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万蒙古军队长期围攻,孤立的襄阳城,为何能坚守6年?

李鑫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繁荣的一个朝代,但同时也是一个不重武功的朝代。宋朝建立后就一直和金、蒙等政权战斗不止。公元1234年,南宋与蒙古联军击败金国。第二年,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集合了50万人马,拉开了长达45年的灭宋战争。

襄阳这个兵家必争之地也开启了长达38年的争夺战。这38年的争夺战共分为四个阶段,期间你来我往,你争我夺,直到1273年,驻军襄阳的吕文焕在粮草短缺,外援无望,元军保证不屠城之下率众投降。至此,襄阳之战宣告结束。1279年,陆秀夫携南宋幼帝跳海,宋朝正式灭亡。

题主所说的应该是襄阳之战的第四个阶段:1267至1273年。这是襄阳守城最好艰难的6年,张世杰、夏贵等军队曾多次尝试援助都失败而归。孤立无援的襄阳守军在吕文焕集团的带领下,艰难困守。终至战败而降,实为南宋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那么孤立无援的襄阳守军是怎么扛住了20万蒙古大军长达6年的围城的呢?

城防坚固,兵精粮足

前面我们说到,襄阳在宋蒙(元)之战开始后,双方就在襄阳这个地方陷入争夺战。襄阳自古以来就㧪守江南富庶之地,自古就有”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可见襄阳战略位置之重要。南宋朝廷也知道,失去襄阳城,自己的灭亡的日子就屈指可数了。

1251年,在经过几番争夺后,襄阳城又回到了南宋将领李曾伯手中。李曾伯立即下令筑城,两个月内,在城内建造了营房一万间,以备屯驻之用。加固后的襄阳城,周围长九里,樊城则约四里半,防御能力大为增强。李曾伯又向朝廷提出了一第列的建议来复兴襄阳经济,朝廷采纳了他的一些建议,还下拨一百万缗的屯田及修筑渠堰补助费,免除当地税收三年。

经过长达十年的经营,到1267年,忽必列平定内乱再次进攻襄阳时,襄阳的物资储备极为丰富,城防已经算是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了。

襄阳人民顽强的抵抗意志

一座孤城,6年的被围困,没有顽强的抵抗意志要做到是不可能的。面对20万蒙军的围困,襄阳人民同仇敌忾,与军队共渡难关,清除城内内奸。在宋蒙对抗以来,蒙古军队每攻下一城后就大肆屠城,也坚定了襄阳人民坚守的决心。

自襄阳被围困以来,南宋朝廷也多次派军队救援。1269年3月,两淮都统张世杰率大军在汉江与蒙军大战,终不敌而退回。四川安抚制置史夏贵两次援,均遭蒙军阻击未能成功,但其中一次利用江水暴涨,以战船将棉衣等物质送入了襄阳城中。这些救援虽均以失败而告终,却也给了襄阳人民坚守勇气和决心。

几百年后,抗日战争时期,在与日本侵略者争夺襄阳的战斗中,襄阳人民再次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城池两度被占,两度夺回,最终迫使日军放弃了襄阳城。

襄阳城能够坚守6年,既是外在的城防坚固,也是内在的强大的精神力在起作用,这正是我们民族5000年风雨不倒的原因所在。您说是吗?


挚守静笃


在南宋与蒙古的45年灭国级战争中,光襄阳一地,就断断续续打了38年,由于窝阔台与蒙哥对宋的战略重心始终放在四川,所以蒙古人前期对襄阳不是特别重视,当蒙哥死在钓鱼城下,到忽必烈北返与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之位时,宋朝及时的收复了襄阳。



忽必烈继承蒙古大汗之位后,在南宋降将刘整“无襄则无淮,无淮则南宋唾手可得”的建议下,忽必烈迅速将战略进攻放在了襄阳上。

而南宋在李曾伯的建议下,早于蒙古之前就意识到襄阳的重要性,于是对襄阳城进行大力整顿,加固城防,积蓄粮草和武器,已经提前做好了防守蒙古进攻的准备。

两大帝国,一南一北,在襄阳一带展开一场大决战,襄阳不败,则南宋不灭。



可是随着元朝攻势越来越猛,而南宋朝廷在奸相贾似道蓄意隐瞒之下,坚守了六年的襄阳城,在樊城被攻破之后,守将吕文焕心灰意冷的打开了城门,向蒙古军队投降。

面对二十多万元朝军队的长期围困,襄阳城是如何坚守了六年?



