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最爱吃、或者是最难忘的,是妈妈做的哪道菜?

马西凉


妈妈命很苦 ,去世十五年了。 我们家在农村 ,那时候条件差, 记忆最深刻的是妈妈做的韭菜盒子。 夏天天热, 我和哥哥没有食欲, 不爱吃饭 ,妈妈就做韭菜盒子给我们吃。 用发面做 ,韭菜配自家的土鸡蛋。

烙的时候放一点油,两面都烙的金黄色,永远忘不了那个味道。

那时候没有电饼铛, 用的是烙煎饼用的铁鏊子, 大热天烧火 ,做完浑身都是湿透的 !

真的是想起来就泪目!


晓楠爱美食


80年,属猴的,有儿有女了,这个年纪最能体会当父母的不容易,。

看到这个标题,回想下,当时不觉得,现在感觉母亲做的每一道菜都是最好的,最怀念的,因为虽然离得不是很远,也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常陪伴她老人家身边,并且深刻体会到老人慢慢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直到看不见!

春天的野菜,粗面的玉米饼,只给孩子吃的炒家鸡蛋当时不觉得,就问母亲这么香你怎么不吃,做的这么少,妈妈摸摸我的头,妈不喜欢吃,你多吃张个子,现在想想!无语泪哽咽!

长大后,天南地北任自己跑,偶尔想起来给老妈打个电话,无论多晚,现在能体会到电话响一声,妈妈准会接起电话。妈妈应该一直听着,看着电话在想念自己漂泊在外的儿子,还不能总打电话怕耽误他们工作的心情,有多么煎熬!

真心的希望妈妈,身体健康,保重身体,不管多大了,想您的时候,念您的时候,都能看见您!

叫您妈妈的时候,都能听见您的回复!


大诚133188


您最爱吃、或者最难忘的,是妈妈做的那道菜?这个问题让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又想家了,但是最爱吃妈妈做的哪一道菜,很多人都说不上来,因为妈妈做的饭菜永远都是无法替代的。我妈妈就很会做饭,只要到了过年那半个月基本没有歇的,每天除了自己一家人之外就是亲朋好友,即使是公亲也喜欢在我家吃,现在年纪大了到过年就有点怕,太累了。

我的老家坐标豫南地区,以大米为主食,偶尔妈妈做一顿面食,我和我弟都喜欢的不得了,特别是韭菜盒子,煎饼一类的。

妈妈闲暇之时会去菜园里割一大把自己种的韭菜,泡点粉丝再从鸡窝里捡几个鸡蛋,这样馅料就算凑齐了,和面擀皮我都插不上手,只有包的时候能帮点“倒忙”,我妈做的韭菜盒子不是煎也不是炸的。土灶台上的大锅里加点水,把包好的韭菜盒子一个角放入锅里的清水中沾一下然后贴在锅边,就这样贴满锅的一圈。用中小火加热壳才不会糊,熟了之后表面一层是软软,贴着锅的那一面是焦黄的壳,又脆又香,好多年没吃过了。

还有一种饼是卷咸鸡蛋咸鸭蛋吃的,可能跟其他地方卷菜的饼一样,首先就是煮几个自己腌的咸鸡蛋,煮熟了放凉。面粉加清水搅成面糊,倒入锅里摊成薄饼,把饼煎成两面微黄就可以了,把咸鸡蛋剥壳了放在饼上,用勺子压碎,将蛋白和蛋黄均匀的铺在饼上,从一边卷起,卷到中间时把下边的饼向上折一下在继续卷,这样吃的时候鸡蛋就不会漏掉了。

我觉得我妈包的饺子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饺子,任何人的都替代不了。我自己尝试做过好多次,可是总觉得味道缺点什么,我觉得那就是妈妈的味道!


