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實基金22只基金資產規模低於清盤紅線 基金經理“白板”遭質疑

嘉實基金22只基金資產規模低於清盤紅線 基金經理“白板”遭質疑

Photo by Gabriel on Unsplash

《金證研》滬深金融組 艾茉/文 洪力/編審

今年已經“20歲”的嘉實基金,儘管規模高達4600億元,排名公募基金規模前10之內,但如果細看其基金類型,固收產品依然佔到了其中的66%。更嚴重的問題是,與四年前相比,其權益產品的規模增速遠遠低於固收產品,其中股票基金規模增速僅比2015年增加了26%,而混合型基金的規模更是縮水了33%。

與權益規模縮水密不可分的,自然是基金業績表現,但從累計的收益率看,嘉實旗下則有兩成基金依然虧損,且以權益基金為主。在這些虧損的基金中更不乏有部門負責人或總監級人物的身影,比如張自力、張淼,但這些投研高管在管理多年以後卻始終無法令投資者滿意。而嘉實基金最新的科創板基金經理,由於“白板”式投資經歷,更是迎來業內外一片質疑。

四年來 嘉實基金權益規模下降明顯

成立於1999年的嘉實基金在公募基金業可謂是元老級公司,在過去多年的發展中,其規模也一直位居行業前列。2005年,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參股嘉實基金,使其成為合資基金公司的一員,在國內資管行業高速發展和國內投資理念國際化的同時,學習外資的模式與經驗更讓國內基金公司受益匪淺。

然而,和過去幾年相比,雖然嘉實基金的規模依然位居行業前十,但固收與權益的佔比卻發生了很大變化。目前,嘉實基金的管理規模達到4600億元,但固收產品的規模佔到了66%,相比此前幾年,權益產品與固收產品的一降一升更值得關注。

比如在2015年時,其固收產品規模僅佔總規模的47%,固收與權益可謂是“並肩前行”。2016年,固收產品佔比升至50.35%、2017年,固收規模出現下降,佔到了44%,或許是因為當時股票市場牛氣沖天,但緊接著,固收產品佔比就在2018年猛增到了66%,並維持至今。

從分水嶺2018年來看,其股票和混合基金規模從前一年的669.9億元、1220.52億元,下降到當時的607.53億元、685.24億元。而債券基金規模卻增長了將近兩倍,貨幣基金增長也有55%。充分顯示出,股票市場的波動對嘉實基金旗下的權益產品影響之強烈。

《金證研》滬深金融組還注意到,嘉實基金的權益產品業績表現也確實不怎麼樣。比如從今年以來的業績來看,嘉實旗下有18只基金的業績就是虧損的,除了4只債券型基金以外,其餘都是權益基金,而今年A股市場卻是大漲的。在剩餘的年內虧損基金中,即便是不計算指數基金,年內虧損的權益基金也有12只,而作為監管層大力宣傳的養老型產品,也是嘉實基金剛剛成立的嘉實養老2040混合(FOF),卻在今年的投資中業績墊底,虧損了5.22%。

儘管嘉實養老2040混合目前為虧損,但客觀的原因是,其成立是在3月份,仍處於建倉期的時候就不幸遇到了4月以來A股持續調整,投資者還是應該以更長遠的目標去觀察其未來的表現。不過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該基金的基金經理鄭科能給投資者帶來多大的信心,因為從簡歷看,其此前任職於券商研究員多年,之後在上海電氣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擔任投資經理。2010年7月加入平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任投資經理,2016年8月加入嘉實基金,擔任FOF投資經理工作。

從行業整體情況看,不少養老基金的基金經理都沒有公募基金的管理經驗,讓人無從對其過往業績進行評價,但這些“新手”又大多有過保險公司的從業經歷,只能期待他們能夠靠險資的投資邏輯,在未來給投資者驚喜了。

拋開這些成立時間較短的基金,嘉實創新成長混合的成立時間已經是早在2016年了,但這隻混合基金卻仍然在今年股市行情向上的時候虧損了4%。一季度,當同類產品平均上漲達17%的時候,該基金卻僅漲了1.6%,而這樣的業績就出自有著5年公募投資經歷的基金經理劉美玲之手。

從2004年6月,劉美玲就加入嘉實基金,先後在研究部、投資部工作,並擔任過研究部能源組組長、投資經理職務。她從去年10月份開始管理嘉實創新成長混合,不過今年一季報顯示,其股票倉位僅有18.19%,債券倉位有19.42%,投資性資產合計也不到倉位的四成,這就難怪其業績會如此落後了。就算從長期看,這謹慎的態度也並沒有為其換來更好的業績。

在嘉實基金任期期間,劉美玲共管理過5只基金,其中3只已經離任,但從過往的業績還是能看到其頗為謹慎的風格。比如嘉實增長混合,從2016年開始管理到2017年11月,任職回報卻是-4%,在2017年大牛市裡漲幅僅有3.13%。嘉實企業變革股票,在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期間,虧損了11.4%。即便是2014年到2016年1月份,這種大多數時間都為牛市時,其管理的嘉實策略混合的漲幅也跑輸同類均值。

兩成基金至今仍為虧損 投研能力堪憂

在嘉實旗下的上百隻基金中,以最新業績看,仍然有兩成的基金產品累計業績虧損,股票型基金嘉實事件驅動是最悲催的。從2015年6月至今,虧損了31%。基金份額也從剛開始165億份縮水到一季度的63.99億份。可以想象,身在其中的投資者都是被嚴重套牢無法抽身的。

