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遊西湖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清新雋永,值得一讀再讀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林黛玉一首《葬花吟》句句扎心,看哭無數人。古人總愛傷春悲秋,何況是這暮春時節,花褪殘紅,更添了幾多傷感。

歐陽修遊西湖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清新雋永,值得一讀再讀

然而,北宋就有一位詞人,打破傳統,在眾人都在感慨“花落顏色改”時,他卻說“群芳過後西湖好”,這位不走尋常路的詞人叫歐陽修。

這首詞是《採桑子》,全詞如下: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

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歐陽修字永叔,號六一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

他是北宋初年的文壇領袖,曾主導詩文革新運動,開創了一代新文風。

同時他還是千古難得一見的伯樂,一生桃李滿天下,曾鞏、三蘇父子、包拯、王安石、程顥、張載等人都曾受過他的提攜。

“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都出自其門下,可見其文壇地位之崇高,眼光之獨到,胸襟之寬廣。

而作為政治家,他一生雖仕途坎坷,但是晚年官至副宰相,1071年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算是功成身退,善始善終。

他辭職後回到潁州,暮春時節,西湖景色宜人,心情愉悅,於是他便一口氣寫了十首《採桑子》,這首是第四首。

歐陽修遊西湖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清新雋永,值得一讀再讀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暮春時節,雖然百花凋零,但是西湖的景色依舊十分醉人。

朵朵紅花隨風飄落,枝頭上的殘紅在一片綠葉中顯得分外妖嬈。

柳絮因風而起,時而漂浮,時而飛旋,好像濛濛的細雨。

湖邊的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微風中輕拂著湖水,搖曳多姿。

西湖在花時過後,滿地狼藉,柳絮漫天飛舞,一般人看到這樣的景象定會感到惋惜,可是歐陽修卻一反常態,開頭便誇即使春意闌珊,西湖的幽美風光卻分毫不減。

西湖到底有多美呢?接著他便通過落花、飛絮、垂柳這些意象,描繪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暮春圖。

落花、飛絮本是淒涼景色,“洛陽女兒惜顏色,坐看落花長嘆息”、“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可是在詞人的筆下,這些景色分明卻又是嫋娜多姿,生動可愛的。

正如王國維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歐陽修是功成身退,此時他的心情是十分輕鬆的,所以即使是人人都嘆息的落花時節,在他看來卻另有一番風味。

歐陽修遊西湖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清新雋永,值得一讀再讀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

漸漸地遊人都散去,笙簫管絃之聲也慢慢停歇,這時我才感到暮春的空寂。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詞人在《採桑子》其一中曾極寫西湖遊春的盛況,而這裡只是虛寫,一筆帶過,隱隱透露出一種惜春的複雜心情。

“始覺”有種頓悟之感,從繁華喧鬧中醒悟過來,有悵然若失,也有一股迴歸寧靜的舒暢。

這正與他離開仕途,歸隱田園的心情契合,“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這樣的平靜也是心靈的一種解脫。

歐陽修遊西湖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清新雋永,值得一讀再讀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只見一雙燕子在濛濛細雨中歸來,我這才放下簾子,回到室內。

末尾兩句是倒裝句,本應是先看到燕子,才放下簾子,可是詞人倒過來寫,一下子將畫面切回室內。

原來詞人一直在家中憑欄遠眺,室內的清寂氛圍躍然紙上。

濛濛的細雨更是加強了這種悽清,可是靈動的燕子又營造了一種空靈、歡愉的意境。

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突出了詞人甘守清淨的恬然心態。

歐陽修遊西湖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清新雋永,值得一讀再讀

這首詞通篇寫景,卻幾乎不帶主觀色彩,屬於王國維所言的“無我之境”。

雖然不像“有我之境”那樣給人以心靈的共鳴,“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但卻給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間和思想上的自由。

尤其最後兩句,以動寫靜,從孤寂中流露出曠達瀟灑的胸懷和恬淡的心境。

正如劉永濟《詞論》所言:“小令尤以結語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勢,於結句得之,自然有神韻,如永叔《採桑子》,真味無窮,辭意高絕。”

生活已經很悲,暮春更是平添了幾許傷感,所以歐陽修的這首詞算是一股清流,能在一眾傷春悲秋的詩詞中脫穎而出,與他詞中所傳達的閒適愜意的心態不無關係。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不知你怎麼看呢?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