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农村五六十岁的人出去打工是怪象吗?他们那么大年纪为什么背井离乡?他们愿意吗?

用户4970855215017


请问农村五六十岁的人出去打工是怪象吗?他们那么大年纪为什么背井离乡?他们愿意吗?

这种情况在中国不是怪现象,是普遍现象,,进城务工的农民太多太多了,别说五六十岁,就是70岁以上,也是有的。现在支撑中国农业发展仍然是农村种地的农民,他们年纪平均50岁以上,他们被迫的成为了经营土地中的中流砥柱。被迫当起了正值壮年的“年轻人”。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留在农村的人分为两种,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负责种地的自然就是老人了,现在留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少,耕地平均越来越多,家家户户都承包不少的耕地,两个年过六旬的老人经营了四五十亩地那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他们天天像年轻人一样下地干活,这群人身体不太好,按班按点的打工,他们的身体支持不住,自由的种地还能坚持。

还有一群老人,身体条件还可以,通过乡里乡亲在城市介绍的工作,还是能创造价值的。一大把年纪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首先就是来自基本的生存压力,他们和城市的退休职工不一样,生活没有保障。没有退休金,微薄的养老金也要60岁以上的老人才有,现在应该涨到每个月100多点了吧,不太清楚,这种状况一旦不劳动,基本生活就成了问题,子女当然可以管你吃管你住,但是大家都穷,不要说养儿防老,当你贫穷的时候,显得你就不那么孝顺了。其次就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女子买房买车,娶媳妇,彩礼,都是笔笔极大的开支,老人总想尽自己的努力,为家庭做贡献。最重要的就是农村人价值观的问题,他们认为人能动就要创造财富,不然和废物有什么区别。我们村的小卖部前面有一台子,生活不能自理的人都在这儿晒太阳,时不时就少一个,后来时间长了,这里被人称之为排队等待着的人。<strong>

说了一大堆,最重要的就是因为穷,是贫穷导致了一系列的挣扎,一堆堆的折腾。但是,我们不能改变什么,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改变现状,真希望这代人的努力,能改改变一个家庭的现状,改变贫穷的面貌。<strong>


华北老农民


胡说八道,现在5、60岁不能称之为老人,正是身强体壮的时候,70多岁还依然外出打工,比在家好,起码吃的舒服,在外面无忧无虑,不用操心,还干净卫生,天天都能洗澡,在家呢?天天操心,乱七八糟,脏兮兮的,所以很多人愿意打工也不想在家。

外出打工的都是自愿的,大家都非常开心,干一年挣几万元,回来过年多好啊,我村有个60多岁的人在北京10多年了,很少回来,回家就感冒,家里太冷了,在北京天天吃的也好,住的舒服,干净卫生,天天有热水澡,农村根本没有这个条件,过年都很少回来。

现在5、60岁根本不是老人,他们干起活来比年轻人麻利,腰不酸,腿不疼,不干活还胡舒服呢?大家都是结伴外出,开开心心,一年挣几万,年底开开心心回家过年,这些人已经习惯了,如果不让他们打工肯定不行,他们非常适应外面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打工就是一种享受。

现在农村5、60岁的人都在外面打工,一个在家的也没有,大家聚集在一起,有说有笑的特别开心,晚上下班聚在一起喝上一杯别提多美了,这么大年龄不打工干什么呢?如果指望孩子根本无门,主要是太年轻了,孩子还得指望老人呢?所以这些人每年都给孩子挣很多钱,所以只有手里有钱才能家庭和睦,其实这些人才是家里的顶梁柱。

很多70多岁的老人依然外出打工,根本没有事,跟玩似的,他们和年轻人结伴而行,挣的一点不比年轻人少,每年都能为家庭做很多贡献,年底他们拿回家的比年轻人多,他们省吃俭用,目的是把钱拿回家。

现在老人打工不是怪现象,大家都比较适应,非常满意,大家都是自愿的,他们长期打工,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打工的浪潮中。


