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秋天的紅葉882


關於李陵是否投降匈奴有多種說法,山主以為,背鍋俠名號非司馬遷莫屬,而且正是因為有司馬遷的辯護,李陵死後給他翻案的人無數,明清時期更是把他歸為“名將”,將他和衛青、霍去病相提並論。

《史記·匈奴列傳》、《李將軍列傳》以及《漢書·李廣蘇建傳》等記載都很清楚,李陵是兵敗後直接投降匈奴,消息很快傳到朝廷,漢武帝勃然大怒。之後武帝派使者令他回來,他以不願再受辱拒絕歸漢。

對於李陵投降匈奴的幾種看法

一種看法認為,李陵投降匈奴是假的,只是裝作投降的樣子,藉機以圖他謀。

另一種看法是,李陵兵敗後並沒有馬上投降,真正的投降發生在全家被漢武帝斬殺之後。

第三種看法是,李陵確實兵敗後投降了,但是投降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漢武帝不派騎兵給李陵,又聽路博德吹耳旁風、瞎叨叨,聽信讒言把李陵給逼投降了。

其實李陵是否真心投降已經不重要也搞不清楚了,重要的是司馬遷為什麼給李陵辯護?以及司馬遷辯護帶來的影響。

司馬遷為李陵辯護時已經知道他投降的事。

有學者認為,李陵投降匈奴是假意,真實目的是“欲得其當而報漢”,司馬遷為他辯護是因為不相信李陵真心投降,一定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苦衷,希望武帝能給李陵一次機會,不要過早下結論。一方面寬慰武帝的心;另一方面,也是期待漢武帝能夠公正對待將士成敗。這種說法顯然不合邏輯。

李陵兵敗後投降匈奴的消息很快傳到朝廷,他手下為其傳達信息的騎兵陳步樂也被迫自殺,所以司馬遷在漢武帝面前慷慨陳詞,給他打辯護的時候,早已經知道李陵投降的事了。

那司馬遷為什麼還要給他辯護呢?世人皆以為原因有二:

一是,李陵是“漢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廣在世的時候,隴右地區的人都以攀附上李氏為驕傲。李陵是名門之後,很有“國士之風”,是難得的將才,司馬遷也未曾想到李陵會投降,想為國家挽留一下。

二是,司馬遷認為李陵帶著五千個步卒就能對抗八萬匈奴,而且還連戰了十餘日,已經十分了不起,戰敗也是必然,勸漢武帝對待戰爭上的勝負還是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要一旦戰敗就不可饒恕。

但是李陵畢竟是投降了敵國,是不可原諒的行徑,司馬遷對李陵的冒死辯護必須放到國家與個人立場兩方面來看。從國家立場來看,李陵投降必然是不可原諒。但是從個人角度,從人性倫理的角度來看呢,司馬遷對李陵可謂報以同情之心。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此世人揣測,司馬遷理解李陵降敵的心情,他對李陵內心折磨、煎熬的深刻體會,在《報任安書》裡得到更多宣洩。司馬遷在其中反覆地述說自己遭受的恥辱,援引歷史上那些遭受了恥辱的王侯將相們的例子,給自己不願意自裁做辯護,自我暗示人要生存就免不了要受辱、受折磨。

(《大漢天子》劇中司馬遷)

故從某些文人小清新的解釋來說,司馬遷是找到了李陵的共同面,對李陵降敵深深地理解和同情。但其實在山主看來,這些個說法並不靠譜,所謂與一知己找到共鳴,奮不顧身辯護,都是《報任安書》裡寫的,那個時候司馬遷早已被施以宮刑,再也不能做男人了,整這些小清新不過是聊以寬慰。

司馬遷不過是個背鍋俠。

要知道,司馬遷和李陵並不熟悉,李陵投降一事,也是漢武帝徵詢他的意見他才回答的,為啥傻了吧唧的給漢武帝這麼一個答案呢?原因很簡單,司馬遷非常的忠君,為給主上分憂,才編造這麼多安慰之詞,沒成想竟拍到了馬蹄上。

《報任安書》有言:陵書敗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見主上慘愴怛悼”,於是“欲效其款款之愚”。

漢武帝問司馬遷你對這事怎麼看啊?司馬遷看到君上聽到李陵戰敗的消息,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上朝聽政也沒有精神,就想安慰幾句。誰知道這幾句話觸了黴頭,漢武帝以為他是要給李陵做辯護,在氣頭上正愁找不到人發洩呢。

正因此,辯護人司馬遷受到身前之累,而李陵卻也因此受到身後之惠。

李陵應該感謝司馬遷,他是個幸運兒,後世仍將他歸入名將一類。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贄就將李陵歸到了“名將”這一欄,和衛青、霍去病等人並列,雖然兩千年來,指責他的人不少,但為他辯護得更多。許多人認為李陵是迫不得已才降敵,小說裡更是把李陵刻畫成“忠心報國”少年郎形象,也為司馬遷仗義執言找到合理的解說。《漢武大帝》裡就把李陵描繪得十分忠肝義膽而又無可奈何。

那麼李陵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

比起祖父李廣,他差太遠了。

首先帶兵打仗,李陵就不如他的祖父李廣。天漢二年的時候,武帝派李廣利出擊匈奴,李陵耍小性子,不願意屈居人下,枉顧大局,表示“願得自當一隊……以少出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孤軍深入、以寡敵眾的冒進思想很明顯。

