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要让一群孩子生擒鳌拜而不动用大内高手?

小史坑


康熙一位被部分学者誉为“千古一帝”的大清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可以说是他是中国少有的长寿之君。而在他这长达61年的执政生涯中,15岁生擒权臣鳌拜的事迹至今让大多数崇拜康熙的人所津津乐道。



鳌拜出生于清朝勋贵之家,他的祖父乃是完部族长索尔果,叔叔费英东更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可以说他的家族是清初最为顶尖的家族。当然鳌拜本人可不是依靠家族的庇护才在清朝有了一席之地的,他可是凭借着自己的战功获得了“满洲第一勇士”的盛赞,并获封公爵这一异姓所能做到的最高等的爵位。



而后在顺治皇帝死后,因为鳌拜的忠心,他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三人同为辅佐大臣,自此鳌拜走向了人生最为鼎峰的时刻。作为托孤之臣,日后随着索尼的去世,苏克萨哈的被杀,遏必隆的依附,鳌拜权倾朝野开始独霸朝堂。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鳌拜的独断专行与年少气盛的康熙的矛盾开始急剧上升。



再加上此时的鳌拜借助辅政大臣的身份已牢牢掌控住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并任意的行使着原本只属于康熙的权力。最终不甘受制于人的康熙决定干掉鳌拜,夺回原属于他的权力。康熙先是以强身健体为借口召集了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进入皇宫,然后秘密的训练他们,为日后生擒鳌拜做准备。



而后在1669年5月,他又借口此时中原各地尚未完全平复,需朝中大臣前往各地安抚的名义将鳌拜的亲信大臣调出北京。之后康熙在鳌拜的亲信都调离北京,那些原属于这些亲信所担任的官职还处于空缺的状态时,就乘机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这些位置上,而后并掌控了京城的兵权。



在做足准备后,在1669年6月14日康熙以有事要与鳌拜协商的名义将鳌拜诏入宫中。然后在鳌拜进宫面圣毫无防备之时,康熙那些秘密训练的亲贵子弟就突然冲出生擒了毫无防备的鳌拜。就这样曾经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就被一群他看来还是小孩子的布库们给生擒了。

而后康熙念在他为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免其一死,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曾经不可一世的鳌拜就被囚禁在家中,但不久之后就死于家中,死因不明。



那么在这里很多人都会有一个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康熙会让一群年轻的亲贵子弟去做生擒鳌拜的事情呢?鳌拜可是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的主,即使此时的他已是约59岁的花甲之年,但是近三十年的战场生涯他的武力也不是区区一群小毛孩能比的。



那么为何康熙就敢让他们去执行这一项关乎着康熙存亡的事情呢?要知道一旦这些人抓不住鳌拜,康熙的性命和帝位必将受到严重的威胁,轻者当一辈子的傀儡皇帝,重者丢掉帝位,甚至是生命。其实康熙会这么做,主要有以下的几点原因。

一、让鳌拜放松警惕。鳌拜武力绝对不俗,权势也足够大,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长年的掌控着大清的大权,早已让他目空一切。试想下,如果鳌拜看见康熙整天都在跟一群亲贵子弟在玩闹,他会怎么想?我想鳌拜只会想康熙果然还是一个小孩子,就这样整天就只知道玩闹的皇帝,对我来说真的没啥威胁。



当然康熙并不是在玩闹,而这里真的不得不佩服康熙的心机,小小年纪不但知道隐忍,还知道示敌以弱。当时的康熙明明无时无刻不想着对鳌拜除之而后快,可是他却一直都隐忍不发。而是一直都示弱于鳌拜,并假装着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最终也正是这样的假象让鳌拜几乎彻底的丧失了对康熙的警惕性。



二、无人可用。其实在当时康熙之所以会如此冒险的起用这批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无人可用。众所周知自鳌拜独霸朝堂后,整个朝堂几乎都已被鳌拜完全控制,不但六部都是鳌拜的人,连皇宫的侍卫处都被鳌拜控制,更别说当时康熙周边的太监、宫女也有很多都是鳌拜的人。



可以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让康熙不敢去用这些人。其实原本康熙用那些宫廷侍卫是最稳妥的,毕竟皇家侍卫都是武功高强之人,用他们去制服鳌拜,成功的几率将更加的大。但是实际上康熙并不能用这些人,侍卫处早已被鳌拜控制住,如果用这些人恐怕不出数日康熙的计策就会被鳌拜所知。所以康熙没办法也只能用这些初出茅庐的清白子弟,只有用这些身家清白的人,才能确保计策不会被鳌拜得知。



三、好控制。其实康熙会用这些小孩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好控制。这些小孩子本就是从忠于皇家的那些家族中挑选出来的亲贵子弟,而这些孩子可以说就是一张白纸,此时的他们身上没有跟朝堂上的任何派系有瓜葛,而且也没有任何成年人的那种心思。可以说在他们的眼里和心里就只有家族所交代的那句话,就是“忠君爱国”。



所以当康熙跟他们说他们要对付的是当朝的权臣鳌拜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害怕。正如康熙当年在决定抓捕鳌拜的时候问这些小孩子“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他们毫不犹豫的回答“怕皇帝”,是的,在他们这些每天都被灌输着“皇帝最大”的思想的小孩子们来说,皇帝远比鳌拜来可怕的多。也就是如此,康熙才能最终成功的实施活捉鳌拜的计划。