楚香村


母亲做的虎皮豆腐,永远吃不腻。有文为证。

在老家的每个清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空旷而又寂静的小村子便四处回响起“guo(割)豆腐啦……”的声音,大抵是沿着村里的主干道,听到叫卖声的村人便打开家门,拿着准备好的碗盆循着声音凑到卖豆腐的小车子旁,你一斤我二斤地称起来。记得在小时候,卖豆腐的车子多是村里常见的那种平板车,刚做好的豆腐放在车棚里,冒着丝丝热气,而之后,则渐渐换成了电动三轮车,就连叫卖声也被提前录好,用悬挂在车头的扩音器放出来,虽说省力了不少,但确实少了之前的那种抑扬顿挫和真实感。

村子里做豆腐的作坊是有那么几家的,貌似都有传承,虽口味不一,但各有千秋。每日里沿着固定的路线叫卖,村人可以用黄豆按一定的比例去置换豆腐,也可以付钱。很多时候,早起顾不上做早饭的农户,往往会买上那么二斤,当场切成了小块,提溜着到地里,趁热吃上几块,营养又美味。不像现在城里买的那些,村里所做的是正儿八经的卤水豆腐,颜色虽发黄,但很是瓷实且劲道。不得不说,村人对豆腐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有的时候起晚了,甚至买不到。尤其是在过年的时候,沿街的叫卖声是听不到的,因为那时村人大多直接你十斤我二十斤地去预定,作坊里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根本不用出门去叫卖。

在老家,用豆腐做菜也无非就是那几样,算起来,虎皮豆腐是我所比较中意的。初中住校时,每每周末回家,能吃上母亲做的虎皮豆腐,便感到无比满足,而我也慢慢地了解了这道菜的具体做法,并且实践过那么几次,总算味道还不错,用母亲的话来说就是基本可以出师了。来到帝都工作后,母亲的虎皮豆腐自是难以奢求了,于是我只能自己买来豆腐,再在干菜铺里挑上一小袋子淀粉,凑齐了各式物料,自己在家瞎鼓捣。奈何,买来的豆腐水大且易碎,实在无法炒出来完整的豆腐块,而且就连那淀粉也是掺了假的,一点都不纯,由此直接导致这道虎皮豆腐大菜的失败。此后,我再没有尝试去做虎皮豆腐,至于那些家常菜馆里,我单单看了菜谱上的图片,便没有了兴趣。

某一天,在菜市场转悠的时候,看到另外一家的豆腐,感觉不错,就称了半斤,只是在付钱的时候,面对我手中的红票子,大姐说没有零钱啊,我摊开钱包给她看,一脸无奈,大姐很爽快地将豆腐递到我手中,“先拿走,改天有零钱了再说。”我迟疑道:“这不合适吧!”大姐回答:“这有啥,总见呢,没事。”我知道这是一句客套话,因为我从未经行过她的摊子,又何谈总见呢。于是,我说了声谢谢,带着豆腐回了家。而当天的虎皮豆腐,虽然搭配的依然是那不纯的淀粉,但总算在出锅时是完整的模样,味道也很是不错。第二天一下班,我便去了菜市场,还了前一日的豆腐钱,又买了一些。之后的很多天,我总会去那位大姐的小摊子,或多或少的买上一些,而那位大姐总保持着爽朗的笑,让我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感到了陌生人带来的温暖和信任。

当前几天几个同事说起某某处有一家正儿八经的卤水豆腐的时候,我想起了故乡清晨的叫卖声,想起了母亲做的虎皮豆腐,也想起了那位真诚的大姐。是的,只是一块豆腐,却承载了我此刻对故乡的思念,承载了母亲的爱,同时,也承载着一份难得的信任……


治愈系思维学


这个问题也从来没有想过,刚刚看到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是有点闷逼的,但是仔细想了想,很多很多了,几乎每一样食物我都喜欢都很难忘记,在这就说个有意义的吧。

火烧,不知道有人听说过的没,这个食物我从小吃到大,从来没吃腻过,以前我记得在家的时候是我妈给我们做着吃的,外皮酥脆,里面香软,现在想一想都要流口水了,可是哈,自从我妈把这项手艺教给我爸之后,我妈就在也没做过了,哎……女人,但是,味道依旧没有变,那个味道我在外面吃过很多的,烙饼,火烧,烧饼等等的,都没有一家和我家做的火烧味道一样的,我想这应该是属于我家的味道吧,想家了(⁄ ⁄•⁄ω⁄•⁄ ⁄)