他本來是想學學霍去病,也來個八百輕騎出奇制勝,卻沒有考慮過他手下的大隊步兵都是生長在南方的,在嚴寒廣闊的沙漠地帶和匈奴角逐,無異於意氣用事。不過他既然把大話扔這了,漢武帝能說啥呢,以五千人打個賭,萬一勝了呢!五千人對抗匈奴,這種以少勝多的博局,就算輸了漢武帝也吃得起這個虧。

於是武帝當下拍板:你去吧!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李陵只好領命,硬著頭皮上了。

在起初的戰爭裡,可以說還是打了幾場漂亮仗的。一次李陵發現軍隊的士氣有點衰竭,這是何原因呢?走訪過後,發現原來軍隊裡藏匿女子,士兵們光顧著淫樂了,哪還有精神打仗。這些女子很有可能是被李陵部下擄掠來充當軍妓的民間婦女,李陵不問來由便通通斬殺了,這些婦女遂成為提高士氣,顯示李陵軍威的犧牲品。

故此,山主以為,背鍋俠名號非司馬遷莫屬,而且正是因為有司馬遷的辯護,李陵死後才會有無數人給他翻案,為他叫屈,絕對是個坑爹坑全家的幸運兒。

歡迎大家關注“莫山主侃歷史”,每日更新為您提供專業有營養的知識問答。

莫山主說清史


李陵大戰匈奴之後投降,被批判了千年,也有無數人辯解了千年,司馬遷是為他辯解的人之一。司馬遷死後,漢昭帝的使者迎接李陵被拒,是司馬遷看錯人了嗎?當然不是!

1.李陵投降的境況和初衷不可恥。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既是將門之後,也是英雄少年,渴望建功立業,司馬遷稱他有“國士之風”,在邊關屯兵多年未與匈奴作戰,為了避開漢武帝夾帶的私貨小舅子李廣利,李陵請求單獨作戰,結果只拿到五千兵馬,武帝命令伏波將軍博德迎接,結果博德上說此時不宜作戰,武帝大怒,催促李陵出戰,李陵軍只有五千,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深入匈奴境內,遭遇匈奴主力先被三萬大軍追殺,又遇匈奴增兵,最後十萬大軍截擊,李陵兵以五千之寡殺敵一萬餘,山窮水盡,糧草耗盡,投降匈奴,五六百人逃回漢朝。這不是道德品格缺陷。



2.李陵在漢的家屬親人悉數被殺。李陵戰敗投降以後,漢武帝劉徹將李陵的家人全部殺掉,“母弟妻子皆伏誅”。李陵在匈奴這邊痛心疾首,害死了自己的一家親人。後來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送去苦寒之地去放羊,李陵勸說蘇武時有書信來往,根據“答蘇武書”可以看出,李陵即使在山窮水盡的時候投降,也不是真心實意的,也想著暫時保命,將來反戈一擊,為大漢效命,不料漢武帝把事情做的那麼絕,完全堵住了李陵的回家路。後來漢武帝死掉,霍光掌權後,派出李陵的早年朋友到匈奴迎接李陵,李陵不願意再回來,很多人由此懷疑李陵的品格,試問,這時的李陵家人悉數被殺,在匈奴娶了公主,生了子女,還怎麼回去?回去痛哭家人?



3.霍光時代的李陵已經心灰意冷。霍光是李陵的朋友,他當然知道李陵的品格,如果李陵是隻知道投降賣國的小人,霍光作為首輔大臣,也不會派出使者去迎接李陵迴歸。恰恰正是基於李陵正直的“國士之風”和殺敵報國的功勞,以及即使投降匈奴也不與漢為敵的情誼,漢朝才會派人去勸說李陵迴歸。而此時的李陵已經受盡了漢家的侮辱,先是漢武帝誅殺李家人,再是滿朝文武痛斥李陵罪行,替李陵辯解了兩句的司馬遷被宮刑受辱。李陵已經完全失去了對漢朝的信任和熱愛,變得心灰意冷,在與蘇武的書信中,仍能看出李陵痛徹心扉的悲憤!以五千人馬對抗十萬匈奴兵,斬殺上萬人頭的李陵將軍,哪有什麼品格問題?有問題的是劉徹!



4.這不是什麼投降言論,這是真實的人心和基本的良知,李陵是為漢家王朝做出貢獻的人,是擊殺匈奴保護邊民的少年英雄,是被殺了全家的孤兒!


