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70年代的农民,一生面向黄土背朝天,辛苦了一辈子,他们现在关注什么?

歌颂美丽乡村


这三个年代的农民,现在最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孩子毕业后能就业,他们不希望孩子们毕业就失业,生怕孩子们也走上他们那条看不到希望的路,他们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他们扬眉吐气。


第二,他们迫切希望楼市能下跌,否则,给孩子买不起楼房,找不下媳妇。生儿育女,娶媳妇嫁女儿是农民的头等大事,给儿子娶不下媳妇,是在农村抬不起头的事情。

第三,他们希望医院能够让穷人看得起病,吃得起药,住的起院。的确,现在就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国家还给报销百分之七、八十,但是,对于农民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他们需要支助的地方太多了


这三个年代的农村人已经放弃了一切幻想,因为岁月不待人,只有脚踏实地辛苦劳动来度过余生。欢迎大家留言关注。


三农张老师


过去了,就让他过去吧,现在想过去,也只是当作故事讲一讲,我想就是现在青年人难能想信的。

我是五O年出生的,可以说是与共和国同年,记事时就是发大水,我家住的就是两间破草屋,墙子都是土拗的,门是一扇门,睡的床是土砖码的,一张破桌子,几个小板凳,还有几个菜坛子,这就是整个家私。父亲是40年的党员,白天送救济粮(本村就是乡政府所在地),晚上才回家。母亲带着我在家,白天我到乡政府玩,母亲出去干活,那年冬天很冷,雪下的很大,我们在家里烧柴,早上就烧火,乡长也到我家烤火,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一九五四年。五七年我上学了,学校离我们家有三里路,别人都是父母亲赔着上学,不过我是自已跟上了学的小伙伴一同去的,第二年就成立了人民公社,我己经上二年级了。参加了万人大会,吃了大食堂。还看到大办钢铁,也到山上做字,现在的青年人肯定不知道,就是在山上用石头码字,然后浇上石灰水,几十里都能看见这些字,如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好,总路线等等,一个要做几天,所有小学都参加做字,教师们更加忙,带学生,划字迹。一早就上山,下午才回家,中午在山上吃干粮。到了冬天粮食紧张了。学校老师带我们搞小秋收,搞山芋叶子,拣稻穗子,有时也拾豆子,我们小时候是与大人一样参加劳动的。

59年,6O年,61年,三年自然灾害。我们都经历了。61年下半年实行责任田,农民自主种田,粮食有所好转,我们这些孩子都帮家里做田里事,如锄草,拾粪,有时也放鹅,打猪草,当时粮食产量低,圩田只收一季稻,但是打秧草则是天天干的,当时收割,脱粒都是人工的,特别是脱粒,都是在掼床惯的,大米都是用摞子摞的,很累人的,62年农村才有了电,只有少数村点上了电灯,63年才有了加工厂,才有碾米机。64年农民生活好多了,水稻脱粒用上了滚简机,这时候是大办农业。城里的工人又下放到了农村,又恢复生产队,走集体的道路,生产队向国家交公粮,和农业税,而且还要上交提存款,什么叫提存款呢。就是驻队干部的工资,以及合作医疗,民办学校,公社的社办企业的集资,66年以后,农村形势很好,因为城里派斗,而农村则很安定,粮食普遍增产,因么水田改种成功,原来收一季稻,变成了一年两季或二年五季。所以政府出台了大修水利,象当地河道扩宽取直工程,驷马山工程,裕溪河工程,鳯凰井工程,白河工程。都是这时候修建的,当时没有机械设备,甚至板车都没有,完全是人挑的,起早模黑,每年都要挑一个多月,而且还是自伙食。

改革开放后,分田到戸,是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随之而来是公粮和农业税的不断加码。又增加五统,这样原来生产队交的税粮,只要一二户就完成了,而其他户所交的税粮,就给大队干部开支了。所以有很多户,就不交了,拿我们村来说。欠大队的钱有好几千,而我村只有百人的小村。

只是近几年。国家兔了农业税和公粮,农民是高兴了,可是高兴时间不常。粮食低价,物价飞涨,农民变成了农民工。可能还会变。但不管怎么变,都是最低基层是不会变的,至于干了一生的老农民,那就更不会变了。想什么都是白想,不如不想,落得过干净。


