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极度信任内阁首辅周延儒,为何最终要将他赐死?

文史砖家


▲周延儒剧照

周延儒,字玉绳,江南宜兴人(今宜兴宜城镇人)。周延儒年少聪颖,富有才气,个性也比较轻狂,相传在他四岁时,祖父曾背着他上街游玩。路过弘治朝首辅徐薄的石柱牌坊时,周延儒问祖父:“徐阁老已经在这立了牌坊,日后我当上朝廷首辅,牌坊又应该放在哪里呢?”祖父听后,觉得这是对阁老的不尊敬,连忙说:“你还小,不要口出狂言,胡说八道不懂事!”随即匆忙地带着他离开那里。从此,周延儒每次经过徐薄牌坊时,宁愿绕远路也不愿意从那走过。

▲明代敕建石牌坊

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年),周延儒乡试中举。次年三月,周延儒会试高中第一,获会元。一个月后参加殿试,他又一举夺得状元桂冠,时年21岁,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职务。天启年间,周延儒升任右中允,负责管理皇家所藏经籍,不久又出任少詹事,同时掌管南京翰林院。崇祯皇帝登基后,面对国事凋敝的情形,决定破格任用大臣,以扫除旧时积弊。得知周延儒早年高中状元又有真才实干,崇祯皇帝遂下诏命其返京面圣,君臣二人在文华殿相谈甚久。

▲古代科举场景绘画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冬,驻守锦州的明军因缺饷发生哗变,逼迫朝廷发给军饷,周延儒主动上书,指出边境布防本是为抵御女真入侵,如今却变成防备士兵。早先宁远兵变之时,朝廷就如数发给军饷,今日锦州兵卒因此闹事,如果再这样把军饷发下去,恐怕全国各地都会加以效仿,到时候局势将难以控制。因此周延儒建议用粮食代替军饷来发给将士,如此一来问题就迎刃而解。崇祯皇帝采取了他的建议,锦州兵变遂得以解决。次年,崇祯将其提拔为内阁首辅,后又因政敌温体仁弹劾而罢相,不久崇祯皇帝又将其起复。

周延儒辅政期间,革除弊政,免除辽东百姓所欠赋税,释放减刑罪犯、召回被贬官员。一系列举措下来,使得各地逐渐安定,朝廷众臣与百姓无不称颂其功德,就连崇祯皇帝也当着百官的面对他拱手作揖,言道:“朕以天下听先生!”可以说,能够同时被君王、同僚和百姓肯定,周延儒几乎做到无数文臣梦寐以求的荣耀,而这也是他一生的巅峰时期。

▲崇祯皇帝朱由检剧照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3年),清军进犯北京,朝野大为震动,周延儒作为内阁首辅,只好向崇祯皇帝请命到前线作战。虽然周延儒文采斐然、饱读经书,可惜却毫无实际军事经验,对于战事可谓一窍不通,连纸上谈兵都做不到。周延儒统兵至通州后,不敢与敌正面相抗,便派斥候前去探查清军消息,斥候很快回报清军就要退兵,周延儒信以为真,于是放松懈怠,整日在军营与幕僚喝酒吟诗作对。见清军没有进攻,好大喜功的周延儒还连连上奏,称自己已率军经连败清军,崇祯皇帝看完奏折后喜出望外,不仅加封他为太师(明朝仅三人生前获此职务)、赏赐大量财物,其子还以父荫出任中书舍人。

▲明思宗朱由检自缢殉国处

等到周延儒回到京城后,有人将他谎报军情一事公布于众,事迹败露后,崇祯皇帝大怒,于是周延儒自请守边改过。然而政敌却不肯放过这一机会,指责其欺上瞒下、耽误军国大事,崇祯皇帝最终命其自尽。周延儒死时,年仅五十一岁,两月之后,崇祯皇帝也自缢煤山。值得一提的是,周延儒当上大明首辅之后,崇祯皇帝曾命人在其家乡修建了一座与徐薄同规格的首辅牌坊,不过后来因战乱被毁。