大海传媒


首先对于我们山东人来说,这真的不是一种怪现象。相反,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了干活,做事情,或者是重新拾起锄头,戴上斗笠,面朝黄土背朝天。而不是坐享天伦之乐。就拿我的爷爷奶奶来说吧,奶奶家坐落于一个山村,每天天不亮奶奶和爷爷就会起床,一年四季,朝五晚九。从来不会因为刮风下雨而晚一分钟起床,从小就喜欢在奶奶家玩的我,对二老这份坚毅的品质十分敬佩。今年过春节回家,爷爷又跟我们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年前土地确权,咱们家分的地少了,我跟你奶奶决定在租赁二亩地。那双眼睛坚定有神。听着我热血澎湃。但是不出意外的遭到了我们一家人的一致否决!作为儿媳妇的妈妈首先发声:不可以,你俩都这个岁数了,还把自己当小伙子啊!咱们现在又不是没有条件,完全不需要你们在干活,只需要你们注意休息,静享天伦。但是爷爷的态度似乎有点坚决。说了一句我肃然起敬的话“小车不倒,自管推”我们俩干着活自给自足,还不用你们给养老钱,身子骨干着活依旧硬朗。你们放心吧。是啊,他们不敢停下来,因为他们度过了最艰苦的年代,他们知道,不奋斗就没有钱赚,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年轻人一代,温室的花朵,似乎从未懂得这种精神这种信念!爷爷奶奶的精神注定影响着我。

另附几张家乡的照片!

第一次写这个回答,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会不断学习继续努力!






钧源农资人


我今年五十五了,依然在外面打工。不过今年不去登梯子搞安装了,在给物流公司当保管看门房。这还是亲戚关系进来的,否则这个年龄都没人要了。工资呢?一个月也就是三四千块钱吧!

去年,一个月挣六千钱块钱,干几个月就可以了。不过,我心里想着有这个轻活干,虽然儿子还没有娶媳妇,但我暂时不考虑去挣大钱了,也清闲几天吧!

其实,人人都有享清福的思想,只是没有那个条件。我认为儿女没有成家的老农民们,只能继续干下去。不干没有办法呀!儿女需要的钱还很多很多啊!只能活到老干到老了!

农村五六十岁的人出去打工,并不是什么怪像,而是家庭生活所迫。是他们的命运不济,没有生下好儿女。这怪不得任何人,也怪不得社会。


草根的情感世界


这个真不是怪现象。

农民老了,可是辛勤劳动一辈子的农民总是觉得闲不下来,就像火车站给人擦皮鞋的老人家,拾荒的老人家,他们真的缺钱吗?

缺的是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用工作来让自己忙碌充实起来。

我爷爷奶奶辈的兄弟姐妹,一对老夫妻大概60多岁了,男的在做木匠,女的在小区拾荒。

他们只是自得其乐而已,我们不必觉得怪异,咱们不明白他们的乐趣。



氢食年


回答:当前农村五六十岁的人背井离乡出村去打工是普遍现象。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不是什么怪象。对于他们来说愿意不愿意、要按照各人实际情况来说,肯定是愿意还是不愿意、不能简单“肯定”回答。

南昌市新建区北郊农民工劳务市场,每天有二千多人在此“坐市”找活干。据统记五六十岁以上人员要占三分之二,三十几岁年轻人很少。这说明一个问题,目前农民工(体力工)队伍中年龄偏大,且人数逐年减少。

老熊今年五十八岁,十几年前还是个正宗的种田农民。本着老祖宗“种田为大业,半年辛苦,半年闲。”的家训,从未离开过农村。但老熊渐渐地发现先是年轻人、纷纷出村打工去了。过年回来时年轻人却焕然一新,兜里装满了钱,有的还带来了老婆。又发现中年人也走了,连老婆儿女也带走了,有的人还在城里买了房子,是城里人了。最后留下的是老年人,连上了五六十岁的人也出村打工去了,村里十室七空。老熊惊呼:“世道变了!