安徽巢湖记忆


五十年代,“我们是新中国的儿童”

六十年代,从“我们是新少年的先锋”,沦为农民,治过海河,挖过大清河

七十年代,“党叫干啥就干啥,党叫干啥学干啥,党叫干啥干好啥”,被村支部书记叫去当民办教师,连教带学地教过小学、初中、高中。后来县里成立新工厂,被召去当技术员

八十年代,获电子专科文凭,自学完成化工类本科的全部书目。拿到那个专科文凭的同学,很快都升为副科级、科级,自己因为“吃农业粮”,在我们县不能转正,无法“享受”国家赋予的“大专待遇”。我的学习精神是那批学员的榜样 ,成绩是那批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啊(校刊有专访、省报有报道)!呵呵

都是“农民”身份惹的祸!

那时候,“光荣的”“农民”,的确是低人不止一等的存在!

......

现在好了!虽然还是吃“农业粮”,但是,受益于改革开放,受益于毛主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教导,掌握了不少安身立命的知识,轻松地选择了”职业发明人”行业,虽然挣钱不多,但是,“养老”的问题,已经不需要再浪费脑细胞了

我现在关注的,只是“电子、化工等领域”的技术瓶颈,攻克它,为国家做点贡献,为自己挣点工钱。😄

徜徉在技术的大海中,偶尔在浪尖掠过,那个酸爽......


新丰斋主


五零后,七零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下来就打上了农民的烙印。想要改变自己,必须招工转正,当兵提干,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其他道路可走。

八岁上学,课程简单,下学回家,拿锄头拿镰。挖野菜割草,喂猪卖钱,养鸡下蛋。

到了农忙时节,学校便放农忙假,帮助生产队争秋夺麦。一天三出工,早晨干到晚,一天四五分,能挣两毛钱。

毕业回村后,就把重担担。早顶星星晚背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工值不高也得赚,干了一年又一年。

现在,这些人都已经老了,有的已经干不动了,他们最关注什么呢?

一是孩子的对象。现在,男多女少,而正在待婚的正是五零后,七零前的中老年人的孩子。孩子们能否对上象,是他们关注和揪心的事情。

二是养老。七零后的人员,大都是去工厂作工,交了养老保险的。而五零后,七零前的老人,却很少能有退休金的。那他们的养老问题,就只能靠自己攒钱养老和儿女供养了。他们对子女的收入,可能会比较关注吧。

三是注重老年生活。有退休金的就会关注退休金的上长,而没有退休金的更盼望国家能把养老问题解决,让他们能够度过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

四是更多的是注意身体健康。人老了,胆子小了,怕得了病,凶多吉少了。所以,他们会对个人身体健康比较重视,更多关注的是有病没病,有病早治,无病预防。让老年人活得更加心情舒畅。





石韮花开放的季节


农村5,6,70年代的老人现在最关注的是什么?

老年人关注的太多了!‘老子不死儿不大’,面朝黄土背朝天,为的是让儿女不要走自己走的‘文肓’之路,供儿女上学,学一技之长,即时没有那么轰轰烈烈,干不了大事业,也能养家糊口。再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希望儿女不要身上应验一句老话‘爸爸烧窖儿子不离瓦窖门’。

随着时间推移,如今下地干农活的确实都是5,6,70年代的人,为什么呢?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为了娶儿媳妇,没白没夜,苦弯了腰,操白了头,还想着早一日抱上孙子,‘俯首甘为孺子牛’。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他并不是为了怕饿死自己,他们省吃俭用,把自己的一点养老金用白手巾包几层积攒着,为了什么!为了什么!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呀!他关注着社会的发展,盼着何日儿女过上小康生活!





