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金融科技格局的革新者

互聯網為金融行業帶來了深刻變革,科技與金融的融合更是成為了行業的大勢所趨,一大批優秀的金融科技創業企業通過各種創新技術、商業模式和用戶體驗,改寫著金融行業的未來版圖。放眼全球,資本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入仍在不斷加大。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近日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球範圍內對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資交易共875宗,投資總額達到57.9億美元。

金融科技已經成為下一階段金融機構競爭的新戰場,圍繞著巨大的社會需求,許多金融科技公司把握住了市場機遇。2018年7月,睿智合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睿智科技”)宣佈獲得由華蓋資本領投,未名博雅投資和多家產業資本跟投,規模為1億元的投資。未來,睿智科技希望通過獨具特色的大數據洞察力系列產品、人工智能催收服務、一站式賦能雲服務和智能導流服務等創新金融科技,以顛覆性的商業模式,推動金融科技行業的新一輪進步。

近日,睿智科技董事長陳建接受本刊專訪,與記者分享了他對金融科技的認識以及創業的心路歷程。


陳建:金融科技格局的革新者

睿智科技董事長陳建


技術推動創新

《投資圈》:業界對你們產品的評價如何?

陳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客戶是最好的證明。其實所有的金融機構在跟我們簽約之前都會去做嚴格的技術驗證,我們自己說自己多好都沒有用,銀行要看驗證結果。

現在國內前15大銀行,我們簽約了12家。行業壁壘最高、對風控要求最為嚴格的銀行都一批批成為了我們的客戶,這是對我們產品最好的評價。

《投資圈》:你們服務於銀行和消費金融機構,主要解決什麼痛點?

陳建:我們主要協助金融機構解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如何把業務做起來,二是如何把業務做好。把業務做起來,就需要獲客,所以我們幫助金融機構做智能獲客導流,讓億萬消費者的金融需求與千百家金融機構的信貸供給精準對接,幫助金融機構高質量獲客,做大資產規模;把業務做好,就需要風控,所以我們幫助金融機構做貸前、貸中、貸後的全生命週期智能風控,幫助金融機構決定是否貸款、貸多少額度的款、定多高的利息率等。我們把這些總結為科技賦能,對於大銀行,我們提供的是獲客流量賦能和大數據洞察力賦能;對於中小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由於它們渠道、科技、風控、人才等方方面面可能都相對薄弱,我們提供一站式賦能,全面解決其獲客和風險管理的問題。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核心基礎是我們依託大數據洞察力全面、精準地打破了信息非對稱,輔之以尖端的科技系統和一流的專家團隊。

《投資圈》:你們與一般的互聯網公司、金融科技公司有什麼異同?

陳建:我們與其他互聯網公司既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又有很不一樣的地方。類似的地方就是我們都追求要做到海量流量和幾何級式增長,互聯網公司被資本市場熱捧就是因為有海量的流量,背後就是無限的想象空間。從這點來說我們是一樣的,我們所有的業務都是流量,按筆收費,都是以數億級乃至數十億級/年來計算。我們的增長速度也是典型的互聯網速度,突飛猛進,日新月異。

但我們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大多數的互聯網公司,尤其是創業階段的互聯網公司,很多可能做到了非常高的流量但沒有利潤,可能還需要燒很多錢去做流量、做格局,然後通過打開市場格局來找到盈利的商業模式;甚至有些公司融到D輪、E輪了也沒有利潤,要依靠流量去講故事。流量的概念和故事別的互聯網公司有,我們也有,因為我們也擁有海量的流量,但是我們的每個流量都不僅有現金流,還有利潤,我們的商業模式非常清晰,我們不需要燒大把的錢去買流量,這是我們與其他一些互聯網公司之間很大的區別。

我們跟一般的金融科技創業公司也有相似和區別之處。相似的地方是我們都服務於金融機構,也都搞科技研發;但是我們也有區別——典型的金融科技創業公司一般是先做門檻低的小客戶,有了客戶、案例和收入後,再開始拓展規模大一些的客戶,這通常屬於“農村包圍城市”的打法。但我們是反過來,我們是“城市領導鄉村”的戰略,一開始就從最難啃的硬骨頭下手,而且成功地啃下來了。排名前15的大銀行我們簽約了12家,餘下的3家也希望很大;前10名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有7家是我們客戶;前20名的區域性銀行中有10家是我們客戶。這些都是最難啃、最優質的客戶,客戶越大流量越大,我們的商業空間才會大,利潤才會多。所以我們這種模式是被投資人和資本市場高度看好的。

很多金融科技的創業公司都是服務於現金貸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這一年來受強監管的影響不小。隨著現金貸行業被監管整治,許多創業公司的業務可能腰斬,甚至逐步退出競爭舞臺。而我們是以最大、最主流的金融機構為首要客戶,它們居於國家高度重視、高度鼓勵、高度扶持甚至高度保護的領域。

《投資圈》:現在你們已經有這麼多大客戶,大有橫掃天下的態勢,未來會不會形成贏家通吃的局面?

陳建:金融科技是個覆蓋很寬、內涵很廣的定義,將來一定會出現若干在各自細分領域勝出的獨角獸企業,甚至出現多家超級獨角獸。

我們所專注的金融智能風控領域有大大小小很多友商,有幾家起步早一些,佔據了一些優勢,但總體來說這個領域仍處於春秋戰國時期,競爭格局遠未到塵埃落定的階段。通過3~5年的長跑,優勢會逐漸向頭部企業集中,但我認為金融智能風控行業並不會出現一家獨大、贏家通吃的格局:一是行業目前的蛋糕和未來前景都非常大,就好比太平洋很大,完全容得下美國和中國一樣;二是睿智科技與友商們的商業模式雖有重疊區域但也有顯著不同,能在細分領域保持各自的一些優勢和特色。

《投資圈》:你們為什麼想到建立數據聯盟體系?

