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提問》: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學會提問,你的世界將從此不一樣

日常生活中,總是會遇到各種謠言,比如“吃XX會感染XX病毒”、“XX和XX一起吃會導致中毒(致死)”,一不小心,你經常吃的東西就成了病毒的元兇。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往往會感覺很可怕,然後決定放棄我們的美食,可不久之後,我們要麼忘了這事,要麼經別人提醒,知道這是謠言,然後日子還是照樣過。

我們能不能從一開始就判定這是謠言呢,遇到一個新問題,我們經常不知道如何判斷,做決定基本上跟著感覺走,而我們知道,感覺往往是不靠譜的。

那麼,到底怎樣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呢?

我們應該根據過去的經驗來做判斷,如果自己沒有相關經驗,也可以聽從專家的意見,或者身邊的過來人也可以給我們可靠的建議,實在不行,我們還可以求助於搜索引擎。

以上這些做法真的可靠嗎?恐怕未必。

無論是自己的經驗、專家說法、朋友的建議還是網絡上的答案,都有可能把我們帶入誤區,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決策。想要做出正確的決策,我們需要一套完整有效的方法。

每一次正確判斷都是基於結論、證據和相關的推理做出的,抓住關鍵點,問幾個關鍵問題,結果往往就會清晰明瞭。如何抓住關鍵點,問出關鍵問題呢,其實是是有科學方法的。

今天我們要解讀的《學會提問》這本書,就全方位地介紹了科學提問的方法,我將從打造淘金式思維、驗證論據可靠性、尋找隱藏信息三個方面來幫助大家學會提問,提高判斷力。

打造淘金式思維

判斷的基礎是首先弄明白對方到底在說什麼。

另一種是帶著問題去看、去聽,隨時準備提出問題。

前一種方式我們稱之為海綿式思維,強調單純的知識獲取結果,能夠充分吸收各種信息,但是很容易對最新讀到的一切深信不疑。

後一種我們稱之為淘金式思維,強調抓住關鍵信息,通過不斷在信息中披沙揀金,留下的都是真正有用的信息。

所以你應該明白了,為什麼經常很努力做筆記,從不放過任何細節,到頭來想用的時候卻一點都想不起來?其實就是因為少了這個淘金的過程,讓真正有用的信息都被沙子遮蓋了。

那麼如何去思維裡淘金呢,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尋找結論,無論多麼長篇大論,所要表達的意思總是可以歸結為為一條或者多條結論的,我們只有找到結論才能客觀評價。

結論通常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描述性論題(典型指示詞:是不是),一類是規定性問題(典型指示詞:應不應該)。

有些結論有明顯的指示詞或者結論就在文章開頭、或者結尾的地方,有些結論則需要我們用心去尋找,在排除例句、數據、定義、背景資料、證據等不可能作為結論的內容後,檢查語境和作者的背景也能幫我們找到結論,還有一個很有效的辦法就是,問一問“所以呢?”

《学会提问》: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比如著名的“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XX”,這樣的廣告就是把結論留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去推斷,觀眾看到這樣廣告,往往會下意識問一句“所以呢”,結論當然是“XX是個好產品”。

第二步,是看這個結論有沒有理由做支撐,像前面廣告結論“XX產品好”的證據就是廣告中人物的行為: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XX,至於這個證據成不成立呢。

我們後面再討論,這裡我們只需要記住,任何結論,必須有證據作為支撐,沒有證據支撐的結論只能稱之為純觀點。

第三步,是消除歧義,同一個詞,本身可能有多種含義,哪怕是同一種含義,不同的人的理解也會有偏差。

比如“XX感冒靈,30分鐘見效”,這個“見效”的含義,感冒患者理解是30分鐘症狀明顯減輕,而廣告商的理解很可能只是藥開始起作用,離症狀緩解還差得遠。

驗證證據是否可靠

可靠證據支撐的結論才是可靠的。

驗證證據是否足以支撐結論,我們可以從推理謬誤、驗證證據效力、查找替代原因三個維度來對證據加以驗證。

第一個維度是檢查我們所看到的推理是不是以錯誤的或者可疑的假設作為基礎,或者是否具有欺騙性或者邏輯錯誤,也就是推理過程中是否存在謬誤。

如果以推理謬誤去檢索,我們估計會眼花繚亂,因為推理謬誤實在是太多了,比如人身攻擊謬誤、滑坡謬誤、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偷換概念謬誤、訴諸可疑權威謬誤、虛假兩難選擇謬誤等等,那我們要判斷推理是否有謬誤,需要記住這麼多名詞嗎?

