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一开始也是靠纸上谈兵打动萧何,可他为何就能一路开挂,却不像赵括、马谡一样一败涂地?

黎小鱼


看到很多朋友在说对手的问题,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从细节上分清名将与庸将的区别。赵国名将赵奢曾经说过:“兵者,死地也。”可见行军打仗自古以来都是一件需要慎之又慎的事情。身为统帅,骄傲轻敌是兵家大忌。韩信用兵,不管对手是谁,从来没有在战术上轻视敌人,总能够审时度势,在了解敌情的情况下选择适合的战术。在对战项羽麾下第一名将龙且时,利用敌人悍勇的特点,先佯装败退不敌,引诱敌人渡河,在关键时刻搬走沙袋放水,利用大水击溃敌军气势,要知道龙且可是项羽最为倚重的大将,连英布都败在他的手下。你能说龙且很弱吗?还有章邯,是秦朝末年唯一的名将,就连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虽然在遭遇战中击败韩信,但是面对韩信的十面埋伏最终也只有失败。反观赵括,在不甚清楚敌军的情况下倾巢而出,轻易被敌人的佯败迷惑,忽视老将廉颇的劝告,盲目地情敌自大,最终落入敌军陷阱。战场之上,容不得任何一点失误和大意,所有的名将都清楚这一点,这是评价一个统帅的基本标准,自古骄兵必败,而气势和骄纵完全是两码事,赵括显然属于后者。明代名将李如松,虽然为人狂傲,但是战场上缺非常谨慎,等到揪出所有间谍才召开军事会议,作战部署也精细微妙,战略上轻视敌人,但战术上绝对重视。而反观赵括,是战略和战术的全面轻视,他只看得起白起,即便秦军不换统帅,他也未必就能取胜。所以综合来说,韩信身为名将的综合素质要远远高于赵括,正是很多细小的差别,拉开了名将与庸将的距离,进一步天堂,退一步地狱。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对之处,希望朋友们指正。


历史名将说


衡量一个将领的能力,得看他的对手是谁?

而韩信之所以能一路开挂,除了本身的能力外,还与韩信的对手非常弱有关,而正是由于韩信的对手弱,而让韩信得以施展计谋,一路收获经验,一路开挂,越战越强。

赵括的对手是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而赵括本人却是初出茅庐的新手,白起身经百战,颇有才能,对付一个新兵蛋子的赵括,白起绰绰有余。



马谡的对手是张郃,张郃是当时魏国五子良将硕果仅存的良将,当世名将,身经百战,从军三十多年,而马谡呢?只有军事理论,没有军事实践,再加上马谡在战场上犯了很大的错误 ,马上被张郃抓住机会击败。

而韩信的对手呢?首先是魏豹。

魏豹是原魏国的贵族,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依靠借来的数千士兵,占了原来魏国的一些地区,魏豹基本就是墙头草一样的存在,刘邦强就投靠刘邦,项羽强就投靠项羽,你要说魏豹多么有才能,恐怕谁也不会相信。



韩信破魏豹用的就是声东击西之计,把重兵陈与一处假意要渡河,然后以奇兵从另一处渡河,魏豹就上当了,然后大败被擒。

韩信的第二战是陈馀。

陈馀是什么人?陈馀是原六国中魏国的名士,性格高傲,最初与张耳为刎颈之交,参与秦末农民大起义,成为赵国的上将军,后来因为巨鹿之战未主动救援巨鹿城与张耳闹翻,两人互相攻击。



陈馀身上有很多战国时期的贵族行为,例如陈馀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死记硬搬照抄兵书的计谋,不是说陈馀是个庸才完全没有能力,只能说陈馀有一定的局限性,至少陈馀不如李左车。

韩信破陈馀是用背水列阵、奇兵易帜击败陈馀的,陈馀完全没有察觉韩信的计谋,因此大败丢了性命,如果换做李左车,估计韩信就不一定能赢了。



计谋的使用是要看对手的,从不否认韩信确实是天下奇才,善于使用计谋,但韩信运气也确实好,遇到的对手都是一些超级弱的对手,如果韩信遇到白起和张郃这样的名将,声东击西和背水一战,能成功吗?我看不能,在名将面前,那些计谋可能根本就施展不了。

不是人人都能使用背水一战取胜的,计谋的使用还要看对手和当时的环境,不能照搬硬抄,韩信是谋战派的杰出代表,和别的武将不同,不会出现在战场上和你硬拼的,韩信总是使用各种各样的计谋来取胜,想想看,如果韩信遇到一个精通计谋的名将,这些计谋如果被看穿,那么韩信如何取胜呢?



