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李世民即位後沒有殺手握兵權的重臣?

書生述史


李世民時大唐第二位皇帝,生於山西省武功縣,年少時就隨父親李淵於晉陽起兵,最終建立了大唐王朝。但是李世民運氣不好,雖是嫡子,卻排行第二,無論他有多大的戰功,皇位還是大哥李建成的。可李世民是何等人也,怎麼甘願只當一個小小的秦王,況且太子和齊王處處緊逼李世民,導致李世民不能不反擊。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帶領精兵發動玄武門之變,把太子和齊王全部射殺了,然後逼宮李淵,讓李淵交出了權力,兩個月以後李世民登基為帝,開啟了大唐新的時代。

神奇的是李世民登基後並沒有殺掉那些手握兵權的重臣,這與歷史上大多數皇帝不同,大殺功臣的皇帝不在少數,著名的就有劉邦和朱元璋,其次就算不殺功臣的宋太祖趙匡胤也杯酒釋兵權,將權力收歸己手。可李世民沒有這樣做,這是為什麼?

先來看看玄武門之變中支持李世民的都是哪些大臣,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等。其中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兄長,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感情甚好,不會去殺長孫無忌或者奪他的權的,而且長孫皇后也極力勸阻兄長不要身居高位,李世民對他是放心的。其次就是尉遲恭,他對李世民可是忠心耿耿,這麼多年的戰友情足以抹平君臣之間的隔閡,李世民怎麼會殺對自己衷心的人呢?算來算去被李世民殺了的功臣也就侯君集,但這也是侯君集自己作死,跟隨太子造反,李世民殺一個叛臣很正常。

最後就是秦瓊、魏徵等人,他們是山東士族的代表,當時李世民和山東世家大族關係不是很穩定,為了籠絡人心李世民也不會殺這些重臣。這也是為了坐穩皇位。

當然李世民登基時只有二十八歲,且戰功赫赫,他足以鎮住這些開國功臣,而且從年齡上來看李世民也耗得過這些人,沒有必要殺他們。況且殺了他們只會讓人覺得他李世民只可共苦,不可同甘,容易失去民心。李世民的本來就獨具慧眼,巴不得重用這些有才能的重臣,怎麼會殺他們呢?


愛上說歷史的鬼才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615年開始接觸兵事,617年勸李淵反隋,是年19歲。

618年--626年帥兵為唐朝征戰,著名戰役有:

破西北薛舉、薛仁杲父子,安唐朝西方。

破宋金剛、劉武周,安唐朝北方。

虎牢之戰,滅王世充、竇建德,收中原為唐朝。

又破劉黑闥、徐圓朗,收山東。

後一直為初唐的安穩,四處奔走,由此可見李世民算是馬上皇帝,唐朝安穩的江山也是他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直到626年,為李建成、李元吉所逼,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李建成、李元吉,逼李淵禪位,登基為帝,是年28歲。


說起李世民不殺武臣,我認為有三點:

一是府兵制,限制了為將者擁兵自重,無兵事時,保留少量軍隊,大將回歸長安居住。有兵事時,隨時召集府兵,臨時指派大將。這一制度很好的保持了唐朝前期的軍隊的戰鬥力,也絕了武將造反的路。一直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因為人口暴增,府兵制崩潰,開始了募兵制,然後就發生了安史之亂,從此唐朝走向了衰弱,大唐盛世嗚呼哀哉了。

二是李世民征戰多年,在軍中有足夠的威望,一般兵士不敢造次。

第三就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李世民本來就很豁達的一個人,因為上位不正,為了能成為千古明君,李世民另闢捷徑,收留李建成派系大臣,不獨斷專行,善於納諫,更不玩“狡兔死走狗烹”這一套。