好人一生平安wgh


5,6,7时代的农民大多数关心的是1养老,2看病。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农民都有国家种地,搞农业付出了巨大的体力,那时农业学大寨,抓革命促生产,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战三夏,斗三秋,午战夜战加早战,兴修水利,修铁路,地铁,为国家交一等粮,自己吃次的,一年420斤口粮。虽然吃的少,吃的次,但大家鼓足干劲,拚命劳动。到现在由于年轻体力巨大付出,很多人身体垮了,得了这病那病,可现在由于医病太贵,农民又钱少,所以农民就希望看病报销比例提高。减轻农民看病压力。

再就是由于他们赶上交养老保险晚,得到养老金少,这对老年养老也是一块心病,所以提高他们的养老金是重之之重。解决这两个方面才是这些农民最需要的。


天石园


50、60年代的农民现在都已老矣,70年代的农民还能劳作。的确,老农民一生艰辛,勤劳,不容易,面朝黄土背朝天,风里来雨里去,披星戴月,与自然与四季相依相伴,这都是老农民的无奈啊!他们与共和国同甘共苦,自食其力,走过改革几十年。一路走来的农民,经受了风雨的摧残,遭受了灾害的苦难,他们没有索取,没有私利,目的就是为了多灾多难的国家能够安定,能够温暖,自己能够吃饱饭。经过艰难的岁月,换来了共和国的富强,农民的贡献也被记入史册。农业部长发文感谢老农民,是农民开启了中国的改革,是农民端稳了中国的饭碗,是农民支撑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是农民贡献了大部分的人口红利,用辛劳和汉水支撑了中国制造,中国奇迹,是农民养护了中国生态,农民守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根,用乡愁情感抚慰人们的心,以稻田林地涵养人们的肺,生产绿色食品滋补人们的胃,要感谢农民的奉献,肯定农民的价值,不仅承农民的好,还要谋农民的福。是啊!国家没有忘记老农民,老农民关注的就是,活的要有尊严,地位被尊重,养老要有保障,看病要看得起,乡村快振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日子过得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alhqqcom我是扬


以上的前文说的完全正确,实是这么样的情况。也没啥说的,人吗跟着社会形式走,出如什么社会过什么日子,结尾有点不完全正确,自身能生活的,是这样,而自己都为特不了了,那还能给他们拉,现在七八十岁的,什么东西都没有了,一个月百十元支乎不开呀,什么都买不成,那还给谁啊,孝顺的一年给个千式捌百,有的一年到头什么都没有还说人家老的有退修金,我们家老的光吃闲饭,当今这样的不少,条件这样的不少,这样的后人也不少啊,我看社会是要下点功夫了,政府也在想办法,我看这事要全社会下功夫才好,这个是全国的事,要全社会都钌动才行,


用户586813546659


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人现在也大多是五六十岁的年纪,他们经历了文革十年动乱,改革开放,可谓一生面向黄土背朝天,辛苦了一辈子。直到现在,也是农村种地的主力军,支撑着农村的一片天空。他们上抚养年老的父母,下使出吃奶的劲,为子女成家立业,要问他们现在最关注什么,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成家立业是他们关注的最大焦点,他们这些人生在困难时期,吃过苦,挨过饿,穿过破烂衣裳,整修梯田,兴修水利,修筑公路,战天斗地,交纳公粮,三提五统。党指向那里,就打到那里,党叫干啥就干啥,一切听从党安排。为农业的发展,改变农村面貌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他们的孩子到了成家立业的阶段,寄希望他们的孩子通过升学.当兵.进城找个好工作,买上楼,找个好对象,不再重复他们劳累的农村生活。二,病来如山倒,一夜回到解放前。他们这些年代出生的人最怕在上有老,下需要帮助孩子,作为家庭顶梁柱因为患病而倒下,巨额的医疗费使他们苦不堪负。虽然说这几年有了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济,但作为靠以种地收λ为主的农村家庭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寄希望国家加大对农村重大疾病的补助力度。三,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他们这些年代出生的人,大都赶上了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生女孩子的可以生两胎。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大多进入了城市工作。而他们父母因为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惰,故土难离,加之代沟问题不愿同年轻人生活在一起,这就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寄希望国家对农村养老问题出台更多优惠政策,以解后顾之忧。


用户8151733123130


生活在中国最困难时期5o一70年代的中国农民。他们为共和国基本建设,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后代应感谢他们。国家社会应尊重善待他们!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他们为国家提供优良价低的物质,可他们宁可忍饥挨饿支撑起农村蓝天。如今这几代人已老了,面临着退出人生舞台。他们不奢求享有城里人特别是公务员较优越退休待遇。只希望能有生活基本保障。有吃有穿有住。有病及时治。失去劳动能力后有人照顾。国家社会能理解他们,关注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