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李世民即位后没有杀手握兵权的重臣?

书生述史


李世民时大唐第二位皇帝,生于山西省武功县,年少时就随父亲李渊于晋阳起兵,最终建立了大唐王朝。但是李世民运气不好,虽是嫡子,却排行第二,无论他有多大的战功,皇位还是大哥李建成的。可李世民是何等人也,怎么甘愿只当一个小小的秦王,况且太子和齐王处处紧逼李世民,导致李世民不能不反击。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带领精兵发动玄武门之变,把太子和齐王全部射杀了,然后逼宫李渊,让李渊交出了权力,两个月以后李世民登基为帝,开启了大唐新的时代。

神奇的是李世民登基后并没有杀掉那些手握兵权的重臣,这与历史上大多数皇帝不同,大杀功臣的皇帝不在少数,著名的就有刘邦和朱元璋,其次就算不杀功臣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杯酒释兵权,将权力收归己手。可李世民没有这样做,这是为什么?

先来看看玄武门之变中支持李世民的都是哪些大臣,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等。其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感情甚好,不会去杀长孙无忌或者夺他的权的,而且长孙皇后也极力劝阻兄长不要身居高位,李世民对他是放心的。其次就是尉迟恭,他对李世民可是忠心耿耿,这么多年的战友情足以抹平君臣之间的隔阂,李世民怎么会杀对自己衷心的人呢?算来算去被李世民杀了的功臣也就侯君集,但这也是侯君集自己作死,跟随太子造反,李世民杀一个叛臣很正常。

最后就是秦琼、魏征等人,他们是山东士族的代表,当时李世民和山东世家大族关系不是很稳定,为了笼络人心李世民也不会杀这些重臣。这也是为了坐稳皇位。

当然李世民登基时只有二十八岁,且战功赫赫,他足以镇住这些开国功臣,而且从年龄上来看李世民也耗得过这些人,没有必要杀他们。况且杀了他们只会让人觉得他李世民只可共苦,不可同甘,容易失去民心。李世民的本来就独具慧眼,巴不得重用这些有才能的重臣,怎么会杀他们呢?


爱上说历史的鬼才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615年开始接触兵事,617年劝李渊反隋,是年19岁。

618年--626年帅兵为唐朝征战,著名战役有:

破西北薛举、薛仁杲父子,安唐朝西方。

破宋金刚、刘武周,安唐朝北方。

虎牢之战,灭王世充、窦建德,收中原为唐朝。

又破刘黑闼、徐圆朗,收山东。

后一直为初唐的安稳,四处奔走,由此可见李世民算是马上皇帝,唐朝安稳的江山也是他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直到626年,为李建成、李元吉所逼,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李建成、李元吉,逼李渊禅位,登基为帝,是年28岁。


说起李世民不杀武臣,我认为有三点:

一是府兵制,限制了为将者拥兵自重,无兵事时,保留少量军队,大将回归长安居住。有兵事时,随时召集府兵,临时指派大将。这一制度很好的保持了唐朝前期的军队的战斗力,也绝了武将造反的路。一直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因为人口暴增,府兵制崩溃,开始了募兵制,然后就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弱,大唐盛世呜呼哀哉了。

二是李世民征战多年,在军中有足够的威望,一般兵士不敢造次。

第三就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李世民本来就很豁达的一个人,因为上位不正,为了能成为千古明君,李世民另辟捷径,收留李建成派系大臣,不独断专行,善于纳谏,更不玩“狡兔死走狗烹”这一套。

之所以不玩杀功臣的一套,我觉得是因为李世民登基时很年轻,他手下武将,年纪都比他大,李世民觉得他活着时,手下人不会也不敢造反。等李世民老时,年纪比李世民大的,大部分都熬死了,落得个善终,比李世民能活的,李世民死时,也都是糟老头一个了,没精力也没动力再去造反了。

李世民一朝倚重的是凌烟阁24功臣,因为文臣不领兵,一纸诏书就能干掉,威胁相对来说很小,咱们这里就不说。主要说下武臣,下面为大家分析下凌烟阁24功臣里面的几个武将:

河间王李孝恭:591年-640年,李唐皇室成员,死于李世民之前。

鄂国公尉迟敬德:585年-658年,先为刘武周部将,后投降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元吉、单枪匹马逼李渊禅位,可以说是李世民的死忠粉丝,安定天下后不掌军权,天天闭门炼丹,最终得享天年。

