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老腔那一聲喊

華陰老腔,一個僅保留在陝西華陰境內的小劇種,傳唱歷史悠久,唱腔高亢豪邁,被譽為“黃土高坡上的搖滾”。

然而,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曾一度處於繼承乏人、瀕臨消亡的境地。

所幸,近幾年,老腔以一種包容的姿態,打破固有的家族式傳承模式,以一種合作共贏的姿態大膽創新發展,與新的音樂形式相攜手,走出華陰,走出國門,走向國際,為我們走出了一條非遺傳承的新路。

這,或許會為我們非遺創新傳承難題的破解,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借鑑。

將令一聲震山川,人披衣甲馬上鞍

大小兒郎齊吶喊,催動人馬到陣前

頭戴束髮冠,身穿玉連環

胸前獅子扣,腰中挎龍泉

彎弓似月牙,狼牙囊中穿

催開青鬃馬,豪傑敢當先

……


《將令一聲震山川》


真正近距離接觸華陰老腔,是在2011年某文化節的開幕式上。或許是因為首次觀看這種形式的表演,當時整個身心完全處於一種震撼的狀態。雖然沒有完全記住唱詞,但是卻能從中感受到那種黃土地的厚重和歷史的滄桑,一種“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英雄豪情撲面而來,觀後久久不能忘懷。

演出結束後,專門在網上搜集了一下華陰老腔的相關文字、視頻資料,才知道當時演唱的就是那段有名的《將令一聲震山川》。

隨後的日子裡,一直對老腔這種演唱形式念念不忘。

再次看到華陰老腔的表演,是在2012國產大片《白鹿原》上。段奕宏飾演的黑娃在收麥吃飯歇息之際,和眾麥客再次吼起了這段《將令一聲震山川》。那粗獷的唱腔,那豪放的動作,把秦人豪邁奔放的性格展現得一覽無餘。有人這樣評價:“曲風刺激程度堪比現代金屬搖滾音樂”。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這一僅保留在陝西華陰境內的劇種,雖然早在2006年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也曾一度處於繼承乏人、瀕臨消亡的境地。

一顆明珠臥滄海,浮雲遮蓋棟樑才

靈芝草倒被蒿蓬蓋,聚寶盆千年土內埋

懷中抱定山河柱,走盡天下無處栽

清早打糧倉未開,赤手空拳轉回來

是古人都有興和敗,難道我秦瓊運不來

……

《一顆明珠臥滄海》


老腔,這一孕育於陝西華陰三河口地區的傳統劇種,歷史悠久,劇目浩繁,現存的有二百多個,以西周、列國、三國、唐宋時期的歷史劇為主,其中又以三國故事為最,如《長坂坡》、《出五關》、《取西川》、《收姜維》、《定軍山》、《戰馬超》等。


最愛老腔那一聲喊

©氣吞山河的表演 | 圖源陝西黨建網


傳統的老腔是和皮影相結合的,只要6個人就可演唱。一齣戲由一人主唱,生末淨旦醜全擔,其他5人幫腔。主唱懷抱月琴,邊彈邊唱,還要打板打鑼和敲鼓,另一人表演皮影,其他人分別負責板胡、大號、手鑼、勾鑼、鉸子、梆子、鈴鈴和木塊擊板等。表演時,以木擊凳,節奏鏗鏘有力,演員們一人唱滿臺吼,常表現古代征戰的豪壯與慘烈。

明清時期,老腔曾經輝煌一時,華陰境內有班社十多個,活躍在周邊的陝西、山西、河南一帶。

然而,由於“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傳統家族規矩,華陰老腔雖然代代相傳,但已經處於一種頻臨消亡的狀態。

據報道介紹,目前堅持在華陰境內活動的老腔班社有四五個。華陰老腔正宗傳人張全生的兒子張新民,保存著老腔自乾隆年間傳下來的百十個戲本,但是子輩並不熱衷於老腔,後繼乏人的狀況讓老腔藝人們十分憂慮。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關注,那就是:活躍於各個舞臺的老腔藝人,平均年齡已經70多歲,誰來繼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


八百里秦川,千萬裡江山

鄉情唱不盡,故事說不完

扯開了嗓子

華陰老腔要一聲喊

喊得那巨靈劈華山

喊得那老龍出秦川

喊得那黃河拐了彎

……

《華陰老腔一聲喊》


已故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曾有一個遺憾。一位作家朋友曾對他說:

你的小說《白鹿原》是寫關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筆老腔的畫面就好了。陳忠實先生說:“我卻想到,不單是一筆或幾筆畫面,而是在整個敘述的文字裡如果有老腔的氣韻瀰漫……”


最愛老腔那一聲喊

©老腔的韻味 | 圖源網絡


直到2006年,小說《白鹿原》改編成話劇,導演林兆華在開幕和落幕都加入了老腔的演唱,忠實先生的遺憾才得以釋然。

從那時起,老腔就已經藉助話劇《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舞臺。

其實,細數老腔由傳統保守到開放包容的發展歷程,每一步都有一個深深的腳印。

我們單以著名老腔藝人“白毛”王振中先生為例。1977年,華陰恢復民間文藝活動后王振中就成立了第一個皮影班社;1982年,他演出的《木陽城》在國家音樂會上被錄製成電視藝術片;1989年,他應邀參加了中國音樂學會第二屆年會;1993年,由張藝謀執導、葛優主演的電影《活著》開拍,聘請他作配音和戲曲指導,併成為劇中老腔的演唱者,隨著這部影片在國際電影節的獲獎,慷慨激昂的老腔曲調也因而走向世界……

近年來,華陰老腔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無論是電視還是網絡,我們都能看到老腔藝人的身影。

2015年,在東方衛視音樂節目《中國之星》,譚維維與老腔藝人合作演唱了《給你一點顏色》,譚維維獲得當期冠軍,這種老腔與流行搖滾相結合的形式,呈現了古樸和現代的完美融合,華陰老腔也因此被中國錄音學會授予“最火搖滾”稱號。之後的2016年春晚舞臺,老腔藝人們與譚維維再次合作《華陰老腔一聲喊》,讓華陰老腔通過春晚這個大舞臺,被大家所熟知。


此後,老腔徹底火了,不僅在《星光大道》、《叮咯嚨咚嗆》、《快樂大本營》、《喜劇總動員》等節目中頻頻亮相,還被選為2016年北京高考作文的素材。

華陰老腔以一種慷慨激昂的姿態走向世界的過程,其實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艱難突圍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表面看到的是一個個光環和榮譽,其實從它的背後我們能讀出來的是以王振中、張喜民、張新民等老腔藝術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老腔的大膽創新和一腔赤誠。2008年,王振中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代表性傳承人”稱號,享受國家津貼。2016年12月,以“白毛”王振中為原型的傳統藝術片《老腔》國內上映,該片講述了“白毛”傳承老腔藝術的傳奇一生。


最愛老腔那一聲喊

©薪火相傳 | 圖源網絡


誠然,保護和傳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令人欣喜的是:我們看到,與現代流行元素的結合,讓老腔這一原本保守的民間藝術形式走向了時代前臺;我們看到,老一輩傳統藝術家正在為這一藝術形式的傳承,不遺餘力地默默堅守和付出;我們看到,文化部門採取高校和地方聯合保護、傳承的方法,其效果真正逐漸顯現,一些教育實習基地的作用正在逐漸凸顯;我們看到,一群年輕人也正在加入到藝術傳承的隊伍中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