参考文献: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


趣观历史


周延儒(1593年-1644年),字玉绳,号挹斋,直隶宜兴县宜城镇人,明末政治人物。万历进士,东阁大学士,因贻误军机,被赐死。

周延儒少时聪颖,被誉为神童,有名文。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连中会元、状元。时年二十余岁,又与同年冯铨友善,其后结为姻亲。天启中期升迁右中允,掌管司经局事务。冯铨罢相后,周延儒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崇祯帝即位,诛魏忠贤,召延儒为礼部右侍郎。

周延儒“性警敏,善伺意指”,且为复社领袖,曾深得崇祯信任,屡蒙召对,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帝召周延儒密议,“漏下数十刻乃出,语秘不得闻”,崇祯三年正月,韩爌致仕,三月李标致仕,九月成基命致仕,延儒得以任首辅。崇祯六年(1633年),三月,刑科都给事陈赞化劾周延儒“招权纳贿、游客李元功借丛威人”,又揭发延儒尝告诉李标云:“今上羲皇上人也”。六月,周延儒被温体仁逐出京城,温体仁把持了内阁,民间的对联说“礼部重开天榜,状元探花榜眼,有些惶恐。内阁翻成妓馆,乌龟王八篾片,总是遭瘟”。

崇祯十年(1637年),温体仁被罢免。周延儒再度入阁。崇祯十五年五月,山东兵备佥事雷演祚弹劾周延儒门生范志完督师山东时纵兵淫掠,并赴京与其对质。崇祯十六年七月,崇祯在中左门召见群臣,亲自审讯范志完,最后范遭诛杀,并逮治董廷献,而周延儒的地位受到动摇。

崇祯十五年(1642年),周延儒曾劝皇帝剥夺东厂的权力,史称“都人大悦”,东厂特务恨之入骨。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旗压境,震动燕都。内阁首辅周延儒请求督师抗击清兵。但周延儒带兵出京后,驻军通州,不敢迎战。每日与部属饮酒作乐,“每日幕客攒集,午后始开门收文书,应故事”,向朝廷谎报军情,伪造胜绩。崇祯不知内情,对周延儒褒奖有加。后来,周延儒得知清军兵退,遂谎报战功。朝廷论功加周延儒为太师。后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上疏揭发真相,其他的官员也相继弹劾延儒。崇祯大骂:“最恨周延儒对朕使乖(玩弄计谋欺瞒)。”

崇祯十七年(1644年),周延儒受命缢死。当骆养性持圣旨及吊绳至延儒官邸时为酉时,周延儒向家人一一哭别,拖延至第二天清晨近卯时才自缢,相隔两个月后,改换崇祯也在此黎明破晓时分自缢,形同预言对比。延儒死后,民间有歌谣日:“周延儒,字玉绳;先赐玉,后赐绳。绳系延儒之颈,一同狐狗之头。”,清廷列周延儒入《明史·奸臣传》。


SeaArm


崇祯帝殉国前一句“文臣皆可杀”的话,道出了明朝灭亡前朝臣们种种颟顸昏聩、欺上瞒下的表现,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其实这样的文臣的确不在少数,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因谎报军功而被杀的内阁首辅周延儒。


周延儒自幼聪明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年仅21岁便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编撰。明熹宗年间,周延儒历任右中允、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等职务,崇祯帝即位后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崇祯帝求贤若渴,周延儒因为机智敏慧,善于揣测圣意,所以备受重用,在崇祯二年(1629年)时被晋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次年便被超拔为内阁首辅(相当于首相)。



周延儒虽然极受皇帝信任,但却遭到同僚温体仁的嫉妒、排挤,仅仅过了3年时间,便被罢相归家。温体仁驱逐周延儒后成为首辅,然而在任5年间专横跋扈,最终被皇帝罢免。随后,张至发、薛国观先后为相,但局势愈发糜烂不止。无奈之下,崇祯帝再次起用周延儒为首辅,时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