一,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

元朝与南宋之间的襄樊之战,是一场经典的攻防战。

元朝军队由阿术任统帅,南宋降将刘整辅助,发动襄阳之战。作为进攻方,元军首先面对的就是襄阳与樊城的地理问题。

襄阳和樊城中间隔了条汉江,南北对望,两城有链桥相接,粮草与军人互为援助。

樊城地理位置稍差,所以有纸糊的樊城,铁打的襄阳之称,相较于樊城,襄阳的地理位置就太优越了。

襄阳城地势很高,北面、东面、南面被汉江环绕,且江水宽阔,而西面是万山,西南面是羊牯山、岘山,除了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保护,襄阳城下的护城河,也是中国自古至今最宽的护城河,有将近两百米宽。

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元军进攻所面对的第一关。




南宋对襄阳进行了十六年的苦心经营

淳佑十一年(1251年)之前,襄阳被元军控制在手里,南宋京湖安抚制置使李曾伯,认为襄阳是防卫元军的战略要地,不能有失,他立志收复襄阳。

由于连年战火,襄阳城残破不堪,成了易攻难守之地,而元军对襄阳城也不太重视,对残破的城市没有进行修缮,这就给了宋军得手的机会。

1251年4月,李曾伯派高达率领二万一千宋军,打败盘踞在襄阳的元军,一举收复襄阳、樊城。

李曾伯下令对襄阳和樊城城防进行加固,使得襄阳城防周围长九里,樊城接近四里半,又限期两个月在城内建造一万间驻屯营房。

光靠李曾伯之力,对襄阳的改变仍旧渺小,所以1252年春,李曾伯向朝廷建议在襄阳实行营田,奖励屯田,运输米粮,修筑城堡,免税,增兵协防等六条建议,但是宋朝只采纳部分建议。

由于宋朝也开始重视襄阳,虽然重视的程度不太足,但是对襄阳进行的整修,增加兵力,储蓄粮草也起到了效果,到1254年上半年,就有6276户军人家眷迁入襄阳定居,使得襄阳渐渐恢复生机。

到1267年前,经过十几年的重点经营,襄阳已经是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重镇,成为长江中游的门户。



元军战术一:以堡垒围困襄阳

襄阳城不好打,是元军的共识,但是处在秦岭淮河薄弱之处的襄阳,作为南宋最后一道最要紧的防线,决定了襄阳是元军绕不开的战略要地。

只有拿下襄阳,元军才能无后顾之忧。

为此忽必烈也犯了难,这时候刘整又出了一条计谋,建立堡垒对襄阳进行严密封锁,断绝襄阳一切外援,将襄阳和樊城彻底围成一座孤城。

可是你想建立堡垒,难道南宋就置之不理吗?