四、初生牛犊不怕虎。康熙用这些孩子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一条那就是这群孩子不怕死。他们几乎都还没有经历过朝堂上的那些勾心斗角,和世间种种的挫折。所以他们始终都保持着一股劲,一股不服输,一股不怕死的劲头,而就是这个精神最终让他们完成了康熙交代的事情。



可以说在当时如果没有这个不怕死的精神,恐怕他们很难全心全意的去对付鳌拜。毕竟鳌拜可是这个天下权势最大的权臣,一旦失败,他们和他们的家族势必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对付他如果没有那份胆识,恐怕谁也不敢去对付他,这份计划也就不能成功。



实际上就在这样的种种原因下,最终康熙决定用这些小孩子去对付权势滔天的鳌拜。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最终康熙成功的将鳌拜擒拿,然后夺回了自己的权力。


澳古说历史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扳倒权臣,实现上位的例子,并不是很多。就算是真正实现了这个目的的,往往也杀得血流成河。而血流成河带来的恶果,是让戾气横生,在朝廷中出现冤冤相报的更大的悲剧。

康熙皇帝扳倒权臣鳌拜,则可称得上历史最成功的政变之一。不流血,不张扬,轻轻松松就把手握重兵的鳌拜拿下了。而完成这项任务的,只是几个小青年。那么,康熙为什么要用几个小青年,而不是动用大内高手呢?

(康熙和鳌拜剧照)

在擒拿鳌拜之前,康熙和鳌拜是有过几次口舌之争的。这几次口舌之争,最终都以康熙失败,鳌拜胜利结束。我认为,鳌拜取得这几次口舌之争的胜利,是有意而为的。也就是说,鳌拜一定要压倒康熙。

鳌拜为什么一定要压倒康熙呢?其实他是在试探康熙,看看这个渐渐长大的小皇帝,在被自己严格压制的情况下,会出现一种什么样反应。然后他再根据康熙做出的反应,选择应对措施。

在鳌拜看来,康熙当时可能做出的反应,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不满,一种是消沉。

如果不满,康熙必然会有行动。按照古代皇帝扳倒权臣的套路,康熙在不满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无非这几项:一是发表不满言论,二是削夺权臣权力,三是打击权臣部下,四是培养死士狙杀。

发表不满言论,这在古代皇帝中非常多。而这些皇帝也常常因为发表了不满言论,被权臣提早察觉,予以废黜或害死。比如刘盈去世后,吕后杀掉刘恭母亲,立刘恭为皇帝。结果刘恭却说,我长大后,要把你们这些人杀掉。吓得吕后废了他,又把他杀掉。

削夺权臣权力,一般就是收缴权臣的兵权。比如曹髦在司马师去世后,就以让另一个人带兵回来的方式,夺取司马家族的兵权。但被司马昭识破,司马昭亲自带兵回来。结果曹髦没有成功。

打击权臣部下,也就是卸掉权臣的左膀右臂,从而让权臣成为孤家寡人。比如蒙古大汗蒙哥因为不满忽必烈做大,就打击忽必烈的手下。

(索额图剧照)

培养死士狙杀,也就是安排刺客去杀死权臣。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就实在太多了。

如果康熙要采用前面三项拿下鳌拜,他必然要下圣旨,进行各种人事安排。如果康熙要采用最后一项拿下鳌拜,他肯定就会使用大内高手。

要知道,那时候鳌拜是对康熙进行了严密监防的。不管康熙做哪一件事,立刻就会被鳌拜发觉。鳌拜一旦发觉了,他肯定会非常警惕,并采用针对性的措施。那样一来,康熙要拿下鳌拜,就很困难了。

所以康熙征召了一部分贵族子弟,玩摔跤游戏。

(擒鳌拜剧照)

这个任务交给索额图去办理。当然了,征召这些子弟也很考究,年纪不能太大,只能是小青年,大致和康熙的年纪差不多就可以了。也不能告诉这些小青年的真实目的,只是说进攻陪皇帝玩摔跤、玩擒拿游戏。如果告诉了他们真实目的,就算那些小青年不说出去,也难免他们在脸色上表现出来,从而被鳌拜察觉。如果只是让他们纯粹的娱乐,那么他们就能放心地,全身心地投入。

这样一来,就能让鳌拜误会小皇帝只是贪玩,而贪玩是因为气馁。如果,才不会提防康熙。

我们可能看过《康熙王朝》,或者《鹿鼎记》这样的电视剧。认为康熙当时选择的,是身强体壮的武士。因为鳌拜像牛一样强壮,是“巴图鲁”,如果不是身强体壮的武士,肯定把鳌拜拿不下来。

其实这是一种误会。当时鳌拜已经是59岁的老人了,就算他年轻时是猛士,但是59岁了,还能做什么。再加上多年不上战场,身体早就不行了。因此,很可能只需要一个小青年,就能把鳌拜给拿下,何况是好几个人。

既然如此,康熙还用得着找大内高手吗?


