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滸中,楊志逼上梁山,為何見到晁蓋不曾提起生辰綱之事?

陽光285263106


楊志在《水滸傳》裡面算是個存在感並不太高的角色,他一路走來,最後上了梁山,既是別人推動的,也是他一手造成的。有趣的是,楊志上山後只說了王倫曾邀請他上梁山這件事,但緊接著,卻是晁蓋提出“生辰綱”這檔子事情,這是怎麼回事呢,是楊志心粗?而且本來楊志在二龍山排在武松前面,到了梁山後,卻落在了武松之後,又是怎麼搞的?

二龍山再次到風口浪尖還是由於呼延灼,呼延灼此行讓這片土地大為震動。在他人眼中,為首是花和尚魯智深,第二是青 面獸楊志,第三是行者二郎武松。由於三人武力都差不太多,而且楊志是先同魯智深佔的山頭,所以楊志理所應當就排在了前面。

(《水滸傳》劇中楊志)

楊志在當差的過程中,幹了兩件“大事”,一個就是丟了“花石綱”,一個是丟了“生辰綱”,這種讓皇帝享受,讓朝廷大官享福的兩件事都讓他辦砸了,高俅不信任他也算是有理有據的事。這些事也當然會傳到兩人高層耳朵裡,他實在不是特別讓人放心的人,而且他性格並不大氣可以說有點市井小民的特色,所以到了武松後面也並不是讓人很驚訝。

在青州事件後,三山人馬順理成章的成了梁山的人。在慶祝宴上,魯智深先問林沖嫂子的事,林沖回答完畢後,楊志說起王倫的事,再之後就是晁蓋說“生辰綱”的事,可以說,晁蓋還是有些愧疚的,畢竟他直接造成了楊志的落草,他提出這件事,正是一種想化解矛盾的想法(新版《水滸傳》則是演繹成吳用自己捅自己一刀來洩楊志之憤,美化吳用)。但晁蓋大可不必佔百分之百的責任,楊志的處世風格經常容易得罪人,上下不同心,辦事就磕磕絆絆。

(《水滸傳》魯智深、楊志和武松)

丟了生辰綱之後,本來想花錢買回“官位”,但是失敗了,被牛二那麼挑釁,才動手,所以楊志不是個主動挑事端的人。在桃花山求救時,楊志也說過:“俺們各守山寨,保護山頭,本不去救應的是。灑家一者 怕壞了江湖上豪傑,二者恐那廝得了桃花山,便小覷了灑家這裡。”看得出他的確是優先考慮自己一畝三分地,不很大氣,和魯智深、武松區別很大。這個性格特點很關鍵,在上山之後的行為也就說得通。

(《水滸傳》楊志和牛二爭端)

楊志上梁山並不是看在了晁蓋的面子,或者說梁山晁蓋這面大旗,他其實是看好宋江。魯智深要集合三山人馬打呼延灼,是楊志提出找梁山,提出宋江值得信任,卻沒提到晁蓋。所以此時他對晁蓋並無好感。上山後可能會由於“哥們義氣”成為真正的夥伴也說不定(這句話純粹是一種猜測的可能)。

好漢相聚被解釋成了“天意”,再加上晁蓋的態度,矛盾也就暫時放下了。楊志屈居人下時,很能想明白自己的身份,和上面對抗不是他的風格。高俅被活捉後,楊志反而對高俅非常憤怒,看來不是頂頭上司,他也就無所畏懼。


泊圖泊途


一哥“俗人讀水滸”之——

     天暗星屎窩挪尿窩,青面獸二上梁山泊

楊志是天暗星,說他是個倒黴蛋一點都不為過,青面獸楊志乃是楊家將之後,一心想當官,每每不忘自己是令公之後,中過武舉,年輕時當了制使,卻因沉了一塊石頭獲罪潛逃,幾年後弄了點錢又去京城活動,錢花光了事沒辦成,就這事高太尉還真是堅持了幹部選人用人原則,老楊鬱悶貧困憤怒中手刃了牛二獲罪,遇梁中書恩賜,比武破格升任提轄,卻又失了生辰綱,窮途只得去吃霸王餐,官夢也只好跟著老宋招安去做了,可又偏病死於征戰途中,真是倒黴蛋一枚!