要知道守卫襄阳城的吕文德也是南宋名将,手下军兵也是一支劲旅,你要设堡垒围攻襄阳,吕文德定要来进行骚扰,让你立不住阵脚。

狡猾的刘整玩了一招暗度陈仓之计,派使者带礼物送给吕文德,要在樊城外建立贸易市场(榷场),吕文德不疑有他,欣然同意。

市场建立好以后,蒙古人又以保护货物,防止被偷为由,建起了围墙。

此时蒙古人完成了战略进攻襄阳的第一步,建立了第一个堡垒,不但稳住了阵脚,而且还因此断绝了襄阳的粮道。

吕文德发现蒙古人意图之后,悔不当初,立马派军队拔除堡垒,可是稳住了阵脚的元朝军队,一次次将吕文德打的大败而归,吕文德心累交加,一病不起。

蒙古人开始大规模建立堡垒,沿汉江两岸大规模建立堡垒,万山,岘山,羊牯山等处纷纷建立堡垒,占据高处,实现对襄阳的严密封锁,然后由刘整训练水师,打造战船。



元军战术二:围点打援

既然襄阳与樊城已成孤城,元军加紧对襄阳和樊城展开进攻,接替吕文德指挥作战的是吕文焕,他一面组织人力防守,一面派人走水路向朝廷请求支援。

由于陆路被元军彻底封死,宋朝援军只能走水路对襄阳进行援助。

1269年3月,江淮都统马世杰,率舟师增援襄阳,元军从汉江两岸的堡垒杀出,将宋军打的大败。

四川安抚制置使夏贵趁春季汉江暴涨,用战船将粮草物资送入襄阳城内。

7月,夏贵率领五万宋军,三千艘战船增援襄阳,又遭到沿江堡垒杀出的元军阻击,大败而归。

1272年5月,京湖制置使李庭芝派张顺、张贵兄弟率领三千军士,战船百艘,对襄阳进行援助,张顺在战斗中战死,张贵杀开重围进入襄阳。

不久后,张贵率军突围,被元军擒获,至死不降。



元军战术三:攻破樊城

1273年,元军将襄阳与樊城之间的链桥斩断,彻底断了两城联系,一面用7000水师对襄阳加紧攻势,一面兵分五路,对樊城发起总攻,他们攻破樊城外城,然后用回回人亦思麻因,刚刚设计制成的新式回回炮,发射巨石对樊城进行不间断的轰击,致使城池断裂,出现缺口,元军一拥而入,守将范天顺仰天长叹“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在樊城城头上吊自杀。

元军入城后,立即开始大屠杀,襄阳守将吕文德眼见樊城惨状,嚎哭不已。

元军统帅阿术给襄阳送去书信,如果投降,绝不屠城。

吕文焕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绝望之下,开城向元军投降。



至此,襄阳在坚守六年之后,终于落入元军之手,而失去襄阳的南宋,也因无险可守,迅速灭亡。

襄阳能坚守六年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

第二,元军建立堡垒过程中,和宋军不断出击,反复争夺也有关系。

第三,宋朝援军源源不断的增援,一直和元军在汉江断断续续打了五年,让元军无法集中全力进攻襄阳。


旧史风


本人有幸到襄阳城一游。看到的襄阳甚是壮观。襄阳为何能坚守近六年之久。有三大因素在里面。


第一,襄阳占据地理优势

襄阳有一个美成“铁打的襄阳”,这个美成怎么来的我们看一组数据

城南北长约1.6公里,东西宽约1.4公里。周长达7.3公里,面积达2.5平方公里。这是明朝就有的规模!几百年经过几次大水也有修缮。 现存城墙基本上是明代的墙体,外砌大城砖,内用土夯筑。东、西城墙分别长2.2公里、1.6公里,南北城墙分别长1.4公里、2.4公里;高8.5米,宽5~15米。城门共有6座。

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1.3─1.5米,周长7.4公里。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可以看出地势之险要。

襄阳城周围湖泊湿地众多,河道纵横,十分不利于大规模兵团作战,这也干扰蒙古士兵的作战能力。

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这么宽的水面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有哪个兵团可以刚正面。


第二,蒙古士兵不善攻城战

我们都知道蒙古士兵也叫蒙古骑兵,除了骑兵基本上就没别的作战兵种了。蒙古水师最初就是用来运送粮草的,都是一些小木筏之类的小船。

十三世纪的中后期,已经占领了黄河南北的蒙古统治者,为了攻破宋军的水路防御,消灭江南盘踞南宋,决心要扩建水师。

为了提高水师的战斗力,蒙古统治者砸了重金,造船五千艘,汉人投降将领例如刘整等,负责前线督造战舰,同时又操练了水师7万余人,日夜训练。大多数蒙古水师都是汉人为主。只是权利在蒙古将领手上。

第三,南宋还在

南宋当时还没有被消灭,南宋在愚蠢也知道襄阳一失,南宋必亡。所以在外部一直给襄阳从水路运输补给。在与元军作战过程中,南宋水师是南宋军中仅存的自信,也是后期南宋唯一的遮羞布。一旦元军水师训练成熟,这一面遮羞布就荡然无存!


