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決定長租公寓生死的N個小趨勢!

長租公寓被唱衰、中小公寓被兼併、政策監管趨緊、金融政策趨緊……一系列變化下,長租公寓究竟該怎麼運營?2月26日,公寓達摩院首期線上公開課,就探討了上述問題。

從2007年開始做二房東,到12年創立樂乎成為操盤3萬間房源的運營掌門人,羅意在公開課上分享了他的公寓經營心得。累計吸引近6000人/次的公寓同行學習、互動。他們究竟聊了什麼?一起來看!

趨勢:一文說盡長租公寓市場,從2018 到2019

1、怎樣看待2018年的長租公寓市場?

15-17年,業內可能更多關注在(長租行業的)概念、模式、融資上,但在早期的企業開始經歷2018年的規模化挑戰、輿論危機之後,各家都開始由營銷噱頭轉向精細化、數據化運營,我個人認為這對整個行業持久、健康的發展非常關鍵。所以我對2018年的總體評價是積極的,2018年算是長租公寓品質運營開始的一年。

2、2019年的市場趨勢是怎樣的?

首先,長租公寓會以更加快速、立體的方式去發展。從長期來講,推動整個房地產向租賃運營轉變的趨勢是不可逆的。同時,從房地產長期租賃運營中尋找到穩定的稅源,這樣的一個需求是不可變的;對於房地產長效的價格平抑機制是不會變的;青年人群對機構化、品牌化的租賃產品需求是不會變的。

其次,我認為長租公寓內部的資本,包括項目的供給、項目的形態、包括運營的方式和行業的分工都會發生很多變化。

在過去一年,我們看到為什麼那麼多頭部的分散式公寓品牌會爆掉,或者是長期不掙錢,我認為有三個錯配:

第一個錯配是資產的錯配,對分散式公寓來說,用民用房,拼拼湊湊地打法律擦邊球;對集中式公寓來說,用商用物業來做民用用途,本身它的價值就是倒掛的。

第二個層面是資金錯配。我們往往只能從市場上拿到短的錢、貴的錢、小的錢,但實際上,長租生意是運營生意,它要求大的錢、長的錢、穩健的錢進入到這個領域,商業模式才可能跑通。

第三個錯配是運營主體錯配。在過去幾年,真正經歷過規模化挑戰的長租公寓機構並不多。所以在運營能力上也是錯配的。

那麼新的一年,其實從國家政策頂層設計上看得非常清楚,我們如果不改變土地供給的模式,還是繼續以前的發展邏輯的話,長租公寓是不可能掙錢,更不可能進入到一個新時代。

所以國家不管是把一些價值窪地資產推向市場,還是推動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專門租賃型地塊入市,都是從土地層面上根本性地解決這個問題。同時,資本方面開始有一些大的錢(險資、國資等)進入了這個領域。

當然品牌公寓運營商經歷過起起伏伏、生生死死之後,也開始把自己的經營重心轉向運營,如果能存活下來、經歷規模化挑戰,最終都能夠很好地應對整個長週期的租賃市場挑戰。

第三,因為外部環境的收緊加速,也會加速行業洗牌,並進一步加速公寓品牌化、規模化發展。我們看到近期有很多兼併收購的案例,可能大家也能感覺到這個趨勢已經越發明顯。

3、新的市場環境下,哪一類公寓會比較艱難,哪一類公寓活得更好?

從全國調研走下來看到,長租行業總體經營還是比較粗放的、初級的。很多從業者連基礎問題都還沒有解決好,比如門店形象、社區氛圍、衛生、過程管控、員工基礎服務態度等等。

在規模不大的情況下,如果能回到公寓本身的經營,做好基礎動作的話,就應該活得還可以。特別是早些年拿到資產的企業,其實挑戰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方法新市場環境下公寓如何運營?要「質」還是要「量」

4、公寓運營的「質」是指什麼?怎樣提升運營的「質」?

很多時候大家會把這兩者對立起來,覺得要「量」肯定要犧牲「質」,要「質」肯定就很難獲得「量」的優勢。在我看來的話,兩者應該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首先講一講我理解的「質」。

公寓運營層面的「質」體現為具有競爭力的運營效率。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去化能力(即持續穩定的獲客能力)、標準化/體系化/規模化運營、客戶滿意度、IT和培訓(IT和培訓是標準化的兩大支柱,公寓運營的很多目標/路徑,都要通過IT為底層邏輯,以培訓作為工具來達成共識)。

早期我們主要關注公寓運營的資產運營數據,比如平均去化時長、出租率、單間房收益、獲客成本等。但我認為長租公寓哪怕是小體量的長租公寓,都是資產運營+客戶運營。客戶運營如果做得好,資產運營的很多問題都會得到解決。

而很多同行都割裂了資產運營和客戶運營間的關係。比如捨不得花心思去營造社區氛圍,卻希望客戶能滿意能穩定;不關注客戶從進門那一刻到成交,乃至入住後期整個動線的體驗,卻希望客戶能夠轉介紹,這其實是痴人說夢。

公寓運營準確說應該是:以租賃型產品(即公寓)作為底層支撐的一個客戶運營生意。 如果我們能夠去跟客戶對話、去交流,把客戶變成朋友的話,我想這樣的一個長的生意可能是更有粘性的。

5、公寓運營的「量」指什麼?怎麼合理地擴量?