雨夜說春秋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不是他不想回,而是回不去。漢武帝殺他全家,他還怎麼回去?漢昭帝即位後,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雖然極力邀請他回去。但是李陵要面子,他已經不願意回了。

司馬遷替李陵說話,是因為司馬遷認可李陵的人品。但需要強調的是,司馬遷和李陵其實並不認識。他只是聽說李陵的人品好,所以才替李陵說話。其實,司馬遷在李陵問題上是偏心的。他因為認可李廣,所以在主觀上便認可李陵。或者可以這麼說,司馬遷對整個李廣一族都抱有很深的同情心。在這種同情心的驅使下,他為李陵說情,根本不足為奇。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匈奴右賢王部。武帝召見李陵,想要他為李廣利大軍運送糧草。


這裡一定要搞清楚漢武帝的初衷,他並沒有讓李陵出擊,他只是讓李陵搞後勤。這其實在照顧李陵。

但是李陵不願意負責後勤,他主動請求討伐匈奴。所以李陵後來的悲劇,其實是他自己主動請戰造成的結果。

當李陵請徵後,漢武帝起初並沒有答應,原因是沒有戰馬。

但是,李陵堅持要出征。他誇下海口,說我帶著步兵也能出征!李家人全都有這種一根筋的毛病,武帝早已領教。所以在李陵這麼強烈的要求下,武帝也就沒有再阻攔,同意讓他出徵了。

陵對:“無所事騎,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漢書》

同時,對於沒有馬的問題,武帝也並沒有不管不顧。他在李陵出兵的同時,讓一個叫路博德的邊將先出塞,在半路上等李陵,目的就是給李陵提供點給養。


然而這個路博德很自負,他覺得自己是個老資歷,給李陵做後勤補給太丟人,不太想跟李陵打後勤。當然,這個話他沒法跟武帝明說,於是就跟武帝扯了個小謊,說現在秋高馬肥,不利於和匈奴人作戰,極力勸阻武帝讓李陵出征一事,希望等到明年開春再說。

漢武帝當時已經老了,有點老糊塗。他本能的懷疑路博德的話是出自於李陵的授意,為的就是找藉口不出徵。

因此武帝給李陵下了死命令:你的這五千人必須到浚稽山紮營。(大概位於現在的今阿爾泰山中段,具體位置已不可考)

漢武帝直接下了命令,李陵只能執行。於是他也就踏上了不歸路。

後面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李陵在這裡碰到了匈奴人的大部隊。漢軍以五千對三萬,李陵且戰且退。匈奴人損失慘重,本來準備退兵。但就在這關鍵的當口,一個叛降的兵士將李陵軍隊的虛實透露給了匈奴人。在得知李陵部沒有援軍後,匈奴人增加兵力重新加緊圍攻。

這個時候,李陵的選擇很詭異。他當時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畢竟後來還有四百多人逃回了塞內。但是他居然拋棄大軍,率小股部隊突圍了,在副將戰死後立刻投降,大有臨陣脫逃的嫌疑。

夜半時,擊鼓起士,鼓不鳴。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餘人。虜騎數千追之,韓延年戰死。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軍人分散,脫至塞者四百餘人。——《漢書》

由於李陵在初遇敵軍的時候,把情形向長安做了彙報。再加上李家一門都是猛將,李廣當年就是自殺的。因此,武帝主觀認為李陵可能也會死戰殉國。對他的氣節給予了很高的期望。

豈不料,這些逃回來的軍士帶來的卻是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很自然,武帝震怒了。



漢武帝的脾氣滿朝文武都是知道的,於是滿朝文武也就都順著武帝的意思,紛紛發聲聲討李陵,把李陵罵的狗血淋頭。

這時候,只有司馬遷一個人站了出來,替李陵說話。

漢武帝的脾氣很多人都知道,只能順著,不能逆他的意思。司馬遷如此作死,漢武帝豈能饒他?

並且,司馬遷更不應該的是,這番在不恰當時間發表的不恰當言論,又得罪了當時武帝的親信兼大舅哥李廣利。因為按照出徵前的戰略規劃,李陵部本應該和李廣利的主力會師。現在李陵被殲滅,李廣利在和匈奴的正面交鋒中也並沒有討到什麼便宜。其實兩個人都應該遭到懲罰。

但是由於李廣利害怕武帝怪罪,他便一股腦兒的把責任全部推給了李陵。漢武帝對此是氣上加氣(找不到出氣筒李陵),便一怒之下拿司馬遷做了替罪羊。

這裡插一句,司馬遷原本是死罪。由於湊不齊錢贖罪,就改成了宮刑。


平心而論,漢武帝對整個李廣家族還是相當不錯的。李陵事件後沒多久,漢武帝就有點後悔了,他很後悔當時沒有派兵馬去接應李陵。作為補救,他便讓令公孫敖帶著部隊出塞,去看看能不能把李陵接回來。

可是這個公孫敖帶著一大幫人馬到漠北草原轉了一番,空手回來了。大概是公孫敖害怕回去捱罵,就欺騙武帝:說他抓到一個匈奴人,聽說李陵在給匈奴人練兵,所以我沒能把他帶回來。

漢武帝當時老了,聽了公孫敖的話,一點也沒有懷疑公孫敖的話,立即大怒,當場就下令滅了李陵一家。


過了很多年,終於有漢朝使者到訪匈奴,向李陵問起了此事。李陵說,給匈奴練兵的人不是我,而是一個叫李緒的人。但這時候說這些還有什麼用呢?一切已成定局,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家人被殺了,李陵只能待在匈奴娶妻生子。

漢朝老家,他回不去了。

漢武帝死後,霍光和上官桀執政,這兩人都是李陵年少時的好朋友。他們專門派了李陵的另一個好友去匈奴,名為出使,實則為是為勸返李陵。

好友好話說盡,李陵沉默了。過了一會,李陵緩緩的說: “丈夫不能再辱。”

對於李陵來說。

當年吹牛太厲害了,導致跟著他的五千將士死傷大半。副將陣亡,而他卻投降了。他哪有顏面回去?