想吃喵的帅鱼鱼


你们的母亲会时刻打电话叮嘱你要吃饱穿暖、注意身体吗?你的母亲会担心外面的伙食不好,隔段时间就给你寄家里的东西吗?我的母亲就是如此,在家的她时刻记挂着我有没有按时吃饭,隔段时间就会把家里好吃的寄来给我,说是改善一下伙食。

老实说,母亲做的菜我都挺爱吃的。每次回家妈妈为了迎合我的口味,都是变着花样地做好吃的给我吃。我最难忘记菜恐怕就是妈妈做的蒸火腿吧!它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功夫,只要把肉切好,放到锅里面蒸就好了。但就是如此简单的做法,让我至今回味那肉的味道!

一直以来我回家后都有个习惯,总会第一时间去冰箱里面看看有些什么。这次五一回家也不例外,放下包就去厨房看看冰箱里面有些什么。打开冰箱的我简直惊呆了,一个冰箱被塞得满满的。我母亲看我张大嘴巴惊叹的样子,便说:“你看你嘴巴都合不拢了,这不知道你回来嘛,专门买了你爱吃的菜,等你回来做给你吃!”

听到我母亲说完的话,这简直就是大爱啊!妹妹在家都没有那么好的待遇,哈哈哈!当时那一刻挺感动的,说真的我的妈妈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最棒的母亲。我在外面上学担心我吃不好,便时常给我寄东西;回到家还做好多好吃的给我吃,满满的都是幸福!

每次收假都是带着圆鼓鼓的肚子离开家的,现在挺怀恋母亲做的菜的味道的!感谢母亲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感谢母亲让我平常这世间最美味的东西,感谢母亲无微不至的爱!(突然间有点煽情了~~~)下面是这次回家,母亲做的哟,嘻嘻(♡˙︶˙♡)





Lemon丸子的日常


读书的时候,当读到朱自清的背影,我就想,将来我也要写一篇背影,为了父母。然而,时间流逝,远离家乡,在西安打拼多年后,每每静下来,感情却总难流于笔端。苦于文字的浊劣,也苦于记忆中那恍惚的背影难于描写。

当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却有点恍然。母亲给予我伟大的感情,其实不就凝聚在每日的三餐中么。

母亲是个家庭主妇,这也是那个年代的特写。整日和母亲待在一起,听着她絮叨着家长里短,也听着她对我的事情念念不断。不管怎么样,每当母亲端出一碗大烩菜时,一切都不再重要,唯有那碗大烩菜吸引我所有的注意。

北方是蔬菜很少的地方,尤其小时候,大棚种植还没有那么普遍,反季节蔬菜也很少见。到了冬日,白菜、土豆、豆腐、粉条为材料的大烩菜就是家里日常最为常见的。大烩菜可以就米饭,也可以吃馒头,甚至作为面食的配菜也很合适,这像极了人生!

多年后,身在异乡,心念念的就是这碗大烩菜。它是母亲对孩子深厚感情的凝聚,也是人生哲理的传承。

在母亲节的前夕,用这段文字,表达孩子对母亲深深的感谢和思念!

谢谢妈妈!



渔人愚己之长安稼娃


提起“妈妈”二字,心中不免难过,母亲离开我已经十几年了,我有很久没叫过妈妈了。小时候家里孩子多,生活清苦,其实并没留有太多印象深刻的母亲对我的照顾。十几岁就离开家里去外地读书,接着在外地工作。初离家时万分不舍,无奈之下告诉自己学会不想、不念,忘记自己无法改变的事,让自己进入所处的现状,做好眼前的事。逐渐的在感情上形成了一种淡然状态,加上为了生存而忙碌,成年后的自己对亲人有些慢不经心。母亲的离去让我体会到了“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的悲凉。

那夜梦回故乡,屋外大雪漫天飞舞,屋内是父母兄妹齐聚的欢声笑语,那里有童年的我,桌上是一盆热气腾腾母亲包的酸菜馅水饺,这对于年少的我们来讲就是难得的奖励,多年以后我们兄妹几个谈起母亲的酸菜水饺,还是念念不忘。我试着做过几次,总不是母亲的味道。一日,记起母亲是把猪油渣放了一些进去,那时生活条件所限,猪肉也只是偶尔吃一次,哪有什么可丢掉的东西,却因此母亲这样的酸菜水饺成了我们兄妹几人终生难忘的味道!


