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挖出一古墓,揭开了赵敏真实身份:朱元璋果然错了!

在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赵敏是王保保的亲妹妹,张无忌的妻子,按书中讲述,赵敏和王保保都是标准的蒙古人,只是取了一个汉姓而已。

然而,朱元璋以及不少正史记载上,却给出了另一种说法,即王保保实际是背祖弃宗的汉人,并不是蒙古人。既然王保保本是汉人,那么“赵敏”自然也是如此了。

那么,“赵敏”真实身份究竟是汉人,还是蒙古人?洛阳挖出了一座元朝古墓,在出土的墓志铭上讲述了来龙去脉,给这个疑问一锤定音!

从史料中无法判断赵敏的真实身份,只是在记载王保保和朱樉时,顺便记载了一下。王保保的确有一个妹妹,但不叫赵敏,而应该叫观音奴(王姓),后来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秦王朱樉。因此,想要从史料中解开赵敏的身份,主要看王保保。

洛阳挖出一古墓,揭开了赵敏真实身份:朱元璋果然错了!

元朝末年以来,一直流传王保保是河南沈丘汉人之说,比如权衡的《庚申外史》下卷中中,就记载了这一说法:

已而,察罕死(察罕帖木儿,1362年被起义军刺杀而死),有王保保者,察罕甥也,尝养为子……朝廷又赐其名扩廓。

在《国初群雄事略》、《明史》、《新元史》、《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上,也基本延用了《庚申外史》的记载。

1367年,朱元璋北伐之时,发布的《谕中原檄》檄文中,也讽刺了王保保背弃祖宗。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

一句“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讽刺的就是王保保。因此,朱元璋由此也会错判赵敏身份!

洛阳挖出一古墓,揭开了赵敏真实身份:朱元璋果然错了!

总而言之,从明朝之后的史书上看,学术界和史学界普遍认为王保保来历:一个汉人,姓名叫王保保,是察罕帖木儿的养子,继承了察罕帖木儿的兵马和地位,后来元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

显然,从史料记载来看,王保保就是一个“背祖弃宗之人”,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然而,这里却有一个让人难以理解之处,就是元朝从建立开始,一般汉人是无法指挥蒙古人的。在四等人制度下,汉人最高也就三等,如何指挥蒙古大军?即便王保保是察罕帖木儿的养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元廷为何让王保保手握重兵?

这不太合乎逻辑,王保保的身份值得怀疑,但一直缺少确切证据支撑!在20世纪末期,在河南洛阳挖出的一座元朝古墓,出土了一块墓志铭,在颠覆历史的同时,终于解开了王保保和赵敏的身份之谜。

洛阳挖出一古墓,揭开了赵敏真实身份:朱元璋果然错了!

1990年,在洛阳东郊邝山南麓附近,考古专家挖出一座元代古墓。从出土的墓志铭上看,墓主人叫赛因赤答忽墓。更让专家惊喜的是,上面提到了一条线索,说明了王保保的身份:

公讳赛因赤答忽,系出蒙古伯也台氏。其先从世祖皇帝平河南,因留光州固始县,遂定居焉。……配佛儿乃蛮氏……子三人,长扩廓铁穆迩,生而敏悟,才器异常。幼多疾,忠襄(即察罕帖木儿)以母舅氏,视之如己子,遂养于家。

这一记载中,尽管并未提及王保保,但注意看一个词,就是“忠襄”。上文提及的察罕帖木儿,死后谥号就是“忠襄”。而且,这一墓志铭中还记载,王保保是被察罕帖木儿养大,相当于是养子,这就印证了《庚申外史》等史书记载。

因此,通过这一墓志铭,可以看到王保保的父亲是赛因赤答忽,自忽必烈占领河南之后,就一直定居于此,娶的妻子是乃蛮部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在元史中略有提及赛因赤答忽,但却没有说明他是王保保父亲,是察罕帖木儿的姐夫。

洛阳挖出一古墓,揭开了赵敏真实身份:朱元璋果然错了!

显然,这个是王保保父亲之墓,墓志铭上的文字,清晰的说明了王保保是一个如假包换的蒙古人,赵敏自然也是,所以朱元璋果然搞错了。其实,朱元璋搞错也并不稀奇,原因很简单,从元初到元末,很多蒙古人已经高度汉化,上述的察罕帖木儿,就有一个汉姓“李”,赛因赤答忽的汉姓是“王”, 百余年下来,谁还知道他的民族?

就比如今天已经几乎完全汉化的满族,固然其中很多原本是汉人(汉军旗演变的满人),但其他很多满人如吴京、胡军、王朔等,如果不说有谁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