氣,因沒辦法才歸降您,害死他,就是害賢能的人,會帶來不敬賢的名聲啊。如此下去,賢能之士會懷疑您,他們就會投奔他人,如此一來,還有誰會幫您平定天下呢?在現在這種情況下,要多加考慮啊。”曹操笑著說:“你真明白我的心意!”

後來,在著名的官渡之戰中,郭嘉隨曹操大敗袁紹。

建安七年五月,袁紹因軍敗嘔血而亡,少子袁尚繼大將軍,長子袁譚率少數兵力防守黎陽。九月,曹軍渡黃河攻黎陽,袁譚請弟弟增兵。袁尚恐袁譚兵多後奪其權,於是親自率軍來援,與曹軍相持於黎陽。曹操本擬重新組織攻城,郭嘉則認為袁紹的兩個兒子內部爭鬥,又有郭圖、逢紀做他們的謀臣,必起內亂。急攻他們就使他們凝聚起來了,應該緩攻他們,離間他們,待起內亂後再進攻也不遲。曹操聽取了郭嘉的意見。後來,果如郭嘉所說,建安九年,袁尚、袁譚起內訌,袁譚為袁尚所敗,派辛毗向曹操乞降。曹操於是以支援袁譚為名,攻打鄴城,袁尚勢力最後為曹操所消滅。

在郭嘉輔佐曹操的政治生涯中,郭嘉幫助曹操逐袁術、敗張繡、滅呂布、破袁紹、擊劉備,又北征烏桓,中國北方只剩荊州劉氏。曹操能在北方穩固自己的地位,其在關鍵時刻的重要謀略都與郭嘉有關。因此,曹操後來封郭嘉為洧陽亭侯。

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途中,郭嘉染病,回師不久逝世,年僅38歲。

後來,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慨嘆道:“郭奉孝在,不會使我到這地步啊。”確實,後人曾說,如果郭嘉活得時間長一些,也許三國鼎立的局面就不一定會出現。當然這只是一說,只作為說明郭嘉之才的佐證。

郭嘉擇主而伺,不失為智者。在人才競爭激烈的時代,不僅僅是君主選擇人才,同時人才也選擇君主。郭嘉看出袁紹好謀無決,難成大事,毅然棄袁投曹而獲成功,可謂慧眼識明主。確實,在選擇自己的人生平臺以成就自己的事業時,要具備智慧的眼光以及靈活變通的處世態度。

天天開心歷史




答:這裡是覃仕勇說史,為您講述最真實的歷史。

“郭嘉不死,孔明不出”,又被說成是“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或“郭嘉一死,龍鳳出山”等等。

這些說法應該是近期才在網絡上興起的。

興起的原因,大約是如下兩個:

1、 郭嘉去世和孔明出山的時間發生在同一年,並且是郭嘉去世後,孔明就出山了,有時間上出現了巧合。

2、 一些解讀《三國志》、《三國演義》史學文學作品對郭嘉的過度吹捧,以及一些文藝影視作品故意機杼翻新。這些人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博取眼球,賺取流量。

可真甭說,之前,我曾撰文正說趙子龍,就有讀者一個勁地說趙子龍的英雄事蹟是竊取自陳到的,為此,我不得不專門對趙子龍和陳到事進行了分別剖析,以證明他們兩人丁是丁、卯是卯,根本是兩回事兒。

今天來說郭嘉——郭嘉自然是一個非常高明的謀士,但毋庸置疑,如果論三國最牛謀士,乃至軍事家、戰略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諸葛亮當仁不讓穩居首席!“怕”郭嘉的“怕”字實不知從何說起。

郭嘉的名氣,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赤壁兵敗後,曹操在華容道逃得一條小命,得曹仁引兵接應,驚魂甫定。晚上喝酒時,曹操腦子裡不知哪條神經被觸動到了,突然捶胸頓足,放聲大哭,淚中帶著鼻涕,說:“若郭奉孝不死,孤何至於此!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奉孝,是郭嘉的字。

曹操這麼說的意思,即如果有郭嘉在,一定會識破周瑜、黃蓋的奸計,絕不會有赤壁之敗。

順著曹操的思路,很多讀者會想,那麼郭嘉尚在,曹操必然會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然後一統天下,那就不會有三足鼎立的局面了。甚至,郭嘉在,司馬懿也不會有什麼出頭機會,那麼就不會有西晉,就不會有八王之亂,也不會有五胡亂華,更不會有南北朝的大分裂對峙……