所以在蒙元在用5年时间攻取襄阳城后,一路南下,势不可挡,仅用2年时间就将南宋全部灭亡。


丘比特懒


襄阳城不是孤立的呀,姐姐。
实际上,襄阳之战之所以打了6年,原因是因为双方都把它看成了国运之战,围绕着襄阳,不管是南宋还是蒙古,双方不断的添油加醋,围绕着包围和反包围,南宋和蒙古不断增兵,因此这场仗打6年,可以说一点都不奇怪。
回到1268年的襄阳城,襄阳城从1239年开始,蒙宋之间反复争夺已经将近30年,之中几度易手。
淳祐十一年(1251年),南宋京湖安抚制置使李曾伯收复襄阳,并利用蒙古内乱的机会,开始修复襄阳防务。
而蒙古这个时候因为蒙哥汗在钓鱼城下被击毙,随后贵由继承汗位不到两年又病死,随后蒙古帝国就陷入了内乱,各路王公大臣为了汗位开始选边站队,征战不休。直到1264年忽必烈经过苦战,战胜亲弟弟阿里不哥登上汗位之后,其重心才重新转向南宋。
本来蒙古统一华夏的路径与历史上的中原王朝采取的战略是完全一致的,即三路攻略江南:西路由汉中入蜀,取巴蜀而后顺长江东下;中路由关中、中原经南阳盆地、襄阳而汉水入荆州,与四川来的军队会合,经长江东下直取建康(南京);东路军则是取江淮,经徐州等地取两淮,目标同样是南京;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晋灭东吴之战,非常典型。从图上可以看出,王濬出益州,杜预取襄阳而江陵,王珲取两淮,三路大军围攻建康。
也就是说,一开始蒙古攻宋的战略完全是复制晋灭吴之战的战略。
但是,由于南宋中期名将余玠超卓的个人能力和对四川防务的有效整顿,其建立的山城防御体系给攻宋的蒙古军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导致蒙古高层不得不修正其战略,首先是试图从大理攻宋,而这个战略随着蒙哥汗的逝世,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毕竟从大理攻宋并不是什么特别好的选择。
随着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在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下,放弃了攻蜀的战略,中路开花,猛扑襄阳。
刘整的建议有二:一是直取襄阳;二是建立水师。建立水师的目的同样有二,一是攻襄阳,因为襄阳围绕着汉水而建,无水军无法攻取襄阳,而且由于汉江的存在,导致襄阳城的护城河特别的宽,平均宽度在250~300米之间,和北京等地三五十米的护城河相比,简直就是无法跨越的鸿沟。
其次,襄阳不是一座孤立的城,汉水之南襄阳,汉水之北樊城,两城互为犄角,要打破这种局面,尤其是切断两城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襄阳能守六年的关键点之一:襄阳城护城河非常宽,结合精心设计的城防,配合周围的山,简直就是一道天堑,再与樊城密切配合,要突破襄阳城的防守,是非常困难的。
实际上,最终吕文焕决定投降,也与元军最终攻破樊城,导致襄阳城变成彻底的孤城有很大的关系。
蒙古大军来势汹汹,南宋这边也没有掉以轻心,而是打出了一张对对胡——南宋最后也是最有实力的一支军队,吕文德、吕文焕兄弟的吕家军。
