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鎳都金川:中國工業的“硬骨頭”

汽車從海拔1700多米的龍首礦西一採區洞口進去,進入海拔1440米的工作面。一路上,甘肅省金昌市龍首礦主任高級工程師王永定多次提到一個新概念——“六邊形礦道”。

“傳統的礦山都是方形、斜面的礦道,唯有在龍首礦,經過幾代礦工和技術人員的努力,發明了這種六邊形礦道,宛如大大小小疊加在一起的巨大蜂巢,穩定、堅固。”王永定說。

“六邊形蜂巢”,是蜜蜂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的“偉大發明”;而這裡的“六邊形礦道”,則是聰明勤勞的“金川人”在實踐中總結和創造的現代工業傑作之一。

龍首礦地處金昌市區東南5公里的龍首山下,是金川集團公司最早籌建、最早開發的礦山。

60年來,“金川人”從這裡出發,跨越萬水千山,足跡遍佈全球,走出了一條科技創新、跨國經營、綠色和諧、共享共贏之路……

鋼鐵“硬”,祖國強

鎳,是一種銀白色的金屬元素,重要戰略物資,被稱為“工業維生素”。

現代工業離不開鎳——缺鎳的鋼鐵,做不成合金鋼,航空航天、國防工業和日用家電等關鍵部件,就會易腐蝕,挺不起“腰桿”。

從天宮升空,到蛟龍下海,高鐵、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一個個大國重器,如果缺少鎳,都將無從談起。

走進金川,從企業領導到一線職工都會不約而同地講起一個“故事”——

上世紀中葉,成立初期的新中國,被國際社會視為“貧鎳國”。受西方封鎖,國家在最困難的時候,需要“勒緊褲腰帶”送出73噸小麥、加上15噸優質對蝦,換回1噸進口鎳。

在金川,這個缺鎳少鈷的簡單“故事”,天天講、人人說,講了60年。其中所浸透的是金川人立志資源報國、產業報國的“初心”。

時間回溯到1958年,一塊核桃大小、在龍首山下發現的“孔雀石”,點燃了共和國鎳鈷工業的希望;1964年8月,成功實施露天礦大爆破,9月產出第一批電解鎳22.43噸,1965年4月,鉑族金屬試生產成功……

從此,共和國鎳鈷工業的崛起便與金川緊緊聯繫在一起。

正是在那個時代,老一輩創業者以大無畏勇氣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奠定了中國鎳鈷生產技術、工藝和裝備基礎,改變了中國鎳、鈷及鉑族貴金屬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助力中國鋼鐵“硬”起來。

從1978年開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澎湃浪潮,金川人用20餘年的時間,攻克了鎳銅金屬選冶回收率低、伴生金屬綜合回收和環境保護等諸多技術難題,在資源綜合利用取得豐碩成果,採礦和鎳冶煉工藝技術、裝備水平步入了世界先進行列,保障了國內90%鎳和鉑族金屬供應。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曾見證中國工業“站起來”的金川,奮力書寫助力中國工業“富起來”“強起來”的新篇章。

今天的金川,正向著有色金屬及新材料年產量過200萬噸、化工產品500萬噸、年營業收入達到2500億元的目標,穩步邁進。

佈局深耕“一帶一路”建設

近年來,地處甘肅河西走廊中段的金川,延伸手臂,縱身一躍,通過“一帶一路”合作新平臺,開闢了發展新天地。金川積極佈局“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力推進全球資源的市場配置和綜合利用。

從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獲取資源,到金川集團主導開發經營國外礦產資源,以本部採選冶和精深加工基地、蘭州金川科技園有色金屬新材料研發和生產基地、廣西防城港外部原料加工基地、南部非洲及東南亞等資源保障基地為支撐點,已基本形成資源全球配置、資產和業務全球分佈的跨國經營格局。

目前,以“金駝”“JNMC”為商標的金川15大類110多個品種的產品,遠銷美、英、日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廣泛用於機械製造、電力通訊、建築裝飾、日用家電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

“通過與金川的合作,我們也在分享著中國發展的紅利。”印尼的紅土礦冶煉項目外方的合作伙伴正在通過金川認識中國。預計明年,共同投資建設的這處紅土礦溼法冶煉項目,將在當地形成年產鎳5萬噸、鈷5000噸的生產能力。

奮鬥不止步,創新“加速度”

“我們20年在這裡幹成了一件事!不做則已,做便要世界領先!”走進金川集團羰化冶金廠,廠長肖冬明手指間捏著一顆小小的羰基鎳丸,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近年來,隨著材料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性能奇特的羰基鎳(鐵)產品原料,成為隱形技術、5D打印、化工能源和國防軍工等領域的熱門材料。

2018年12月,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首條年產1萬噸羰基鎳生產線在金川投料試生產,標誌著金川集團進入了世界羰化冶金生產的先進行列,成為全球第一家同時擁有羰基鎳、羰基鐵兩條生產線的企業,羰基鎳、羰基鐵的產能雙雙位列世界第二。

事實上,這條年產萬噸的羰基鎳生產線,只是金川頑強拼搏、自主創新的生產技術成果之一。

金川的發展史,是一部科技進步史。繼“金川科技聯合攻關與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後,連續多次問鼎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

2013年以來,金川設立了每年1000萬元的職工技術創新專項基金,每屆投入100萬元用於表彰獎勵職工經濟技術創新成果,不斷優化職工技術創新管理體系,為3.5萬名一線工人創新鋪設寬闊“跑道”,並以崗位、班組、車間、分廠為陣地組建創客團隊,讓“人人參與創新、時時都在創新、處處體現創新”蔚然成風。

百里鎳都,千米井下,電解槽邊,新三廠區,一線職工針對生產難題“揭榜攻關”。如今,金川集團每一臺電解槽上出來的鎳板,都濃縮著上百項來自一線職工的技術創新成果。

作業班長蘆紅軍完成的革新項目,使電鎳品級率提高2%;一線職工針對鎳閃速熔煉爐鼠籠轉子的一項創新改造,每年創造經濟效益317萬元;金川貴金屬冶煉分廠高級技師潘從明先後完成技術創新等項目140餘項,其中有78項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等獎項……

□採訪手記

“滴水掘金”裡的奮鬥精神

本報記者 康勁

上次在金川集團公司採訪立足崗位搞創新的職工潘從明是在4年前。當時,潘從明讓記者目睹了這樣一段工業傳奇——從一滴滴渾濁的液體中,潘從明和班組的100多名夥伴,提煉出純度達99.99%的鉑、鈀、金、銠、銥、鋨、釕等7種貴金屬,產量佔國內總產能的50%。

採訪時,記者的鞋邊在車間裡粘了幾滴渾濁的液體,在離開金川貴金屬冶煉分廠前,潘從明過來用一塊白色的紙巾將鞋底反反覆覆“吸”了幾遍,他說,這是他們的職業習慣,因為滴落的液體裡也含有能回收的貴金屬。

就在那一刻,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個詞——“滴水掘金”。

從一滴渾濁的液體中提煉幾微克的貴金屬,從百噸的礦石中提煉零點幾噸的鎳元素,金川人就是用這種精神,為日益崛起的中國工業提供“維生素”。

一滴液、一克鎳或許微不足道,但是正因為其中浸潤著“滴水掘金”的奮鬥精神,中國工業就有了挺起腰桿的“硬骨頭”。

“滴水掘金”是一種“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更是新時代奮鬥者的價值座標。

轉自:工人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