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不得古意,这是笔法失传,还是我们没有读懂字帖?

千千千里马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书法不得古意,是笔法的问题还是我们没读懂字帖呢?其实都有,而且还不止这些问题,我总结了一下,造成我们现在的书法古意不够的原因有以下四点原因:

  • 第一,笔法失传的问题。笔法有没有师承呢?笔法是有师承的,在唐代张彦远著的《法书要录》之《传授笔法人名》中记载:
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肜、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而且古代很多的书法理论也有类似的说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云: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不过由于古人笔法的师承历经年代久远,朝代更迭,至今几已失传。

  • 第二,取法对象的问题。如果你是学习今人的书法,那很难得到古意的。今人的书法都有一种习气,往往都是古人法帖的妙处与今人作书的“习气”相结合的产物,盲目学习今人书法,很容易学到糟粕。另外就是古人的法帖,也建议直接取法王羲之、王献之、钟繇等人的法帖。赵孟頫曾经在一封信中谈到过“颜体”书法的影响,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赵氏尝云:

近世又随俗皆好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尚使书学二王,忠节似颜,亦复何伤?
若令子弟辈,自小便习二王楷法,如《黄庭》《画赞》《洛神》《保姆》,不令一豪俗态先入为主,如是而书不佳,吾未之信也。

这段话我们好好理解一下,颜体是在二王魏晋风格的基础上的一次大的变化,其实很多唐代的名家都是这样的,包括欧阳询、柳公权等。他们都是在魏晋笔法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形成自己的风格,那我们何不向他们学习,直接去师法魏晋呢。

  • 第三,我们对法帖的学习不够。相对于古人,我们现在有着古人不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我们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印刷技术的非常发达。我们可以得到几乎近似于真迹的复制品,这一点古人只能羡慕嫉妒恨了。只要是历代知名法帖,某宝上一搜,啥都有卖的。所以学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的问题。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曾经说过,古人如果得到古代法帖哪怕是几行字,好好学习就能名世。学习书法的关键在于仔细玩味古人法帖,找到笔法的秘密,这才是关键的。那我们现在得到的何止是几行字啊,学不好确实感到汗颜。

  • 第四,现代人的文化底蕴缺乏,特别是传统文化功底太差。古代书家多是文人雅士、诗书功底了得,他们的是用自己的书法,写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情感,创造流芳百世的作品。很多著名法帖都是诗文书俱佳的作品,例如《兰亭序》、《寒食帖》等等。我们今天的书家只会抄写古人的几首诗词,或者写俩大字,几乎没有人会自己写诗作赋,古文学基础太差,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没有古意也正常不过了。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拙见,希望与大家交流,我是翰墨今香,希望您能多多关注我。

翰墨今香


古代笔法失传了吗?我看不一定。


笔法的问题,是随着书写载体丶桌椅、书体以及其它工具丶书写场所的不同而不尽相同的。比如秦时,古人左右执册,右手执笔,如何书写,可能与今日是有所不同的。

所以,有书家认为,商周秦汉晋,因史料有限,后世人们的研究推断距离其本来面目有多大,不得而知。

而唐人之法多有保存,所以唐以后之法没有完全失传。

至于现代作品缺乏古意,重点不在笔法,而在观念与心态上。

在当代,书法家很难以一种沉稳平和之心来创作,而是心浮气躁,进行“快餐式”“速成式”“规模式”创作,让字快速转化成钞票,这是症结所在。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笔法是用笔的方法,再具体说是指执笔和运笔的方法。汉魏以来各种书体即有成熟笔法,更有一批名望极高的书家,如蔡邕的隶书,刘德升的行书,张芝的草书,钟繇的楷书。晋朝始设书博士,教授弟子,钟繇和与之齐名的胡昭的笔法成为当时规范。楷书在魏晋时期称作正书、真书,对点横竖撇捺折钩有了规范,后人才称为楷书。

古人对笔法的论述很多,如蔡邕的《笔论》、《九势》、王羲之《书论》、孙过庭《书谱》、姜夔《续书谱》等等。这中间也难免有一些精奥失传,如现在所知王羲之《书论》就可能为伪托。孙过庭在《书谱》中也说到当时流传有王羲之"《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未详真伪”。

越是精奥越易失传,就如王羲之的真迹皆藏之如至宝,聚之于豪门,或失火或翻船毀之一批又一批直到绝迹。古代大家论书当成秘籍,堂奥授徒于耳,决不广传,这种状况岂不更易失传。有一些掌故就带有神秘色彩,传说东汉钟繇见韦诞藏有蔡邕笔法一书,苦求一睹而不得,气得槌胸呕血,以至韦诞死后挖其冢才得到。