吕文德在后世的名声并不好,由于金庸射雕倚天的关系,吕文焕的名声更是很糟糕,完全是一派贪生怕死的样子。
但事实上,吕氏兄弟还真的有点冤枉。因为没有吕氏兄弟的话,南宋可能扛不到1276年,可能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完蛋了。这两兄弟对于荆襄的防御是立了大功的。
这里提一句,后世吕氏兄弟的名声之所以不好,原因很多,那就是吕氏兄弟虽然在抗元战争中功勋卓著,但两兄弟私德不好,贪财,比如因为蒙古人的巨额贿赂而允许蒙古人在襄阳城外建立榷场,即用来商贸交易的市场,结果让蒙古人搞成了进攻襄阳的桥头堡,并断了襄阳的粮道,这让吕文德死不瞑目;其次,吕氏兄弟是奸相贾式道的铁杆,贾氏名声不好,吕氏兄弟也好不了;最后,吕文焕投降了元廷,虽然是为了保存襄阳一城居民的性命,但毕竟是降了。相比于文天祥陆秀夫,似乎品德低了那么一点。
回过头来说襄阳之战。吕氏兄弟多年精英,据荆湖自守,坐拥十多万兵力,“襄、樊城池坚深,兵储支十年”,经过孟拱、李曾伯、吕氏兄弟不断的修缮,襄阳城从一个被元军破坏的废城重新变成了一座坚城,兵精粮足。
也就是说,本身守襄阳的就是一支精兵,也可以说是南宋最后的希望所在,这也是襄阳能守六年的关键原因之二;
如果仅仅依靠襄阳本身,襄阳是守不了六年的。整个南宋朝廷为了襄阳,也是全力以赴。
  • 1269年3月,两淮都统张世杰帅水陆马军救援襄阳城,与元军在鹿门山外江面上激战之后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
  • 1269年3月底,紧随张世杰,南宋四川安抚制置使夏贵,借助春季汉水暴涨的机会,从水路救援襄阳城,将大量补给物资送入襄阳城内;
  • 同年7月,夏贵率5万军队、3千艘战船,再度增援襄阳。但这次增员没有成功。自从上次夏贵增援襄阳成功之后,元军即加强了对襄阳外围的封锁。除了在汉水两岸的山上布置大量堡垒以外,在江面上遍布铁链、暗桩,可以说是步步荆棘,寸步难行。这次南宋军队,川军,虽然浴血奋战,但却在蒙古水军的反击之下,不得不撤退。讽刺的是,这支蒙古水师是刘整建立的,而刘整是夏贵的前任,前四川安抚制置使。刘整是因为吕文德争权夺利,逼反的。
  • 在围攻襄阳的同时,忽必烈在巴蜀采取山城围山城的主意,既然我打不破你的山城防御体系,那我见缝插针,我也搞山城堡垒,让你的山城防御不成体系,也就截断了巴蜀对襄阳的支持。自此之后,像夏贵于1269年那样,川军对襄阳的支援再也没有过。
  • 1271年,贾似道再次举兵大举增员襄阳,但这个时候的襄阳已经被援军围得犹如铁通一般,再次失败。从此之后,南宋要应对元军四面八方尤其是来自两淮的攻击,再也无力援救襄阳。
自此,襄阳之战已经陷入死局。在孤立无援而忽必烈又承诺不伤害襄阳百姓的情况下,1273年,吕文焕举军投降。
至此,襄阳之战结束,襄阳陷落。
随后3年,1276年,临安陷落。
1279年,陆秀夫抱着南宋小皇帝赵昺跳海,南宋彻底灭亡。
襄阳之战的历史意义,也就不用多说了罢?

江上一峰青


说起襄阳,相信很多朋友第一印象就会想起郭靖、黄蓉夫妇守卫襄阳,抗击蒙古大军的故事。而在真实历史上,郭靖和黄蓉夫妇是不存在的。但是襄阳确实是南宋抵御蒙古大军的重要防线,并且也确实拖延了蒙古大军数年之久,最终,襄阳守军向蒙古皇帝投降,之后没几年,南宋覆灭。

襄阳为什么那么重要?