张生全精彩历史


康熙8年(1669)5月16日,鳌拜像往常一样去武英殿“参见”16岁的康熙。但是这天他在武英殿门口遇到一个人,这个人叫索额图。

是2年前死掉的索尼的三儿子,在此不久前刚刚去职吏部右侍郎,专职成为康熙的一等侍卫。索额图只说了一句话,鳌拜就乖乖地将佩刀交了。索额图说,“皇帝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你每次见皇帝总带着刀似有不妥。”

而当鳌拜踏进武英殿的时候,等着他的并不只是康熙,还有一帮陪着康熙玩布库(摔跤)少年。

只听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鳌拜随即被打入大狱,康熙命议政王大臣审讯鳌拜。先被抓,再议罪,那实际上就是已经定性了。所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快就给出了结论,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抓鳌拜的党羽12人,抓遏必隆等,革职审查,动作迅速。

鳌拜直到这一刻,才明白原来康熙是真的长大了,再不是那个敢怒不敢言的懦弱少年了。

鳌拜想起康熙身边贴身侍卫费扬古之子倭赫就因为对他不礼貌,就被他找了个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处死了;甚至以“怨望”的罪名,将费扬古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家产籍没。籍没的家产并未充公,而是给了自己的弟弟穆里玛;他想起因为自己看中的地,在康熙的再三反对下,矫旨将杀了拒不配合换地的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他想起索尼临终前上书康熙亲政,苏克沙哈请辞,目的就是让鳌拜自己提出来一并归政康熙,然而气势汹汹的鳌拜却按着康熙的手臂,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就明白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

但是鳌拜的罪过虽大,但是功劳也大。

皮岛之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都是立下赫赫战功的。而且当年之所以能够当上辅政大臣,是因为自己敢面对面拿着刀子跟多尔衮正面“刚”出来的荣华富贵啊。鳌拜实际上就是过于跋扈了,为了一己私利,连康熙的面子以及幼小的心灵都不顾及了。但是说什么都晚了,康熙虽然免了鳌拜一死,但是他愁肠百断,最终病死在了大牢里。

康熙擒鳌拜,用玩布库的少年,而不是用侍卫,正是布局人的高明之处。

实际上并不像《康熙王朝》里写的那样,康熙是和孝庄经过详细的商讨之后,定下来的擒鳌拜的计划。史料里并没有证据表明孝庄知道并具体参与了这件事情,反而是索额图深入参与可此事,所有事情的安排应该都是索额图利用康熙和鳌拜之间的矛盾,利用康熙不得不赌的处境,进行的一次冒险性较大的赌博。

所以这个过程当中,索额图考虑到了失败的可能。

所以在擒拿住鳌拜之前,任何与政局有关的人和事情都不能参与进来,否则一旦失败,谁都无法收场。一帮孩子如果擒得住鳌拜,直接下罪名,自己顺势解决鳌拜的党羽;如果失手,孩子们(不是野孩子,都是亲贵子弟,这一点很重要)跟你闹着玩的,毕竟玩布库的孩子们手里没有刀(这一点也很重要)。即便鳌拜很生气,要追究责任,也不好发作,毕竟和孩子较劲,得看背后站着谁,到时候孝庄再出来说句话,尚有挽回余地。

史料并没有记载索额图和康熙当时准备了多少套预案。但是谋大事,定乾坤。索额图作为主要布局人,“如果失败”他是一定要考虑进去的。

擒了鳌拜之后,当月康熙做了3件大事,巩固了自己的权威。

第一,下诏永远停止圈地;第二,禁止虐待八旗奴仆;第三,严格议政王大臣会议保密制度。“永远停止圈地”,武人鳌拜的时代就彻底结束了。

康熙16年(1677 年)康熙设立南书房,由皇帝亲自挑选亲信入南书房办事,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议政王大臣会议”就此没落,此后清朝再无滋生权臣的土壤。


炒米视角


康熙八年(1669年)5月16日,已经亲政两年,年仅15岁的康熙皇帝召辅政大臣鳌拜进宫,利用“少年布库游戏”干净利索的将鳌拜拿下,随即将其打入大牢,清除鳌拜党羽,彻底终结了“鳌拜专权”,那么康熙为什么会让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来擒拿鳌拜呢?




鳌拜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瓜尔佳.费英东的侄儿,出身将门,精通骑射,勇猛精进。他从青年起就效力军中,战功赫赫,曾随清太宗皇太极攻打蒙古察哈尔部,东征朝鲜并立下大功。顺治帝死后,以辅政大臣的身份辅佐八岁的康熙帝,是清朝三朝元老,鳌拜勇武过人,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他辅政后期,滥用职权结党营私排除异己,飞扬跋扈无视皇权。康熙亲政之后决定要除掉这一祸害。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在大臣黄锡衮、王弘祚的支持下,于武英殿用“少年布库游戏”擒拿鳌拜。康熙没有兴师动众大动干戈,而是兵不血刃干净利落的处理了专权的鳌拜,其用意何在呢?




