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没讲到的中国养老问题,真实数据发人深省

《都挺好》没讲到的中国养老问题,真实数据发人深省

在全球老龄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为养老问题而担忧,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尤为突出。养老负担要么通过政府公共养老金间接转嫁给年轻人,要么直接增加个体家庭的负担。在养老金体系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家庭负担往往很重。特别是在独生子女逐步占据养老主体的中国,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根据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计算,中国80后一代中独生子女占据该年龄段总人口的36%,近年来还在不断提高。60岁以上老年人与子女同住比例接近45%,其中独生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概率更高。这些数据说明了子女与父母共同居住是目前中国养老的重要方式。

在对家庭养老行为进行分析时,首先要看养老的动机。如果养老完全是一种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反馈行为或者是一种利他行为,那么老龄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可能并不严重。如果养老主要是来自利益驱动,子女完全是为了获得父母的遗产而养老,问题就截然相反了。

养老动机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利益驱动、利他驱动和社会习俗约束

。为了验证利益驱动动机,作者比较了随着父母财富增加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是否在与父母同住上有差异,原因在于独生子女不像多子女那样有争夺财富的动机,不会受到父母财富的影响,而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却有为财富竞争的可能。利他驱动源于双方为照顾对方而同住。作者通过父母与子女收入及收入比、父母是否丧偶这些因素来分析是否影响同住行为。其中,收入高的一方如果偏于同住说明其有利他的倾向;父母丧偶如果能够促进同住行为,说明子女对父母有利他倾向。社会习俗反应了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采用子女性别、是否为最年长或最年幼子女和是否已婚来反映。统计分析发现,这三类动机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家庭的同住行为。独生子女本身更倾向与父母同住;父母的财富是吸引子女与其同住的重要因素;父母对子女单向的利他行为比较明显,但如果父母老年丧偶,子女也会表现出较强的利他行为。其中一些结果不同于已有的国外研究发现。比如,在中国,幼子也更可能与父母同住,这与对日本的研究发现只有长子同住养老的行为不一致,有一定的中国特色。

分析子女与父母同住行为的动机不仅能够解释中国家庭结构和数量的变化,而且还可以解释一些宏观经济指标变动的原因。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

中国经历了家庭小型化过程,导致家庭数量增加,带动了住房和相关消费市场的繁荣。如果随着独生子女养老的同住行为的增加,将显著影响这一趋势。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王乙杰孙文凯、王湘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