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以后汉人的战斗力越来越差,不仅打不过异族,还被异族蒙古和满清奴役几百年?

拆迁是第一生产力


逸美轩居士曰:长期以来,贵族集团是支撑我们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中坚力量。

在孔孟思想的熏陶下,中国贵族都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在国家遭遇外族势力侵略时,他们的动员能力极强,抵抗也最为坚决,汉唐时期,国家军力强盛的根源在于有贵族势力组成的门阀旺族群体的存在!

唐末,随着世家旺族在一场场残酷的内战中被消耗光,以家为核心的国家战争动员体系也随之瓦解,从此以后国人也成为任外族势力宰杀的羔羊。北宋以来令人心痛的亡天下之祸反复降临到我们炎黄子孙的头上就是这个原因。

家国、家国,家一定是在前面的,家就是家族,有家族才有国就是一个硬道理。国就是大家的利益共同体,而不应该是某一利益集团统治压迫国民的工具。

那些由三、五个人组成的“家”毫无凝聚力可言,战事一旦来临,就是一盘散沙。近现代以来,当局为抵抗日本和苏俄的侵略进行了广泛的动员,但始终无法动员起强大的国防力量来打击侵略者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一个独裁专制势力把持的国,真的与我们老百姓扯不上关系。



逸美轩居士


原因只有一个,心态不一样!

汉朝和唐朝的时候,他们所受到的游牧民族威胁和后世的宋朝相比更严重,两国都是在最衰弱的时候赶上北方游牧民族最强大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惨遭蹂躏。

有人可能会觉得汉唐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没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其实蒙古和后金遇到像汉唐这种心态的王朝,是绝对不敢有入主中原想法的。就拿后金来说,一开始可没有入主中原的想法,只想抢一票就走,可惜这个时候中原乱成一片,这才让后金大着胆子入关夺取中原政权。

来南明反抗激烈,清廷甚至有划江而治的想法。即便平定了各地的反抗势力,清廷还一直禁止中原人到东北开垦,就是为了自己留条后路。这说明清廷一直抱有随时跑路的心态,他们的野心没多大,遇到汉唐这种强大的王朝,借他们几个胆子也不敢想入主中原的事情。

下面以汉朝、唐朝和宋朝的事迹举例子


汉唐时期和宋朝心态是不同的

  • 汉朝是强者的心态,遇到问题想办法

公元前201年,刚刚统一天下的汉高祖刘邦率领32万大军抵御匈奴的入侵。

在匈奴40万铁骑的围攻下,汉高祖刘邦发现自己的汉朝在军事实力方面是没有办法和匈奴人进行对抗的。他只好用和亲的办法暂时维持住了双方的和平。

(汉朝的和亲)

但是这种示弱的状态,让匈奴人野心倍增,虽然他们常得到汉朝所馈赠的钱财、粮食、女人,还是会经常南下进行抢劫。

最远的一次,匈奴前锋甚至打到了甘泉宫附近,以至于长安城都遭到了威胁。可那时候汉朝的实力还很弱,没有能力对匈奴人进行大规模的反击。

在匈奴对汉朝劫掠期间,汉文帝曾特地嘱咐反击的汉军,一定不要过度刺激匈奴人,避免遭到大规模报复。

好在对匈奴的示弱,只是汉朝大战略其中的一个部分。

汉朝并没有放弃反击匈奴的决心,已经制定了相关计划,并且在严格的执行。

匈奴的特点是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在战斗中飘来飘去,让以步兵为主的汉军难以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战斗力。

还有就是,汉军一旦作战失利,就会陷入大批匈奴骑兵的围攻,连逃走的机会都没有。

汉朝政府深知击败匈奴人就应该克服自己的短板,学习敌人的长处,于是汉朝实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马政。

汉朝的马政分成两部分:

  • 第一部分是以官府经营的国家级马场为主,当时汉朝仅在边郡就有36所马场,饲养了数以10万计的战马。
  • 第二部分是以民间为主的私人养马,为了鼓励汉朝人养马,汉朝政府特地规定,养马可以代替服徭役。于是民间养马盛行,人们也非常喜欢骑马,很多人成了非常优秀的骑射手。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准备,汉朝不仅马匹的数量大大增长,由于民间盛行骑马,也为汉朝提供了数量巨大的骑兵兵源。

除此之外,汉朝在经济方面的积累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粮仓中的米可以吃几十年,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这样的国家储备为汉朝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基础。

然后,到汉武帝时期,汉朝才开始对匈奴展开大规模反击,并且诞生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名将。此后,经过100多年的战争,汉朝终于降服匈奴人,将国土一直扩张到中亚地区。

(马踏匈奴)

(汉朝疆域)

并在历史上留下了强汉的美名!

  • 唐朝也是这样

唐朝是继汉朝之后另一个国力强盛影响力巨大的王朝。

但是唐朝刚刚建立之初,就遭到了北方突厥人的大规模攻击。唐太宗李世民被迫在便桥边和突厥人歃血为盟,并且拿出长安城中的所有财物让突厥人撤退。


难道突厥人没有想占领整个中原的野心?

不是的,突厥颉利可汗率军打到渭水边的时候,李世民仅率6个人就敢在河边大骂颉利可汗,直接把颉利吓蒙逼了。这时候还想什么入主中原,赶紧拿钱走人吧!

毕竟这也是唐朝的一段屈辱。

李世民并没有因为突厥人的北归而沾沾自喜,李世民觉得屈辱不已,但是他只能隐忍,因为唐朝刚刚立国,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强大的突厥帝国进行反击。

(李世民)

李世民在准备,渭水之盟后李世民开始积极备战。终于机会来了,这一年草原上爆发严重的雪灾,损失巨大。

李世民认为反击突厥的时机到了,开始对突厥展开大规模进攻。贞观四年,唐军俘获颉利可汗,大唐疆土一直扩张到西伯利亚丛林。从此,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成为东亚各族人民共同的领袖。

(唐朝疆域)

宋朝是弱者的心态

宋朝有弱宋之称,是汉人战斗力低下的代表王朝。

宋朝从建立之初还没那么怂,赵匡胤、赵光义两个人都试图收复过幽云十六州,但是都没有成功。

尤其是赵光义,不仅没有成功,还把国家的精锐断送到了北伐的路上。高粱河之战,赵光义打个驴的跑回了宋朝,可以说是丢人至极。

由于对辽国的军事失败,让宋朝此后面对辽国时战战兢兢,不要说北上收复幽云十六州,只要对方不打自己送钱是没问题的,于是诞生了岁币。

可是,宋朝的送钱和汉朝不一样,汉朝是为了稳住匈奴,在送钱的时候积极备战,想办法打败匈奴,而宋朝是花钱买和平,结果军队越来越弱。到面对金国的时候,连皇帝都被抓走了。说实话,当初金国打到汴梁,要是换成李世民早就出城把金人喷走了。

宋朝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在汉唐时期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 宋朝的心态也让武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南宋初期也算是名将辈出,宋军在面对金军的时候打出了很多漂亮仗,这说明宋人不怂。

说实话,如果岳飞出生在汉唐时期,不要说他主动要去北伐。就算他不想,统治者们也要给他创造条件去北伐。

而如果汉唐的名将出生在宋朝就悲剧了。陈汤这种假传圣旨征兵攻打匈奴的人,不要说封侯,不被五马分尸就不错了。像李靖这种在唐朝和突厥谈判的时候私自领兵突击颉利可汗的事情,放在宋朝估计也玩了。

这就是汉唐时期和宋朝时期的不同心态,所造成的不同结果。

汉唐的心态,让他们总有一天会成为强者,宋朝的心态会让那些敌人更有野心,对宋朝更蔑视!


