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换一个苹果手机,为什么不能半年换一个男友?

如果我一年可以换一个苹果手机,为什么不能一年换一个男友?

如果我想拥有更多的皮鞋,为什么只能有一个女朋友呢?

世界这么大,商场里商品这么多,凭什么要压抑自己呢?

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买买买,换换换。

一年换一个苹果手机,为什么不能半年换一个男友?

女人如衣服,男人如皮鞋,时长勤换洗,生活更幸福。

男女关系,已经成了消费主义另一个攻陷的阵地。

资本主义最重要的动力就是消费,消费背后是需求和欲望。欲望一旦减少,需求一旦压缩,投出去的钱,制造出来的商品换不来利润,经济就会下滑。

曾经的资本主义靠的是过硬的技术革新,产品创新以及服务升级,从笔记本到智能手机,从诺基亚到苹果,从黑白电视到彩电,从绿皮车到高铁,从局域网到互联网,这些创新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现在资本主义走向了一个歧路:研发的钱越来越少,营销的钱越来越多,真正的创新越来越少,花里胡哨的改变越来越多。

一年换一个苹果手机,为什么不能半年换一个男友?

美其名曰的变革,不过是诈术。如苹果,从苹果4之后的更新换代,都是小修小补,但就是在这些小修小补中,用户找到了时尚感,高级感,以及与时俱进的参与感。而苹果的销量,也就蹭蹭蹭地往上涨。

再比如消费最大的领域:汽车和服装。这两个领域也是更新换代的大口,用户已经被灌输了一种概念,东西越新越好,越旧越糟。

消费,就是善,节俭就是恶。

一年换一个苹果手机,为什么不能半年换一个男友?

从营销来说,这确实是是伟大的,对消费者来说,也是看起来有收获的,但是由此产生的大量的垃圾,资源浪费,以及过度消费,债务陷阱等,则带给社会更多的问题。

而如今这一现象,已经蔓延到了爱情领域。

曾经的爱非常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曾经的男女关系非常简单,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性爱都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不随便,不乱来,不放纵,向来是道德所推崇的。但是随着6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这些观念都被推翻。

先性后爱,性比爱重要,感觉第一。李银河说,人类天性就多情,人类寿命一延长,不可能终生和一个人在一起,婚姻是反人类的,迟早要消亡。

李银河只看到了人性的本能层面,却没有看到,人性的道德层面始终都在引导人性,让人性在正确的轨道上行走。

她更没有看到,性解放的背后是西方资本主义过度发达的产物,是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侵蚀了爱情婚姻的伦理观,让“从一而终”的观念变成了“更新换代”。

婚姻的消费主义打败伦理观念之后,最终走向的就是自私自利,不婚不育,甚至纵欲主义。韩国。日本等国家人口已经实现负增长,而欧美等国家不断走低的生育率,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年换一个苹果手机,为什么不能半年换一个男友?

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的感官,只要能够带来更多的满足,就是最好的。

个人在消费中只有满足,而如果个人在爱情中也只是满足的话,那么就谈不上互相帮助,互相牺牲,互相体谅,互相磨合。

婚姻的目标也就从实现自己变成了满足自己。不将就,成了人们自我放纵的借口。

实现自己意味着克服自我中心主义,走向你-我关系的融合,而满足自己则是纯粹的自我中心主义,甚至离西方的个人主义都差了十万八千里。

一年换一个苹果手机,为什么不能半年换一个男友?

中国的性观念开放也和经济发展同步进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消费主义浪潮一波一波袭来,而国人的性观念,已经发展到了令西方人咂舌的地步,到最后就变成了,爱只要能带来物质满足就够了。

爱变成了交易,婚姻成了买卖,嫁给钱比嫁给人更重要,因为钱能够带来人更多的消费满足。

2000多年前的罗马帝国晚期,物欲横流,酒池肉林,最终毁于一旦。而今在资本主义消费狂潮的引领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

人类真的会重蹈覆辙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