之所以不玩殺功臣的一套,我覺得是因為李世民登基時很年輕,他手下武將,年紀都比他大,李世民覺得他活著時,手下人不會也不敢造反。等李世民老時,年紀比李世民大的,大部分都熬死了,落得個善終,比李世民能活的,李世民死時,也都是糟老頭一個了,沒精力也沒動力再去造反了。

李世民一朝倚重的是凌煙閣24功臣,因為文臣不領兵,一紙詔書就能幹掉,威脅相對來說很小,咱們這裡就不說。主要說下武臣,下面為大家分析下凌煙閣24功臣裡面的幾個武將:

河間王李孝恭:591年-640年,李唐皇室成員,死於李世民之前。

鄂國公尉遲敬德:585年-658年,先為劉武周部將,後投降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元吉、單槍匹馬逼李淵禪位,可以說是李世民的死忠粉絲,安定天下後不掌軍權,天天閉門煉丹,最終得享天年。

衛國公李靖:571年-649年,大唐軍神,幫唐朝評定江南,也幫李世民幹掉突厥,平吐谷渾,晚年一直在家寫兵書,為了表明自己無反義,甚至經常大開家門,讓別人觀看。於649年7月2號去世,李世民是649年7月10日死亡,比李世民早死了8天。

褒國公段志玄:598年-642年,隨李淵起事的開國功臣,死於李世民之前。

夔國公劉弘基:582年-650年,初為一個流氓頭子,後加入唐軍反隋,於李世民交好,玄武門之變的功臣。唐朝建國後,還是比較流氓,多次貪汙,李世民忍不住甚至將他貶官,但一直刷流氓脾性,受李世民信賴。比李世民晚一年死亡。

蔣國公屈突通:557年-627年,這個就死的比較早了,李世民登基的第一年就掛了。

譙國公柴紹:578年-638年,唐朝大將,也是李世民的姐夫,於李世民一直交好,死於李世民前。

邳國公長孫順德:生卒年不詳,也是個流氓頭子,初期和劉弘基一塊為唐朝徵兵,後貪汙多次受彈劾。也是死於李世民前,因為史料記載於貞觀13年被追封的邳國公。

鄖國公張亮:?-646年,貧民出身,由李世績、房玄齡推薦給李世民,成為心腹,646年被檢舉收養了500義子,預謀造反,被殺。

陳國公侯君集:?-643年,從李唐起事,一直為李世民左膀右臂,是為李世民長子李承乾的老丈人,但643年隨李承乾造反未成功,被李世民腰斬,李世民非常想念和悔恨,時常到凌煙閣觀看侯君集畫像而哭。

郯國公張公瑾:594年-632年,李世民手下大將,玄武門之變的功臣,632年就病死了。

盧國公程咬金:589年-665年,這是一位長壽的主,降唐後,成為李世民軍事上骨幹,李世民死後,因屠殺平民,被唐高宗李治罷官,最後病逝。

英國公李績:594年-669年,算是為李世民的託孤重臣,深受李治敬重,為李治滅了高句麗。

胡國公秦叔寶:576年-638年,投降唐朝後,一直在李世民手下,參與了玄武門之變,因征戰過多,早逝。

10個死於李世民之前,4個在之後,剩下的4個等李世民52歲去世時,也都是五六十的老頭,沒了造反的精神頭。


李世民為大唐盛世的開創者,有寬廣的胸襟,也有他年輕的資本,也是因為他的不弒殺,造就了唐朝初期名將名臣輩出,在他的領導下打下了一個萬邦來朝的唐朝。

壯哉,巍巍大唐。


夢迴伍千年


不是李世民不殺功臣,而是功臣都是人精。



尉遲恭救過李世民兩次命,玄武門之變首功之臣,李世民當了皇帝沒幾年,尉遲恭就被剝奪了兵權,坐了冷板凳。尉遲恭開始很失落,就在酒席上打了李道宗一拳,有點重,李世民跟他說,我一直讀不懂為啥劉邦要大殺功臣,現在從你身上看到了。人活一輩子,機會不會太多,你得學會珍惜啊。尉遲恭低頭謝罪,閉門謝客,在家蝸居三十年不出門,整日煉丹熬藥,一直活到李治當皇帝才死。