历史风暴


虽然自唐朝以后,中原的汉人政权确实在对外族的军事战争中没有取得很大的优势,远没有汉唐雄风的那种气象,但是也不是一直处于劣势。大明开国初期,汉家铁骑可以和北元的蒙古骑兵硬刚而不落下风,最后将蒙古人重新赶回草原吃草。不过整体而言,自唐以后,中原王朝大部分时间内在对外族的战争中都是处于守势的,特别是弱宋,在与党项族,女真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外族的角斗中,基本上是被按在地上打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唐朝以后,汉人政权的制度优势,武器优势不复存在

汉朝时,有个叫陈汤的将军说过这么一句话:

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意思就是以前我们汉军1个能打胡兵5个,哎,现在不行了,胡人把我们造武器的技术学了过去,汉军一个只能打三个了。听起来是不是满满的装逼的感觉,但人家还真不是吹牛逼。汉朝时期,我们的冶铁、锻打等技术水平对匈奴等游牧民族基本上是碾压,西汉时期著名的环首刀代表了那个时代冷兵器的巅峰。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游牧民族也在不断学习中原的先进技术,原先的技术鸿沟慢慢被填平。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蒙古族,你以为当年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人只是一群野蛮武士吗,那就大错特错了。当年蒙古人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世界上各种先进技术都被他吸收,甚至还能造出了回回炮这种攻城利器,汉人在他们面前已经毫无技术优势可言。

武器优势没有,制度优势也消失。汉唐时期的游牧民族,基本上是松散的部落联盟,平时各个部落之间的矛盾也不比汉族和外族之间的矛盾少。打顺风仗时一拥而上,打败了各自做鸟兽散。战斗力的强弱,基本上取决于首领的个人能力。所以,汉朝盯着匈奴决战,把匈奴打散架了。隋朝略施小计,突厥分裂了,到唐朝,李世民只用了三年就把中亚霸主东突厥打的灭国了。

而宋朝时期作为对手的几个游牧民族,已经完全整合了内部,建立了完善的国家政治体系,像金国,辽国,事实上宋朝时期也可以称为南北朝分治了。这种完善的政治架构所释放的战争潜力远大于松散的部落联盟,加上武器优势不再,中原政权很难占到便宜了。比如后金,只是建立了一个八旗制度,就敢以60万人的部落挑战人口过亿的大明。

二自宋开始,社会风气重文轻武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废除了军功制度,五代时期的那种军事贵族不复存在。

整个社会重文轻武,文官权力远大于武官,包括明朝也是这样的。当然,这种做法结束了无休止的军阀割据的局面,但同时也自废武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些名句都出自宋朝。宋朝的文人关注的大都是风花雪月,才子佳人,整个社会都是很小资的。而唐朝的诗人很多都是随军出征,歌颂将军和士兵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些诗句读起来是何等的气魄,从这就可以看出民众精神面貌的差距。当然,大宋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是无可置疑的,能用钱来买到平安,也是一种本事。

三外族的进取心更强了

汉唐时期的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虽然强大,但还没有入主中原的野心。战略目标基本上就是打秋风,以掠夺人口和财富为主。但是从宋朝开始,特别是契丹兴起后,北方民族开始有了大的战略目的,那就是攻击中原王朝的核心区域,直接是奔着改朝换代来的。

特别是金国和蒙古的军队,集中重兵一点突破后,就直奔核心地带,破坏中原王朝的权力中枢,已经和汉唐时期的游牧民族不是一个量级的了。对于这种情况,处于守势的中原王朝往往是败多胜少,只能在边境不断加固防御体系,不断投入人力,财力和无力,消耗国力。但是防的了一世,防不了一世,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对方抓住机会突进。

如果守住十年,但一朝被外族突进而打败,我们记住的往往只是那一场大败,而不是十年的和平。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留言评论加关注,一起聊历史!