执笔的方法有多种,如双勾法、单勾法、撮管法、回腕法等。唐代陆希声有拨镫法,要领为五字:撅、押、钩、格、抵。南唐李后主又将其归纳为八字,再后来一些书家每有阐释妙义。我在十余年前在网偶然读过孙晓云写的《书法有法》,中说:“拨镫,笔杆为马,拇指为左镫,其余四指为右蹬…拨动起来令马纵横进退,悉听指挥”(此论真伪不知,但觉释意精妙)。

总结一句感言,书法虽有人说是雕虫小技,却属博大精深,每一代书家都在探求笔法的精奥,或有舍弃,或有继承发展。书家继承前人固可贵,继承性发展尤可赞赏,探索中的人更当尊重。





手机用户山丁子



书法不得古意显然说的是学习者的临摹学习不见高古之气。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临摹师法的法帖有关,如临摹学习的是唐代以后的经典书法,而不是魏晋人,如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的作品,以后没有临摹学习过汉隶,简椟书法。如果是临摹学习钟繇、王羲之一路书法而不见古意那就要从自身方面寻找答案了。


这种情况下的原因可能就是临摹和读帖所下功夫不够,还有就是师法对象偏离学习的是近现代的书法,特别是入门学习书法师法的是近现代书法,就很容易出现古趣不足的情况。历来学习书法以有古意为最高境界。要想的古意必须从古人哪里求其神采气韵,为钟王而不见。临摹和读帖不仅仅是读法帖的技法如点画形态、结构、章法技法,最终要落实到丰神气韵格调上,读之入神,落笔古意自生。记得现代书法家穆棣在临摹钟繇楷书讲座是就说,书法要有古意,最好临摹学习一下简椟书法,然后再临摹学习钟繇的书法。当然也可以学习二王的书法。要结合简椟墨迹书法来分析钟繇的书法以及二王的书法,临摹学习能够入门,何忧书法无高古朴茂之形质。关于笔法问题,就是对二王一脉书法的笔法的理解过于肤浅,但关键在于读帖深度不够,不能见法帖之古意。须“朝夕谛视,观之入神”,落笔自见古意。







翰墨书道


书法不得古意,并不是笔法失传,而是书者没有认真读帖,没有认真领悟其所学碑帖的书法精神。这就是我的观点!

学习书法不得古意,不得要领,不要动不动就把原因归于笔法失传,并把之做为客观理由,这是自欺欺人的、非常荒唐的说法。实际上,每个法帖中的每个字,都有古人的笔法显现,怎么能说是笔法失传了吗!



学习书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耐心,要有韧劲,万不可有急于求成的想法,坚持不懈才是硬道理。记住,急则败,急则不成;心静则能学之,浮躁则学而无成也!关于学习书法不得古意是因笔法失传的说法,就不要再说了。

学书想得古意,其办法是:只要用心临摹古人的名碑名帖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时下有的学书之人,提起临帖就感到厌恶,有的人是还没把古人的碑帖临到四五像,就急于写作品,就急于跟风,就急于“创新”,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临帖,一定要深入,不能有半点浮漂。与此同时,还要认真读帖,不断领悟,临,读,悟,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得其古人书法的精华,才能学到古人的笔法和结字规律。



不认真深入临帖,读帖和不善于“悟”的学书之人,是永远也得不到古人的笔法的,得不到古人的笔法,其字就不会有古意。



以上为个人观点,经验之谈,仅供参考。


中州耕牛堂主






为龙书法


其实书法不得古意,即是笔法不得要领,也是对字帖读帖的不精到。二者皆有。

很多书法爱好者喜欢古人的墨迹字帖。这很好,毕竟墨迹的学习是最生动和贴近笔法的学习了。那么为什么自己学习古帖以后创作的作品不具备古意呢?

笔法是一个核心关键问题。很多人理解笔法都是从一些现代书法教材和墨迹字帖附带的临摹指导上学习这些所谓的笔法。其实这些笔法都是基本笔法,就是让书法字体形成大概形态的基础笔法。而真正的古人字帖笔法,还是需要到古代书法理论或者通过自己对字帖的精读和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取。只有获取了真正的古人笔法,才有可能让书法表现出古意。当然,要谨慎使用和融入个人现代书风。



还有一点就是一个文化环境问题。一个良好开放的文化环境,本身就可以提高个人的素质修养,比如一个舍得的道理,如果用在书法布局和单字结体上,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古味。大家可以参考古人的章草和今草。去体会这类文化在书法中的作用。


书法影响力


你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否的。

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捷径就是临帖,唯只有临贴才能使自己的书法自然而然的进入古意,但是在临贴的过程中,要既能跟进入帖又能迅速出帖。具体的临贴步子大慨分为以下几种:

一、摹帖。

二、对临。

三、意临。

四、集字创作或创新。

五、出帖(出贴就是自己书体形状的合格书法作品)

笔者书法展示(选登)











祥辺


兔子,你上次还没用实际感谢我呢,现在又来逗我了。不过我高兴,我喜欢吃兔子肉, 这次我就告诉你些实实在在的干货吧。有的人学了一辈子书法,可能连门都摸不到的,今天我就告诉你书房的门在哪里?怎么进入书法的大门?怎么成为殿堂级的书法大咖?

