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點單式”培訓讓農民致富有“術”

近年來,萬山區把培訓做為脫貧攻堅重要抓手,採取“三變”形式對群眾培訓,結合全區產業發展、市場需求,開辦培訓班,讓群眾足不出村就可以學到實用技能。

變固定為移動

農民是振興農村經濟的主體,培訓農民先要轉變思想觀念,引導群眾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高樓坪鄉將原來固定的培訓轉變為移動的,充分利用各種平臺,採取走進田間地頭現場教學等方式對群眾進行培訓,提升自身技能水平,擴寬就業門路。

該鄉趕場壩村探索創新推行“九豐農業+基地+田間課堂”培訓模式,依託九豐農業有限公司成熟先進的產銷服務和技術研究體系支持,按照當地主導特色產業的發展需求,整合各類資源,“實地、實時、實效”為農民開展“訂單式、移動式、服務式”種植技術培訓指導,打造“產業基地就是技術培訓點、種植大戶就是技術培訓師”的網狀式培訓農民模式。該村把種植技術培訓場地搬到大棚內、基地上、田地間,把九豐農業員工聘為“技術講師”,種菜老農變身“土專家”,“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成為“農技微課堂”,定期邀請涉農部門的專家講師、農技人員和合作社技術能手,對農民進行一對一、零距離的指導培訓,實打實地傳授農民蔬菜種植技術。在該培訓模式帶動下,趕場壩村共培訓農民1600餘人次,培養村內蔬菜種植專業技術指導員10人、蔬菜種植帶富能手19人,在村內一大批“蔬菜種植技術達人”的合力作用下,成立專業合作社,建成佔地300餘畝的標準化蔬菜大棚基地和佔地40餘畝“一戶一畝菜園”露天蔬菜基地,帶動400多名本地農民實現村內就業,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變單一為多樣

扶貧先扶智,為引導群眾轉變思想,提升技能,增加收入。下溪鄉把原來單一的培訓變為多樣的,充分利用“新時代學習大講堂”“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院壩會等平臺加強技術培訓。同時,依託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舉辦的勞動力培訓課程,積極發動年輕壯勞力參加培訓提升自身技能水平,擴寬就業門路。

下溪鄉下轄7個行政村,全部已完善農民講習所設備,通過邀請群眾參與農民講習所,讓群眾快速知曉惠農政策,全年以來開展農民講習所112次,覆蓋群眾1600餘人次。同時,通過就業局、扶貧辦主導,在下溪鄉內開展群眾培訓6期,內容涵蓋中式烹飪、家政服務、電工培訓以及葡萄和香柚種植培訓,共培訓298人;通過專家技術服務團隊到村到戶到人提升群眾的技術能力,讓他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由九豐農業科技副鄉長牽頭,農業服務中心農技專家配合,負責全鄉蔬菜大棚技術員的培訓指導,從大棚建設到種菜直到蔬菜豐收的全過程,都有農技專家全天候地進行技術培訓指導,確保蔬菜大棚產業有能人管理和運行,蔬菜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變“填鴨”為按需

秉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發展理念,針對村民欠缺技術的現狀,敖寨鄉從外聘請農技專家,對各產業生產加工進行全天候跟蹤服務,確保每個行政村按照產業性質標配至少1名農技專家,進行技術服務、技術推廣。同時,組建鄉級農產業專家隊伍,積極組織專業培訓會,建立農技服務精準到戶機制,強化群眾造血功能,增強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為他們插上致富的翅膀。

2015年5月,該鄉中華山村整合財政扶貧資金100萬元,集體經濟30萬元,成立了銅仁市萬山區方圓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初期因種植技術不成熟,導致經濟收益較低。後經鄉黨委政府研究決定,聘請蘇州、大連和銅仁職院等地的農技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並結合中華山村實際情況,“量身打造”種植技術;聘請市農委、區農牧科技局等農技專家開展相關知識專題培訓,累計培訓200餘人次,免費發放技術資料200餘冊;引進1名九豐技術專員掛職擔任科技副鄉長,全程脫產專一為農民種植技術服務;同時,邀請當地種植專家成立了中華山村鄉級農產品專家隊,建立了農技服務精準到戶機制,確保適用技術直接到人。目前,中華山村組建鄉級農產業專家隊伍8人,不定期為企業和農戶上門技術服務230多次,大大提升了農民的種植技術,提高了食用菌的產量和經濟收益,中華山村食用菌產業已持續有效分紅3年,貧困戶戶均分紅達1800元以上,技術服務為產業發展注射“穩定劑”。(楊姝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