鳌拜擅权误国,罪行累累,屠灭步军统领费扬古一家,矫诏处死反对他的一品大员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保定巡抚(兼工部尚书)王登联。鳌拜虽在四大辅政大臣(其他三人为索额图、遏必隆和苏克萨哈)身居末位,但他军功最高,声望誉加,其他三人皆奈何他不得。鳌拜在朝中权势熏天,为所欲为,且在各机构安插亲信遍布爪牙,对于年仅15岁的康熙来说,若兴师动众声讨鳌拜,稍有不慎极有可能会导致触底反弹,促使鳌拜绝地反击,甚至于公然谋反。擒拿鳌拜不能大张旗鼓大摇大摆,只能智取不可蛮动,康熙对当时的形势可谓是非常的清楚。




可是鳌拜是行武出身,人高马大力大无比,就算是智取要拿下他也远非易事。怎么办?聪明的康熙帝又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的贴身侍卫可以担当擒拿鳌拜的重任。

康熙身边的这些侍卫都是从满洲贵族中择优录取,既是康熙的侍卫也是他的玩伴。他们还有一个别称叫“小布库”,所谓“布库”,是满洲人的一种角力游戏,为摔跤的一种,满语把摔跤称之为“布库”,布库比赛在清朝军营很盛行,“分左右翼,令其角胜负,负者罚牛羊。”摔跤不以身材大小为准而注重战术策略,尽管鳌拜身材高大,孔武有力,而小布库们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后生,力量对比上并不占优。但因布库特有的灵活步法、多变攻法,犹自抵住螫拜的神力勇猛,在不断的战术转换中,鳌拜分身乏术,体力逐渐消耗殆尽,最终小布库们占的上风,一举擒拿鳌拜。




为了去除鳌拜,康熙帝专门训练了一批“小布库”,在宫里实操演练以求万无一失。而四辅政大臣之一的索额图,也在康熙擒鳌拜事上立下了大功,在鳌拜觐见康熙之前,索额图以鳌拜“身携兵刃,意所何为”的理由夺下了他的佩刀,鳌拜失去了护身利刃,就等于失去了最重要的身体保护,一番搏斗之后,这个权倾朝野,嚣张跋扈的野心家终于束手就擒。


大国布衣


题主说的“大内高手”应该指的就是大内侍卫!其实,擒鳌拜的哪些所谓的“孩子”,也是大内侍卫!下面,我们聊聊康熙用“一群孩子”擒鳌拜的事。

康熙要想擒鳌拜,其实真的很难。因为,鳌拜在京城各部院和内三院都有亲信!而且,鳌拜还兼着领侍卫内大臣!也就是说,皇宫内的侍卫,也要听他的。

费扬古之子倭赫也是康熙身边侍卫,因为对鳌拜不尊敬,在康熙三年,被鳌拜以“擅骑御马”和“取御用弓矢射鹿”的罪名擅自处死了。可见,鳌拜对侍卫的把控有多用心。

而且,康熙也不清楚现有的侍卫谁是鳌拜的人,所以,康熙只能自己重新招人!

康熙依靠的是索尼的儿子索额图,就是《康熙王朝》中魏东亭的角色。康熙先让索额图解除其他职务,专门担任自己的贴身保镖。索额图上任以后,就从满清贵族的八旗子弟中招募了十几个布库(摔跤)少年入宫,也算是充当侍卫。

索额图负责训练这些小孩,但是,这些小孩是不知道究竟要干什么的。只有索额图和孝庄太后知道此事内情。康熙当时也小,14周岁,鳌拜以为康熙只是喜欢和小孩子一起玩。于是。鳌拜就没把这事放心上。毕竟,他是满清第一勇士,每天还都是带刀入宫!

动手那天,鳌拜其实也是带着刀的。可是,在武英殿门口被索额图拦住了。索额图很会说话,就劝鳌拜,皇帝年纪也大了,您老是带着刀吓唬皇帝也不对啊。鳌拜也没多想,可能觉得老子不带刀也能吓唬皇帝。于是,鳌拜顺手把刀给了索额图!

(电视剧有些夸张)

在鳌拜进来之前,索额图先让人准备了一张椅子(左前方的一条腿是锯断的)。因为鳌拜喜欢向右后“斜靠着坐”。所以,鳌拜正常坐的时候,椅子是没事的。等鳌拜入座以后,鳌拜身后还站着一位假太监(布库少年假装的)。

康熙和鳌拜聊一会以后,另一位假太监(布库少年)拿盘子端着一杯茶,从鳌拜左前方递给鳌拜。盘子上的茶碗是在开水中煮着的,烫手!鳌拜一烫手,杯子掉地上。同时,椅子腿也被压断,鳌拜顺势倒在了地上。这两位假太监貌似是去搀扶鳌拜,其实是上去摁住鳌拜!

同时,康熙和索额图等人,高呼其他布库少年上前“扶鳌拜”。鳌拜就此被擒住!鳌拜就是在不经意之间,被一群小孩擒住了。

鳌拜这次,算是马失前蹄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康熙擒鳌拜为什么用一群少年而不用大内高手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内高手都是鳌拜的部下,他们听鳌拜的话而不听皇帝的命令。不要认为皇帝的权威不可侵犯,如果皇帝没有掌权,也没有兵权,那么皇帝只是一个傀儡而已,而傀儡皇帝的命令出不了尚书房。康熙就是明白他的处境,所以才选择一批身强力壮的少年来训练,这些少年就相当于康熙的亲兵卫队。如果康熙皇帝命令大内高手来擒鳌拜,这些大内高手只会说“请皇上三思”,却不会行动;而鳌拜很可能会利用他的权势废除康熙,另立一个皇帝。