韩信打龙且也是这样,不跟你力战,而是使用半渡而击的计谋,如果识别不了韩信的计谋,基本上就会失败的。

韩信就是这样靠计谋一步一步打出经验,一步一步一路开挂,再加上韩信遇到的对方都不够强,才让韩信成就了千古名将,如果把韩信放在三国时代那个人才辈出、名将如云的时代,韩信能不能取胜就难说了。



就是在楚汉战争中,重大的战役基本上都是刘邦领导的,如还定三秦,是刘邦领导的,彭城之战,也是刘邦领导,另外刘邦是在正面战场对抗强大的项羽,而韩信则是偏师,对付一些弱小的对手,如果一开始就让韩信去打项羽,很难说韩信打得能比刘邦好多少,因为对手太强了。



成就英雄是需要时势的,当然了英雄本身也要有强大的能力,韩信能够成就军事大的巨大声望,一是本身能力出众,二是对手太弱,时势对韩信有益,原来的六国各自为战,也是让韩信一一击破的原因。

如果把韩信放在三国时期,那么韩信就有可能只是三国名将之中一员,成就不了大的事业,因为时势不同。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韩信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天才,与旁人不同,他似乎没有经过历练,从名不经传的投靠者,到一跃成为大将军,差的只是一个萧何的推荐。但是事实上,萧何也只是与韩信聊得过来,认为韩信是个大才,这个时候韩信根本没有证实自己,所以一开始刘邦根本就不在意。在历史上,韩信的前期和许多人都很像,比如赵括,比如马谡,但是韩信与他们不同的是,韩信做到了活学活用,而其他两位只能死读兵法。

韩信影视形象


因此,对于韩信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为什么后期打仗却那么厉害,小编认为正是天赋加努力。韩信幼年时家贫,甚至一度还依靠洗衣服的老婆婆施舍,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苦读兵书,这样他日后才有机会折服萧何,才有机会一展才华。所以在成功之前,他宁愿承受胯下之辱,也不肯动手反抗。

马谡影视形象

韩信比赵括和马谡幸运,因为他有很多机会改变或者实行自己的战略。比如他在拜将之后的首战,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并以此打败了原秦国老将后来被项羽封在关中之地看牢刘邦的章邯。这既证实了韩信的能力,也证实了萧何的眼光。小编也不得不说,韩信就是一个天才,而且天才得很没道理。

而赵括呢,他面对的却是秦国战神白起,而他本人并没有单独率军打仗的经验,甚至他的父亲也在兵法上不如他,但是他却毫无带兵经验,第一次率大军单独作战就遇到了白起,这是何其不幸。可如果但凡他有一点真正的统兵打仗能力,他又何至于让秦国坑杀40万赵卒。同理,马谡也是一样,论兵法不输于蜀国的很多人,不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也不会让他镇守街亭,可惜他只是死读兵法,说说还行,但是并不会利用兵法。放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很多带兵打仗的将军都是军校出身,可最后还是败给了解放军,甚至还有人不服气说解放军不按规矩打仗,这就是死读兵法的坏处。而恰恰,韩信并非是死读兵法的人。

赵括影视形象


综上,我认为韩信在兵法上也未必会比赵括和马谡这样的失败者强多少,只是他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其实,这些人的事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是存在着一些不能以常理理解的天才,但更多的人次还是要经过历练,不然骤然得到高位,只能是害了他们,比如赵括,比如马谡。如果他们能够得到很好的历练,一个何至于兵败身亡,一个何至于被待他如子的诸葛亮含泪斩首。这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在今天企业或者组织用人时,即便是一些在开始就展现出才华的人,也要认真培养从而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另外也要给予他们犯错误并且还有能改正的机会。


爱吃辣条的巴哥


我就不信这些司马迁的忽悠。纵观古今军事家履历,从来就没有从基层小干部一跃成三军统帅。即使战神霍去病靠裙带关系起家,也是在战场上用业绩换来的骠骑大将军,白起,李牧,王翦,周亚夫,曹操,李靖,苏定方,岳飞,哲别,伯颜,徐达,常遇春,蓝玉,多尔衮等名将,哪个不是从基层开始。所以,韩信肯定在哪个时代已经战功累累,只是不得志,又靠三寸之舍使得刘邦,萧何的认同才成为三军统帅。否则一个小屁兵,啥都没有,突然成大帅,刘邦小弟不反啊?将士能认同吗?要知道战争将帅意志和指挥艺术固然重要,但士气和团结更重要,刘邦如果连这个都不懂,还打屁江山。


庄呕


题主也不看看韩信一开始遇到的对手是谁,赵括一开始遇到的对手又是谁!