一卷青史


实际上不是汉人战斗力越来越差,而是宋朝,明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不靠谱。

明朝拿财政收入的50-80%拿来供养,皇室和宗亲。而军队呢?以明朝来说,明朝兵变次数,远远超过清朝。为什么?就是太贫困了,明军普通士卒的惨状,曾令当时官员感到震惊。如《明史·黄绂传》载:黄绂“成化二十二年巡抚延绥,出见士卒妻衣不蔽体,叹曰:‘健儿家贫至是,何面目临其上。’”军卒妻小穷得连衣服也置办不起,可见其困窘至极。

嘉靖年间,宣府,大同等边镇闹兵变,就是拖欠军饷太久,本来明朝士兵军饷就低的可怜。结果,还长期拖欠,可以拖欠到什么程度呢?明朝巡抚都御史刘麟说,北方边镇大同等地军士,从正德七年到嘉靖四年,整整十三年,都不发岳亮,士兵们养家糊口,在边塞寒风苦雨,大明王朝十三年不发工资。

在明朝当兵,工资低,还拖欠不说,还要上交,还要服徭役。明朝屯军,每年除了要上交粮食,还有均徭、马价、木席、采办、供军、买马等等残酷盘剥,军官们还私自克扣军饷,私占军田。

从正德皇帝到明朝崇祯年,130多年,明朝发生60多次兵变,原因就是生活太苦,士兵已经到了卖妻儿糊口的程度。明朝嘉靖时期,在南京担任“专城守,护陵寝”的池河营3000多士兵,只有在岗4个月,有12斗粮食作为军饷和口粮,这点收入怎么养家糊口?

清朝初期把士兵当人看,大明把士兵当贼和牲口看。参加了清军不光按月发白银,发口粮,还可以出去抢明朝的官老爷。结果就是从关宁军到登州新军纷纷投降清朝,要跟着一起发财去。清朝统一全国战争,清军当中的汉人士兵远远超过了满洲士兵的数量。


深度军事


你说的唐朝以后汉人的战斗力越来越差,我想你潜意识里是指:唐朝以后汉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败多胜少!首先要说明一点,唐朝以后汉人的战斗力并不是一直呈下滑状态,在某些阶段还是非常彪悍的,比如明朝前期,朱元璋朱棣期间,对北方游牧民族可以说是呈碾压态势的。而且明朝的战斗力也是高于宋朝的吧。但在唐朝以后的一千多年间,汉人的战斗力确实较汉唐有了很大的退步,而且开疆拓土的进取心也消失殆尽。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主要有两点∶

1.重文轻武。自隋唐以来,国家以科举制度取士,知识分子开始大批量走入朝堂。而这些知识分子都是读儒家经典成长起来的,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讲的都是些仁义礼智信之类的东西。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都是温文尔雅的缺乏狼性的。尤其是宋真宗赵恒的:安屋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不愁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不愁无车马,书中车马多入簇。更是把知识分子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于是有识之士都去读书了,而对那些打打杀杀舞刀弄枪的武将确是嗤之以鼻。于是渐渐形成了一种重文轻武的风气。

2.以文抑武。历朝历代的君王对在外掌兵的将军都是不放心的。尤其是在经历了唐朝的安史之乱和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以后,当皇帝的对武将的不信任更是达到了顶峰。从岳飞被杀来看就可以看出,这时的帝王对待掌兵的简直是如临大敌。为了限制武将的权力和行为,当皇帝的是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而皇帝能用的人也就是文官和太监,所以我们能看到那么多文官和太监去监军领军以抑制武官,这样兵权被一层层限制一层层束缚一层层稀释。这样的环境下前线的军事指挥官还怎么打仗?

所以自宋朝开始我们看到:越是能打的将军越是没有好下场。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我的兄弟叫酱爆



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第一,不存在唐朝以后汉人战斗力越来越差的问题,而是自汉到唐之间,汉人王朝战斗力一直就很差。唐本身就是少数民族鲜卑建立的王朝,汉人虽然是主体,但是并不是统治民族。纵观五胡十六国到南北朝到隋唐,一直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压制南方的汉人政权,最后由鲜卑人杨坚建立的隋朝南下灭掉了汉人的王朝陈,此后仍然是鲜卑贵族李渊灭掉了隋朝建立了唐朝。所以说,唐朝本身就是击败汉人王朝而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汉人的战斗力自汉以后,一直就被少数民族压制,而不是从唐以后才被压制的。