这要从两宋的防御体系说起。

北宋建立之初,北宋继承了五代一个负资产:那就是长城防线因为燕云十六州的丢失而不复存在。虽然宋朝的太宗皇帝赵二也考虑收复这个防线,但是经过几次和契丹军队的较量,燕云十六州没夺回不说,自己也险些当了契丹人的俘虏,之后北宋朝廷只好考虑发展步兵抵御契丹骑兵。

而南宋的情况则是在丢失大片国土的情况下,南宋朝廷和金国以淮河为分界,虽然淮河比不得长城、黄河那么险要,但是,依托淮河——秦岭这一险要,也是可以作为重要的自保防线的——更何况,淮河以南还有长江。

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得以长期抗衡强大的北朝,主要就在于淮河——长江防线,可以挡住北方的军队。

而襄阳,其实就是淮河——秦岭这一体系防线的一个重要关口,只要攻下襄阳,蒙古大军就可以长驱直入,灭亡南宋。

历史上,忽必烈夺取蒙古汗位,稳定蒙古局势以后,曾经率领20万蒙古军队攻打襄阳城,而襄阳城在这样被动的局面下,依旧坚持抗拒蒙古六年,靠的是什么?

当然很多人对于这个重量级对比没有概念:我们需要说明:此时蒙古大军早在贵由汗(元定宗)时代,就已经征服西亚大部分国家,而在之前更早的窝阔台汗(元太宗)时代,蒙古也已经荡平东欧。

而忽必烈在攻打襄阳的这六年里,动员了大量来自其他国家的勇士,以及采取各国攻城器械的长处,来攻打一个小小的襄阳,所以说,襄阳能支撑六年,被视为奇迹。

而之所以,主要源自以下几点。

地理位置上。

熟悉地理的朋友可能知道,襄阳位于巴蜀和江淮的中间点上。如果蒙古军队先攻巴蜀的话,襄阳可以出兵援助巴蜀;同样,如果蒙古军队先攻江淮的话,襄阳可以援助江淮。

而蒙古攻打襄阳,襄阳则会受到来自巴蜀和江淮的援助。

斗争意志上。

我们知道,蒙古在忽必烈时代之前,历来以野蛮著称。比如说西夏被蒙古给灭种了;而金朝少说也有八成人口被蒙古人杀光了(当然蒙古在西亚更野蛮,不过考虑这个事情宋人当时不知道,故此不提了)。


蒙古在西夏、金朝的恶行,南宋百姓看在眼里,怕在心上。尤其是襄阳百姓,他们知道,一旦城破,襄阳城内估计无人生还,因此襄阳百姓有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势:既然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么,襄阳百姓当然要和你拼到底。

就是这样的斗争意志,支持襄阳人斗争六年。

当然,还有一点:准备上。

蒙古蒙哥汗(元宪宗)在攻打南宋过程中莫名其妙死了,一时间蒙古汗国后继无人,陷入内战。

多年的内战让忽必烈得以夺取汗位,但也给襄阳军民备战争取了时间。

可以说,襄阳得以抗击蒙古军队六年,主要依靠地理、意志和有效准备这三点原因。


藤树先生


原因两个字:地利 襄阳和樊城隔汉水互保 利用汉水进行人员和物资的增援

废话不多说,直接看图:

一江两城,南襄阳北樊城。东南西北四方陆地包围对于襄樊是没有用的——因为可以利用汉水源源不断的输送人员和物资。

你攻打樊城,襄阳支援;攻打襄阳,樊城支援;同时攻打,外地可以通过汉水航运增援。

这是襄阳能够坚持和蒙古坚守多年的原因。占有水师优势的南宋,可以从杭州、扬州、武汉等地源源不断的通过长江和汉水增援襄阳。

第二个原因是襄阳修建的城池坚固,一般的攻城工具破坏不了。打不开城池缺口,蒙古军就无法进入城内——别和我说爬云梯,那是电视上才有的攻城工具,现实中在重大攻城战中用处不大。

