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八大姓的先祖和姓氏、日本人名字的由來,吳國越國原來同根!

上古八大姓

春秋時期的越國和吳國就在現如今的江浙滬包郵地區,彼時兩個土鱉蠻荒的國家雖然毗鄰相近,但關係卻格外緊張,經常發生互毆械鬥。越國國君是治水英雄大禹的直系後裔,姒(sì)姓。烽火戲諸侯中的褒姒也姓姒。現今,姒姓主要集中在紹興禹陵村守護禹王陵。

吳國則由軒轅黃帝的直系後人建立,國君為姬姓。據傳說,周朝奠基人周太王十分賞識疼愛第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且一心想把王位隔輩傳給他。周太王的長子太伯知道了父親的心思後,便和二弟仲雍不辭而別一起出走到了當時還很荒涼的江南梅里自創基業。後來,姬昌的兒子武王姬發伐紂滅商,周王室便將梅里一帶封給了仲雍的後代周章從而建立了吳國(太伯無後人)。

上古八大姓的先祖和姓氏、日本人名字的由來,吳國越國原來同根!

說起姒、姬這兩個姓,均是上古八大姓。上古八大姓分別是:姬、姜、姒、嬴、妘(yún)、媯(guī)、姚、姞(jí);另一說:姬、姜、姒、嬴、妘、媯、姚、妊(rèn)。

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直系後裔,妘姓為顓頊(zhuān xū)帝的孫子祝融氏的直系後裔;嬴姓為中國司法界鼻祖,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皋陶(gāo yáo)的直系後裔;媯、姚的始祖同源,為華夏至聖虞舜;姞姓始祖為黃帝軒轅氏;妊姓始祖為三皇之一的伏羲氏。

由於姓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當時的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親的地位無比尊崇,所以上古八大姓都從“女”字。那為什麼要有姓呢?

原來,原始社會沒有倫理婚姻概念,男女之間隨心所欲,全憑感覺自由結合,只要確認過眼神,遇見動心的人就可以無所顧忌的天地一家春。這樣沒羞沒臊的過了很久很久以後,近親繁殖的畸形兒越來越多,人種質量斷崖式下跌。為了不讓種族毀在無拘無束的爛漫交配上,老祖宗們嘔心瀝血,鑽研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讓同一個媽生出來的孩子都打上同一個標籤-“姓”,以防止同姓近親嘿嘿嘿!

又由於那時沒文化,所以姓起的也很隨意,比如炎帝住在一條叫做姜的河水旁,姜便成了他的姓,黃帝家旁邊有條河叫做姬水,黃帝便姓了姬。寫到這裡,不才突然想到鄰國日本取名字的趣事。

上古八大姓的先祖和姓氏、日本人名字的由來,吳國越國原來同根!

在明治維新以前,普通日本人是沒有姓的,只有像大郎、二郎之類的名字。1875年後,明治天皇為了方便統治,頒佈了一道法令,要求日本人必須有姓,否則將按律治罪。那時沒文化的日本人為了逃避處罰,都急匆匆的為自己琢磨了個姓,結果家住在山下的就叫山下,養狗的就叫犬養,住在稻田邊,就叫田邊等等。

有了姓後,人種質量顯著提升,生產力也跟著進一步發展,漸漸的,父系氏族社會終於取代了母系氏族社會,由男性掌控天下的局面拉開了序幕。男人逆襲成功的結果就是,一個男人帶一群娃娃(娃娃都隨父親的姓),娃娃們長大後繼續生娃娃,家裡放不下咋辦,那就走出去繼續生,而離家出走的這些娃娃便組成了新的大家族部落。為了區分同姓之間的不同部落,“氏”便由此而生。也就是說,姓是一個家族的所有後代的共同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衍生出來的分支。最初的氏和姓一樣,也取得很隨意,但只有貴族才配有,普通人有個名就不錯了。再後來到了春秋戰國,傳統的周王室貴族沒落,宗法制度和等級制度遭到嚴重破壞,這種亂世景象被孔子吐槽為禮崩樂壞。雖然崩壞亂,但平民地位卻開始得到了提高,他們也漸漸效仿起上層貴族為自己取了姓,百姓一詞也由此而來,併成為了民眾的通稱。秦漢時期,姓與氏合一,遂稱為“姓氏”。

而據史料考證,黃帝軒轅氏共有25個兒子,其中和嫘(léi)祖所生的長子少昊一脈的直系後人便是吳國始封國君,周太王的長子姬太伯。而他們的第二子昌意娶了古蜀國創建者蜀山氏部族一個叫做昌僕的女人為妻,生下兒子高陽氏,這個高陽氏就是日後的“五帝”之一顓頊,顓頊6個兒子中,叫做鯀(gǔn)曾的又生下鯀祖,鯀祖生鯀父,鯀父生鯀,而鯀就是大禹的父親。後來,堯為表彰鯀治水有功,賜改姓為姒。

上古八大姓的先祖和姓氏、日本人名字的由來,吳國越國原來同根!

這樣看來,大禹其實是黃帝的分支後世孫之一,也就是說越國國君和吳國國君往上數幾輩都是實打實的近親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