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中,杨志逼上梁山,为何见到晁盖不曾提起生辰纲之事?

阳光285263106


杨志在《水浒传》里面算是个存在感并不太高的角色,他一路走来,最后上了梁山,既是别人推动的,也是他一手造成的。有趣的是,杨志上山后只说了王伦曾邀请他上梁山这件事,但紧接着,却是晁盖提出“生辰纲”这档子事情,这是怎么回事呢,是杨志心粗?而且本来杨志在二龙山排在武松前面,到了梁山后,却落在了武松之后,又是怎么搞的?

二龙山再次到风口浪尖还是由于呼延灼,呼延灼此行让这片土地大为震动。在他人眼中,为首是花和尚鲁智深,第二是青 面兽杨志,第三是行者二郎武松。由于三人武力都差不太多,而且杨志是先同鲁智深占的山头,所以杨志理所应当就排在了前面。

(《水浒传》剧中杨志)

杨志在当差的过程中,干了两件“大事”,一个就是丢了“花石纲”,一个是丢了“生辰纲”,这种让皇帝享受,让朝廷大官享福的两件事都让他办砸了,高俅不信任他也算是有理有据的事。这些事也当然会传到两人高层耳朵里,他实在不是特别让人放心的人,而且他性格并不大气可以说有点市井小民的特色,所以到了武松后面也并不是让人很惊讶。

在青州事件后,三山人马顺理成章的成了梁山的人。在庆祝宴上,鲁智深先问林冲嫂子的事,林冲回答完毕后,杨志说起王伦的事,再之后就是晁盖说“生辰纲”的事,可以说,晁盖还是有些愧疚的,毕竟他直接造成了杨志的落草,他提出这件事,正是一种想化解矛盾的想法(新版《水浒传》则是演绎成吴用自己捅自己一刀来泄杨志之愤,美化吴用)。但晁盖大可不必占百分之百的责任,杨志的处世风格经常容易得罪人,上下不同心,办事就磕磕绊绊。

(《水浒传》鲁智深、杨志和武松)

丢了生辰纲之后,本来想花钱买回“官位”,但是失败了,被牛二那么挑衅,才动手,所以杨志不是个主动挑事端的人。在桃花山求救时,杨志也说过:“俺们各守山寨,保护山头,本不去救应的是。洒家一者 怕坏了江湖上豪杰,二者恐那厮得了桃花山,便小觑了洒家这里。”看得出他的确是优先考虑自己一亩三分地,不很大气,和鲁智深、武松区别很大。这个性格特点很关键,在上山之后的行为也就说得通。

(《水浒传》杨志和牛二争端)

杨志上梁山并不是看在了晁盖的面子,或者说梁山晁盖这面大旗,他其实是看好宋江。鲁智深要集合三山人马打呼延灼,是杨志提出找梁山,提出宋江值得信任,却没提到晁盖。所以此时他对晁盖并无好感。上山后可能会由于“哥们义气”成为真正的伙伴也说不定(这句话纯粹是一种猜测的可能)。

好汉相聚被解释成了“天意”,再加上晁盖的态度,矛盾也就暂时放下了。杨志屈居人下时,很能想明白自己的身份,和上面对抗不是他的风格。高俅被活捉后,杨志反而对高俅非常愤怒,看来不是顶头上司,他也就无所畏惧。


泊图泊途


一哥“俗人读水浒”之——

     天暗星屎窝挪尿窝,青面兽二上梁山泊

杨志是天暗星,说他是个倒霉蛋一点都不为过,青面兽杨志乃是杨家将之后,一心想当官,每每不忘自己是令公之后,中过武举,年轻时当了制使,却因沉了一块石头获罪潜逃,几年后弄了点钱又去京城活动,钱花光了事没办成,就这事高太尉还真是坚持了干部选人用人原则,老杨郁闷贫困愤怒中手刃了牛二获罪,遇梁中书恩赐,比武破格升任提辖,却又失了生辰纲,穷途只得去吃霸王餐,官梦也只好跟着老宋招安去做了,可又偏病死于征战途中,真是倒霉蛋一枚!

然而,天暗星真是倒霉而来吗?也不尽然。试想,杨志若没有丢了石头,在官场中或许会升官发财,但也是处于乱世浊界,亦是暗了;杨志若是京城求官得成,处于高俅门下,奸臣当国,与狼共舞,亦是暗了;杨志若是在梁中书门下一路顺风顺水,在贪官门下做了一官半职,类如奴才,亦是暗了;无奈上了二龙山,合了鲁智深、武松,做了贼人强盗,亦是暗了;三山聚义打青州,随众人上了梁山泊,做了宋江大贼寇之下的从寇,亦是暗了。看来这位将门之后,得来“青面兽”之不雅称谓,武艺高强,却常屈居人下,报国无门,却孤独而去,恐怕到哪里都是“暗”啊。