在精細化運營之前,各家都在比誰的公寓大、誰的房間多、誰又拿到了投資。今天我要講的這個量,可能和上述這些範疇有些偏差,也揉進了我的一些個人觀點。

第一,應該追求資產和客戶質量的同比例增加。長租公寓運營不只是資產運營,更多要關注客戶數量和質量的增長,其中包括會員體系、會員成長計劃,也包括對客戶復遷/復購/轉介紹等二級參數的關注。

第二,提升自動化效率。有的機構通過培訓解決,有的通過信息化解決。但如果僅僅是提升「人」的自動化效率,缺乏一定價值。

第三,從大市場中獲取低成本的流量整合能力,包括項目周邊廣告投放、線上定向廣告、垂直平臺等方式。

第四,非租收入的佔比,包括房租分期、社群運營、生活服務等的收入。不論是流量整合能力,還是非租收入佔比,都需要足的“量”來做護城河。

6、怎樣做好公寓運營中「質」和「量」的平衡?

不管是行業快速擴張的要求,還是對整個品牌公寓護城河(量)的要求,我們都要去建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為了適應當下行業的變化,我們必須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同步增長,其中激活客戶應該是長租運營的全部目標。

順暢的居住體驗+夠得著的價格(=物有所值);租賃產品是租客每個月都要花掉的生活資料,所以我們認為物有所值——即產品的性價比是長租公寓永遠要追求的一個目標。

友好的溝通+社群互動(=社區融入感);在比較早期的時候,客戶運營都在做虛招子,比如社群活動做咖啡品鑑、民國時裝展等等,但這不是客戶真正需要的。如何讓這些漂泊的青年人群覺得這裡是家,其實很多單體公寓做得非常棒,花了很多的精力去跟客戶交朋友。我認為這是獲取低成本客戶的一個重要抓手。

當把物有所值(資產層面)和社區融入感(客戶層面)糅合到一起的時候,真正的客戶才會被激活。

7、此時此刻,中小公寓到底應該怎樣做?

首先是產品,租住產品不是一個玄乎得不得了的東西,如果我們不把它放在公寓的外衣下,它就是個租房。首先如果你是客戶,你想租什麼樣的產品,你大致想用什麼樣的價格,你覺得是值當的,或者你覺得是超出這個價格的?

第二,把自己的運營團隊變得相對穩定,而且要把運營者的利益、投資者的利益,包括客戶的利益調整到同一維度上。不要老闆天天著急房子租不掉,員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很多時候很多老闆所謂的經營問題其實是人的問題。

第三,定價層面要非常接地氣,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其實C端客戶會越來越喜歡真誠的定價策略,例如小米手機的成功就是如此。

我聽到有的公寓老闆把價格定得特別高,然後租滿12個月,免兩個月的租金,實際上它應該定5/6的價格就可以。

我們不要去做一個自我保護型的定價策略,比如說租期12個月,自己要在11個月內把錢掙回來。如果是這樣的話,單位產品的價格肯定是貴的,是脫離市場的。換個定價策略思考,如果租12個月,想要達到九五折的出租率,我應該定什麼樣的價格。

第三,在日常的經營過程中,我相信多數的公寓運營商除了用蘑菇租房這樣的工具,其實很難及時get到公寓的運營現狀。這個是一個極細的活,中小公寓不需要搞宏大的運營框架,更多的還是要接地氣、要高頻、要更加勤奮,務實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法寶。


關於【公寓達摩院】

蘑菇租房聯合公寓次世代重磅推出,結合線上、線下等多場景的課程分享,致力於打磨最具實用價值的公寓學習內容和最接地氣的公寓學習社區,幫助公寓人探索有效增長路徑,突破企業發展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3月精彩好課·即將啟動

☛中公委專家組組長穆林教授《2019長租公寓行業政策趨勢》

☛安歆公寓創始人&CEO徐早霞《藍領公寓的人才培養途徑》

關注蘑菇夥伴微信公眾號(mghb001),點擊公寓達摩院菜單欄,get更多課程最新動態>>>

2019決定長租公寓生死的N個小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