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提出西進戰略,消滅巴蜀壓制楚國,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基礎

歷史浩如煙海,留下了很多的遺珠到現在不為人知,彷彿被歷史遺忘了,就這麼靜靜的躺在時光的某個角落。可是當我們重新拾起某段歷史時,才發現原來當時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或人物竟然影響了歷史的走向。在秦國曆史上,就有一個人因為適宜的提出了適合當時秦國發展的策略,而讓秦國迅速強大,為後世之君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這個人就是司馬錯。

此人提出西進戰略,消滅巴蜀壓制楚國,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基礎

司馬錯是秦國人,名字比較有個性。可以說沒有他的話就沒有後來大秦帝國的輝煌。秦國曆史上有很多著名人物,比如白起王翦張儀等等。司馬錯是誰沒有人知曉,就是他的後輩司馬遷都比他有名。其實在歷史上司馬錯不應該被忘記,當年和白起王翦一道並稱為秦國的三大名將。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是一位決定秦國命運的關鍵性人物。和白起王剪比較,不光是軍事能力在戰國是數一數二,政治方面的功勞也絕不亞於赫赫有名的商鞅。

此人提出西進戰略,消滅巴蜀壓制楚國,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基礎

公元前316年,也就是商鞅變法20多年以後。秦國正進行的一場影響歷史走向的大辯論,辯論的雙方一方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而另一方就是名不見經傳的司馬錯。當時辯論的焦點就是秦國要群雄逐鹿一統中原,是往東走還是往西走這樣一個戰略定位的問題。張儀當時提出了大秦帝國要往東走,打擊韓消弱楚魏控制戰略中心地段的周王朝,他認為秦國現在強了,要當老大就得往競爭最激烈的地方發展佔領天下的制高點。這就是著名的爭鳴者於朝爭利者於市的戰術。張儀辯才了得誇誇其談說的滿朝文武都是嘖嘖稱讚,都贊成秦國要強大就得往東發展。

此人提出西進戰略,消滅巴蜀壓制楚國,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基礎

可是整個朝廷當中唯有司馬錯聽了張儀的話露出鄙夷的神情,強烈反對張儀的這個觀點。他認為這完全是把秦國推向死路,秦國現在的力量是強大,但是還不足以強大到往東發展,要想國家富裕必須有廣闊的土地資源作為物質供應基礎,要想讓大秦國防強大必須要有足夠的國民財富作為軍事產業支撐。想要成就將來的王業必須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管理品質。秦國現在戰略劣勢就是地小民貧國土狹小國民貧困。這麼點家底如果腦子再不清楚,不審時度勢貿然東進,和周邊的強國死磕沒有好果子吃,秦國遲早會被拖垮。

此人提出西進戰略,消滅巴蜀壓制楚國,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基礎

佔領制高點就更不用說了,周雖然名存實亡但卻是名義上的天子,現在要滅掉周朝道義上就先輸了。其它諸侯以尊王為由聯合起來一陣亂拳,還沒等戰略制高點秦國就先被幹死了,所以秦國應該往西走。從地形上看秦的西邊就是巴蜀,那裡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但是人口稀少力量弱小軍事上很容易征服,打起來就像豺狼追逐羊群不用多大的傷亡就能拿下來投入少回報高。不光領土立即得到大面積增加,財富也會幾何倍數的增長。最重要的是巴蜀是一塊戰略寶地,和東方六國沒接壤,把廣袤的蜀地一舉拿下其他六國沒有理由刀戈相見,風險就是零,這麼大的好處秦國沒理由錯過。

此人提出西進戰略,消滅巴蜀壓制楚國,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基礎

歷史最後證明司馬錯的策略是正確的,之所以在史書上把司馬錯和王翦白起並稱為當時的三大幹將,並不在於他打了多少次勝仗。司馬錯一生當中史記只記載兩場大戰,一次就是他堅持的滅蜀之戰,還有一次就是攻楚之戰。其實嚴格來講,這兩場戰爭本來就是一回事。得到了蜀國,臨近的楚國門戶大開。衰弱的楚也就是秦的囊中之物。楚國當時是諸侯國中的一大國,能把楚壓制住,秦國統一之路就容易很多了。司馬錯親自率軍攻打蜀國,仗打得非常的漂亮很順利,把蜀成功併入秦國的領土,同時楚國也殘了。

此人提出西進戰略,消滅巴蜀壓制楚國,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基礎

這兩起戰爭跟史書上記載的戰神白起相比沒有什麼突出的優勢,但是戰略意義非常巨大,奠定了後商鞅時代的秦國一統天下的強大物質基礎。雖然前有商鞅變法讓秦國有了先進的體制,但是如果沒有司馬錯提出的西進戰略就難以獲得足夠的補給,秦國只會成為一個地區性的強國。如果當時秦國國君腦袋一熱聽從了張儀往東方冒進的戰略建議,秦國很可能就在羽翼未豐的情況下死在了東進的血腥之路上。若干年後也就不可能出現秦始皇,而可能是趙始皇楚始皇等等。

此人提出西進戰略,消滅巴蜀壓制楚國,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基礎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司馬錯的功勞絕對不在商鞅之下。戰略家的智慧以及長遠的眼光讓秦國有了一統天下的基礎和資本,為秦始皇一掃六合鋪平了道路。這樣的歷史人物應該是偉大的,應該值得挖掘出來,否則的話有愧於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