然而,天暗星真是倒黴而來嗎?也不盡然。試想,楊志若沒有丟了石頭,在官場中或許會升官發財,但也是處於亂世濁界,亦是暗了;楊志若是京城求官得成,處於高俅門下,奸臣當國,與狼共舞,亦是暗了;楊志若是在梁中書門下一路順風順水,在貪官門下做了一官半職,類如奴才,亦是暗了;無奈上了二龍山,合了魯智深、武松,做了賊人強盜,亦是暗了;三山聚義打青州,隨眾人上了梁山泊,做了宋江大賊寇之下的從寇,亦是暗了。看來這位將門之後,得來“青面獸”之不雅稱謂,武藝高強,卻常屈居人下,報國無門,卻孤獨而去,恐怕到哪裡都是“暗”啊。

其實,這個暗又何嘗不是楊志自己掙得的啊,這位楊志英雄除了官迷心竅外,在為人處事、心智行動上也多有不盡人意之處,其一,見識低下不及王倫,楊志一上梁山泊時,老大王倫就說“制使又是有罪的人,雖經赦宥,難復前職。亦且高俅那廝現掌軍權,他如何肯容你?”楊志不說自己的事,推辭說有個親眷的事需要去一下,哪裡是什麼英雄見識?其二,心胸狹小,“被高俅趕出殿府之後,楊志悶悶不已,回到客店中,思量:“王倫勸俺,也見得是。只為灑家清白姓字,不肯將父母遺體來玷汙了。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廕子,也與祖宗爭口氣;不想又吃這一閃。高太尉,你忒毒害,恁地刻薄!”賣官不成,怨恨賣家,哪裡是什麼英雄心腸?其三,一附奴才相,“只說楊志自在梁中書府中早晚殷勤聽候使喚,梁中書見他勤謹”,“楊志新來,未有相識,自去梁府宿歇,早晚殷勤聽候使喚”。為了自己晉升,哪裡有英雄氣相?其四,欺凌下人,在押解生辰綱的路上,“楊志趕著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逼趕要行”。為虎作倀,哪裡有什麼英雄俠心義膽?其五,失了生辰綱,正要自尋絕路,“卻待望黃泥岡下躍身一跳,猛可醒悟,曳住了腳,尋思道:“爹孃生下灑家,堂堂一表,凜凜一軀,自小學成十八般武藝在身,終不成只這般休了!比及今日尋個死處,不如日後等他拿得著時,卻再理會。”逃避而去,哪裡有什麼英雄擔負?其六,宋江下山幫助三山攻打青州城,”楊志也起身再拜道:“楊志舊日經過樑山泊,多蒙山寨重義相留;為是灑家愚迷,不曾肯住。今日幸得義士壯觀山寨,此是天下第一好事。”一幅乖巧嘴臉,哪裡有什麼英雄氣度?其七,與張清戰時,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哪裡有什麼英雄膽量?其八,三山聚義上了梁山,楊志說起舊日“王倫手內上山相會之事,眾人皆道:“此皆註定,非偶然也!”晁蓋說起黃泥岡劫取生辰綱一事,眾皆大笑”。說來是英雄一笑抿恩仇,楊志哪裡有什麼愛恨情仇啊。

五百年後,不敢問施老先生,柴進名人之後、關勝名人之後、呼延灼名人之後,唯楊門之後楊志名運如此安排,何哉?正是:水滸英雄人青面,沙場無意寶刀男,世間少了一無賴,徒生百年萬人嘆。命運何曾臨凡子,一步一回上梁山,青天無須把酒問,楊志原來是天暗。

 

 





一哥於一


打完青州後,呼延灼、魯智深、楊志、武松、施恩、曹正、張青、孫二孃、李忠、周通、孔明、孔亮等十二位頭領同上梁山。眾人相見時,林沖答謝魯智深的救命之恩,魯智深問林娘子的情況。林沖回答時有意提到自己火併王倫的壯舉,楊志接過話頭,說了自己當初路過樑山的情形。大家似乎都註定與梁山有緣,於是眾人皆道:“此皆註定,非偶然也!”接著晁蓋講起了黃泥崗之事,眾皆大笑。誠然,沒有黃泥崗之事,晁蓋宋江等人不會上梁山,呼延灼、魯智深、楊志、武松等人也不可能上梁山。