家母妻兒,一家全族都被殺了,李陵連家都沒有了,此時再回到長安,他哪裡還能找到故鄉的感覺?

其實他在匈奴也是受辱的,再回到漢朝,也難免因為投降而再次受辱,本來前途無限的青年將領落到這幅田地,只能說悲涼了。


漢昭帝元平元年(西元前74年),李陵在匈奴病死,終年61歲。這一年,距他降匈奴已經過去了25年。距漢武帝駕崩也有10年。



在李陵這件事上,毫無疑問,李陵和漢武帝都是有責任的。一個豪氣沖天,但是讓人大跌眼鏡;一個晚年易怒多疑,殘酷冷血,讓人難以捉摸的人。

其實可憐的人,並不是李陵。而是跟隨李陵征戰匈奴戰死的那四千多將士。事後大家都在為李陵鳴不平,卻又有誰替那四千多將士感到惋惜呢?

其實可憐的人,並不是李陵。而是李陵的一家老小。漢承秦制,律法嚴酷,李陵作為漢朝將軍,他難道不知道投降匈奴會牽連自己的一家老小?

不過,知不知道已經無所謂了。根據歷史的走勢老看,即便李陵不在討伐匈奴這件事上栽跟頭,也很難說他在其他事情上不會栽跟頭。漢武帝晚年乾的那些事,簡直件件都是黑歷史。比如說巫蠱之禍,很難說李陵不會捲入其中。

而極力邀請李陵回去的霍光和上官桀也不是善茬子。李陵與他們二人關係不錯,但他們召李陵回去,李陵也不肯。事實證明李陵的選擇是明智的,因為後來霍光與上官桀也翻臉了,霍光殺了上官桀,連好不容易放回去的蘇武也受到牽連。李陵如果回去了,他也一樣要面臨站隊問題。

說實話,對於李陵來說,回到漢庭還真不見得比留在匈奴安心。



再說司馬遷,歷史上的司馬遷,就是反感外戚出身的將領,喜歡貴族出身的將領,凡是看過《史記·李將軍列傳》和《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的人都能知道,司馬遷就是喜歡李廣,這一點是沒得洗。

在同情李廣的心態下,司馬遷愛屋及烏的對李陵也是非常同情。於是,當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回長安,當滿朝文武為了迎合漢武帝怒斥李陵的時候,司馬遷本能反應的替李陵說了辯解的話。

他說這話的初衷並不複雜,因為他本能的認可李陵的人品。

因為認可,所以替他說話。這有什麼問題?

後來李陵投降匈奴,司馬遷在《史記》裡記下了這句話:

“自是之後, 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史記》

這是啥意思?這說明,就連司馬遷也覺得李陵投降很丟臉。於是他在《史記》裡面記下了這句話。

丁是丁,卯是卯。滿朝文武都在黑李陵,很多都是跟風罵,純粹的抹黑,司馬遷當然要駁斥這種馬屁行為了。而李陵給整個隴西李氏家族抹黑,導致李氏在隴西抬不起頭,司馬遷也如實記載了,這有什麼問題?

至於李陵的人品如何,這個見仁見智。


Mer86


李凌不回大漢,因為他的家人已經被殺!他自己又在匈奴娶妻生子!而且單于給她的待遇也很好!公孫敖接他沒接到!蘇武牧羊十九年回大漢時,李凌就說了,我不能如你一樣把皇帝當做父親一樣,從母親被殺那時開始,我已不能回去,李凌後曾帶匈奴兵馬抵抗漢軍的攻打!這時還曾有人勸他回漢,他說不能再辱也!李凌在匈奴地位極好!後來

班昭(好像是)在漢書裡曾說到過司馬遷私心替李凌說話,改變歷史真相!對於大漢來說李凌就是一員降將!這不需要解釋!叛徒就是叛徒,不需要解釋原因為他平反!


路遙lgy


在東方思想中,李估計是最受同情的叛徒

李陵是將門子弟,李廣孫子,公元前99年,率領5000步兵遭遇8萬匈奴騎兵追殺,血戰八天八夜,在即將逃出昇天時,因為叛徒出賣透露了己方虛實,突圍未果兵敗被俘。後來這批5000將士,有四百左右撤回了關內

在武勇和戰術指揮上,李陵無愧將門出身,但是在這場戰事中,李陵有兩大黑點

其一,戰事末端,李陵和成安侯帶領少數人脫離剩餘將士,獨自出逃

這裡面到底是出逃,還是吸引追兵讓剩餘將士有一條活路,難以說清楚,一般戰事不利需要撤離時,都是留有斷後部隊讓主帥撤離。個人分析,這兒應該是李陵認為自己是大魚,大軍圍困之下,小魚或許能漏網,大魚必死,有了這個認識,他用自己為誘餌調動敵軍,讓圍困之網能有一絲空隙,從而讓剩餘將士有條撤離機會。當然,說他丟開袍澤臨危脫逃,也說得過去,畢竟那時候李陵底牌已經用盡