小编在这就不讨论马谡了,因为他的失败完全是自找的,不怪别人。但赵括不同,他的失败不能全怪他的纸上谈兵,毕竟他一开始面对的就是一个神级的对手,实在是打不过啊!

首先,赵括也并非真的只是纸上谈兵之辈;

实际上,当初廉颇的固守之策,虽然能挡住秦军的进攻,但却把长平之战拖入了更为煎熬的秦赵之间的国力消耗战。这对于国力更弱的赵国来说,无疑就是一步死棋。最终,在长期固守的情况下,赵国内部的粮食很快就被消耗殆尽。

更可怕的是,由于长时间的被动防守和缺粮,使得赵军不论士气还是补给,与秦军的差距都不断在拉大,局面对赵军是越发的不利。因此,等到赵括统领赵军时,赵军已经错失了从军事上击败秦军的机会了。也就是说,长平之战中,赵括其实是替廉颇背黑锅的!

的确,赵括最后是战败了,而且还葬送了赵军46万将士的性命。但是赵括率领的赵军,同样也给不可一世的秦军造成了二十万人的巨大损失。而且,赵括在深陷绝境之时,依旧能统兵固守40多天而不乱,最终力战而死。

须知道,赵括当时所面对的对手,可是秦国战神、素有“人屠”之称的白起,还有他手下的六十万虎狼秦师。如此可怕的对手,就连身经百战的赵国名将廉颇也打不过,更何况赵括呢。所以说,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将帅,赵括在长平之战的表现,已经算很不错的了。至少,不应该落得“纸上谈兵”的评价。

至于韩信,算是得到上天的眷顾,毕竟一开始没遇到楚霸王项羽;

其实,韩信比赵括要幸运得多了,他一开始没遇上项羽和他的主力楚军,让他有机会不断的在战场上刷经验。

实际上,在楚汉战争的四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刘邦的本部汉军,在成皋荥阳一线与项羽的主力楚军死扛。而韩信则率领另一支汉军部队北上,逐一消灭实力更弱的北方诸侯,进而完成对项羽的战略迂回。因此,这段时间里,韩信更像是在打野升级,不断积累作战经验。

而如果,让韩信一出来就直接和项羽以及他所指挥的主力楚军对决,那么韩信还能如此轻易的还定三秦吗?

当初,韩信凭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计,助刘邦走出巴蜀,一战成名。但是,当时汉军的对手可不是项羽的楚军,而是雍王章邯、翟王董醫、塞王司马欣。这三人过去是秦将,本来就是丧家之犬。而且他们投降后,眼巴巴看着项羽坑死二十万秦军,自己却苟活于世,秦地百姓对他们更是恨之入骨。结果,项羽又故意把他们分封回秦地,让他们备受煎熬。

因此,韩信所面对的章邯,早就不是往日的秦朝名将章邯了。加上刘邦先入关中,废除秦国酷法,与百姓约法三章,而且“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这些举措使得刘邦在秦地深得民心。也就是说,韩信能轻易还定三秦,其实也是建立在刘邦的民心基础和对手的孱弱实力之上的。

实际上,韩信真正意义上击败项羽的战役,就只有垓下之战。在此之前,韩信基本上没啥机会和项羽硬碰硬的对决。再说,韩信在垓下之战中,也是依托汉军在兵力上的绝对优势,才能击败项羽。而如果楚汉两军兵力为一比一,估计韩信还是打不过项羽的。



这些历史要读


韩信一开始打动萧何确实是靠纸上谈兵,但他之所以不像赵括、马谡一样,是因为他有真才实料。

毕竟有能力的人是不用开挂的。 一开始没有人会相信这个看仓库的能当上大将,所以听说刘邦要登台拜将时: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谁?此人又没有辉煌的履历,也没用过硬的后台,现在的职务也是个看仓库的。何况他还差点被刘邦处死过。

要不是对着监斩官夏侯婴喊那一嗓子:

“汉王不想争夺天下了吗?为什么杀壮士!”

