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江夏區何家湖小區“3.11”火災,我們應該吸取這些教訓

楚天都市報5月10訊(記者葉文波 通訊員武消宣)本週,武漢消防聯合《楚天都市報》為您講解的是“3.11”江夏區大橋新區何家湖小區火災事故,火災發生於2017年3月11日,過火面積約50平方米,火災造成一人燒傷。經消防部門調查,起火部位為何家湖小區14棟2單元510室東北側廚房內,起火原因不排除管道天然氣或瓶裝液化石油氣洩漏引燃周圍可燃物引發火災。火災雖被消防員撲滅,但起火原因值得廣大市民深思,詳見本週《楚天都市報》連續報道。

武汉市江夏区何家湖小区“3.11”火灾,我们应该吸取这些教训

(一)燃氣洩漏引發火災,大火致年輕媽媽燒傷

2017年3月11日上午9時許,江夏區大橋新區何家湖小區14棟2單元510室發生火災。武漢消防救援支隊接警後,調集江夏消防中隊趕赴現場實施滅火救援。10時20分,火災被撲滅。

火災當事人田女士說:“火災當天早上8時許,我起床給女兒煮麵條,大概煮了10分鐘左右,我剛轉身去喊女兒過來吃飯時,就聽到身後一聲爆炸聲,頓時感覺頭髮、衣服著火了,我下意識跑向衛生間用水澆身上起火的地方,並喊老公過來幫忙。當時我有點意識模糊,不清楚家裡著火情況,只依稀記得我是被丈夫扶下樓送往醫院的。”

戶主王先生介紹,火災當天早上他在臥室睡覺,突然聽到妻子田女士呼喊失火了,看到她往衛生間跑,他第一反應就是廚房起火了,於是他跑到廚房,當時灶臺四邊都著火了,他立即關掉天然氣閥門,打開灶臺下面的櫃子時,一團火焰冒出來了,他趕緊接水滅火,但火勢有點大,一下子滅不掉,他轉身發現廚房對面陽臺上的窗簾、掛的衣服都燒著了,到了臥室發現次臥也燒著了,他就趕緊扶著妻子田女士下樓去醫院。

消防部門進行火災調查時發現,五樓走道內有煙燻痕跡,起火房間510室北側窗戶破損,並有煙燻痕跡,室內廚房、餐廳、客廳及客廳西側的臥室過火痕跡嚴重,廚房吊頂脫落,廚房內大部分物品被燒燬,灶臺下方的櫃體有部分殘留物,客廳和客廳西側臥室的屋頂樓板被燒穿,牆體大面積脫落。其它幾個房間也有煙燻痕跡。

武汉市江夏区何家湖小区“3.11”火灾,我们应该吸取这些教训

(二) 家中常備消防器材,關鍵時刻有大用途

這起火災過火面積約50平方米,火災造成一人燒傷。經消防部門調查,起火原因不排除管道天然氣或瓶裝液化石油氣洩漏引燃周圍可燃物引發火災。

火災發生時,戶主王先生第一時間衝到廚房接水滅火,但沒有滅掉,最後只能離開廚房陪同被燒傷的妻子去醫院。消防部門提醒:家中常備消防器材,關鍵時刻有大用途。這起火災事故中,如果王先生家中準備了滅火器,第一時間使用滅火器滅火,或許可以有效控制火勢,避免火災進一步擴大。

許多人都認為家中沒必要常備消防器材,覺得火災沒有發生在自己家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但這種心態往往為家庭消防安全埋下了隱患。真到火災發生時,才想起消防器材的好處則為時過晚,所以平時家中預備一些消防器材很有必要。

消防部門建議,廣大市民家中可配備如下幾種消防器材:乾粉滅火器,用來撲滅日常生活中的固體火、油類火、氣體火、電器火;高層住宅居民可購買逃生安全繩或緩降器,以便發生火災時及時逃生;高亮度的強光手電筒,不但可在夜間照亮較長的可視距離,還可以用作呼救的用具;防煙面具,可以在逃生中有效抵禦煙霧的侵襲。

(三) 鄰里之間互相守望,消防安全互幫互助

這起火災事故中,隔壁鄰居陳先生及時將戶主王先生的女兒帶離火災現場,避免小孩受到傷害,這種行為很值得讚揚。消防部門提醒:鄰里之間互相守望,消防安全互幫互助。

陳先生介紹,火災當天上午9時許,他在家中休息時聽到一聲巨響,接著就聞到樓下飄出的刺鼻味道,他出去查看,從六樓跑到三樓問“哪裡起火了”,但沒人知道是怎麼回事,於是他就把三、四樓的煤氣管道總閘給關了,到五樓時發現王先生家飄出一股很刺鼻的味道,他就敲門,門被王先生的女兒打開了一條縫,並有很濃的煙子飄出,他看情況不對就把王先生的女兒帶離房間跑到一樓,緊接著他想起父親還在家中,於是又衝到六樓把父親帶到一樓。

陳先生的行為十分值得讚揚,戶主王先生因為妻子在火災中燒傷要將妻子送去醫院而忘記將女兒帶離火場,幸虧陳先生及時出手,否則將一個小女孩留在充滿濃煙的火場,後果不堪設想。災難無情人有情,鄰里之間的互幫互助在此次火災救援中起到了顯著作用。在火災面前,一個人的力量顯得那麼渺小,就需要像陳先生這樣的熱心鄰居及時出手相助,共渡難關。

消防部門提醒:當前,社會上普遍存在行動不便的人群、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他們在火災面前缺少自我逃生和防護能力,一味地等待消防人員救援可能就錯過最佳救援時機。因此,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就顯得格外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發現鄰居家起火,及時提醒並給與幫助,特別是火災初期,只要方法得當,很容易撲滅火勢,可能因為你的一個善舉,一條鮮活的生命就能得以解救,財產也能得以保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