第二,话又说回来,被异族统治,实际上是世上的常理,而不是什么特例。纵观华夏大地上的起起伏伏,潮起潮落,兴亡盛衰,朝代更替,汉人,始终是一股最重要的力量,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然而世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不可能华夏大地的历史都是汉人的历史,各个民族也需要轮番登场,各自表演一番。对于他们而言,大抵是表演过一回就下台后不知所踪了,而汉人则是多次复兴,多次跌倒谷底,又多次爬到高点,这一点,是少数民族比不了的。

第三,蒙古,满清入住中原,完全没有必要说什么奴役之类的话。本质上就是一个中国的朝代,中国的朝代都是这么建立起来的,汉人王朝也是如此。如果说,蒙古,满清奴役汉人几百年,那汉人奴役匈奴,突厥,契丹多少年了?这个理说不通的。不要把自己永远放在受屈辱受委屈的位置,也要看看自己强势的时候,别人的被奴役的生活。

第四,人永远是那些人,人多人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领导者,组织者。说汉人战斗力越来越差,差的只有汉人么?匈奴,契丹,女真,蒙古,满清,战斗力下降的比汉人还快呢。本质上,这是一个通病,汉人的问题算不上个例。


张子曰


国家治理制度全面转向文官治理体系

截至北宋建立之时,汉族人民尚武风气较盛,武人地位很高,虽然文官控制朝政,但武将的政治地位依然超卓,唐朝时设立了诸多节度使,赋予节度使军政财赋大权,在造成国家内部动荡藩镇割据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旺盛的尚武精神,这也是唐朝摇而不倒的重要原因,这也是所谓的“藩镇强则唐朝弱,藩镇弱则唐朝亡”的重要因素。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他深感五代十国时期武人地位过高,拥兵自重,短短50多年,经历经5个朝代之多,推出了“以文制武”的国策,规定武将受文官节制,武将地位低于文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民间的尚武风气,同时,在出征作战时,由于武将的独立指挥作战权常受到上级文官限制,难以完全自主判断战情,大大影响了战绩。

农耕习俗影响国防战略

自古以来,汉族人民长期以农耕为主,农耕习惯决定了王朝的统治者倾向于以稳为主,不愿过多地改变现状,国防战略也是以守势为主,这也是为什么明朝中期后建立“九边”的边防防御体系的原因。此外,自宋朝开始,由于丢失幽州、河套等良马主产区,汉族军队以步兵为主要兵种,远不如北方的游牧民族军民合一,精于骑射,尚武气息保持得更好,即使某一游牧民族有所衰弱,很快就会把其他游牧民族填补权力真空,这也是为什么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可以接连崛起,一直对汉族帝国保持高压态势的原因之一。

汉族王朝存在兴衰规律,王朝末期内部矛盾深化,使游牧民族有可趁之机

汉族王朝历来存在兴衰规律,“其兴而勃勃,其亡而焉焉”,汉族王朝的中前期,政治较为清明,土地兼并、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尚不明显,到了汉族王朝的后期,皇帝素质下降,大多治国无方,文官集团勾心斗角,社会矛盾激化,这都对军队士气和战斗力影响很大,如果在此时,游牧民族势力不断增强或是在北方地区形成大规模的力量联合,就会持续对汉族王朝侵略,在内忧外患之际,汉族王朝的崩塌不足为奇,甚至可以说,王朝的覆灭内部因素如农民起义、朝廷不得人心、官僚体系糜烂才是推翻汉族王朝的最重要因素,游牧民族不过是借力而为。