早就人头落地了。 韩信对治粟都尉这个职务肯定是不满意的,萧何就在这时发现了他。但是刘邦不肯重用他,于是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这样一出历史喜剧。

拜了大将的韩信,告诉刘邦“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并且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坐谈客。

在破代,赵,燕,齐之战中,韩信灵活用兵,率军东向2000余里,从东、北两面完成了对楚军的战略包围,牵制、分散了楚军,减轻了汉军正面战场压力,同时也获得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为刘邦获得楚汉战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做到了“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

之后以十面埋伏之计,逼得项羽自刎乌江,为刘邦赢得了天下。 从结果上看,不得不佩服萧何毒辣的眼光。

他通过观察、交谈了解了韩信的能力,并且对这只“潜力股”做出了正确的判断,真的做到了“识人之明”。

赵括和马谡是历史上两个纸上谈兵的典型人物。他们和韩信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他们都是世家子弟,年纪轻轻就拥有了很多人一生都不能拥有的东西,属于年少成名。

这样的环境造成了他们眼高于顶,自以为是的性格。赵括和父亲谈兵法,经常能让赵奢词穷;马谡的很多建议也受到诸葛亮的肯定。所以他们非常自负,总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听不进不同意见。

韩信是从底层屌丝一步步走上来的,他的性格中有着坚忍的特性。这种性格正是一个指挥官所必须的。

赵括面对的,是杀神白起;马谡面对的,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相比之下,他们的对手太强大了。对付两个初出江湖的雏儿,白起和司马赢得不要太轻松。

韩信的对手是项羽,勇则勇矣,但在战略战术上,项羽差白起、司马太多。这是韩信不同于赵括和马谡的客观因素。

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能力。后人对韩信的评价是

“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人物志•卷上•流业第三》说韩信“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而赵括和马谡被证明没有这种能力。战争不是开玩笑,也容不得吹牛皮,能力不够就是不够,失败就是在所难免。

所以韩信的成功,固然有偶然因素,最主要的还是自身的能力;赵括、马谡之败,固然有种种客观因素,最根本的还是能力欠缺。


刚日读史


赵括的败局是必定的,知道为啥换下廉颇不?就是因为廉颇知道赵国实力不济,两个直接刚正面打不赢,所以廉颇跟白起打消耗战,秦国补给没得赵国快、充足,廉颇是在等秦军士气低落,人疲马乏之后去打秦军。没想到赵王那傻逼中了范雎的离间计,以为廉颇不行了,而且大军出征粮草消耗很大,赵国也快负担不起了,就派愣头青赵括当主帅,赵括知道赵王换下他的意思就是主动出击,所以就去跟白起刚正面了。赵军哪是秦军的对手嘛!加上白起身经百战,熟练使用兵法地理就干掉了赵括和他带领的主力部队。赵括一死,十多万人群龙无首就投降了。纸上谈兵与其说是赵括的愚蠢,不如说是赵王的愚蠢。赵括至少还是一个少年英雄,他在强大的对手面前至少没有退缩,畏惧。长平之战罪不在他一人,或者说错的最多的是赵王的昏庸,赵括只是他的替罪羔羊。赵括要是遇上的不是秦军和白起,加上赵王不催战。随便换成哪一个势均力敌的国家都不会有长平之败。


书生即朮生


个人感觉有这么几点原因吧!第一刘邦欲出巴蜀与天下豪杰一争天下、就是跟项羽分庭抗礼、那么就需要一个能征惯战的人来为他打天下、但是刘邦集团、里面没有符合这个条件的人、将虽有樊哙、灌婴、但是都不足以支撑此大任、莫说对抗项羽就是那、关外的三秦就比不了、所以刘邦的处境就如同瓮中之鳖、项羽想杀他、他就穷途末路了、正所谓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现阶段刘邦集团首要就是解决人才问题、可以说求贤若渴.