要我說,這絕對是想多了。

曹操哭郭嘉,可能是出於真誠,出於那種吃不到的葡萄會想象它格外甜的心理。郭嘉已經不在了,那麼,就會覺得他曾經的所有意見都是對的,所有看法都是高明的。當然,也可能是奸雄的惺惺作態,如毛宗崗所說“曹操前哭典韋,而後哭郭嘉;哭雖同,而所以哭則異——哭典韋之哭,所以感眾將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眾謀士也!”

曹操會有赤壁之敗,主要原因曹軍遠道而來,兵疲師老,而且瘟疫流行,不服水土。

這種情況,即使是郭嘉在,也無法化敗為勝。

當然,如果郭嘉能勸得動曹操,早早班師北上,是可以避免敗仗的,但明顯郭嘉是勸不動當時已經信心爆棚的曹操的。

有人會說,曹操對郭嘉從來都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的,他甚至曾指著郭嘉對其他謀臣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然而,郭嘉在世時,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高。

首先,郭嘉擔任的是司空軍祭酒一職,該職並非“朝廷命官”,而是曹操霸府中自聘的職務,當時,當作此類職務的人,有幾十人,職責是“參掌戎律”,即執掌軍法,類似於軍事法官。

比較一下其他謀士:官渡之戰前,荀彧為尚書令;荀攸是汝南太守、尚書;賈詡是執金吾;程昱歷任尚書、東中郎將、濟陰太守、振武將軍;董昭為河南尹、冀州牧。當然,平定冀州之後,郭嘉也得封洧陽亭侯。但荀彧、鍾繇、夏侯惇、于禁、樂進、李通、荀衍、程昱、曹仁、徐晃、李典等等封侯都比他早得多。

所以,郭嘉的地位並不重要,或者說,沒那麼重要。

其次,建安三年(198年),劉備為呂布所破,前來依附曹操。謀士程昱曾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後患。曹操沽名釣譽,沒有殺。郭嘉在程昱的啟發下,認為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不殺終會是養虎貽禍,於是密諫曹操,要曹操軟禁劉備。曹操置之不理,反而對劉備更親近。

所以,曹操說的“若郭奉孝不死,孤何至於此”之類的話,實是自欺欺人,根本不可信。

明思想家李贄稱:“人說郭奉孝若在,可西無蜀、東無吳也!此亦童子之言。當時奉孝死,智過奉孝者尚多,何卒三分也?”

另外,有人喜歡拿《三國志》裡面稱郭嘉“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說事。

但郭嘉在《三國志》中是與程昱、董昭、劉曄、蔣濟等人合為一傳的,《三國志》說這句話的原文是這樣的:“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即“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是五人共有,而非郭嘉一人獨享的,這一點必須注意。

郭嘉人生最露臉的事兒,就是《三國志》裴注引《傅子》記載:官渡之戰前夕,郭嘉為給曹操打氣,曾上“十勝十敗論”。但這些論點,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全都是泛泛而談的官樣文章,他所提出了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其實套在誰的身上,也都適用。反正曹操聽了,都覺得說的不是自己,連連擺手說:“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當然,歷史是不會審判勝利者的。

曹操打官渡之戰勝利了,那麼郭嘉的論點就是“得勝之論”嘍。

但話說回來,郭嘉上“十勝十敗”之前,荀彧曾提出過“度勝、謀勝、德勝、武勝”等四勝;賈詡則提出的“明勝、勇勝、用人勝、決機勝”四勝,郭嘉這十勝,是否是在荀、賈兩人基礎上合成的呢?