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他的武功之高,实战经验之丰富,数十名精锐八旗兵也打他不赢;晚年鳌拜操握权柄、结党营私,肆意诛杀顾命大臣,是大清帝国的实际掌舵人。不过鳌拜本人并没有谋反的想法与行动,他只是想当忠心不二的权臣;康熙天纵英才,少年老成,他想亲政,所以想搬开鳌拜这座大山。皇宫内外皆受鳌拜控制,为了夺权,康熙不得不以玩耍为由招募了大批身强体壮的少年来摔跤,并控制他们为自己效力。其实以鳌拜的武功,这些少年就算是以死相抗,也未必能擒住他,只不过他看出了皇帝的心意,于是顺水推舟,束手就擒了。康熙晚年也说过鳌拜并没有谋反之心,只是康熙为了亲政,不得不对鳌拜下手。

鳌拜是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他对皇太极、顺治、康熙算是忠心耿耿,只是晚年太过骄横跋扈,挡了康熙的路,所以才会被清理。鳌拜在皮岛之战中最先冲入明军大阵赤身肉搏,因此八旗兵击溃了明军,战后皇太极赐鳌拜“巴图鲁”(勇士)称号。松锦会战中,鳌拜果断决定乘胜追击明军,五战五胜,战后鳌拜晋升为护军统领,进入后金高级将领行列。皇太极去世后,顺治当了皇帝,由多尔衮摄政;多尔衮摄政之后,党同伐异,擅权自重,对忠心于顺治皇帝的鳌拜多次迫害;顺治亲政后,鳌拜成为重要的大臣,顺治死后则成为四大顾命之臣。

鳌拜被擒后,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斩立决的处罚。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最终康熙念在鳌拜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赦免了他的死罪,改为软禁府中,终身不得参政。我们不得不承认康熙皇帝确实帝王之术高明,他擒禁鳌拜不仅搬开了他亲政的巨石,更是杀鸡儆猴,让各实权大臣不得不忠心于他,按他意思办事。忠心的权臣鳌拜成了康熙圣明的垫脚石,人们在谈到康熙英明圣武时,总是不可避免的会谈起康熙擒拿鳌拜的机智与勇敢!


大秦铁鹰剑士


鳌拜,因为屡建战功而被封功晋爵,曾经被皇帝封赏:“满洲第一勇士”。

鳌拜武功卓著、身经百战,除了身强力壮、骑射绝伦之外,据说鳌拜还有护体神功:“铁布衫”。鳌拜与人战斗之时,气力在全身运转,上身柔软似棉、却能够经得起钢铁攻击。

勇猛超人的鳌拜碰上了千年一遇的大清皇帝康熙,该会有什么样的雷闪电鸣、天崩地裂的较量?康熙为什么不动用大内高手?

两次过招,小小年纪的康熙皇帝已经明白:大内高手中没人可用,也不敢动用!

顺治皇帝亲自处理朝政之后,听说鳌拜曾经对天发誓:衷心保主、同生共死、相依为命。顺治便对鳌拜格外恭敬尊重。

顺治皇帝把鳌拜看作最亲信的大臣。朝廷中各种大事,顺治都让鳌拜参与决策。顺治甚至让鳌拜教授武进士骑马、射箭。

1661年,顺治发布遗诏,特地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人为辅政大臣,要求他们同心同德辅助小皇帝玄烨(也就是康熙皇帝)。

随着形势发展,鳌拜实力越来越强大。鳌拜几乎可以控制天下大局,甚至在朝廷之上也胆敢肆意妄为、无所顾忌,根本不把小小年纪的康熙皇帝放在眼中。

即使康熙皇帝反对的事情,鳌拜也可以假传皇帝的诏书。

1665年,鳌拜要占有其他人管辖之下的一方土地,遭到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反对。他们上疏皇帝,认为此事万万不可。

这三个人当时都是位高权重的大臣:苏纳海是大学士、户部尚书;朱昌祚是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王登联是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巡抚。

就是这样三位大臣,在鳌拜眼里也是三只小鸡。鳌拜知道他们上疏后,又恼又羞、大发脾气。鳌拜命人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个人秘密逮捕关进监狱,又命人给他们论议定罪。

康熙皇帝看过三位大臣的上疏之后,特地召集四位辅政大臣,询问怎么办。

鳌拜主张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个人施以最重的刑罚处置。康熙皇帝不允许他的请求。

可是,鳌拜对康熙皇帝的态度置若罔闻,他假传皇帝诏书,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位大臣杀死并且放在街头示众。