從事件驅動這個名字中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隻由基金經理高度主動管理的產品。該基金的投資目標也顯示,“將自上而下的宏觀及行業投資決策模式與自下而上的微觀投資決策模式統一於事件分析的投資決策框架之內”。基金經理認為,“在事件分析的投資決策框架內,事件性投資可以更加科學、有效地捕獲事件衝擊所帶來的超額收益。”

從嘉實事件驅動成立之後,張自力就一直負責管理該基金,前後也有兩位基金經理與其共同管理過,其中,從今年1月份,張楠與其共同管理。張自力的從業經歷顯示,其此前在國外投資公司任職資深副總經理、研究部總監暨基金經理,2012年2月加入嘉實基金任董事總經理(MD)、投資決策委員會成員、定量投資部負責人,管理公募產品的經驗超過5年。

而張楠從2012年1月加入嘉實基金,從事投資模型研究和投資組合管理工作,管理經驗僅有1年,顯然張自力對嘉實事件驅動的投資更有話語權。但在過去幾年裡,該基金幾乎年年虧損,為數不多的盈利是在2017年和今年內,在2017年時,其全年業績僅增長了1.45%,今年初以來在A股大漲的情況下,業績上漲了24%,這也是該基金歷史業績中最好的時候,張自力在對上市公司的事件驅動選擇上的能力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而作為量化部負責人,由其管理的嘉實中小企業量化活力混合、嘉實量化阿爾法混合兩隻基金也在任職期內虧損了22.2%和17.55%,這兩隻基金都於2018年9月20日更換了基金經理,如今,張自力已經不再負責這兩隻基金的管理。

無獨有偶,身為研究部副總監的張淼,管理嘉實先進製造和嘉實穩健混合已經4年多,但任職回報也都跑輸同類均值,並且前者虧損了24%。從管理時間看,張淼負責兩隻基金的時間都是在2015年上半年,經過幾個月之後就進入到了熊市,而即便是其研究能力卓越也難逃A股普跌。

但在2017年股市大漲期間,其業績僅上漲14.79%,卻是值得研究的問題。當年年報顯示,其股票倉位在90%,但從各季度的前十大重倉股看,卻鮮有消費行業股票,僅在二三四季度出現了格力電器,而其重倉股則均以通訊、科技行業為主。

從全年重倉股的漲幅看,三安光電、中興通訊、立訊精密都實現了較大漲幅,而其他前十大重倉股的漲幅就相對遜色了,讓人不理解的是,一個以先進製造業為主題的基金,重倉股卻始終配置了幾隻醫藥股,比如國藥一致、山東藥玻、華東醫藥,而前兩隻醫藥股的股價表現都不怎麼樣,就算是出於防範風險的目的,可當時醫藥股的股價並不穩定,這部分倉位拉低的基金整體業績水平。

另外,在先進製造業中的傳統龍頭公司,比如濰柴動力、恆立液壓等,該公司卻並沒有重倉持有,而這些公司在2017年大多漲幅巨大。

22只基金資產規模低於清盤紅線 科創板基金經理遭質疑

雖然其總規模看似在持續增長,但《金證研》滬深金融組統計,從一季度的數據看,嘉實基金旗下仍有22只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低於五千萬元清盤紅線。如果除去貨幣基金和指數基金外,主動管理的產品有11只。

2015年11月份成立的嘉實新起點,如今的資產規模僅有六百萬元左右,而在成立時的峰值曾達到了23億元,對於規模如此大幅度的縮水,機構投資者是背後的主要原因。從投資者結構來看,該基金的機構投資者持有資產比例一直在90%以上,只有在2018年年底時,降到84.99%,很明顯,這是一隻機構定製基金。

顧名思義,機構定製基金就是為某機構特殊打造,由某一個或多個機構委託基金公司發行的基金產品。在機構的角度,如果是機構自己買賣股票等金融資產,則需要繳納增值稅,而通過公募基金公司買賣金融資產,則無效繳納這部分稅費,所以避稅成為機構定製基金的主要動力。而對於基金公司而言,拉攏好機構客戶,使自身規模有不小的增長,也可以收取不菲的管理費。根據業內人士透露,雖然對於機構定製基金,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費收入要少很多,但薄利多銷之後總額也十分可觀,而且這部分錢本來就不是基金公司的,可以說幾乎是無本買賣,基金公司何樂為不為呢。

《金證研》滬深金融組發現,在這些資產管理規模低於五千萬元的基金中,絕大多數都是在成立時,或者從成立至今的機構投資者佔比就非常大的,而自始至終都以個人投資者為主的基金僅有9只。

另外,在121只公佈了2018年年底的投資者結構的基金中,機構投資者佔比超過70%的佔到了41只,而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末,這41只基金的資產規模共計為1395億元,是121只基金總規模4281億元的33%。

近期,科創板基金的推出成為行業矚目的事件,而在首批7家基金公司中,擔任嘉實旗下科創板基金的基金經理卻遭遇質疑。

《金證研》滬深金融組瞭解,嘉實的這隻嘉實科技創新混合基金經理為王貴重,13歲考入北大、22歲拿到博士學位讓其擁有“開掛”般的人生,但對於公募管理經驗的缺失卻是其最大的短板。

此前王貴重曾在知名私募基金公司重陽投資任TMT研究員,2015年加入嘉實基金任TMT研究員,目前擔任科技組組長。但年僅27歲的小鮮肉究竟能否完成從行業研究到實戰的轉變還是個未知數,畢竟對於門檻更低、風險更高、波動更大的科創板來說,對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風控能力和市場行情節奏的把握都是很大的考驗,而嘉實基金讓一位新人擔任如此重要的投資管理工作,究竟是大膽還是草率,只能讓時間來檢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