清代學者何焯、沈家本認為這根本就是好事者事後附會之說,郭嘉實無“十勝十敗”之論。

另外,郭嘉“算死孫策”之事,更讓人目瞪口呆,後人附會之跡也更加明顯: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時,後方傳來消息,說江東孫策準備出兵渡江,北上襲擊許都。曹操驚疑不定,有退兵之意。郭嘉“神機妙算”,說:“(孫)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言後不久,孫策果然被許貢門客刺殺身亡。

要我說,這種神化造假的手法,著實劣拙不堪。

事實上,別看《三國志.郭嘉傳》裡寫郭嘉一會兒為曹操獻策徵呂布、劉備;一會兒向曹操建議偽徵劉表,使袁譚、袁尚自亂;還力主曹操北征烏桓等等,非常熱鬧。但是,只要結合荀彧、荀攸、賈詡、程昱等人的傳記來看,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些計謀,其實是五個人共同商討出來的,止不過,郭嘉比較“善斷”,敢於擔當,敢於拍板。

所以,說什麼“郭嘉不死,孔明不出”,“孔明怕郭嘉”之類的言論,根本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覃仕勇說史


如果要問三國流行語,除了“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說出吾名,嚇汝一跳”等等之外,“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也一定榜上有名,資深的三國迷一定會知道這句話,甚至有的還會津津樂道於對郭嘉和諸葛亮進行諸多比較。然而事實上先不說此話為何會突然流行開來,也不提郭嘉和諸葛亮誰技高一籌,只從歷史角度來看,這句話其實是錯了,因為即便郭嘉不死,他的主要對手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也就是說郭嘉和諸葛亮其實真正交手的機會並不多,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分析一下(此文是假設郭嘉不死的前提下)。

郭嘉大概死於公元207年10月份左右,諸葛亮出山是在207年12月,沒幾個月曹操就率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隨同劉備一同南撤至夏口,《三國志》記載“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諸葛亮在赤壁之戰的最大功勞是過江面見孫權,替孫權分析了形勢促成了孫劉聯盟,隨後就和劉備一同在後方並沒有和周瑜等人在前線抗擊曹操。

赤壁之戰在前線作戰的主要是周瑜的東吳大軍,演義裡所謂的諸葛亮草船借箭和借東風其實都是虛構的,諸葛亮在江東露個面就閃人了。即便是郭嘉未死隨同曹操一同南下,他的對手也是周瑜和魯肅而不是諸葛亮,兩人壓根沒有機會在一起較量。

赤壁之戰後,曹操北返留下曹仁守南郡,作為曹操的心腹謀士郭嘉肯定也一同北返,此時諸葛亮同關羽張飛趙雲等駐守荊州,劉備龐統黃忠魏延等人前往西川,這段時間郭嘉和諸葛亮也沒機會碰在一起;隨後曹操這邊包括曹仁樂進等人和關羽爆發了一些規模不大的交戰,諸葛亮這時候也在荊州但是郭嘉不在。

龐統死後諸葛亮率同張飛趙雲前往西川,之後就一直主要在成都負責後方留守,這個時候劉備身邊隨軍參謀軍略的是另外一位謀士法正。可以這麼說,劉備這邊,諸葛亮的作用和地位相當於曹操身邊的荀彧,兩人都是內政性大才,留守後方主持大局是他們二人的主要工作;隨同作戰參謀軍略的劉備這邊是法正,曹操那邊是郭嘉(本文的前提是假設郭嘉不死),也就是郭嘉真正的對手是法正而不是諸葛亮。

漢中之戰劉備取得大勝的一個關鍵和重要人物是法正,無論是勸說劉備及時出兵漢中,還是黃忠斬殺夏侯淵都是主要出自於法正的謀略,諸葛亮並沒有直接參與漢中之戰,他的主要職責一是穩定後方,二是保證漢中前線物資供給,郭嘉和諸葛亮兩人同樣沒有機會碰面同臺較量。

所以,所謂的“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其實一開始就是錯了,縱觀兩人在曹操和劉備身邊的作用和地位來看,兩人能夠湊在一起成為對手的機會實在是少之又少,更不用說什麼兩人見招拆招的巔峰對決了,郭嘉的真正對手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魯肅,法正等人。

流雲天下


第一,這句話是誰說的,是否代表了作者的觀點。

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其實都沒有看到這句話,很有可能只是某位讀者或評論者自己的觀點。

而隨著這句話在網上的流傳,看的人多了便無意識的賦予了這句話一定的權威性,以為在原書中作者也是這樣表達了孔明一直在等郭嘉去世之後才出山的意思。

然而,事實上卻是某位讀者自己認為孔明害怕或是由於其他原因,要等郭嘉死後才出山輔佐劉備的。

因此,小編認為“郭嘉不死,孔明不出”,純粹只是一種個人觀點。

第二,郭嘉的鬼才與孔明的智謀對比,真的就有碾壓之勢嗎?