为了独揽朝中大权,鳌拜穷尽手腕,清除康熙皇帝身边的忠臣。

1666年,势力孤单、力量单薄的苏克萨哈,担心自己受到鳌拜暗害,就诚恳请求让自己去驻守顺治皇帝的孝陵。

利用这个时机,鳌拜罗列苏克萨哈24项重大罪状,并且打算把苏克萨哈及其长子磔死(肢解致死),其余子孙全部处死,没收他家全部财产。

康熙皇帝看出来这是鳌拜清除异己,也就不批准鳌拜的上奏。鳌拜接下来的举动让康熙皇帝无法容忍、但也无可奈何。

鳌拜看见康熙皇帝不批准自己的奏折,顿时火冒三丈。鳌拜捋起衣袖,冲到康熙面前,手指康熙脸面,连抽带骂,恨不得狠扇皇帝两个耳光,喷溅而出的吐沫星子飞落皇帝一脸。

连续几天,鳌拜在朝廷大堂之上,都是强烈粗暴要求康熙皇帝批准奏折。康熙皇帝虽然没敢反抗、只能屈辱忍受,但是到底没有批准奏折。

看见康熙始终不批奏折,鳌拜再次假托皇帝圣旨,按照自己的意愿,磔死了苏克萨哈及其长子、处死了苏克萨哈其余子孙、并且没收其全部家产。

通过以上事件,康熙皇帝发现:鳌拜权力已经登峰造极、权倾朝野了,如果任其放纵,自己的皇位一定保不住了。当鳌拜对自己大发雷霆之时,所谓的专门保护皇帝的大内高手们,没有一个出手相救,甚至连拉架劝阻的都一个没有。

康熙皇帝明白:不管是大内高手们不愿意相帮、还是不敢相帮,总之,大内高手中是没有人可以用来斩除鳌拜了;即使有少数人可以利用,康熙皇帝也不敢任用啊。说不定,斩除鳌拜不成,还会早早把信息报告给鳌拜了。

千古一帝绝非等闲常人,痛苦之后还是必须思考对策的。康熙皇帝决定用自己特有的谋略来战胜不可一世的权臣鳌拜。

康熙皇帝考虑到:要想斩除鳌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能让鳌拜知道,否则鳌拜必然会先下手制服自己;二是要培养一支自己的亲信队伍,,一支愿意为皇帝卖命的队伍;三是要拥有一支能够打败鳌拜的队伍。

血液里流淌着崇尚武力的康熙皇帝,根据自己12、13岁的年龄特点,精心挑选了一批身体强壮有力、年轻朝气蓬勃的亲信,以陪伴皇上练习摔跤为名,将他们召进皇宫。

就这样,康熙皇帝不露声色地组织了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康熙皇帝从中选出精明能干的人作为首领,带领这一批少年勤奋练习、刻苦磨炼。

每逢鳌拜到宫中来观看,这批少年就在一起追逐打闹、嬉戏玩耍。鳌拜所看到的就是一帮沉迷游戏的贵族子弟,所以,根本没有想到康熙皇帝会有多深远的谋略。

在训练队伍的同时,康熙皇帝想到,朝廷内外已经布满了鳌拜的党羽和爪牙。要想铲除鳌拜,还必须将鳌拜的亲信分散开来。

康熙皇帝小小年纪,也确实很有智慧,他以提拔升官的方式,把鳌拜的亲信党羽分开派往外地当官,让他们远离京城。然后逐渐把自己的忠臣安排进卫戍京师队伍中。

看着自己培养的这批少年越来越强壮、越来越有战斗力了,康熙皇帝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洗礼、训戒。康熙皇帝郑重其事地问他们:你们都是我最亲近的侍卫。你们惧怕我,还是惧怕鳌拜?

少年们异口同声回答:怕皇上!不怕鳌拜!

康熙皇帝认为利用这一群少年生擒鳌拜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一方面,这群孩子都出生于亲贵家庭,从内心里拥护、并且忠于皇上;另一方面,这群满清后裔,从骨子里就崇尚武力、从来不惧怕战斗,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战斗的胜利。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这群少年非常希望通过建立功勋,来使得自己功成名就、大富大贵、光宗耀祖。这正是他们发自内心深处、并且拼命擒拿鳌拜的精神动力。

1669年6月,康熙皇帝召见鳌拜,到南书房来商议大事。鳌拜进来后,康熙皇帝命令一位少年端一把椅子让他坐。这把椅子腿已经折断、安在上面不起作用,只是糊弄鳌拜。那位少年就站在后面,扶着椅子不让它倒下。

鳌拜坐定后,康熙皇帝命令赏赐御茶香茗。首先把装有茶水的碗放在水中烧煮,茶碗已经很热,一个少年带着白纱手套,快速把茶碗端给鳌拜。

鳌拜端碗在手,手被烫得厉害,坚持不住,“砰”的一声,茶碗坠落地上摔碎了。

扶着椅背的少年顺势一拉,鳌拜仰面倒在地上。

康熙皇帝大喊一声:鳌拜大不敬!

训练有素的那一批少年健将一齐都上,虽然鳌拜极力反抗,但最后还是硬生生被这批少年擒住、并被捆绑得结结实实。

康熙皇帝念及鳌拜多次建立战功,也没有篡位杀君的直接证据,就免除了鳌拜死刑,而把他关闭监禁了。

康熙皇帝生擒权臣鳌拜、而没有流血,在中外历史上,都可以算得上非常成功的政变,应该是中国的“光荣革命”。

康熙皇帝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隐忍不发、韬光养晦,可以说这是真正的大智慧。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岳飞的飞


鳌拜是顺治帝钦定的辅政大臣之一,身兼太子太傅、领侍卫内大臣,也就是说大内侍卫(高手)也由他掌管。御前侍卫倭赫等人对康熙忠心耿耿,鳌拜为了剪除小皇帝羽翼,以“擅骑御马,私取御用弓矢”的罪名将他们全部杀掉,由此可见鳌拜对大内侍卫的掌控力度。


那么康熙为什么会用一群半大孩子来擒拿鳌拜呢?