其二,在成安侯戰死後,李陵扔刀投降,而非自殺殉國

在西方社會,戰敗投降不是什麼恥辱的事,打不過投降是很正常的,大不了支付贖金,自己把自己贖回去。但在東方社會,講究的是忠君報國殺身成仁,戰將山窮水盡突圍無望,舉刀自刎是條路。有道是人死為大,一來青史留名死後哀榮,二來家人會得到厚待

但最後時刻,李陵選擇了棄刀投降,不清楚李陵為什麼這麼選,說貪生怕死,李陵應該算不上,身為將門子弟,又是領兵之人,李陵早已經見慣生死,或者叫置生死於度外,但事實就是投降了

有這兩條黑點,李陵回不回來,都沒辦法改變世人對他的看法,變節者標籤是帖定了的

說李陵最受同情

其一,因為李陵戰敗,非戰之罪,沒有援兵,沒有補給,8000步兵拼八萬騎兵,射光了所有箭矢,打廢了所有武器,最後只能拆掉車輪當武器。除了帶將士平安歸來,李陵盡到了所有責任,後來漢武帝醒悟,也派使者接李陵回家

其二,李陵投降受到匈奴厚待,但初期多在借酒消愁,並未給漢朝帶來絲毫麻煩,但是漢武帝聽信謠言把李鬼當了李逵,殺了李陵三族青壯老幼。有功不賞,反而遭到族刑,這是怎麼也說不過去的。三族既死,也徹底斷送了李陵回家之路

後來李陵在送別蘇武時,唱了一首訣別歌,很能反應李陵心情

徑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隕。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假如,當時就殺身成仁,李家估計就沒有滅門之災,太史公說不得也寫不出史記……

影響還是蠻大的


靈石蘊珠寶


漢朝欠他們李家一個道歉!

李陵是漢將軍李廣的孫子。李廣是個悲劇英雄,司馬遷說他“數奇”,也就是命不好、運不濟。更可悲的是,他這個“數奇”還遺傳。

李廣有三個兒子,老大、老二都死在了他前面。老三李敢在李廣自刎後,認為父親的死都是大將軍衛青害的,氣憤不平,將衛青打傷。衛青比較低調,沒有聲張,但他的外甥——驃騎將軍霍去病,年輕氣盛,竟然在一次打獵中將李敢射殺。霍去病當時正紅,漢武帝袒護得很,對外宣稱李敢打獵時被鹿給撞死了。

他們李家的悲劇還沒有完。到了第三代李陵,也是將門虎子,特別能打。但是,和他的爺爺、叔叔同樣不幸的是,他的老闆還是漢武帝。李廣和李敢作了衛青、霍去病立功封侯的墊腳石,而李陵也逃不出這個怪圈。

此時,漢武帝捧他的小舅子李廣利。為了讓小舅子攻打匈奴立大功,漢武帝開始佈局。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李廣利去統兵三萬去攻打匈奴右賢王。

李陵則被安排搞後勤,運送糧草。李陵此時已經35歲,正是當打之年,而且在軍中也小有名氣,他心高氣傲,不甘心給李廣利“做嫁衣”。

於是,他主動請纓,要求上前線。漢武帝這個老狐狸一想,正好缺一個誘餌,你既然主動要當炮灰,朕也就成全你吧。於是,批准了李陵的請求,但是,朕沒有馬匹了,你就帶著你的5000步兵去吧。大家都看出來了,匈奴都是騎兵,善於騎射,以步兵攻打騎兵,簡直就是找死。

但李陵真是大英雄!他沒有退縮,而是帶著他的5000步兵,毅然踏上了不歸路。

李陵和他爺爺一樣,是個大戰神。他帶著5000步兵,居然打的單于的三萬主力找不著北。單于急忙調集左右賢王來會戰,兵力達到10萬。而李陵只有5000步兵,沒有後援。

打到最後,李陵的部隊“死傷積野,餘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慘啊!但是,李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殺紅了眼了。可是,“兵盡矢窮,人無尺鐵”,奮戰8天之後,李陵殲敵1萬多,但他的5000步兵也只剩下400多人,“當此時也,天地為陵震怒,戰士為陵飲血。”最終,李陵長嘆一聲“無面目報陛下”,投降了匈奴!

他是漢奸嗎?

李陵兵敗後,漢武帝以為他戰死了,結果消息傳來,他投降了!漢武帝怒不可遏,朝廷上下,察言觀色,紛紛指責李陵的“漢奸行為”。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文采好,但官場經驗不豐富,他對漢武帝說:李陵以少敵多,殺了匈奴那麼多人,已經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投降匈奴,想必另有隱情,一定是想找機會報答漢室。司馬遷話裡話外,都在捧李陵,而貶低李廣利,觸怒了漢武帝,將其下了大獄。結果大家都知道,太史公慘遭宮刑!

李陵自己怎麼看待這次投降行為呢?他在《答蘇武書》中說:然陵不死,有所為也。他和司馬遷一樣,都不想死。因為,“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他有大才,有大志,不能像匹夫匹婦那樣,徒然自殺,身死名滅。他還舉了兩個例子,范蠡沒有因為會稽山投降之恥而殉國,曹沫也沒有因為三戰三敗之辱而自殺,後來,范蠡給越王勾踐報了仇,曹沫也給魯國雪了恥。一句話,李陵考慮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他還想著“報恩於國主耳”。

國主無情?

