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人都没挖开乾陵,墓主人为何要将此墓修建得坚不可摧?你怎么看?

阿修罗君


自古以来,中国有视死如生的说法,生前带不走的荣华富贵,死后要带入地宫继续享用,所以每座皇家陵墓都是埋在地下的巨大藏宝库。

历代帝王都视皇陵修建为头等大事,一般从继位之处,便着手修建皇陵,一般长达数十年,有的甚至直到帝王驾崩还未建好。



修建皇陵最注重什么呢?

一是风水。中国古代讲究风水,皇陵更是如此。皇帝乃真龙天子,皇陵修建一般先定好龙脉,再依龙脉确定埋葬之地,即常说的寻龙点穴。

龙的型状一般蜿蜒曲折的,与山型相似。所以皇陵一般都依山傍水,讲究以山为龙,以水为脉。山连着山,象征着子孙后代绵延不绝;有水为伴,象征着祖上的福气润泽后世。



定好龙脉之后,下一步就是寻找墓穴了。定穴关键是“气”,古人相信肉身死亡后,气尚在。所以,墓穴一定要选在藏风聚气之地。背后群山环抱,前面有曲水流过,是绝佳聚气之地。

二是坚固。风水之术,更多只是精神上的慰藉,或者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并不能保证皇陵的安全。所以,为了保证皇陵的安全,防止被盗墓贼光顾,历代帝王均设有专门机构负责皇陵的安全和修缮。

但随着皇权的崩塌,负责看管皇陵的机构随之树倒猢狲散,或者不闻不问,或者监守自盗,甚至与盗墓团伙沆瀣一气,联合盗掘皇陵。



如果说皇陵坚固度是保证皇陵安全的重要因素,那墓道入口的隐蔽性和牢固度就是重中之重,如何保证陵墓既隐蔽又牢固呢?这就取决于设计者的头脑和工匠们的责任心了。

历代皇陵,大多都没逃过被盗掘的命运。唐朝十八座陵墓,竟有十七座被盗,但唯独武则天的乾陵完好无损,是乾陵的修建质量过硬,还是武则天吉人自有天相,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呢?



其实乾陵是遭受过几次盗掘的,但每次都逢凶化吉了。

第一次,唐末黄巢起义。黄巢探知乾陵所在地梁山的西侧有大量的碎石,于是动用了四十万大军,不分昼夜乱挖一气,半个山都挖掉了,还是未能找到墓道入口。后来,因为战事紧急,就放弃了盗墓计划。其实,梁山西侧碎石是修墓者故意为之的,目的就是为了迷惑盗墓贼。

第二次,五代的温韬。这个人可以说是唐朝掘墓人,不知道唐朝怎么得罪了这个盖世太保,十八座陵墓,被他端掉了十七个,但他却偏偏放过了乾陵,难道是良心发现回头是岸了?当然不是,据说是碰到了灵异之事,他们一靠近乾陵便风雨雷电交加,一离开就没事,所以温韬吓跑了!



第三次,民国的孙连仲。这个人是国民党将军,是武则天的山西老乡。据说,他动用了整编师,携带大量机枪大炮烈性炸药过来盗宝,但炸墓道的时候,也出现了灵异事件,只见黑风阵阵,飞沙走石,数十名士兵蹊跷死去。孙连仲是个迷信的人,他觉得此墓有阴兵把守,于是带着部队悻悻离去。

第四次,梁山农民。大约在1958年,梁山附近的农民炸山采石的时候,无意炸开了墓道之口,于是立即向上级汇报。郭沫若知晓此事后,联合陕西文物局向中央递交了《乾陵发掘计划》,但周恩来没同意这项计划,他批示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

乾陵一直留存至今,现在已成为陕西的一处景点。


一半秋色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的梁山。


唐朝开山为陵,陵墓本就坚固,唐朝在关中的十八陵全部是凿山而建,但是经历了一千多年,除乾陵外,其余陵墓多多少少都被破坏盗掘过。唯独乾陵,历史上三次有组织,大规模的盗掘活动均无功而返。

唐末黄巢之乱,黄巢占领长安后,派遣四十万人对乾陵下手,但是折腾了几天几夜,挖出了一条四十米深的大沟都没找到墓道。

五代时期,军阀温韬在关中对唐朝帝陵挨个盗掘,但是到了乾陵,还是和黄巢一样,费半天劲找不到墓道口。

民国军阀混战,各路军阀为了军饷,对古代陵墓那是丝毫不留情,比较著名的就是孙殿英开挖清朝陵墓。而军阀孙连仲在关中,以演习为借口,用一个师的兵力,真枪实弹对乾陵下手,可是炸药都用光了,还是找不到墓道。

有意思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几个农民开山取石,无意间居然将乾陵墓道口炸出来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陕西省政府组织专家多方考证,确定这是乾陵的墓道口,但是此时,周恩来总理一纸命令叫停了乾陵的挖掘。明定陵的挖掘已经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乾陵不能再下手了。并且中央下达命令,停止挖掘帝王陵墓。乾陵至今还保存完好。


守仁读仁


就是让有些人惦记,但是没法下手, 急死那些打着考古,挖坟掘墓的人。


陕三原县绿壳忍者夫妇


依山为陵典范,国力雄厚。很难被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