麻痹对手

康熙深知鳌拜羽翼已丰,整个皇宫大内到处都是他的耳目。除了贴身伺候的苏麻喇姑和魏东亭外,康熙身边几无值得信任之人。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年事已高,遏必隆胆小怕事,苏克萨哈资历尚浅、人微言轻,以致于鳌拜凭借赫赫战功、三朝元老的身份把持朝政,独揽军政大权。

年幼的康熙只能处处示弱,虚与委蛇,装出一副贪耍好玩的孩童天性,以练拳脚为名,招揽了一批少年,整日同他们泡在一起。鳌拜眼见小皇帝不务正业,成天与玩伴们嬉笑打骂,心里乐开了花。于是放松了警惕,放心大胆的在朝堂之上胡作非为。

积蓄实力

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不仅武功高强,护卫如云,而且独揽大权,军权在握。如若不能一次拿下,让他跑脱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康熙网罗的这批少年并非寻常子弟,他们是御前侍卫魏东亭的结义兄弟,是魏东亭在喀喇沁时结识的一伙关东马贼,一伙真正的亡命之徒。

鳌拜圈地乱国,弄得民不聊生,当地人被迫逃亡,穆子煦、郝老四、犟驴子等人跑到京城混口饭吃,偶然间遇到已被调入大内担任御前侍卫的魏东亭。

正值康熙用人之际,魏东亭便举荐这些结义兄弟们,替皇上效犬马之劳。这些人本就是亡命之徒,早将生死置之度外,见皇帝信任和抬举他们兄弟,个个誓死效忠。康熙延请名师对他们悉心教导,日夜操练,时光流逝,光阴荏苒,武功日见精进,相互配合默契。

突然袭击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康熙对擒拿鳌拜一事已经稳操胜券。不仅收服了统领京城防务的九门提督吴六一,而且谋划好了擒拿鳌拜的每个细节。


为以防万一,康熙还请祖母孝庄太后暂时移驾盛京(今沈阳),但孝庄太后不愿离开。康熙把穆子煦等人提升为御前侍卫,并歃血盟誓,共除国贼。随后,康熙独召鳌拜入宫,一向自负的鳌拜虽有疑惑,却并不害怕,独自入宫,被早已埋伏在殿内的御前侍卫一举擒获,交部议处。

部议鳌拜身犯30大罪,应处以极刑。康熙念其老迈,平生颇具战功,遂从轻发落,判处终身囚禁。一代权臣,就此落幕!


历史茶坊




鳌拜并不想造反,他的偶像是多尔衮,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像多尔衮一样擅权专政。虽然鳌拜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有多尔衮展开斗争,成为顺治皇帝的宠臣。但晚年的鳌拜却变成了自己年轻时讨厌的样子,步了多尔衮的后尘。

1667年,也就是康熙6年。这一年四大辅政大臣的首席大臣索尼病死,他在去世前曾上书,遵循前朝先例,由14岁的康熙亲政。随后索尼就死了,苏克萨哈身先垂范,辞去辅政大臣的职务,希望其他两个人也辞职,以方便让康熙皇帝亲政。



然而遏必隆并不想丧失手中的权力,鳌拜更是想独霸朝政。于是鳌拜就找了借口,杀害了苏克哈萨。不仅康熙没有能够亲政,鳌拜更是趁机掌握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

这次的鳌拜权倾朝野,党羽遍布朝廷内外。康熙和鳌拜就围绕着大清帝国的最高权力展开了一场斗争,鳌拜并没有打算篡权夺位,从根本上来说,他根本就没有把康熙放在眼里,这才导致了他最终的悲剧。



康熙为什么用一批小孩来对付鳌拜,而不用大内侍卫呢?这里边是颇有深意的,高手出招,要么不动,要么致命,康熙就是这样的高人,鳌拜就是他的对手。

开国功臣费扬古的儿子倭赫是康熙的御前侍卫,因为看不惯鳌拜的胡作非为,被鳌拜找了个借口满门抄斩。顺势鳌拜担任上了领侍卫大臣,也就是说康熙身边的大内侍卫都由鳌拜来统领和任命。


这时候的康熙非常有危机感,鳌拜已经成为他亲政的拦路石。要除掉鳌拜,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朝廷内部笼统文武官员,另一方面要重建一支除掉鳌拜的秘密部队。

既然身边的大内侍卫都信不过了,那么康熙就命令从信得过的满族大臣中招了一批身强力壮的青少年进宫,以陪皇帝练武的名义单独操练,实际上这才是有康熙皇帝真正统领的御林军。



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康熙皇帝开始做最后的布局,他晋封鳌拜为一等功,以麻痹他对自己的警惕性。另一方面秘密的命令自己的亲信大臣掌握了京城防务,稳定了京城局势。

当鳌拜要进宫面见康熙之前,康熙就做好了一切准备,为鳌拜备上了三条腿的凳子,和一杯滚烫的热茶。最终担任现场总指挥的就是索额图,在鳌拜进入皇宫前,以不能带武器为理由收缴了他的刀。

骄傲的鳌拜认为宫内的侍卫都是自己的人,根本没有引起警惕。当他坐在三条腿的凳子上,假扮成太监的康熙皇帝的亲信侍卫故意把热茶捧到鳌拜的手上。鳌拜只能用双手来接,这是背后的两个少年侍卫顺势把鳌拜按倒在地。埋伏在周围的年轻侍卫一拥而上,就把鳌拜抓了起来。