但是,漢武帝等不及了,當他知道李陵投降後,就收押了李陵的妻兒老小。後來,又有更壞的消息傳來,說李陵在給匈奴練兵。這可把漢武帝氣壞了,下令夷三族。可憐,李陵的老母親、妻子、兄弟全被殺光光。

這就斷了李陵“報恩於國主”的道路了。

而匈奴這邊,單于非常欣賞李陵,把女兒嫁給了他,還封他為右校王,成為匈奴的實權派。至此,李陵也就由假降變為了真降了!

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從漢朝的角度來看,李陵做了漢奸,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了。你娶了人家女兒,接受了人家封的官,還不是漢朝的叛徒嗎?

但從李陵的角度來看,漢朝對的起他嗎?他把漢朝看的也很透,蘇武對他說:“漢與功臣不薄。”李陵諷刺說,你就是個好例子,你壯年出使,被匈奴囚禁在鳥不拉屎的冰天雪地裡,放了幾十年羊,顛沛流離,幾乎嗝屁,但你“持節”不降,等滿頭白髮回去的時候,老母也死了,妻子也改嫁了,為漢朝做出了多麼大的犧牲啊!我還以為你能封個萬戶侯呢,結果漢朝只給了你一個兩千石的典屬國,而無寸土之封!你都這樣,我回去還有好果子吃嗎?

李陵對漢朝是傷心透頂了,他說“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就讓我老死在匈奴吧。

這是李陵個人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套用老舍先生茶館裡的一句話:我愛漢朝,可誰愛我呀!


飲水君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件事,李陵活得比司馬遷要長。

在漢武帝死後,漢室輔佐大臣霍光與上官桀,同李陵是舊日的好友,他們派遣任立政出使匈奴,勸李陵返回國內,繼續為大漢效命。李陵搖搖頭說:“回中國很容易,但大丈夫不能再次受辱了。”拒絕了任立政的請求。最後,李陵老死在異國他鄉。

在霍光邀請李陵返回國內時,司馬遷可能已經去世了,如何能夠評價李陵的這一行為呢?

第一,司馬遷在李陵兵敗時,站出來為他說了幾句公道話

李陵兵敗投降,當時所有朝廷官員,齊聲討伐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辯解的好話。他說:“李陵對母親孝敬,對朋友有信義,為國事奮不顧身,有國士之風範。他率領不足五千人的步兵,深入匈奴戎馬之地,對抗匈奴數萬精銳騎兵,使敵人傷亡慘重,救死不暇。匈奴以傾國之兵追擊圍攻,轉戰千里,直到矢盡路窮,士兵以空弩對抗白刃,仍然頑強苦鬥。李陵得部下的效死,即便是古代名將也未必可以做到如此。”

從這裡可以看出,司馬遷是欣賞李陵的人品的,因為李陵孝順,有信義,有國士之風。對於李陵的投降,司馬遷有一個大膽的推測,認為李陵可能是假投降,目的是想找機會報效朝廷。

從後來李陵與蘇武的對話中,可以看出,李陵當時確實是抱有詐降的想法。但是,後來漢武帝把李陵一家老小都殺了,就斷了李陵的退路了。而司馬遷也因為替李陵說幾句公道話,慘遭宮刑的厄運。

第二,在《史記》一書中,司馬遷對李陵並沒有過溢之描寫

其實對李陵的故事敘述完整的是《漢書》,而不是《史記》。在《史記》中,司馬遷對李陵這個敏感的話題,還是寫得十分小心謹慎,儘量不帶個人的感情色彩。

對於李陵兵敗投降,《史記》只是這樣輕描淡寫:“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

大家注意一下,司馬遷特地寫了這麼一句: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李陵的投降,確實是聲敗名裂。李氏三代為將,門客不少,但這些門客都因為李陵投降一事,深感恥辱。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對李陵,並不是一味推崇他的人品。

第三,無論是為李陵說公道話,還是立傳,司馬遷都本著客觀的原則

作為一名史學家,司馬遷的立場是比較公正客觀的。無論是為李陵說公道話,還是為他立傳,司馬遷都儘量以事實說話,既不溢美,也不貶低。

比如說,他說李陵孝敬母親,這說的是事實;他說李陵對人有信義,這也是說事實;他說李陵以五千步兵對戰數萬敵騎,即便古代名將也未必能超過之,這也是說事實。司馬遷的幼稚也在這裡,他的思維方式與皇帝根本不同。

對於李陵最後投降匈奴,具有強烈愛國情懷的司馬遷當然不可能去推崇他的這種行徑。因此,在《史記》裡,司馬遷如實寫下李氏聲敗名裂,門客深以為恥。表面上是寫門客對李氏的態度,其實也是司馬遷的態度。投降敵國是可恥的行徑,儘管司馬遷對李陵還是抱著些許的同情,但失望之心可以溢於言表的。


君山話史


司馬遷看錯李陵了嗎?