我們先來看看郭嘉對曹操的主要貢獻:

1)建議曹操趁袁紹對戰公孫瓚時征討呂布,而後在關鍵時刻又力勸曹操出兵最終生擒呂布。接著又建議征討劉備,為之後與袁紹決戰免除了後顧之憂。

2)準確預測袁紹兩子袁尚袁譚相爭,建議曹操以退為進,最後漁翁得利,消滅了袁氏家族大部分殘餘勢力。

3)斷定後方劉表、劉備軍事動向,力主曹操進軍烏桓,並獻計輕騎直取烏桓老巢,最終大獲全勝,平定北方。

我們再來看看孔明對劉備的主要貢獻,因為孔明輔佐劉備時間較長,其貢獻可分為兩個時期:建蜀國前和建蜀國後。

建蜀國前:

1)與劉備隆中相對,分析了天下局勢,為後期蜀國的建立明確了戰略方向。

2)獻奇謀,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解決了劉備被攻的燃眉之急。

3)舌戰群儒,智激周瑜,促成孫劉聯盟,併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4)取荊州奪益州,三分天下,為劉備建立蜀國奠定基礎。

建蜀國後:

1)政治、經濟、軍事上多管齊下,治國安邦獻謀獻策。

2)布八卦陣避免襲吳蜀軍全軍覆沒,在白帝城受劉備託孤,立志為蜀國鞠躬盡瘁。

3)七擒孟獲,穩定後方勢力,全力聯吳抗曹。

4)六出祁山收降姜維,為興復漢室操勞成疾,最終病死於五丈原。

小編認為,如果非要對比兩人謀略,也只能是拿郭嘉與諸葛亮建蜀國前的事蹟相比。因為建蜀國後孔明是以軍隊主帥的身份進行征討的,只有在前期才是以軍師獻計的形式進行運作的。

如此,除去了治國的謀略,我們可以看到郭嘉與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才能都是當時數一數二的,無論是戰略上的謀劃,戰術上的分析,還是戰爭時機的把握,都為各自的主公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其實,小編認為兩人在謀略上並無可比性,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兩人從未交手,如何相比較?

平心而論,小編更認為兩者智謀水平並無高低,都是三國時期頂尖的謀略人才。

第三,除去歷史事實,單從小說的寫法來講,郭嘉與孔明不宜同時出現。

郭嘉不死,孔明不出,或許只是在時間上是一種巧合而已。郭嘉去世與三顧茅廬在時間上確實是幾乎同一時間發生。

不過如果硬要分析兩者出場順序的內在原因,小編也有自己的看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從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出山後,羅貫中便開始將《三國演義》中戰爭描寫的側重點從曹操轉向了劉備。

簡單來說,剛開始是曹操軍智謀奇出,戰果累累,但郭嘉死而諸葛亮出之後,變成了劉備軍奇策不斷,屢屢化險為夷,勢力不斷做大。

由此可見,為了使小說的看點不斷,就必須要常駐一個能出奇策的謀士來增加小說的觀賞性。

對於郭嘉,我們看小說中曹操在敗軍赤壁後嘆曰:“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由此可見郭嘉在曹操心中,乃至在當時整個中原謀士中的地位。

而孔明呢,先是劉備的“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樣的讚歎,在書外更有魯迅評價:“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更表明了書中孔明幾乎就是三國謀士的頂點。

而且,三國時期各方勢力帳下的精英謀臣並不稀缺,但是真正做到主導一個勢力的軍師,唯有諸葛亮。


所以,從一本書中鬼才謀臣的出場來講,諸葛亮的出山是承上了同為英才的郭嘉,而郭嘉的去世也算是啟下了孔明,因此也可以說是:郭嘉不死,孔明不出。


糖果鹹談


郭嘉死不死和諸葛亮沒有一點關係。只不過在建安12年郭嘉死,而諸葛亮出山,純屬一種巧合而已。



諸葛亮雖然住在山溝溝裡面但是也是襄陽名士,朋友有很多,大多都是名士。如司馬徽,石廣元,崔州平等等,也都知道諸葛亮很有才華,而且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