在全天下的殷殷盼望之中,周延儒再度入朝为相,而他复出后的一系列举动,也颇为引人注目。周延儒一上台,便奏请革除温体仁执政时期的各项弊政,免除战乱地区百姓积欠的钱粮,允许灾区百姓用夏麦来代替漕粮。与此同时,周延儒还奏请赦免戌罪以下犯人,召回因进谏而被革职的官员,并大量重用有名望的朝臣。



周延儒的“三把火”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灾区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朝堂上的党争为之缓解,政局也趋于稳定。对于周延儒的表现,崇祯帝非常兴奋,曾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他作揖下拜,并称要听从周延儒的教诲,以治理国事(“帝尊礼延儒特重,尝于岁首日东向揖之,曰:‘朕以天下听先生。’”见《明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此时的皇帝与宰相,真可谓亲密无间。


然而周延儒的惊艳表现仅仅维持不到一年时间,便向平庸、昏聩方向急转直下。周延儒为相缺乏长远规划、治国谋略,在军事方面更是个“门外汉”。后金军队屡屡突破长城内侵,李自成纵横中原,张献忠祸乱湖北、四川,关内外狼烟四起之际,周延儒对此却束手无策,而他重用的督师侯恂、范志完等人又是畏葸不前、败事有余之辈,使得局势更加不可收拾。



不仅如此,周延儒在复相后,重用门客盛顺、董廷献及文选郎吴昌时等人干预朝政、排除异己,而这些人也依仗着周延儒的势力,到处为非作歹,影响极为恶劣,尤以吴昌时为甚。在这种情况下,言官们纷纷上表揭发吴昌时等人仗势弄权,间接也抨击到周延儒,让后者深感不安。


崇祯十五年(1643年)十一月,清兵突破长城墙子岭、青山口防线,然后在内地大肆劫掠,越过京畿、山东,一直打到江苏沭阳,沿途明军一触即溃,战斗力弱成渣。次年三月,清兵满载而归,然后取来路北返,朝廷闻之震惊不已。面对万分危急的局势,崇祯帝忧心如焚,周延儒不得已请命出征。崇祯帝闻言大喜,下诏褒奖周延儒,勉励他在阵前取得佳绩。



没想到周延儒毫无斗志,刚走到通州便驻军不前、避敌不战,整日与幕僚饮酒作乐,同时还恬不知耻地上书奏捷。被蒙在鼓里的皇帝见捷报频传,大喜之余便屡赐玺书褒扬。好在清兵并没有进犯京师的打算,在当年四月的时候绕开北京出关,算是给周延儒帮了大忙。清军出关后,周延儒“凯旋回朝”,被崇祯帝封为太师,并获赐银币、蟒服,可谓荣宠至极。


但很快,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便上疏揭发周延儒,其他的官员也纷纷弹劾,恳请皇帝处以极刑。崇祯帝获悉真相暴跳如雷,下令将周延儒罢相,并要求府部诸臣会审。同年十二月,崇祯帝下诏将吴昌时斩首,并勒令周延儒自尽,同时籍没其家产。周延儒死时,终年50岁,两个月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杀殉国。



居数日,养性及中官尽发所刺军中事。帝乃大怒,谕府部诸臣责延儒蒙蔽推诿,事多不忍言,令从公察议...法司以戍请,同官申救,皆不许。冬十二月,昌时弃市,命勒延儒自尽,籍其家。引文同上。



文史砖家


历史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周延儒本是一介儒臣,曾连中会元和状元。从表面上看,周延儒精通儒学,诗词皆工,可谓是才高八斗;但实际上,周延儒不过是只会坐而论道的腐儒,并无治国之才。在承平之世,周延儒或许还能做个太平首辅;但在战乱之世,这种庸官只会误国。崇祯十四年(1641年) 九月,周延儒到达京城复任首辅。 崇祯十六年(1643年) 四月,清兵入关,周延儒自请视师,却假传捷报蒙骗崇祯帝,崇祯帝不知内情,对周延儒褒奖有加,特进太师。后锦衣卫指挥骆养性上书揭发真相,其他的官员也相继弹劾,因而获罪流放戍边。 不久,崇祯帝下诏勒令周延儒自尽,籍其家。第二种说法是.真实历史上的周延儒是个奸臣,自私自利,陷害忠良,最后被崇祯帝发现,他是到明朝将要灭亡时才死的,同时不是被毒死,而是被赐上吊。民间有这么一说:周延儒,字玉绳先赐玉,后赐绳。很生动地反映了此人的人生境遇。 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击关注,谢谢支持