二.萧何、眼光独到善于识人、萧何并非对韩信一无所知、必然是接触过后、才有这种想法、为集团寻找人才、而不是培养、韩信的名声其实并不是只有胯下之辱而已、其谋战的能力萧何早就知晓、再通过接触更加确信其没有找错人、

三、韩信师出名门、早年师从兵蔚子、这个兵蔚子是大有名气的军事家战略家、、外加韩信早年师从多人、早已经是集大成者、如此人才怎么会放过、如果能留住最好不能留只能杀掉、可见韩信的重要性、四、韩信有意加入、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萧何等人与韩信彻夜畅谈韩信的军事才华在萧何等人眼睛早已经感同身受、完全许可韩信、如若非此、又怎么会一次一次去找刘邦要求重用韩信、为什么刘邦看不出来因为他们不是一个层次的人、所以他无法感受韩信的才华只能看见眼前的东西、比如身份和地位、或者名声。所以等级不一样、看到的事情也不一样。

至于韩信为什么不同于赵扩、其实韩信早已经给出总结、兵无长势、水无长形、为将者应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且不可心生骄燥之心、所谓骄兵必败、不拘泥于形式、不要死记硬背兵书上面的内容要懂得变通、临战时、要灵活运用。韩信早年师从多人所以兵法既集众家所长、又自成一格、韩信战法多属谋战!至于赵括也没有那么一无是处、其实也有一定实力可惜他就是败于狂傲上面。


什么鬼起名这难


刘邦曾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首先就是开了挂的,以其超高的情商能拉拢这么多文臣武将为他效力。

韩信开始的落魄也绝不是简单的草根,身挂佩剑也不是草根的装备,很可能是祖传的,也许他是某贵族的后裔,家道中落,沦落至此,无论文武都有些底子。

然后进入项羽集团开始了深造,虽没被项羽重用,但耳濡目染也是大有长进,后又跳槽进刘邦集团,受萧何赏识,被推荐给刘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凡事偶然中也存在着必然,

所以任何一点一滴的收货都是为将来打基础啊!




321梦回历史


我非常不赞同有些答案说韩信遇到的对手太弱的看法,韩信面对过秦国名将章邯,也面对过千古名将项羽,怎么就对手弱了?

韩信

有人说那是韩信在优势兵力下包围了项羽,那你怎么不说在彭城之战后,刘邦一败涂地,韩信收拢了一帮残兵败将,经过京索之战刘邦稳定了局面后,为刘邦制定了一个非常宏大计划:“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


这个计划就是韩信通过消灭楚国周围其它的国家,来包围项羽。看到没有,事实上垓下之战从这里已经埋下了伏笔,或者说是战争从这个时候已经开始了。所以说并不是韩信拥有比项羽多很多的优势,而是韩信通过自己谋划把弱势变成强势。兵法的精要就是强弱之势转换,难道韩信后来包围项羽的的优势是靠想出来的?人家是一步步做出了的。

赵括

我们再说一下赵括,有人说赵括背黑锅了,其实这点我也不赞同。首先我们应该明白,秦强赵弱这是一个共识。面对弱势的时候,韩信都没有选择硬碰硬,他总是一点点把弱势转为强弱再正面抗衡。赵括有选择吗?很显然有。因为我们明白两点,第一,秦国最终没有能消灭赵国。第二,秦国和赵国一样也拖不起。秦国也是举全国之力来应对这场战争,征调了全国年满15周岁以上的男子,悉数调到了战场。


秦国为什么没有能消灭赵国,当然是其他国家出手了。在秦国围邯郸的时候,楚国和魏国都派兵来救援了。其他国家不来救第一是慑于秦国的强大,第二是希望看着秦赵两国两败俱伤,但是无论哪种原因,他们最终也不没有坐视赵国的灭亡。所以赵括在没有其它强弱转换的妙计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拖,拖得越久,其它国家出兵救援的可能性就越大,别管什么原因最后秦国是没有能消灭赵国,那拖到最后赵国士兵一定还有退路,至少不会败的那么惨。

你可以说这是根据事后的推断得出的结论,但是廉颇虽然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但是他至少选择了一个最稳妥的方案,也是最接近这个结果的方案。所以秦国才不得不反间计,把廉颇给换走。如果这个方案不凑效,秦国何必废那么大力气,一定要把廉颇调走呢?


所以不要给失败找借口,不是说你消灭很多秦军,很能打,就用兵很好。最终还是要看你有没有把胜利的天平一点点的倾斜过来。韩信就能在弱势兵力的情况下,一步步的运用各种方法变成强势。井陉口之战他依靠地形,拖住赵国士兵,然后又改旗易帜,造成赵国军心涣散,最后灭了赵国二十万大军。潍水之战,他利用潍水,灭了龙且率领的二十万楚军。人家都一步步的谋划好的,难道只有你认为的硬碰硬才算会打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