城池深厚攻不破,虽然被四方困守,但后发支援源源不断进入襄樊,这就是襄樊能够坚守几年的原因。

蒙古能够攻破相反,也是因为破解了这两条:

1、招募辽东、朝鲜擅长水战的人,组建蒙古水军,能顾抗衡南宋水军,阻止了南宋水军对襄樊的增援,真正切断了襄樊的支援;

2、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成功研制的回回炮,轻松攻破襄樊深厚的城池。

城池不再深厚、后勤支援被切断,蒙古就这样攻下了襄樊。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我们来看一下蒙古军队为何要攻击襄阳。在金国与南宋和谈今后,大散关、淮河一线成了两个国度的边界。河南的南阳、信阳区域,已经属于金国的掌握之下。襄阳与南阳相邻,天然就成为了南宋抵当北方劲敌的屏障。

1. 公元1234年,南宋御蒙古结合作战,覆灭了曾经的宿敌金国。但两国随后为了疆域划分等问题交恶构怨,南宋上演了端平入洛,而蒙古立即起头大规模攻击南宋。襄阳区域曾经被蒙古占领,因为缺乏屏障,蒙古当者披靡,南宋政权处于焦头烂额的状况。不外跟着蒙古内部的内讧和新一轮的远征,南宋又收复了襄阳城,而且把襄阳的防卫提拔到了很高的层面,作为一座战略要地来守护。

2. 蒙古军队并不适合正经的攻城之战,应为蒙古军队中最为精锐的应该是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而且移动速度快,不好防御。

襄阳城拱辰门瓮城


3. 城外150米的护城河距离上,蒙古戎行的抛石机基本无法集中襄阳的城墙。若是吩咐步卒强攻,6道壕沟和护城河,充沛让步卒们望而却步。蒙古戎行想尽各类战术,始终无法攻下襄阳城。历久的围困基本不是法子,因为襄阳城内储藏了大量的粮食和淡水。围城战陆续了一年又一年,经由历久的消费,襄阳城的物资贮备起头求助了。南宋水师曾经8次试图为襄阳城供应补给,不外因为水师的斗争力太差,大多数测验都没有成功。襄阳久攻不克,对于新任大汗忽必烈非常晦气。忽必烈从中亚区域调来了一群擅长制造大型抛石机的工匠,

《元史》中记载:“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


4. 公元1273年,蒙古戎行使用了新式兵器回回炮。回回炮的伟大威力让南宋官兵们胆寒,回回炮抛射出的伟大石块直接破坏了襄阳城墙。按照记录,回回炮最多能抛射300斤的巨石。后人形容回回炮:“机发,声震六合,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因为襄阳城的城墙已经破碎,基本无法持续苦守。救兵又无法到来,城内的南宋军民陷入了逆境。1273年春天,襄阳城开城屈膝,经由6年时间的频频拉锯,蒙古戎行终于占领了至关主要的襄阳区域。

襄阳失陷今后,蒙古戎行长驱南下,如同黑虎掏心,把南宋的掌握区分成了器材两半,仅仅用我两年的时间就将南宋覆灭。


努力复兴种花家


其实原因很简单,蒙古大军主力根本没去襄阳。

蒙古人是绕道吐蕃先灭大理,再沿长江顺流而下灭宋,长江天险有个屁用?

蒙古人可不是傻子。

唯一一次有效拖延,是重庆合川钓鱼城防御战,击杀蒙古大汗蒙哥,导致忽必烈班师回北京夺位。

为南宋成功续命二十年。


用户67724358697


第一,不是孤立的,依靠长江,你觉得蒙古人有什么水军,第二,没有20万军队,整个蒙古族才100万人,20万军队,即使有色目军又有多少,不可能放到襄阳一地


米兰小当家43452877


铁襄阳被王近山攻破,王近山论功应授上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