星座与国学


周延儒是万历年间状元,才华横溢,深的崇祯皇帝的喜爱,崇祯三年和崇祯十四年两次被封为首辅,但是在周延儒第二次为首辅的时候,刚好是明朝末年,关内有李自成,张献忠作乱,关外有清朝敌对。周延儒面对这样的形势,缺乏雄才大略,却有任人唯亲,既不能安内有不能嚷外。崇祯十五年,清兵入关,形势甚急,周延儒自请督师迎战清军,结果清军自己撤出关外,周延儒见清军撤走,便整天在军营里寻欢作乐,却又向崇祯帝奏报与清军决战,连战连捷。崇祯大喜,嘉奖之。周延儒回到京师后不料事发。被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揭发,崇祯帝大怒,将周延儒革职,赐其自缢。

自古帝王有

功大莫过于救主,

过大莫过于欺君。

所以周延儒必死无疑。







唱战纪


1)崇祯生长环境——理论熏陶,理论清晰喜高谈阔论,志向完美,锁于内宫无实际底层经验,又不洞悉人心。

2)崇祯性格——聪明而慧低,睚眦必报而处事急又无仁厚之面。

3)国家环境——国家运作体系结构变化:开国(皇权制法治体系结构)—>反复顶班衍化—>明末(皇权制人脉运作体系结构)

明末国家内关系网形成的结构

1家族利益体系结构(人脉运作),2宦官的官场升迁结构(人脉运作),3厂卫太监临时体系结构(人脉+法治运作)

4)皇帝烂操作:干掉太监头目撤掉厂卫直接使宦官和皇亲直接无限制的,因为他们都是人脉运作的腐败黑暗腐败是必然的属性,此势力壮大就是黑暗腐败势力壮大必然引起民变,加上其喜欢高谈阔论又无经验能说会道的必然会忽悠他,这样导致其向无钱的农民加税,富商免税,又过度把钱投入辽东战场直接搞得国库空虚。

5)皇帝喜高谈阔论必然在实施计划能和文臣能说会道的打成一遍,喜大事群决必多有不成敌国有卧底在其朝中,同时无经验必回被其忽悠一些事,其聪明必然在得到情报后分析出被欺骗的事,又睚眦必报而不能洞悉人心好坏一齐干掉,导致旗下人人自危,无法做事。

所以,大臣因欺骗得罪睚眦必报的皇帝而死!


龙64200598


周延儒因为劝崇祯皇帝留在京城,结果崇祯错过南逃最佳机会,当李自成突破山西大同以后,崇祯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逃不出去了!所以把怨气都撒在周延儒的身上!周延儒不死谁死!所以他注定就是牺牲品!最后1644年三月,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崇祯被逼上吊自杀,大明从此亡国!周延儒也立了一功!希望我的回答大家能够喜欢,谢谢!



翠楼看天下


周延儒才高八斗,状元出身,曾两入内阁,出任首辅,颇受朱由检信任。但在他第二次入阁仼首辅期间,欺瞒皇帝,谎报军情,堵塞言路,遭人弹劾。崇祯皇帝怒,先发配,后赐死。


非空


但是,皇帝的职业特殊性,要求不能象街头莽汉那样随性,要豁达坚韧,足谋略,善操控权臣,而他显然不是备,甚至在京城保卫战中枉杀最能战斗的袁崇焕,可以说是没智商的表现,浅薄的泄私愤行为,不知道眼前事轻事重,不惦量后果

所以,崇桢的一切灭亡之因皆是才疏德薄,不足以撑起自己头上的天空


朱红杰490


这就像我们和某一个人处的很好,一旦翻脸了,就是最大的敌人,爱之切,恨之深,这就是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