李靖立下汗馬功勞,突厥就是被李靖幹掉的。李靖晚年也是煉丹熬藥,病的爬不起床,李世民徵高麗,強要李靖出山,李靖說,我病的起不來了。李世民說,當年司馬懿也病的起不來了,但是老當益壯,成為大魏功臣。你應該多跟他學習。李靖一聽,立馬爬起來就走,到了幷州實在走不了了。李世民看他真的病了,不是裝的,方才放他回去。



徐茂公也立下大功,高麗就是徐茂公打下來的。李世民臨終,跟李治說,我給徐茂公弄個官,看他是不是馬上走,不走的話你就殺了他。徐茂公連家都沒回趕緊就走,躲過一劫。



至於李君羨,就是叫了個紅娘子的小名,就被李世民找個藉口殺掉了。候君集把西域都平了,回來涉嫌謀反還是被殺了。因此李世民不殺功臣只是傳說。


唐風宋月


李世民是千古明君,此言不虛,他不拘一格用人才,善於聽從別人納諫,不獨斷專行。知道人才的寶貴,不可妄殺,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可以說只是開明君主之典範。



“上君盡人之智,中君盡人之力,下君盡己之能"下等的君主竭盡自己的才能,中等的君主竭盡別人的力量,上等的君主竭盡別人的智慧。李世民是屬於上君,知道用眾人的力量和智慧管理國家。


在李世民的眼中,人才沒有優劣之分,只有各有所長。這使得他的身邊聚集了很多能人,能夠各自發揮所長,在李世民舉旗反隋、爭奪帝位、治國安邦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李世民從小到大沒經歷過特別多的苦難,心靈上也沒太大陰影,不容易猜疑妒忌,心胸比較開闊


那些年看過的歷史


聽鄔斯講歷史。

李世民繼位後為什麼沒有殺手握兵權的重臣?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出身高貴,門閥世家,皇親貴胄

李世民不同於劉邦的出身,其父親是唐國公李淵,又和隋朝皇帝是親戚,其背景強大,他的背後有整個關隴軍事集團的支持,人多勢眾,直甩劉備幾條街,這注定了沒人敢輕易惹他。

第二.關係、身份定位的差異

雖然李世民不是開國皇帝,但大唐的天下多半是他打下的。早在他當秦王時期就早已戰功赫赫、威名遠揚,在征討竇建德這樣的地方諸侯時,李世民手下就已經聚集了實力不凡的將領,而且從一開始他們彼此之間就是上下級的關係,比較正規,雖有兄弟之情,但幾乎不以兄弟相稱。反觀劉邦,沒成功之前都以兄弟相稱,江湖氣更重,身份地位本身就不太懸殊,這種關係的人同患難易,同享福太難。

舉個形象的例子,李世民集團更像一個股份制公司,他是集團CEO,手下將領是團隊核心員工,他們的共同目標與利益較為一致,上下級關係明確,尊卑明顯,所以這樣的團隊本身凝聚力更強,關係更融洽,所以可以為了利益共進退。

但是劉邦就不同了,他與將領的關係更為平等,成功之前,沒有明顯、成文的上下級關係,落差不大。他們是為了打天下走到了一起,關係除了兄弟以外,也更像這種合夥生意,風險雖然公擔,利益卻難共享。一旦打下了天下,之前的大哥、兄弟一轉眼變成自己的主子,這種關係的突然轉換、拉大,容易引起將領內心的失衡和不滿,矛盾也會加劇。所以劉邦稱帝后對兄弟的防備心很重,上下級之間的猜忌也會加重,矛盾一旦難以調和,那就只能犧牲昔日的兄弟了。