卫国公李靖:571年-649年,大唐军神,帮唐朝评定江南,也帮李世民干掉突厥,平吐谷浑,晚年一直在家写兵书,为了表明自己无反义,甚至经常大开家门,让别人观看。于649年7月2号去世,李世民是649年7月10日死亡,比李世民早死了8天。

褒国公段志玄:598年-642年,随李渊起事的开国功臣,死于李世民之前。

夔国公刘弘基:582年-650年,初为一个流氓头子,后加入唐军反隋,于李世民交好,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唐朝建国后,还是比较流氓,多次贪污,李世民忍不住甚至将他贬官,但一直刷流氓脾性,受李世民信赖。比李世民晚一年死亡。

蒋国公屈突通:557年-627年,这个就死的比较早了,李世民登基的第一年就挂了。

谯国公柴绍:578年-638年,唐朝大将,也是李世民的姐夫,于李世民一直交好,死于李世民前。

邳国公长孙顺德:生卒年不详,也是个流氓头子,初期和刘弘基一块为唐朝征兵,后贪污多次受弹劾。也是死于李世民前,因为史料记载于贞观13年被追封的邳国公。

郧国公张亮:?-646年,贫民出身,由李世绩、房玄龄推荐给李世民,成为心腹,646年被检举收养了500义子,预谋造反,被杀。

陈国公侯君集:?-643年,从李唐起事,一直为李世民左膀右臂,是为李世民长子李承乾的老丈人,但643年随李承乾造反未成功,被李世民腰斩,李世民非常想念和悔恨,时常到凌烟阁观看侯君集画像而哭。

郯国公张公瑾:594年-632年,李世民手下大将,玄武门之变的功臣,632年就病死了。

卢国公程咬金:589年-665年,这是一位长寿的主,降唐后,成为李世民军事上骨干,李世民死后,因屠杀平民,被唐高宗李治罢官,最后病逝。

英国公李绩:594年-669年,算是为李世民的托孤重臣,深受李治敬重,为李治灭了高句丽。

胡国公秦叔宝:576年-638年,投降唐朝后,一直在李世民手下,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因征战过多,早逝。

10个死于李世民之前,4个在之后,剩下的4个等李世民52岁去世时,也都是五六十的老头,没了造反的精神头。


李世民为大唐盛世的开创者,有宽广的胸襟,也有他年轻的资本,也是因为他的不弑杀,造就了唐朝初期名将名臣辈出,在他的领导下打下了一个万邦来朝的唐朝。

壮哉,巍巍大唐。


梦回伍千年


不是李世民不杀功臣,而是功臣都是人精。



尉迟恭救过李世民两次命,玄武门之变首功之臣,李世民当了皇帝没几年,尉迟恭就被剥夺了兵权,坐了冷板凳。尉迟恭开始很失落,就在酒席上打了李道宗一拳,有点重,李世民跟他说,我一直读不懂为啥刘邦要大杀功臣,现在从你身上看到了。人活一辈子,机会不会太多,你得学会珍惜啊。尉迟恭低头谢罪,闭门谢客,在家蜗居三十年不出门,整日炼丹熬药,一直活到李治当皇帝才死。



李靖立下汗马功劳,突厥就是被李靖干掉的。李靖晚年也是炼丹熬药,病的爬不起床,李世民征高丽,强要李靖出山,李靖说,我病的起不来了。李世民说,当年司马懿也病的起不来了,但是老当益壮,成为大魏功臣。你应该多跟他学习。李靖一听,立马爬起来就走,到了并州实在走不了了。李世民看他真的病了,不是装的,方才放他回去。



徐茂公也立下大功,高丽就是徐茂公打下来的。李世民临终,跟李治说,我给徐茂公弄个官,看他是不是马上走,不走的话你就杀了他。徐茂公连家都没回赶紧就走,躲过一劫。



至于李君羡,就是叫了个红娘子的小名,就被李世民找个借口杀掉了。候君集把西域都平了,回来涉嫌谋反还是被杀了。因此李世民不杀功臣只是传说。


唐风宋月


李世民是千古明君,此言不虚,他不拘一格用人才,善于听从别人纳谏,不独断专行。知道人才的宝贵,不可妄杀,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可以说只是开明君主之典范。



“上君尽人之智,中君尽人之力,下君尽己之能"下等的君主竭尽自己的才能,中等的君主竭尽别人的力量,上等的君主竭尽别人的智慧。李世民是属于上君,知道用众人的力量和智慧管理国家。


在李世民的眼中,人才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各有所长。这使得他的身边聚集了很多能人,能够各自发挥所长,在李世民举旗反隋、争夺帝位、治国安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世民从小到大没经历过特别多的苦难,心灵上也没太大阴影,不容易猜疑妒忌,心胸比较开阔