整个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并不像电视剧中描写的那样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康熙皇帝为此做了精心的准备,随后他命令自己的亲信接管了朝廷的大权,有康亲王来亲自审讯鳌拜。



前边已经讲过了,鳌拜并没有造反的打算,实际上康熙也没有杀鳌拜的心。两个人之间只是满清政府内部高层的一场斗争,赤裸裸的权力斗争。这里面并没有谁对谁错,只有谁成功谁失败。

为了打压鳌拜一党,最终的审讯结果给鳌拜定了30条罪名,判处鳌拜斩立决。但鉴于鳌拜的党羽权倾朝野,并不能马上铲除干净。为了政局稳定,康熙皇帝又宣布:鳌拜年轻的时候战功累累,免于处死,把他圈禁了起来。

从本质上来说,顺治年间就有意加强皇权专治,这与满清贵族的八王议政有很大冲突,最后只能作罢。康熙除掉鳌拜,才从根本上把皇权专制制度可以建立了起来,杜绝了满清大臣干预朝政的可能性。

正是因为鳌拜没有造反的野心,晚年的康熙为鳌拜平反了。到了雍正执政的时候,更是让鳌拜的后人恢复了鳌拜的爵位,并且可以世袭。这更证明了鳌拜和康熙之间只是赤裸裸的政治斗争,所有的罪名大部分都是强加给他的,只是为了从政治上搞臭鳌拜。


新知传习阁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亲政后的他本想大展鸿图,有一番作为,可鳌拜迟迟不肯将权柄交还于他。

鳌拜和索尼、苏克萨洽、遏必隆四位是顺治帝临死前指定的辅政大臣,鳌拜自恃资格老、军功高,常常以势夺人,逐渐走上了专权的道路。


康熙亲政后索尼己病故,此时苏克萨洽是辅臣之首,他看不惯鳘拜的擅权行为,又无力对付他,于是便上疏请求解除自己的辅臣之职,这个举动意味着鳌拜和遏必隆也必须卸任,这一下触及了鳌拜的要害,于是鳌拜给他罗织了24款罪名,向康熙提出凌迟、族诛之刑,康熙想保护苏克萨哈不肯下诏,可鳌拜“攘臂上前,强奏累日”,皇帝在权臣面前也无能为力,最终苏克萨洽被处以绞刑,并诛其族,苏克萨洽的被杀,使康熙认识到,鳌拜不除,自己就不是真正的皇帝,鳌拜不除,自己的报负就无法实现,鳌拜对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要除鳌拜,谈何容易,他出身将门,精通骑射,身体雄壮,力大无比,三五高手都无法近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再说他把持着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还兼领侍卫内大臣,党羽遍布朝廷内外,于是康熙向自己的奶奶孝庄太后吐露了心声,孝庄怜爱地对康熙说“你说的情况,我又何尝不知,但要除掉鳌拜,还需长远谋划,现在必须格外之小心,不可露出一丝对他的厌恶之情,以免引起他的警觉”,康熙急问“那到底怎么办呢?”,孝庄继续说“此事我己考虑日久,朝中有一人可用,那就是索尼的儿子索额图,索尼临终秘密对我说,如若朝中有变故,索额图是不二人选,现今到了启用他的时候了”,于是,索额图被宣诏进宫,孝庄太后向他亮明了底牌,索额图向皇帝表了忠心,三人做认真仔细的分析,一致认为:


一、鳌拜把持朝政日久,党羽众多,甚至延伸到大内侍卫内部,谁可信任?谁不可信任?一时无法鉴别,所以此事一定要保密,不可向任何人吐露,以免走漏风声。

二、鳌拜虽然党羽众多,但真心拥戴者没几个,他是靠以势压人,别人是慑于他的淫威才依附于他,只要抓了他,必然树倒猢狲散。

三、由于鳌拜武力高强,臂力过人,为了确保行动万无一失,必须组织十多个孔武有力,忠诚可靠的人参与方可,大内侍卫是绝对不能用的,本身鳌拜就是他们的头,难免走漏风声的,也容易引起怀疑,所以必须从宫外招聘才行,但要从宫外招收,就得征得鳌拜的同意,也没有信服的理由。

这怎么办?还是康熙想出了个好主意,不找那些成年男子,就专找些跟我差不多大的男孩。这能行吗?孝庄和索额图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康熙的理由是,1、我本身喜欢玩摔跤游戏,就以招玩伴的理由陆续招进宫来,这样是不会引起怀疑。2、摔跤也是一种训练,只要加以指导,也会成为一支可用的队伍。3、小孩子也是会长大,假以时日,一定会助我擒拿鳌拜。看着康熙信心满满的样子,最终三人定下了这个方案。

康熙八年,16岁的康熙和小伙伴经过二年的摔跤“游戏”的训练,己经初具实力,于是决定实施擒鳌拜计划了,他事先召集小伙伴们进行了动员,小伙伴都表示只听皇帝一人,当鳌拜一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搂腰的搂腰,抱腿的抱腿,没几下就把鳌拜掀翻在地,于是将他捆了个严实,晕乎乎的鳘拜到此时还以为是跟他开玩笑呢!

谢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