第三.軍事制度的差異使得武將傭兵自重的風險大小不同。

初唐實行府兵制,較好的分離了日常訓練和實際作戰。李世民手下的軍隊不是依靠農民軍光桿子拉起來的,像秦叔寶、尉遲進德這樣的將領在加入唐軍時,人家已經有部隊,所以軍隊和李世民的關係更加密切,更認同李世民的領導,所以李世民手下的將軍更像一個職業經理人。府兵制的好處是和平時期,府兵可以搞生產,戰時可以立即動員投入戰鬥,這樣將軍想要進一步發展和士兵的關係,拉攏士兵就沒有那麼容易。

劉邦卻正好相反,他手下的軍隊和將領關係其實更加密切 ,因為都是農民起義軍,所以容易認大哥,卻不容易認大哥的大哥。由於對軍隊的指揮和領導都不是直接領導,所以劉邦對於軍權更加敏感和渴望,一旦兄弟之間生隙,那麼軍隊還能聽從他的指揮嗎?恐怕沒有那麼容易吧!

第四.軍事才能突出,人格魅力出眾,更受認可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既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皇帝,他的軍事能力非常出色,這早在他做秦王時就是鐵定的事實。他本人很有權威,再加上他本人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心胸寬廣等性格優勢,所以他以能服眾、以德服眾。正是因為下屬都對他本人的能力和人品非常認可,所以他們君臣的關係就比較和睦,自然上下級的防備心裡就比較輕了。李世民不擔心臣子造反,臣子也不擔心自己會被處死。李世民的很多優點是劉邦所不具備的,所以劉邦除掉開國武將功臣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第五.原生家庭對人格長成的作用。

李世民並非寒門出身,所以他本人比較自信,也有胸懷和氣魄,強大的背景賦予了他較強的安全感。劉邦就不同了,草根出身,逆襲為王,骨子裡的自卑是與生俱來的,所以他不僅缺乏自信,狹隘自私,也缺乏安全感。即使他日後成為漢王、成為天下人的皇帝,他也害怕一不小心失去所有,本身能力就不是非常突出,所以更容易患得患失,因而他的警惕心、防備心就更重,對於權力的控制慾也就更強,因此一旦出現什麼異樣得風吹草動,他都希望將威脅扼殺在搖籃之中。

第六.一個賢內助的重要性

一個成功的丈夫背後總要有一個優秀的妻子,而且妻子要把心思用在正道上。


鄔斯大人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

李世民為什麼不殺手握重兵的功臣?

1,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沒有殺功臣,反而對於有功之臣,有一種感恩的心態,於是乎唐朝貞觀十七年,唐太宗為紀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而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正因為如此,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大臣都願意死心塌地追隨李世民,盡心盡力的工作,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2唐太宗李世民是個心胸開闊之人,而且非常自信,能力出眾,武帶兵打仗,文可以治理國家,大臣們都十分佩服敬仰他,忠心耿耿,所以,唐太宗根本不擔心手下的大臣有什麼其他的想法,大臣們也根本不會有,導致了武則天后期想改為大周,很多大臣還是根本沒法適應,還是念著太宗皇帝的好,這讓武則天感到非常有壓力。

3,唐太宗李世民對玄武門之變,一直是懺悔的,所以更加的勵精圖治,為天下的老百姓謀福利,不想被後世人所唾罵,所以,更加不會殺有功之臣。

4,當時的佛教,道教比較流行,還有如儒家思想的影響,李世民飽讀詩書,以德服人。


夏天的夜晚和風


中國歷史上,凡是通過不正當手段上位的皇帝,基本上終其一生都是兢兢業業,夾著尾巴作人。而且這樣上位的皇帝都希望能夠通過文治武功超越前任來證明自己上位的正當性,那麼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開疆拓土了。所以處在這樣大環境裡的重臣宿將,正是皇帝需要倚為心腹的爪牙,除非像侯君集這樣犯了謀反大罪的,皇帝是萬萬不可能殺掉他們的。另外就是像李世民這樣的皇帝雄才大略,自有御臣之道,御將之術,大將雖然很牛,卻也翻不出他的手掌心,殺掉其實沒有必要。