管仲樂毅是何人,出將入相,有定國安邦之功,世間大才。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你覺得郭嘉的生氣能阻礙諸葛亮出山實現抱負的步伐嗎,答案一定是不能的。


反之如果真如你所言,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萬一郭嘉沒有英年早逝,要是活了80歲,諸葛亮豈不是真的要哭坐草廬,終於以淚洗臉嘴裡唸叨這個郭嘉怎麼還不死啊,可能嗎,不可能吧。

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怎麼可能把自己的施展抱負的機會寄託於這種不確定因素,寄託於一個人的生死。

我是小陳。多多支持。多多關注


漢中小陳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能力確實有被加強,被吹捧得太過。但是除掉那些無中生有,神乎其神的東東,諸葛亮仍然不失為超一流人才。

眾所周知,郭嘉是位非常傑出的謀士。難道諸葛亮會因此而怕他?當然是不存在的。諸葛亮身長八尺,郭嘉身高不清楚,不過我相信沒諸葛亮偉岸。因此郭嘉怎麼能單挑贏人高馬大的諸葛亮呢?當然,這純屬扯蛋。



事實上,在奇謀妙計方面,郭嘉只是可能略勝諸葛亮一籌,並不是百分百勝過諸葛亮。個人認為,諸葛亮很可能是一位被忽視了的奇謀之士。剛出道時,諸葛亮的某些計策,劉備沒有采納。因此,很難知道諸葛亮的真實水平,就無法與郭嘉好好比比。

在這裡就暫且承認郭嘉在這一方面勝過諸葛亮吧。除此之外,郭嘉可就沒什麼比得過諸葛亮的了。人品咱們暫且不論,畢竟在亂世人品不是很重要。



至於其他任何一方面,郭嘉絕對要被諸葛亮甩幾條街。比如軍事上,郭嘉能帶兵打仗,能擺八卦陣嗎?顯然不能。再比如治國上,郭嘉能像諸葛亮那樣令劉備足食足兵嗎?反正沒聽說過。

有人說如果郭嘉活著就不會有三國鼎立了,這不是胡扯嗎。其實,曹操那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不是說郭嘉在就一定能穩操勝券,滅掉孫劉聯軍,而是說郭嘉在就算敗也不會敗得那麼慘。和諸葛亮嘆法正是一個道理。


神遊五千年


其實並不是怕。這句話只是說,他們有一個先後的順序,郭嘉和諸葛亮都是三國時期智慧絕倫的大謀士。郭嘉207年去世,207年到208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就像牛頓和愛因斯坦一樣。牛頓力學統治了一段時期,愛因斯坦和的相對論也進一步推動了科技進步和人們的認知。他們基本上沒有高下之分,只是一個時期和另一個時期的區別。


郭嘉由荀彧推薦給曹操,幫助曹操打敗了呂布。在官渡之戰中,輔佐曹操以少勝多,取得了官渡之戰最後的勝利。207年,更是將袁尚殘餘勢力滅掉,為曹操一統北方做出了巨大貢獻。可惜正值巔峰之年的郭嘉,卻在207年夭折了。後世對郭嘉評價很高,偉大領袖毛澤東都盛讚郭嘉足智多謀。

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之後出山。諸葛亮幫助劉備聯吳抗曹,赤壁之戰,以少勝多之後,基本定下了三分天下之勢。劉備白帝城託孤死後,諸葛亮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輔佐劉禪。“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在古人和今人的心中都佔有很重的份量。




紅雨說歷史


孔明害怕郭嘉,怕得要死不能活。郭嘉在世的時候,孔明躬耕隆中不敢出頭,整天吃吃睡睡,養得膘肥體壯。郭嘉一死,他龍開了全世界也容不下他啦,也不知道王二哥貴姓了,牛氣哄哄沖天高,跟在劉備屁股後面跑,反抗政府反抗國家統一。自不量力以卵擊石身死國滅可嘆可悲可笑!


祥瑞


郭嘉不死,孔明不出。只是郭嘉死的早而已,那時諸葛亮還未出山。這句話的目的是突出郭嘉的才華,他倆應該沒有交集吧。最狠的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然天數三分定,妙算神機亦可圖。若是當時存奉孝,難容西蜀與東吳。”


最是光陰化浮沫cui


這個跟現實生活什麼掛鉤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