那些年看过的历史


听邬斯讲历史。

李世民继位后为什么没有杀手握兵权的重臣?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出身高贵,门阀世家,皇亲贵胄

李世民不同于刘邦的出身,其父亲是唐国公李渊,又和隋朝皇帝是亲戚,其背景强大,他的背后有整个关陇军事集团的支持,人多势众,直甩刘备几条街,这注定了没人敢轻易惹他。

第二.关系、身份定位的差异

虽然李世民不是开国皇帝,但大唐的天下多半是他打下的。早在他当秦王时期就早已战功赫赫、威名远扬,在征讨窦建德这样的地方诸侯时,李世民手下就已经聚集了实力不凡的将领,而且从一开始他们彼此之间就是上下级的关系,比较正规,虽有兄弟之情,但几乎不以兄弟相称。反观刘邦,没成功之前都以兄弟相称,江湖气更重,身份地位本身就不太悬殊,这种关系的人同患难易,同享福太难。

举个形象的例子,李世民集团更像一个股份制公司,他是集团CEO,手下将领是团队核心员工,他们的共同目标与利益较为一致,上下级关系明确,尊卑明显,所以这样的团队本身凝聚力更强,关系更融洽,所以可以为了利益共进退。

但是刘邦就不同了,他与将领的关系更为平等,成功之前,没有明显、成文的上下级关系,落差不大。他们是为了打天下走到了一起,关系除了兄弟以外,也更像这种合伙生意,风险虽然公担,利益却难共享。一旦打下了天下,之前的大哥、兄弟一转眼变成自己的主子,这种关系的突然转换、拉大,容易引起将领内心的失衡和不满,矛盾也会加剧。所以刘邦称帝后对兄弟的防备心很重,上下级之间的猜忌也会加重,矛盾一旦难以调和,那就只能牺牲昔日的兄弟了。

第三.军事制度的差异使得武将佣兵自重的风险大小不同。

初唐实行府兵制,较好的分离了日常训练和实际作战。李世民手下的军队不是依靠农民军光杆子拉起来的,像秦叔宝、尉迟进德这样的将领在加入唐军时,人家已经有部队,所以军队和李世民的关系更加密切,更认同李世民的领导,所以李世民手下的将军更像一个职业经理人。府兵制的好处是和平时期,府兵可以搞生产,战时可以立即动员投入战斗,这样将军想要进一步发展和士兵的关系,拉拢士兵就没有那么容易。

刘邦却正好相反,他手下的军队和将领关系其实更加密切 ,因为都是农民起义军,所以容易认大哥,却不容易认大哥的大哥。由于对军队的指挥和领导都不是直接领导,所以刘邦对于军权更加敏感和渴望,一旦兄弟之间生隙,那么军队还能听从他的指挥吗?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吧!

第四.军事才能突出,人格魅力出众,更受认可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既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皇帝,他的军事能力非常出色,这早在他做秦王时就是铁定的事实。他本人很有权威,再加上他本人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心胸宽广等性格优势,所以他以能服众、以德服众。正是因为下属都对他本人的能力和人品非常认可,所以他们君臣的关系就比较和睦,自然上下级的防备心里就比较轻了。李世民不担心臣子造反,臣子也不担心自己会被处死。李世民的很多优点是刘邦所不具备的,所以刘邦除掉开国武将功臣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第五.原生家庭对人格长成的作用。

李世民并非寒门出身,所以他本人比较自信,也有胸怀和气魄,强大的背景赋予了他较强的安全感。刘邦就不同了,草根出身,逆袭为王,骨子里的自卑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他不仅缺乏自信,狭隘自私,也缺乏安全感。即使他日后成为汉王、成为天下人的皇帝,他也害怕一不小心失去所有,本身能力就不是非常突出,所以更容易患得患失,因而他的警惕心、防备心就更重,对于权力的控制欲也就更强,因此一旦出现什么异样得风吹草动,他都希望将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

第六.一个贤内助的重要性

一个成功的丈夫背后总要有一个优秀的妻子,而且妻子要把心思用在正道上。


邬斯大人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手握重兵的功臣?