六月是雨季


从小到大,老妈做了无数道菜,不管是都好吃,那都是每个人既熟悉而又难忘的情怀。出门在外这么多年,最让游子念念不忘的永远是妈妈做的菜!

老妈不太会做菜,一直被老爸嫌弃,老爸总是说要让妈妈跟我学,老妈总是爱搭不理的样子,不管怎么老爸怎么说,还是吃了一辈子老妈做的饭。

要说我记忆中,老妈做饭还是不错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老妈总是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妹做吃的,春夏季节的荠菜,槐花用来包饺子,虽然没有什么大鱼大肉作为陪衬,但是那确实记忆的味道!

我最喜欢的还是老妈做的西红柿鸡蛋炒黄瓜,总感觉这道菜是老妈发明的,就是用西红柿,黄瓜,青椒,炒鸡蛋,真的是童年的味道。我自己做厨师很多年,也尝试着做过这道菜,总感觉不如老妈做的好吃。也许也就是妈妈的味道。你说是吗?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天下的母亲,祝您身体健康,快乐幸福伴随您。谢谢您的辛苦付出!






简食记


很感谢这个话题自己能参与进来。说起妈妈做的菜觉的每一道都很回味,每一道都很怀念!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面奔波,和爸爸妈妈异地相居,自己在城市里立住脚,组建了家庭有了自己的生活。多少次叫妈妈来,想让她住一住孝敬下他们二老,想吃妈妈做的饭菜!自己做的不好,每次她总是说老了怕麻烦我们,就在老家呆着,想吃了有时间回去家里给做,接着肯定会说你们忙就不用回来了,挺麻烦的!其实自己能感觉到她是多么的希望回去!“儿行千里母担忧”!不管我们多大多老在妈妈心里永远是个孩子。用现在儿子经常对媳妇说的一句话,妈妈做的饭都很好吃。小时候我们都会别人家的饭好吃,总会去邻居家蹭饭,长大叛逆期又和同学朋友老往外跑在外聚餐。不知大家有这种体会没。当我们成家立业后才会真的怀念妈妈那个家妈妈那个菜。感觉只要妈妈做饭,飘着那种熟悉的味道就会回到小时候一样。每次回家总会推开所有应酬交际蹭在妈妈身边,和她聊聊家常!如果非要用一种表达那种幸福喜悦的话那就是妈妈做的卷糕即油糕。

一种山西特有的地方特色食品,而在山西每个地方做法不一,但这种不同更多表现在制作形状上,但基本原料都差不多。妈妈做的这种卷糕只会在山陕交界保德府谷两个县城流行的一种吃法。主料用黄米面、枣泥、豆沙。首先把黄米面即糕面倒在盆里用温水搅拌成大颗粒状然后放蒸笼蒸10~15分钟,出锅放面案揉,反复揉,这个时候很烫,但一定要乘热乎揉捏成面团,然后面案刷油,把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厚度0.5cm的面片,然后把栆泥或豆沙均匀抹上去,一般抹的都是枣泥,豆沙做盒子,栆泥抹好厚两边开始对卷,一定要两边同时对卷,卷好后把缝隙黏合再整体揉成圆柱形,拿细线拉伸切片,不要用刀切容易坏形,一定要用线拉切,切好成花形状,下油锅炸2~3分钟即可出锅,再配上特有的粉汤就更美味了!

卷糕是我们那特有的逢年过节,庆祝,喜庆必吃一种主菜,代表了幸福美满,也是庆祝的必吃食物,只要过生日一定要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