其实,这个暗又何尝不是杨志自己挣得的啊,这位杨志英雄除了官迷心窍外,在为人处事、心智行动上也多有不尽人意之处,其一,见识低下不及王伦,杨志一上梁山泊时,老大王伦就说“制使又是有罪的人,虽经赦宥,难复前职。亦且高俅那厮现掌军权,他如何肯容你?”杨志不说自己的事,推辞说有个亲眷的事需要去一下,哪里是什么英雄见识?其二,心胸狭小,“被高俅赶出殿府之后,杨志闷闷不已,回到客店中,思量:“王伦劝俺,也见得是。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玷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又吃这一闪。高太尉,你忒毒害,恁地刻薄!”卖官不成,怨恨卖家,哪里是什么英雄心肠?其三,一附奴才相,“只说杨志自在梁中书府中早晚殷勤听候使唤,梁中书见他勤谨”,“杨志新来,未有相识,自去梁府宿歇,早晚殷勤听候使唤”。为了自己晋升,哪里有英雄气相?其四,欺凌下人,在押解生辰纲的路上,“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为虎作伥,哪里有什么英雄侠心义胆?其五,失了生辰纲,正要自寻绝路,“却待望黄泥冈下跃身一跳,猛可醒悟,曳住了脚,寻思道:“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只这般休了!比及今日寻个死处,不如日后等他拿得着时,却再理会。”逃避而去,哪里有什么英雄担负?其六,宋江下山帮助三山攻打青州城,”杨志也起身再拜道:“杨志旧日经过梁山泊,多蒙山寨重义相留;为是洒家愚迷,不曾肯住。今日幸得义士壮观山寨,此是天下第一好事。”一幅乖巧嘴脸,哪里有什么英雄气度?其七,与张清战时,竟吓得“胆丧心寒,伏鞍归阵”。哪里有什么英雄胆量?其八,三山聚义上了梁山,杨志说起旧日“王伦手内上山相会之事,众人皆道:“此皆注定,非偶然也!”晁盖说起黄泥冈劫取生辰纲一事,众皆大笑”。说来是英雄一笑抿恩仇,杨志哪里有什么爱恨情仇啊。

五百年后,不敢问施老先生,柴进名人之后、关胜名人之后、呼延灼名人之后,唯杨门之后杨志名运如此安排,何哉?正是:水浒英雄人青面,沙场无意宝刀男,世间少了一无赖,徒生百年万人叹。命运何曾临凡子,一步一回上梁山,青天无须把酒问,杨志原来是天暗。

 

 





一哥于一


打完青州后,呼延灼、鲁智深、杨志、武松、施恩、曹正、张青、孙二娘、李忠、周通、孔明、孔亮等十二位头领同上梁山。众人相见时,林冲答谢鲁智深的救命之恩,鲁智深问林娘子的情况。林冲回答时有意提到自己火并王伦的壮举,杨志接过话头,说了自己当初路过梁山的情形。大家似乎都注定与梁山有缘,于是众人皆道:“此皆注定,非偶然也!”接着晁盖讲起了黄泥岗之事,众皆大笑。诚然,没有黄泥岗之事,晁盖宋江等人不会上梁山,呼延灼、鲁智深、杨志、武松等人也不可能上梁山。

晁盖确实光明磊落,就算不是话赶话,晁盖说劫生辰纲之事也并无不可。杨志是名将之后,官场的黑暗他十分清楚。失陷花石纲后,他不忍玷污祖上的英明,于是准备了一担子的财物去东京谋求复职。杀人后刺配大名府,梁中书赏识他,让他去押送生辰纲,结果被晁盖等人劫了。杨志当然也知道那十万生辰纲是不义之财,也早就预料到了会有强人觊觎,就算晁盖不抢,也会有其他人去抢。其时,各为其主,况且晁盖等人只谋财不害命。

关胜、呼延灼那样的猛将、朝廷红人,最后不也归了梁山吗,杨志的心里也不会有什么不平衡。鲁智深那样的好人,武松那样的神人,不也归了梁山吗,只能说官场太腐败,社会太黑暗。英雄惜英雄,杨志肯定想过,没有黄泥岗之事,不知道此时他正在何处受腌臜气呢。在二龙山,杨志是二把手,上梁山后他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三山聚义时,梁山已经做大,日后更是如日中天,杨志有必要怀恨在心吗?


上头派掌门


首先我要批评一下提问者,既然我们这些人都在挖空心思地探研《水浒》,就该把《水浒》读得细一些,《水浒》虽不如《红楼梦》那样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研究,很多细节也是应该注意的,提问者说,杨志上梁山后,“见到晁盖不曾提起生辰纲之事”,这个提问是不正确的,在“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归梁山泊”一回,杨志随众好汉上梁山后,晁盖就提到了当年生辰纲事,引得“众皆大笑”。这当然是好汉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思。



小说的写作,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小说要打动人,最重要的是要合情合理,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就如劫生辰纲一事,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入微的描述,才打动了读者,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站在晁盖一方,读者会忧心计谋会不会被杨志识破,而站在杨志的角度,又会为杨志失盗后的命运担心。


人是有感情、有记性的动物,不是只有七秒记忆的鱼,因此,杨志上山后,遇到晁盖一伙,双方不可能在这件事上无动于衷,毕竟这一是件惊天大案子,二是双方都是江湖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你说双方都忘了这事,或双方彼此不知,这岂不连起码的生活逻辑都不顾了嘛,这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啊。

如果提问者真的没注意到晁杨相会的细节,他提这个问题似乎就只剩了这样一个目的,就是想在晁盖杨志的微妙关系上让大家作作文章,探讨其中是否会存在一些猫腻、或狗血的剧情。我不能说这个研究方向不对,但至少在这件事上,是没有任何研究意义的。


假包玉


杨志最后没路可走和鲁志深一到在二龙山落草已成为晁盖一类靠抢劫为生的強盗,以后又聚义梁山,见了晁盖虽然大家都是成为一样的人吃同样的饭,还提起生辰纲之事又有何用,不是没事找事吗?特别这也是杨志最痛心之事还有必要提起伤心事吗?


老夫常谈


杨志落魄,梁山收留已经不错了,还敢翻旧账?从水浒传看,杨志的人缘情商一般,一门心思要在体制内投机,没有一点豪爽劲,也没有几个好朋友,虽然武艺超群,但是成事不足!


麟州捉鬼


曾经的敌人,本有不共戴天之仇,但被逼迫的自己也落草了。并且在投梁山后晁盖又是大头领,在人屋檐下,让杨志再提生辰纲,恐怕你得借给他一个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