沧海拾遗录


唐朝以前莫非汉族战过异族?除了秦始皇威振天下,灭除了七分天下割据,建立了以汉人为主体的秦皇政权(一说赢氏家族亦是异族)。谁还征服过异族?你忘记了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白马被围的残局吗?刘邦为了自己活命,就答应了若干认贼作父,干心充当儿皇,有损国体,有损民族气节的丧权辱国条约。从那时起西汉年年进贡匈奴美女、金银财宝、布帛、絲绸、粮食等一切民用物资等等。还记得昭君出塞吗?为了王朝安宁,以牺牲美女为代价,求己苟且偷安,耻辱到了何种地步。后来汉武帝刘彻曾证服过匈奴,改变了刘邦遗留下耻辱地位。国家意志,实质是领导人意志。一个国家强大,不居于人下,不受人凌辱,要他人向我屈膝服软,不是别的,不是整天摆威风,装模作样、虚张声势,而是敢于亮剑,敢于出手,体现国家强势,关键是领导人意志,领导强,则国强,领导人软弱无能,昏昏沉沉,只求自己安逸享乐,不闻不问国家受何种威胁,不分辨国家屈辱地位,没有居安思危,积极向上,威震八方,求霸意识,国家怎不居人篱下呢?以当今俄罗斯为例,普京前的俄罗斯和普京后的俄罗斯,为什么前后俄罗斯在世界地位反差如之大?为什么普京能使衰弱、腐败,逐渐消沉的俄罗斯強势起来?为什么俄罗斯敢于与美国平分秋色?为什么俄罗斯在经济上远远不抵美国,国力悬殊如此之大的情况下敢于对抗強大百倍的美国?这不正好证明什么样的领导,体现什么样的国家意志吗?


ZhZhW45882


自秦汉以降,至隋唐以来,汉人战匈奴、柔然、鲜卑、突厥、吐谷浑、吐蕃、未有停歇。而唐以后,虽与塞北诸民族也一直战斗,汉人王朝却像注入了某种不知名的毒素,彪悍之气不在,且战且和,再不复昔日之雄风,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唐末以后发生了全面的转型。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在接近10个世纪时间里,中原王朝的经济重心一直都在北方,从秦关中开始,然后逐步朝山东移动,而北方之地又处在与漠北诸民族冲突之间,为了生存,唯有拿起武器一直战斗,从不停歇。

那时候养活大半中原汉人的粮仓只有北方关中沃土和河北之地,而南方虽于秦时就征服,但长江以南的经济开发,是到了三国吴国以后,经两晋南北朝时期才逐渐开始显露出重要性来的。

尽管如此,在唐以前,北方的经济依然是全面领先北方的。那时候,北方沃土千里,大西北还不是如今这般的沙漠化,河南河北之地,也尽是种植产粮之地,北方无论在人口,还是经济上都占据上风,但这种情形,随着隋开运河以后,逐渐出现了变化,首先是南方经历魏晋南北朝后的大开发,经济体量追赶上了北方的步伐,再者士族门阀政治到了唐中期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掌控的经济也可是逐渐分散化,同时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南方的海贸业初现威力,使得南方的经济开始赶超北方。

由此,南方在公元10世纪以后,其经济地位越发重要起来。那么南方的经济发展为何会影响到汉人对北方民族的战斗力呢?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北方之地,已然不是宋以前唯一可以依赖生存的物质基础,加上有了东晋南北朝的经验,似乎,北方之地不守,还能偏安南方啊,毕竟北方游牧民族确实凶悍。

政治生态的全面转型

盛唐的存在,给汉人王朝建立了一个民族前所未有的尊严,其武力之强,在彼时几乎没有几个北方民族是其敌手,但其尚武的一方面,却又给后来者们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唐玄宗以来节度使制度带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安史之乱以后,藩镇拥有了挑战中央政府的勇气,时而反叛,时而挑衅,总归是一旦节度使大权在握,兵强马壮,就要找一下中央政府的麻烦。

如此反反复复一百年,到了黄巢一把火烧了长安城后,一个乱得离谱的世道来临,只要手里有兵,军头们就敢把皇帝拉下马,彼时汉人的政治生态遭受了极其恶劣的破坏,不单是政权更替频繁,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五个朝代不说,其他地区也相继出现了十国割据的局面,同时文臣们在武将的屠刀下瑟瑟发抖。