书法的笔法,真正的意思就是情绪,情感。很多人都纠结于书法的概念和术语,苦苦练习各种技法,可能练习了一辈子的书法,都不知道什么是书法的笔法情绪和笔法情感。

首先和你解释一个概念,正。正,是华夏子孙的一个基本道德和人格理想,一个正直的,一个正宗的华夏子孙,一辈子追求的其中就包含了一个最基本的正字。是正气,正直,正派,正式的意思。

再跟你解释另外一个基本的概念,健。这是每一个华夏子孙都渴望有的价值。基本的意思就是精神和身体健康。

一个人想要健康,在黄帝内经上有两个基本的要求,情绪得到正当的发泄,这是精神层面上的健康,物质得到正当的满足,这是身体上的健康。

好了,这两个最简单的概念,我只能这么简单的说,否则没有一两百万字是讲不完的。现在言归正传。书法师如何得到这两个价值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就回答了上面的所有问题。

书法上用笔最简单的几个基本动作是,按,提,行,转,合。这和写文章的起承转合是异曲同工。为什么又要谈到写文章了?书法是可以指导华夏任何一个文化领域的最高法则。包括音乐,建筑等等等等。现在就拿一手绝句来说说吧,用李白的朝发白帝,这个比较知各。文章起句,朝发白帝彩云京,这是用极度夸张的修饰起头,接着是承句,也是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千里江陵一日还。第三句异峰突起,是这首诗的整个灵魂所在,两岸猿声啼不住,最后一句十分关键,轻舟已过万重山!完美的把整首诗的意思合整在一起!突现出诗人豪迈的情怀,浪漫的思绪和愉快的心情!

好了,书法上是怎么样体现起承转合了?很简单。就是刚才说的那五个字,按提,行转合。在这五个字的运行过程当中表达出自己的,酸甜苦辣咸这五种情绪味道就够啦。

当你练习书法能够得到这种味道的时候,一定是能够越练习越喜欢,最后一定会爱上书法,最后进入书法的殿堂成为书法大咖,不是没有可能的!

至于别的方法就不能跟你说了,那属于华夏的真正秘密!最后你想把你兔子肉给我吃吗?吗?


guihuxuan1


书法不得古意,这是笔法失传?还是我们没读懂字帖?

这个问题太大!不太好解答,我就试着把自己的看法说一下吧,!说及格了别高兴😊,说错了话,可别喷我就成。

1⃣️简单说书法古意指什么?本人理解可能是指魏晋时期或者以前的文字书写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古典、扑素、天真、浪漫、自由、随意而书的文人雅字。 书法不得古意,是否指现代搞书法艺术之人得不到前说言意?!本人认为:得不到就对了;如果都能轻易得到,那就怪了;因为俗话讲"舍得、舍得,没有舍、那有得",不付出辛苦劳动,就想成功!那只能是痴人说梦。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此现状滞泥不前的呢!1是历史时空相距太远,人文、习俗,生活习惯不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2语言表达差异。古文言文的书法理论译文的宣传讲解跟不上大众学书法的发展需求,使习书人不能清楚理解古人原意,这就造成了学习的困难,(例:如果孙过庭书谱没有吳方老先生釋文,恐怕有些问题还在探索之中)。3是缺少传承古意书法文字的示范表演过程,使对古意含意理解缺少用笔方法支撑。导致苦寻笔法无果,不得古意。4是现在人太聪明了,习书求真,稍有不解、不自悟探求,便高声求助;以求述解述行。5由于上述原因和世风影响,使书法教师缺少三省吾身的自律之志,选成书法教育水平不能达到理想和要求。也就讲不了书法古意之得失之由了。

从上述理由看:现在书法不得古意原因主要在我们自己。笔法理论在;古碑古帖在;就说明古笔法没有失传,只是我们目前没有弄通弄懂罢了。所以帖没读懂也是毛病之一了。

2⃣️那么怎么才能得到:可以书写出具有古意文字的技巧呢?本人认为,有大志向、就应有大决心,就要多花费些时间、多下些气力,多动脑筋、勤研练;坐不下来者,也只有免谈于此。那么具体的应该怎么办呢?本人理解是1增加书法理论的学习,关健是弄通弄懂。2扩大临习书体的范围,向上寻根,反复推敲、反复训练,坚持不懈,必有收获。就到这吧!拜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