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 喻 文




学生时代经常会遇到考修辞的题目,尤其是比喻中的三种类型,极易混淆。为此,我当老师时,认真备了一节课,要为学生讲清他们之间的区别。因明喻句和暗喻句中本体和喻体都出现,相对好判断,而借喻句中仅出现喻体,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学生往往分辨不清,我便通过诸多例子重点来说明什么是借喻。

借 喻 文/冯清利

我从学生们儿时都熟悉的一个写花生的童谣“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说起,并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例子帮学生理解,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写道:“当见到中年闰土时,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我说这里的“厚障壁”就是用了借喻手法。杨朔的散文我很喜欢,我也常列举《茶花赋》中“童子面茶花”的例子。当时常听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彻底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的言论,我也拿来做了例子。那时候,习题集中还有一个大跃进时期流传极广的顺口溜:“稻谷堆得高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我让学生判断用了什么修辞,虽内容浮夸,但因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对借喻的理解。我任教时期正流行一句歌词:“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我告诉学生们,只要留心,借喻可随手拈来,写作时用得恰如其分,不仅能很好地表情达意,而且可以使语言和内容生动生辉。如果现今我还从教,我会列举当下最新的例子。“岁月不居,时光如流”中含有明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暗喻,“下足绣花功夫,实施精准扶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则是借喻。语言是时代的反映,修辞的应用也与时代同步,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

借 喻 文/冯清利

这是一个充满修辞的世界,不论哪种修辞手法,只要运用得当,就能点石成金。这令我想起中学时代看过的一部越剧电影,它也是我的爱情启蒙课。“十八相送”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情节。从红罗山书院到梁家,十八里相送,情切切,意深深,“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你看井底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满是浪漫与美好。祝英台借一个个物象暗示和表白自己的心意,而梁山伯则浑然不觉。作为同门学子的梁山伯不会不懂修辞,他只是压根儿没想到,同窗三年的英台原是女儿身。临别依依难分开,谁知一别在楼台。

世人身上皆有梁祝,而每一段梁祝却各不相同。我曾写过一篇短文《相遇康桥》,康桥我没去过,当年我无数次去过的是美丽的洛阳桥。我与爱人在洛阳师专学习时都在中文系。在书店中我看上了一本《徐志摩诗选》,一直下不定决心购买。有一次,我在教室中看到她正在阅读此书,便向她借阅,“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天长日久,我们越走越近……同为同窗,我们从相知到牵手,似两只蝴蝶在岁月的花丛中相伴而飞。而彼此相爱的梁祝,却劳雁分飞,只能化蝶而舞。岂止梁祝,白居易与邻家小妹湘灵“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陆游与表妹唐婉“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多少梁祝似的美好情感之花都被扼杀在那个时代的凄风苦雨中。梁祝有知,该会慨叹生不逢时、早生千年吧!

经典永流传。我的耳畔响起了《化蝶》的旋律: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

冯清利,公务员,宜阳县白杨镇人,热爱文学,喜爱读书,偏爱“静水流深”四字。

借 喻 文/冯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