1,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没有杀功臣,反而对于有功之臣,有一种感恩的心态,于是乎唐朝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正因为如此,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大臣都愿意死心塌地追随李世民,尽心尽力的工作,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2唐太宗李世民是个心胸开阔之人,而且非常自信,能力出众,武带兵打仗,文可以治理国家,大臣们都十分佩服敬仰他,忠心耿耿,所以,唐太宗根本不担心手下的大臣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大臣们也根本不会有,导致了武则天后期想改为大周,很多大臣还是根本没法适应,还是念着太宗皇帝的好,这让武则天感到非常有压力。

3,唐太宗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一直是忏悔的,所以更加的励精图治,为天下的老百姓谋福利,不想被后世人所唾骂,所以,更加不会杀有功之臣。

4,当时的佛教,道教比较流行,还有如儒家思想的影响,李世民饱读诗书,以德服人。


夏天的夜晚和风


中国历史上,凡是通过不正当手段上位的皇帝,基本上终其一生都是兢兢业业,夹着尾巴作人。而且这样上位的皇帝都希望能够通过文治武功超越前任来证明自己上位的正当性,那么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开疆拓土了。所以处在这样大环境里的重臣宿将,正是皇帝需要倚为心腹的爪牙,除非像侯君集这样犯了谋反大罪的,皇帝是万万不可能杀掉他们的。另外就是像李世民这样的皇帝雄才大略,自有御臣之道,御将之术,大将虽然很牛,却也翻不出他的手掌心,杀掉其实没有必要。


右飞虎


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王朝中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贞观之治就是在其在位的时候开创的。相对于西汉刘邦以及明朝的朱元璋建国后大杀功臣的现象,李世民却没有杀功臣,本人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李世民不是开国皇帝,其即位后没必要再杀戮

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以后,被立为太子,随后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

在李世民即位的时候,唐朝基本上已经统一了全国。李渊在位时唐的各项政治制度已经健全,社会基本上已经稳定了,各项权利都已经在皇权的掌控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去大肆杀戮功臣,会引起朝政和社会的混乱。再加上,李世民从小贵族出身,胸襟也相对开阔,见识比草根出身的刘邦、朱元璋等相对要深的多,在自己能掌控全局的情况下,杀戮只会给社会带来坏处,而且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身上已经有了抹不去的污点,既然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再掀起一波杀戮已经没有必要。

李世民就是最大的军权掌控着,根基牢固

唐朝是在隋末乱世中建立的,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李世民可以说是最大的功臣武将。李世民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在四处征战的过程中,军权被李世民牢牢的把在手中,其在唐军中建立的威望可以说无人能及,在随后李渊因其军功封无可封的情况下,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万户。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军权,部分朝廷大臣可以说都在李世民的掌控之中,根基如磐石一样稳固,其他将领论军权没李世民大,论在军中威望也不如李世民,根本不担心有人会反叛,所以继位后,不用担心手下叛乱的事,这样不杀忠臣良将,既能落得好名声,又能笼络人心,何必再去杀戮呢?

唐朝初期的军制决定了功臣手中没有什么兵权,反不了

唐朝初年结束战乱后,作为继承隋朝制度的唐朝,府兵制也是其中之一,上马为军,下马为民的府兵制决定了在平时,常规军很少,其余的都已经归乡务农了,这就决定了军将在平时能够随时动用的兵很少,即使反叛,也成功的可能性也很低。既然这样,那些功臣反叛的动力和欲望也就少了很多。就像侯君集也是勾结太子来反叛,单凭侯君集一个人,说不定还没开始就会被手下杀了或者迅速被中央给灭了,归根结底就是没兵。既然功臣手中都没有军权了,作为一个开明的皇帝,自然不会在继位后去大肆杀戮功臣。


历史的沙滩


非不想也,是不能也。。。。

大唐是一个草原和中原的二元帝国,尤其是在帝国初期,当时的军事贵族就相当于草原的小部落首领,李世民是大头头,大家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所以他没办法清理这些军事贵族,顺带着,对于军功贵族也放了一马。

如果你不能理解上面的话,请认真思考一下“天可汗”这个称号是从何而来的。草原民族不可能被击败一次就认别人当老大,只有大家讲的是差不多的规矩,你又能打败我,我才肯臣服你。

但是在经历了高宗、武则天两代以后,大唐的军事贵族和军功阶级被清理的差不多了,政治上也逐渐转向了汉文化主导的中原帝国逻辑,所以唐玄宗后期遭遇了安史之乱,就是压制不住草原势力的代表。


伪装135707859


唐初实行府兵制。百姓打仗是兵,回家是农,所以说大将回朝以后不用皇帝解除也没有兵权。下次打仗政府重新征发府兵,临时授权大将统兵。没那么复杂。玄宗时期府兵制度解体,节度使长期统帅募兵,才形成军阀割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