《漢書·蘇武傳》裡刻畫了蘇武牧羊十餘年始終不投降匈奴的愛國形象,文中和蘇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三個叛徒:張勝、衛律、李陵。李陵投降匈奴後,老死匈奴,再也沒回到漢朝,李陵是不是叛徒?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護遭受宮刑冤不冤?想要真正認識李陵的為人,還要從史料出發。

一、李陵投降無可奈何

李陵是名將李廣的孫子,善騎射,愛人下士,期望著能為國建功立業。漢武帝也對他讚賞有加。《漢書·李廣蘇建傳》詳細記載了李陵當時兵敗投降的情況。

李陵出兵匈奴是主動請纓的,並且帶的兵不多,李陵打算"以少勝多"拿下戰役,可見李陵志氣方剛的報國熱情。

李陵的部隊遇到了匈奴的主力,李陵率軍苦戰,堅韌異常。本來匈奴久攻不下,就要撤退,但是李陵軍中出現了叛徒,將李陵軍戰力疲憊又無後援的情況洩密給了匈奴。匈奴大舉進攻,李陵軍寡不敵眾,他下決心赴死殉國,"吾不死,非壯士也"。部下勸阻他:"如浞野侯為虜所得,後亡還,天子客遇之"。後終因"無面目報陛下"而投降。

此時消息傳回朝廷,所有人都在譴責李陵投降,只有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對此說了三點原因:第一,李陵有國士之風,常思奮不顧身以報效國家,是難得的將才。第二,李陵以五千步兵對陣八萬匈奴輕騎,連戰十餘日,所殺過當,自有其功勞在。第三,李陵的戰敗,是無可奈何之事,他的投降,也有不得已的因素在,他為此付出了內心極大地痛苦。司馬遷更深層的心理是:

李陵沒有出賣自己的戰友、親人,他只不過在萬不得已之時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投降了匈奴,併為此經歷了心靈的痛苦折磨。

司馬遷同情李陵,並不是同情李陵的降敵本身,而是理解他降敵的心情。他理解李陵由於一時軟弱而未能以死殉國之後,所遭受的被世人遺棄的寂寞和恥辱,這種寂寞和恥辱的核心正是"難為俗人言"的李陵因為一時的軟弱和猶豫所付出的長期內心折磨的代價。

二、老死匈奴的悲劇人生

李陵身在匈奴一年以後,武帝派人前去營救李陵。因俘虜錯把另外一個漢將李緒當成李陵,說李陵在給匈奴練兵,武帝因此將李陵家人族滅。李陵心灰意冷,徹底投降。

漢昭帝時,霍光曾派遣使者迎他回來,他說:"歸易耳,恐再辱,奈何!""丈夫不能再辱!"士可殺不可辱,李陵正是這種信念,他的內心還是司馬遷評價的國士之風。

李陵送別蘇武時,歌曰:"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聵。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陵泣下數行,因與武決。

孟子云"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君與臣的關係,只是一種"士為知己者用"的關係。在李陵心中,他和漢朝的君王已經無恩義可言,只剩父母恩沒報,但是老母已死,漢朝已經沒什麼值得留戀的。

司馬遷為他的辯言一點沒錯,司馬遷也從不後悔,否則就不會在寫《史記》《報任安書》時多次提到李陵並且流露出讚賞。命運好像一直在和李陵開玩笑,李陵老死匈奴,在軍事上說,他是叛徒,但從他極具悲劇色彩的人生軌跡上看,李陵不過是一個"不夠英雄的英雄"。

參考文獻:

伏俊璉.談司馬遷為李陵辯護[J].檔案,2018(08):28-32.


一往文學


我一直認為李陵是一個被道德綁架的悲劇式人物。不是每個人都能做蘇武的!



想當年,他作為飛將軍李廣之孫,頂著將門虎子的光環,頗得漢武帝器重,是西漢帝國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

“陵事親孝, 與士信, 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 其素所畜積也, 有國士之風。 今舉事一不成,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 誠可痛也! 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 深輮戎馬之地, 抑數萬之師, 虜救死扶傷不暇, 悉舉引弓 之民共攻圍之。 轉鬥千里, 矢盡道窮, 士張空弮 , 冒白刃, 北首爭死敵, 得人之死力, 雖古名將不過也。 身雖陷敗, 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 彼之不死, 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論勇武,他不下年輕時的衛青,他曾孤軍深入匈奴腹地二千餘里,勘察地形。論壯志,他亦不輸霍去病,他在漢武帝面前敢立下以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的豪言。論能力,他頗有飛將軍李廣當年風範,浚稽山戰場,五千步軍迎戰匈奴三萬精騎,敵我力量懸殊,孤立無援,可匈奴數日不得寸近,強弩之下,躺著萬具屍體。這一戰,怎麼算都不虧!

如果不是那一次投降,或許假以時日,他將會成為衛青霍去病式的千古名將。



沒錯,對於一個軍人來說,投降是可恥的。即使有著彈盡糧絕,孤立無援,但他始終是投降了,而且還是投降的匈奴這樣的外族,於情於理,他無可辯解。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司馬遷所說的一切,僅僅是他基於對李陵的瞭解而做出的結論。到底當時李陵是為了還是苦肉計,誰也不知道。

所以漢武帝得知以後憤怒異常,就連為李陵求情的司馬遷也被遷怒,被處以宮刑,成了太監。當然,震怒只是一時的,漢武帝並沒有就此放棄李陵,他派公孫敖深入匈奴想接回李陵,人沒接到。公孫敖告訴漢武帝,李陵正在幫匈奴練兵好對付我們漢軍。漢武帝勃然大怒,下令將李陵全家滿門抄斬,母親,妻子,兄。