晁蓋確實光明磊落,就算不是話趕話,晁蓋說劫生辰綱之事也並無不可。楊志是名將之後,官場的黑暗他十分清楚。失陷花石綱後,他不忍玷汙祖上的英明,於是準備了一擔子的財物去東京謀求復職。殺人後刺配大名府,梁中書賞識他,讓他去押送生辰綱,結果被晁蓋等人劫了。楊志當然也知道那十萬生辰綱是不義之財,也早就預料到了會有強人覬覦,就算晁蓋不搶,也會有其他人去搶。其時,各為其主,況且晁蓋等人只謀財不害命。

關勝、呼延灼那樣的猛將、朝廷紅人,最後不也歸了梁山嗎,楊志的心裡也不會有什麼不平衡。魯智深那樣的好人,武松那樣的神人,不也歸了梁山嗎,只能說官場太腐敗,社會太黑暗。英雄惜英雄,楊志肯定想過,沒有黃泥崗之事,不知道此時他正在何處受腌臢氣呢。在二龍山,楊志是二把手,上梁山後他也是響噹噹的人物。三山聚義時,梁山已經做大,日後更是如日中天,楊志有必要懷恨在心嗎?


上頭派掌門


首先我要批評一下提問者,既然我們這些人都在挖空心思地探研《水滸》,就該把《水滸》讀得細一些,《水滸》雖不如《紅樓夢》那樣需要一個字一個字的研究,很多細節也是應該注意的,提問者說,楊志上梁山後,“見到晁蓋不曾提起生辰綱之事”,這個提問是不正確的,在“三山聚義打青州,眾虎同歸梁山泊”一回,楊志隨眾好漢上梁山後,晁蓋就提到了當年生辰綱事,引得“眾皆大笑”。這當然是好漢們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思。



小說的寫作,是以生活為基礎的,小說要打動人,最重要的是要合情合理,使我們有身臨其境的代入感,就如劫生辰綱一事,正是因為作者細緻入微的描述,才打動了讀者,使讀者產生了強烈的代入感。站在晁蓋一方,讀者會憂心計謀會不會被楊志識破,而站在楊志的角度,又會為楊志失盜後的命運擔心。


人是有感情、有記性的動物,不是隻有七秒記憶的魚,因此,楊志上山後,遇到晁蓋一夥,雙方不可能在這件事上無動於衷,畢竟這一是件驚天大案子,二是雙方都是江湖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你說雙方都忘了這事,或雙方彼此不知,這豈不連起碼的生活邏輯都不顧了嘛,這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啊。

如果提問者真的沒注意到晁楊相會的細節,他提這個問題似乎就只剩了這樣一個目的,就是想在晁蓋楊志的微妙關係上讓大家作作文章,探討其中是否會存在一些貓膩、或狗血的劇情。我不能說這個研究方向不對,但至少在這件事上,是沒有任何研究意義的。


假包玉


楊志最後沒路可走和魯志深一到在二龍山落草已成為晁蓋一類靠搶劫為生的強盜,以後又聚義梁山,見了晁蓋雖然大家都是成為一樣的人吃同樣的飯,還提起生辰綱之事又有何用,不是沒事找事嗎?特別這也是楊志最痛心之事還有必要提起傷心事嗎?


老夫常談


楊志落魄,梁山收留已經不錯了,還敢翻舊賬?從水滸傳看,楊志的人緣情商一般,一門心思要在體制內投機,沒有一點豪爽勁,也沒有幾個好朋友,雖然武藝超群,但是成事不足!


麟州捉鬼


曾經的敵人,本有不共戴天之仇,但被逼迫的自己也落草了。並且在投梁山後晁蓋又是大頭領,在人屋簷下,讓楊志再提生辰綱,恐怕你得借給他一個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