當然沒必要,我們只需要記住推理謬誤往往具有需要不合理或者錯誤的假設、結論和證據循環論證、拿無關信息分散注意力三大特點就行了,一般來說,這三條只要有一條符合,我們就可以判斷這是一個推理謬誤。

結論和證據循環論證,產品好才能讓人願意接受,而論證產品好的論據又是“收禮只收XX”,這就是典型的結論和論據循環論證。

第二個維度是驗證證據的效力,直覺、個人經歷、典型案例、專家意見、研究報告和類比都有可能作為證據,但是這些證據的效力到底如何呢,我們這裡就選專家意見和類比進行一個簡單的說明。

如何判斷專家的說法靠不靠譜呢?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判斷,一是專家的背景,二是專家的利益關聯,比如我們可以相信眼科專家就近視問題發表的看法,但如果眼科專家談論心臟病,那靠譜的可能性就比較低了,另外,如果專家是在給產品打廣告,那即使是在他的專業領域,我們也要小心甄別。

類比也是經常用來做證據,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所有的類比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做出了錯誤的假設:兩樣東西在一兩個方面有相似之處,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必然會有相似之處。所以,當我們看到類比時,要特別注意識別和理解,避免被誤導。

《学会提问》: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舉個簡單的類比例子,評價伊拉克戰爭,把伊拉克戰爭比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比作越南戰爭,比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明顯會有更多的正面色彩。

第三個維度是查找替代原因,大部分人給出結論的時候都只會給出他們喜歡的原因。

比如某個支持吸菸的文章說,有個研究表明67%的菸民過去3年從來沒有得過流感,由此得出結論吸菸可以預防流感。我們只要試著找出其他原因就足夠反駁這樣的結論了,比如整體醫療預防水平的提高或者個人衛生意識的提高都有可能降低流感發生率。

我們必須接受一個事實,很多事情並非只有一種解釋,相關並不能證明因果關係,“在這之後”也不等於“因為這個”,所以,千萬不要貿然接受你所遇到事件的第一個解釋。

尋找隱藏信息

隱藏信息極大地影響我們的判斷,我們要想做出真正可靠的判斷,必須想辦法找出這些隱藏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具有欺騙性的數據、被刻意省略的信息和其他可能性。

第一方面是數據的欺騙性;

首先要說的就是平均值,我們知道平均值通常有三種:算術平均的平均數、由高到低排列的中位數、出現頻率最高的眾數,理解這三種平均數以後,我們對經常看到的各種平均概念就能有一箇中肯的評價了。

還有常見的一種欺騙性的數據就是改頭換面,比如某藥物臨床試驗中,100人中有6人出現了副作用,廠商就此得出結論說94%的人使用這種藥物取得了明顯的療效,就是典型的給數據改頭換面。

《学会提问》: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同樣的數據,不同的表達方式也會具有不同的效果,比如要論證工廠數量的增加對環境造成了影響,工廠數量增長75%就比從4增加到7就有震撼力多了,所以我們要時刻警惕類似百分比數據,問一句“基數是多少”。

第二個方面是找出省略信息;

幾乎所有的信息都希望從某種程度上對我們的思維造成影響,因此總會有一些關鍵信息被省略,比如調查抽樣的範圍、負面效果以及前面提到百分比的基數,這些信息不一定有答案,但只要我們知道了哪些信息被省略了,並且去查找,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斷,如果關鍵信息缺失,我們可以選擇延遲判斷。

第三個方面是考慮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我們前面可能找到了很多證據,可是這些證據能夠推斷出的結論並不是唯一的,甚至單獨一套證據可以推斷出多個備選結論,一旦我們發現了其他備選結論,那麼我們就有機會從中選出最可靠的結論了。

找到其他可能性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避免二分式思維,比如方案B是問題A的一種解決方式,如果把結論集中在應不應該採用B方案,就會忽略了更重要的問題,問題A應該如何處理,還有沒有其他方式?

而一旦我們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就容易找到更好的結論,比如可能C方案更適用於解決A問題。

後總結一下,要想提高判斷力,應該從學會提問開始,我們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去做:

1、打造淘金式思維—— 學會在海量信息裡面披沙揀金,找到論題和結論,看看背後有些什麼證據能夠支撐這個結論,對可能的歧義問一句“這個詞指的什麼意思”;

3、尋找隱藏信息——警惕數據可能存在的欺騙性,尤其是涉及到百分比的時候,要問一句“基數是多少”找出被省略信息,同時還要避免二分法思維,考慮其他可能性,從多種可能性中選出最可靠的結論。

學會提問,去思維的海洋裡淘金吧,從此你將體會到不一樣的世界。

學會提問

作者:(美)尼爾·布朗(M.Neil Browne)

《学会提问》: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批判性思維領域“聖經”之作!

專業大師30年暢銷不衰的經典!

史上有內涵的思維訓練書!

俞敏洪高度推薦

美國大學生人手一本!

備考SAT、GMAT、雅思必備!

老師不會教給你的批判性思維

打開心智,提早具備未來創新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拒絕被“標準答案”束縛一輩子,拒絕淪為別人思想的木偶!

絕不想當然地盲從!

《学会提问》: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什麼是橫斷山?

心情不好時,看這3張圖,瞬間豁然開朗

萬里挑一!熱門機器學習開源資源最強盤點

稻盛和夫:像談戀愛一樣工作,像有錢人一樣生活

這個調查刷爆網絡:收入越低越愛看電視,收入越高越愛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