後來有漢使來匈奴這邊,李陵問使者:“當初我只不過無法敵過匈奴,只好假意投降,為什麼漢武帝要滅我全家。”使者說:“因為漢武帝聽說你在幫匈奴練兵對付我們”李陵回答:“那是李緒將軍,不是我”李陵全家都被滅門弟都因此而死。

注意,漢武帝之所以殺李陵,是公孫敖誤報。但是不管怎樣,對於李陵來說,他全家都沒了。他對於漢武帝任何的虧欠,我想都不足以來彌補家破人亡之恨。



正所謂,哀默大於心死。家人的死對他來說是個極大的打擊,特別是他母親。李陵父親早逝,母親含辛茹苦的把他養大,結果卻慘死。這個結果令他無法接受。所以他不想回去,如果回去了,他該如何面對漢武帝?

那麼在漢武帝死後,司馬遷等一眾好友勸他回去,他為什麼不回呢?在我看來,李陵是不想也不能回去了。忠義觀念在當時備受推崇。李陵是軍三代,家裡一直受到皇帝的重用。可是他的投降,讓全家被抄,讓隴西以李家為恥。他覺得自己給李家蒙了羞,也對不起自己的家人。



而且不像蘇武,他在匈奴已經成家,還有了自己的部眾,如果他再背叛一次匈奴,這就是真正的不忠和不義了。

再者,即使他回了國,誰還會重用他。像這樣一個喜歡叛變的人不會受到信任。最後李陵選擇了不回漢朝,他的選擇無非是忠義難以兩全的結果。

他的結局是悲劇的,也是讓人感慨的。


白話歷史君


這件事,其實存在著很多疑點,李陵投降匈奴,漢武帝出離憤怒,以司馬遷的觀點來看,是有不得已的苦衷,但這種司馬遷的一家之言,卻並不可信。

我們根據事情的前因後果,進行分析,會發現很多奇怪的現象。首先,李陵兵敗並沒有回來,這是真的。接著,就有了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接著,司馬遷求情,再接著,就被執行腐刑。

這一系列的變故,除了李陵投降匈奴,是傳來的消息以外,其他都是實實在在發生的。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司馬遷強烈不滿。他把不滿情緒,寫進了史記中。

這是第一次給李陵洗白。因為從司馬遷字裡行間看,太多的主觀臆斷,比如,李陵深陷重圍,沒有救兵,面對數倍敵軍,結果步兵打騎兵,打了個一換二的戰績,結果全軍覆沒,不得已投降。

這段史料,被當做真實的歷史流傳下來。但卻存在一個疑點:那就是,李陵全軍覆沒,這些細節從何而來。而且,如此的詳細。

大家都知道,在史料中,對於勝仗一般記錄的很詳細,除了榮耀以外,大量的戰利品、凱旋的將士,都可以獲得大量第一手資料。

相反,打了敗仗肯定是丟人。其次,因為大量士兵死去或者失蹤,大量輜重丟失,導致第一手資料不足,再加上將領會受到處罰,比如李廣,士兵也會因為覺得丟人,不願意提及,所以無法得到更詳細的信息。

因此,可以斷定,司馬遷這段記錄,完全是主觀臆斷,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是對的;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的無辜以及皇帝的昏庸。可見,這段文字,完全是不客觀的陳述。

從後面的發展看,也證明了這一點,李陵不到投降了匈奴,還娶了匈奴公主,在匈奴地位很高,他其實如果想逃,是有機會的,即使逃不了,也可以像蘇武一樣,持節堅守。或者,可以學著趙充國,帶著幾百殘兵迴歸漢朝。

可見,李陵對漢朝的感情,並不像司馬遷想象的那般強烈。

這種感情,是幾代人的醞釀結果,李家的功勞,其實是很大的,名聲也很大,但卻沒有足夠的待遇,他的祖父李廣,死的很憋屈,而他的叔父李敢,死的更憋屈,居然是被霍去病以狩獵名義射死了。李家就此沒落。

這種落差,讓李陵感覺到不公平,但他依然沒有想要叛國,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出人頭地的法子,也為自己父輩和祖輩一雪前恥。

可是,當李陵被重重圍住的時候,他還是希望中間開花,可以,沒有援兵,沒有糧草,箭矢已盡,士兵戰死很多,李陵的心徹底涼了。

但那時候的李陵,似乎還存在一絲幻想,希望通過詐降,留下性命,從來找到機會,回到漢朝。但憤怒的漢武帝將他的家眷全部殺害,所以,他對漢朝的最後一絲幻想也消失無蹤。

他投降匈奴後,徹底和漢朝決裂,他明白自己回到漢朝,也沒有好果子吃。才一門心思投了匈奴。一生都沒有歸漢。

司馬遷為了洗清自己的冤屈,證明自己是對的,所以才以極多筆墨來描寫李陵的寧死不屈。但事實上,從歷史發展看,李陵已經對漢朝徹底失望,已經心如死灰,不再想回到漢朝了。

司馬遷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刻畫出來一個大英雄的形象,這是符合司馬遷的道德理念的,他也希望有朝一日,李陵真的回來。但歷史發展,往往不會那麼盡如人意,李陵沒有回來,即使到漢昭帝時候,也沒有回來,最終死在了匈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