” 。以前老熊最瞧不起那些有田不种的“懒汉”,却发现这些“懒汉”比他活得还好。而自己的情况是:自打田地下户以来,随着村里人口不断增长,田地几经调整,一个人口只有六分田,他家五口只有三亩田。三亩田种水稻、一年也赚不到三千元,没有其它收入,这日子怎么过?就是花钱租人家田来种,还要看年成好歹,一亩田也只能赚个四五百。还不如出村去打工?儿女、孙子孙女都走了,连老伴也进城扫地去了,一年赚个二万多。老熊脑子豁然开朗,不再守着这三亩田过穷日子,他一咬牙,一抬脚、带着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进城了,住进了儿子几年前买的房子里面去了。而且还在北郊“坐市”打工。南昌发展快,工地多活多,那里有许多认识的老乡。他身体健康,干活是好手,一天二百多元,一月起码能赚个四五千,老熊笑开了口,后悔自已晚进城了几年。

老万今年六十五岁了,很不愿意进城,来北郊打工十多年了。“荒田荒地,北郊来坐市,事又做不到,天天要赶早。”这就是他的口头禅。他非常留念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集体生活,认为大家虽穷,穷富差距不大,人人有活干,过得快乐。不像现在人上了六十多岁还要去拼命赚钱,钱!钱!受罪哦!老板来了老万也不上前去“抢事”做,一个月顶多能干十几天吧。人倒忠厚老实,做起事来很卖力。他本想硬撑着不出村去打工的,但村里三十几户人家、只有七户有人住,全村长满了杂草,蚊虫毒蛇遍地。更要命的是那年摔断了右腿也无人照顾,种田连自已也养不活,不出村去打工行嘛?

从老熊老万二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现在农村中五六十岁的人、出村去打工是正常现象,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不是怪象。有人自愿出村去打工,有人被迫出村去打工。谢谢!





一滴水4446638295335


不是怪现象。1农民在家种地比不上出打工挣钱多。2还有一些地方,随着成镇化推进他们的地被征收了,征用只给一次性补偿款,以后没有补偿。所以在当时一两年生活还以,不用出去打工。以后没有钱了还的出去打工。3所以不是怪现象是为了美好的生活。至于他们为什么出去打工。是为了家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1农民到了50,60岁他们的父母都70,80岁了基本上失去劳动能力和挣钱养自己,所以父母靠他们养老。随说农村老年人有养老保险,一个月一百多,但远不够用,如果父母有病这些钱拿药都不够。所以父母吃饭穿衣生活还的靠他们管。2贴补子女,农民到了50,60岁他们的子女都基本上30岁左右了,子女正是人生最难的事候,花钱最多的时候。他们即要还房贷又要还车贷小孩上学等等开销很大。子女挣得钱不够花的,所以说50,60的他们打工挣钱补贴子女一下。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狠心的父母,他们看到子女有难处他们都会帮的,宁愿自己过的苦一点。3他们在外打工往往是住的最贱房子吃的饭是最便宜的饭穿的衣服大数是自女替下不穿衣服。很少给自己买件新衣服,我们有时候在工地上看到他们穿着子女上学时的学生服当工作服,这是对他们的真实写照。4农村亲朋好友随礼也是一笔很大花销,再说家里有长病的等待一切都需要钱,所以他们只能出去打工。至于他们愿意不愿意打工。他们很愿意。每当他们拿着打工挣来的钱给家人们用的时候是他们最高兴的时候,每当他们看到父母健康快乐时候是他们最幸福的事候。每当他们看到家庭和睦子孙满堂的时候是他们最满意的事候。正是他们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托起了家庭和睦幸福。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家庭和睦幸福才有了祖国大家庭安定团结。正是他们勤劳奉献,才有了我们祖国繁荣昌盛。最后向千千万万个为了家庭和睦幸福为了梦想,为了祖国建设仍努力打工的农民工致敬,感谢。


杜何金贞


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现在很多工地上都能看到白发苍苍的农民,他们干的都是最脏最累的活,他们都这把年纪了怎么还要出来打工,可能有这几种原因。

1,农民到这个年龄也没有退休金,也没有养老金,实在干不动了就靠儿女养,这个年龄他们觉得自己还能干的动,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挣点以后养老的钱。

