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萬人都沒挖開乾陵,墓主人為何要將此墓修建得堅不可摧?你怎麼看?

阿修羅君


自古以來,中國有視死如生的說法,生前帶不走的榮華富貴,死後要帶入地宮繼續享用,所以每座皇家陵墓都是埋在地下的巨大藏寶庫。

歷代帝王都視皇陵修建為頭等大事,一般從繼位之處,便著手修建皇陵,一般長達數十年,有的甚至直到帝王駕崩還未建好。



修建皇陵最注重什麼呢?

一是風水。中國古代講究風水,皇陵更是如此。皇帝乃真龍天子,皇陵修建一般先定好龍脈,再依龍脈確定埋葬之地,即常說的尋龍點穴。

龍的型狀一般蜿蜒曲折的,與山型相似。所以皇陵一般都依山傍水,講究以山為龍,以水為脈。山連著山,象徵著子孫後代綿延不絕;有水為伴,象徵著祖上的福氣潤澤後世。



定好龍脈之後,下一步就是尋找墓穴了。定穴關鍵是“氣”,古人相信肉身死亡後,氣尚在。所以,墓穴一定要選在藏風聚氣之地。背後群山環抱,前面有曲水流過,是絕佳聚氣之地。

二是堅固。風水之術,更多隻是精神上的慰藉,或者是積極的心理暗示,並不能保證皇陵的安全。所以,為了保證皇陵的安全,防止被盜墓賊光顧,歷代帝王均設有專門機構負責皇陵的安全和修繕。

但隨著皇權的崩塌,負責看管皇陵的機構隨之樹倒猢猻散,或者不聞不問,或者監守自盜,甚至與盜墓團伙沆瀣一氣,聯合盜掘皇陵。



如果說皇陵堅固度是保證皇陵安全的重要因素,那墓道入口的隱蔽性和牢固度就是重中之重,如何保證陵墓既隱蔽又牢固呢?這就取決於設計者的頭腦和工匠們的責任心了。

歷代皇陵,大多都沒逃過被盜掘的命運。唐朝十八座陵墓,竟有十七座被盜,但唯獨武則天的乾陵完好無損,是乾陵的修建質量過硬,還是武則天吉人自有天相,或者其他什麼原因呢?



其實乾陵是遭受過幾次盜掘的,但每次都逢凶化吉了。

第一次,唐末黃巢起義。黃巢探知乾陵所在地梁山的西側有大量的碎石,於是動用了四十萬大軍,不分晝夜亂挖一氣,半個山都挖掉了,還是未能找到墓道入口。後來,因為戰事緊急,就放棄了盜墓計劃。其實,梁山西側碎石是修墓者故意為之的,目的就是為了迷惑盜墓賊。

第二次,五代的溫韜。這個人可以說是唐朝掘墓人,不知道唐朝怎麼得罪了這個蓋世太保,十八座陵墓,被他端掉了十七個,但他卻偏偏放過了乾陵,難道是良心發現回頭是岸了?當然不是,據說是碰到了靈異之事,他們一靠近乾陵便風雨雷電交加,一離開就沒事,所以溫韜嚇跑了!



第三次,民國的孫連仲。這個人是國民黨將軍,是武則天的山西老鄉。據說,他動用了整編師,攜帶大量機槍大炮烈性炸藥過來盜寶,但炸墓道的時候,也出現了靈異事件,只見黑風陣陣,飛沙走石,數十名士兵蹊蹺死去。孫連仲是個迷信的人,他覺得此墓有陰兵把守,於是帶著部隊悻悻離去。

第四次,梁山農民。大約在1958年,梁山附近的農民炸山採石的時候,無意炸開了墓道之口,於是立即向上級彙報。郭沫若知曉此事後,聯合陝西文物局向中央遞交了《乾陵發掘計劃》,但周恩來沒同意這項計劃,他批示道“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

乾陵一直留存至今,現在已成為陝西的一處景點。


一半秋色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位於陝西咸陽市乾縣城北的梁山。


唐朝開山為陵,陵墓本就堅固,唐朝在關中的十八陵全部是鑿山而建,但是經歷了一千多年,除乾陵外,其餘陵墓多多少少都被破壞盜掘過。唯獨乾陵,歷史上三次有組織,大規模的盜掘活動均無功而返。

唐末黃巢之亂,黃巢佔領長安後,派遣四十萬人對乾陵下手,但是折騰了幾天幾夜,挖出了一條四十米深的大溝都沒找到墓道。

五代時期,軍閥溫韜在關中對唐朝帝陵挨個盜掘,但是到了乾陵,還是和黃巢一樣,費半天勁找不到墓道口。

民國軍閥混戰,各路軍閥為了軍餉,對古代陵墓那是絲毫不留情,比較著名的就是孫殿英開挖清朝陵墓。而軍閥孫連仲在關中,以演習為藉口,用一個師的兵力,真槍實彈對乾陵下手,可是炸藥都用光了,還是找不到墓道。

有意思的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幾個農民開山取石,無意間居然將乾陵墓道口炸出來了,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陝西省政府組織專家多方考證,確定這是乾陵的墓道口,但是此時,周恩來總理一紙命令叫停了乾陵的挖掘。明定陵的挖掘已經讓我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乾陵不能再下手了。並且中央下達命令,停止挖掘帝王陵墓。乾陵至今還保存完好。


守仁讀仁


就是讓有些人惦記,但是沒法下手, 急死那些打著考古,挖墳掘墓的人。


陝三原縣綠殼忍者夫婦


依山為陵典範,國力雄厚。很難被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