这种极其恶劣的局势,让后来出现统一之势的宋王朝,将以文制武作为了立国之本,极大地削弱了武人的政治社会地位,在文臣们的默契配合下,整个政治生态转变为了文贵武轻的局面,不仅政治上,整个社会风气也因此文恬武嬉,由此人人争相以“唱名东华门外”为人生奋斗目标,而至于成为武将,呵呵,那是贼配军呀,只有文人仕途无望之人,才会想着走从军这条路。

儒家文化的全面兴盛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政治地位逐渐重要了起来,但在没有科举制的唐以前,靠举孝廉,和门阀精英的九品中正制的方式选拔人才,儒家却还没有迎来全面的兴盛。毕竟门阀政治的文化,比较封闭,寒门子弟根本没有读书的机会。

而到了唐朝之后,科举制的出现,给广大的寒门子弟提供了学习的动力,但这时候科举制还不完善,其远远不能完全取代门阀世家,直到宋以后,门阀世家退出历史舞台,加上大宋的国策“与士大夫共治理天下”,儒学的兴盛这才引来了爆发性的增长。

大宋的文化高度繁荣,与儒学的兴盛是分不开的,但文化的高度繁荣,却因为政治的缘故,狭隘地打压武人,使得文人们的心理也深受文贵武贱的的价值观影响。

文化的风气,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取向,而社会的主流价值,又会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人生选择。


是故自宋以来,在政治、文化、经济上,汉人王朝发生了全面的转型,导致了一种严重的文武失衡,后来的明,夹杂元清之间,成为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即没有唐那般尚武,但却也没有宋那般惮武。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文话史


唐朝时期的军队就不是汉人多厉害了。鲁迅说过“唐多胡气”,表现在唐军中就是有大量胡人官兵,唐代的胡人名将比例之大远远高于汉朝。如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哥舒翰是突厥人;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夫蒙灵察是羌族;契苾何力是铁勒族契苾部人;黑齿常之是百济人;李光弼是契丹人。还有那个导致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也是胡人。到唐朝后期,有战斗力的军队主要就是胡人了,例如支撑晚唐残喘的主力军就是沙陀人李克用率领的沙陀族军队。所以,自从魏晋开始,汉人的战斗力就呈现下降趋势,到隋唐已经是汉胡混杂军队。五代十国又像南北朝时期一样冒出来不少胡人国家,到宋立国时,北方契丹已经成了气候,建立了辽。

汉人战斗力下降,很大原因在于没有了多少能够倚仗的军事优势。在马蹬、高桥马鞍、马蹄铁相继发明之后,骑兵真正成了的战场主宰,既能阵前冲击,又能长途奔袭或者迂回包抄,打不过还能跑。骑马本来就是游牧民族的强项,而当他们的战马用完善的马具装备起来之后,骑兵的技战术优势有了质的提升。特别是经过南北朝和隋唐之后,骑兵战术也越加成熟完善,这就又为游牧民族的战斗力起了很大加成作用。
面对全面优势的游牧骑兵,汉人军队应对起来就非常吃力。由于无法预知骑兵从何处进攻,就只能保持庞大的常备军处处设防,不仅效能低下,而且还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对方骑兵却往往能够迅速集结,攻击一处,打开缺口之后长驱直入并且扩张战果。经过南北朝立国的锻炼,以游牧为代表的少民学到了怎样利用新的军事技术,进一步增强骑兵优势,例如蒙古军就注重炮的运用,后来渔猎的建州女真也注重火炮,同时还收服了蒙古骑兵,军事实力大增。更要命的是,少民学到了汉人治国的本领,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分化瓦解汉人,立国之后如何统治汉人。于是,北方少民但凡强大,就不再满足于出兵劫掠,而是会兴起建立政权、扩张领土的欲念,宋代时期的契丹、党项、女真、蒙古以及后来努尔哈赤的女真皆是如此。
因此,宋之后,汉人应对的已经不是早前经济和文化落后,严重缺乏组织能力、统御能力和治国能力的少民,而是除了经济和文化比自己相对落后,其他方面与自己相差无几而且有着天然骑兵优势的少民。这样的对手非常难缠,一旦汉人出现疏忽或者衰落,就会面临灭顶之灾。(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