右飛虎


李世民是中國封建王朝中一個比較開明的君主,貞觀之治就是在其在位的時候開創的。相對於西漢劉邦以及明朝的朱元璋建國後大殺功臣的現象,李世民卻沒有殺功臣,本人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李世民不是開國皇帝,其即位後沒必要再殺戮

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以後,被立為太子,隨後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

在李世民即位的時候,唐朝基本上已經統一了全國。李淵在位時唐的各項政治制度已經健全,社會基本上已經穩定了,各項權利都已經在皇權的掌控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去大肆殺戮功臣,會引起朝政和社會的混亂。再加上,李世民從小貴族出身,胸襟也相對開闊,見識比草根出身的劉邦、朱元璋等相對要深的多,在自己能掌控全局的情況下,殺戮只會給社會帶來壞處,而且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身上已經有了抹不去的汙點,既然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再掀起一波殺戮已經沒有必要。

李世民就是最大的軍權掌控著,根基牢固

唐朝是在隋末亂世中建立的,在唐朝的建立過程中,李世民可以說是最大的功臣武將。李世民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長安軍民的隆重歡迎。在四處征戰的過程中,軍權被李世民牢牢的把在手中,其在唐軍中建立的威望可以說無人能及,在隨後李淵因其軍功封無可封的情況下,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開設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文學館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軍權,部分朝廷大臣可以說都在李世民的掌控之中,根基如磐石一樣穩固,其他將領論軍權沒李世民大,論在軍中威望也不如李世民,根本不擔心有人會反叛,所以繼位後,不用擔心手下叛亂的事,這樣不殺忠臣良將,既能落得好名聲,又能籠絡人心,何必再去殺戮呢?

唐朝初期的軍制決定了功臣手中沒有什麼兵權,反不了

唐朝初年結束戰亂後,作為繼承隋朝制度的唐朝,府兵制也是其中之一,上馬為軍,下馬為民的府兵制決定了在平時,常規軍很少,其餘的都已經歸鄉務農了,這就決定了軍將在平時能夠隨時動用的兵很少,即使反叛,也成功的可能性也很低。既然這樣,那些功臣反叛的動力和慾望也就少了很多。就像侯君集也是勾結太子來反叛,單憑侯君集一個人,說不定還沒開始就會被手下殺了或者迅速被中央給滅了,歸根結底就是沒兵。既然功臣手中都沒有軍權了,作為一個開明的皇帝,自然不會在繼位後去大肆殺戮功臣。


歷史的沙灘


非不想也,是不能也。。。。

大唐是一個草原和中原的二元帝國,尤其是在帝國初期,當時的軍事貴族就相當於草原的小部落首領,李世民是大頭頭,大家之間的關係相對平等所以他沒辦法清理這些軍事貴族,順帶著,對於軍功貴族也放了一馬。

如果你不能理解上面的話,請認真思考一下“天可汗”這個稱號是從何而來的。草原民族不可能被擊敗一次就認別人當老大,只有大家講的是差不多的規矩,你又能打敗我,我才肯臣服你。

但是在經歷了高宗、武則天兩代以後,大唐的軍事貴族和軍功階級被清理的差不多了,政治上也逐漸轉向了漢文化主導的中原帝國邏輯,所以唐玄宗後期遭遇了安史之亂,就是壓制不住草原勢力的代表。


偽裝135707859


唐初實行府兵制。百姓打仗是兵,回家是農,所以說大將回朝以後不用皇帝解除也沒有兵權。下次打仗政府重新徵發府兵,臨時授權大將統兵。沒那麼複雜。玄宗時期府兵制度解體,節度使長期統帥募兵,才形成軍閥割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