2,减轻子女的负担,如果只是种地,没有太多的收入,如果子女也是农民,那生活也不宽裕,孙子外孙上学需要花钱,大部分的父母都不忍心孩子受苦,无论多大年纪,只要能动,都会劳动补贴子女,减轻子女负担。

3,现在年青人都到外地上班打工,家里只有老年人,他们在家也觉得孤单,就到外边城市找自己能干的过活,这样一方面能打发时间,还能给家里补贴。

总之都是为了生活,为了子女。





初心不变140850617


五十五六岁的农村人外出打工很正常,一点都不奇怪。为的是补贴家用。如果农闲时打五六个月的工,会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甚至能超过地里的余额,我今年五十八岁了,把地种下去就要外出,虽然每天累点,可每天能挣一百七八。说句题外话,有些专家和身在城市的富人,不是老在吹捧农民有钱吗?试问,你们见过家有金银山,打工去搬砖的主吗?是六十岁是该退休的年龄。如果农民每个月也能二三千的退休金,再让他去打工,除非他疯了。在我们这儿,只要有人要,七十岁,也想打工去。不信你们到小包工的地方看看就知道我说的,没有半句是假话


红尘过客3557


请问农村五六十岁的人出去打工是怪象吗?他们那么大年纪为什么背井离乡?他们愿意吗?

能躺着谁还原意站着呢?很多时候老人都爱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事情发生的不是在自己身上,自然是体会不到其中的艰辛和苦楚的,农村五六十岁照常出去打工的大有人在,也有人不理解,干嘛在这个年纪还要去做一些重体力的劳动呢?很多情况下都是生活所迫,决计没有认为这是锻炼身体的好事情,长年累月的劳作,身心疲惫,可过年之后,还是要背起自己的行囊远走他乡,去为了有更多的收入去努力打拼,很多城里人在这个年纪去打牌去跳舞,而很多村民还是要去打工的,其中的原因也是有很多的。




子女较多家庭负担重:棒奔霸自家一个二叔,今年已经将近62岁了,可是还是要每年都出去打工的,作为一个老木匠,在很多建筑工地还是很受欢迎的,这么大的年纪还出去务工,其中的缘由也是很无奈的,二叔有五个子女,前面三个都是闺女,都已经成家,最小的是俩个儿子,在那个不生儿子不罢休的时代,这也是农村很多见的一种家庭,现在的老大刚刚结完婚,家里虽然有三个闺女帮衬,但也架不住现在的彩礼和各种各样的条件盛行,老二已然定期,在我们省会石家庄工作,丈母娘还不错不要彩礼,可提出的条件比彩礼还难弄,那就是相想结婚,那就必须要在石家庄买房子,现在石家庄的房子基本是首付,也是需要大几十万的,全家老小都给凑钱,也是不够,这不刚刚过完年,二叔又去建筑工地开始打工,在农村这样的情况有很多。



还债:现在收入虽然高了不少,但开销却比过去大的离谱,尤其是在农村有儿子的家庭,儿子结婚几乎没有不欠债的,儿子结婚需要盖新房,过彩礼,这样那样的花销,欠债已然是一种常态,我们街上的老张,儿子前几年结婚由于是刚刚盖的新楼,结婚的彩礼钱真的是凑不够,没办法欠下了利息相当高的欠款,他孙子都快会打酱油了,他的欠款还没有还清,每年都是外出打工还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赚取养老钱:养儿为防老这句话,现在已然不在是那么的动听,现在跟孩子要钱,貌似比什么都难,还不如趁自己还能做,会和别人结伴同行,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手里有了钱,不但可以有余存,就连家里的开销也是能够花的轻轻松松,像很多家庭,过年以及平时的开销,虽然儿子也会出去打工,但很多时候这些花销都是由家中父亲来买单,这些钱不去打工从何而来呢?农村的农民没有退休工资,不去打工又能怎么办呢?



这些都是生活所迫的一种常见的现象,没有这样那样的负担,人人都会乐的清闲的,只不过对于家中的实际情况,又怎么能够安心的享清福呢?对于五六十岁还出去打工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