陳建:盲人摸象都只是摸到一個表面,因而無法斷定這是不是大象,一定要方方面面摸到最後才知道這是一頭大象,這也就意味著你所謂的真正的大數據體系,不能只是一個方面的數據源。

比如說你是電商,但是你的數據只能反映你的客戶在電商領域的行為;你是社交網絡平臺,你的數據也只能反映你的客戶在社交網絡的行為;單純的某項數據不能綜合反映一個客戶的方方面面,真正要精準地打破信息非對稱,就要將方方面面的數據整合到一起,所以我們叫大數據體系,希望這些數據可以包羅萬象,全方面、立體化地反映客戶的情況。

《投資圈》:不擁有數據卻分析數據,提供數據洞察力,這個模式最初是怎樣設立的?

陳建:金融機構打破信息非對稱要的不是數據本身,而是基於數據的洞察力,數據包羅萬象,但不解決洞察力問題也沒有用。我們為客戶提供洞察力,提供一個個的評分,這就足夠了。

我們不擁有任何數據,但是可以解決金融行業的根本需求。所以你說的數據安全和數據隱私為什麼對我們來說壓根兒不是問題,因為我們沒有任何數據,也不披露任何數據,不買賣任何數據,我們是天然的合規者。

為什麼這麼多大中型銀行都採用了我們的技術?這些銀行都是嚴謹到苛刻的,但它們對我們的做法是絕對放心的。它們的第一個要求就是沒有政策風險,沒有違規風險;第二個要求是要做到精準,而我們有最棒的算法,有數據聯盟提供各類數據,可以提供精準的洞察力。

試想一下,評價要求從金融機構到我們這兒,再到數據夥伴,然後到集成返回,這個過程背後要做很多的事,涉及紛繁複雜的數據計算邏輯與算法,用時卻是毫秒級的,這就是高科技的魅力。像我們這樣有特殊數據處理方式、特殊定位和玩法的公司,市場上非常稀少,也不排除就我們一家。

做到極致才有機會

《投資圈》:您曾表示在FICO進行過三次內部創業,如今在睿智開始嚴格意義上的創業,現在的心情和那時候有什麼不一樣?

陳建:客觀來講,也是有類似也有不同。類似的地方是確實都是在做一些很創新的事,很有意義,很激動人心,而且創新就意味著你要不斷解決很多新的問題,要在不確定性中前進。

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在FICO算是半創業,畢竟FICO本身是個很強大、很成熟的公司,我們不用太擔心錢的問題,也不用擔心品牌,因為FICO品牌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是第一了,其實本質上也不太擔心人,有了錢和品牌,要招人,給足薪酬人就來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在FICO的創業只能算半創業,當時中國公司是從零開始,事是新的事情,但是FICO公司不是從零開始。

我們現在出來就是全創業,成功的關鍵在於我和我的團隊。做得好,公司成功了,我們都是公司的股東,會實現價值;但若失敗了,就把資本、時間、職業生涯全賠進去了。如果我們開拓業務需要花一個億,以前在FICO能找總部申請,現在不一樣了,我們要到資本市場上去找錢,而且得用股份來折算;如果不從資本市場上找錢,依靠自己的業務產生,那我們就要足夠的時間創造足夠的利潤來攢出這一個億。現在的打法完全不一樣了。

以前我帶領FICO中國公司創造了從零開始到業界第一,現在又到睿智科技來,希望能再創造個業界第一。

《投資圈》:您曾是廣東省高考狀元,從學霸到科技公司總裁,現在又開創了自己的新事業。總能將事情做到最好,您的秘訣是什麼?

陳建:從講故事的角度來說,說天賦使然會讓人更爽,但是客觀地說,我所取得的成績確實是跟勤奮與努力是密切相關的。以我個人的體會來說,不論是在學業上成為省高考狀元,還是成為FICO中國區總裁,還有現在做睿智科技這份事業,都離不開持之以恆的努力,純粹靠天賦和運氣是不夠的。

人確實需要天賦和運氣,但是勤奮和努力是硬指標,更需要持之以恆。中國的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不是簡單經過三五個月的突擊學習就能成的。在FICO我做的不錯,在中國市場遙遙領先,從2007年創辦中國公司算起,我領導FICO中國11年,也是依靠持之以恆的努力才做到遙遙領先的。我們現在做睿智科技,肯定也是一樣要持之以恆,這樣才能真正做成行業內的蘋果公司。當然我不希望這個週期那麼長,希望我們能在五年內實現IPO的目標。

《投資圈》:許多投資人和企業家都喜歡玩德州撲克,都從中領悟過企業管理的奧妙。聽說您也是一位深度愛好者,您的戰績如何?

陳建:金融圈、科技圈確實有不少人喜歡德州撲克,我也是重量級的愛好者。我去年參加世界撲克大賽還獲得了不錯的名次,在拉斯維加斯比賽,7200多個參賽選手中我最後的排名是155名,還拿了五萬美元獎金。

德州撲克跟我的工作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其實都是一種大數據洞察力的體現。每個牌手的每次出牌都是數據,你都得存在大腦裡,當你跟對手博弈的時候,你的出牌都是靠自己大腦神經計算模型。一個技術高超的玩家出牌會有自己腦海裡的行為評分模型,能推出來對手手上的牌比自己強還是弱,這個背後就是基於大數據思維的模型。而這大數據就是對手歷次出牌的軌跡,以及每次出牌的場景,只不過與打牌的大數據建模不一樣的是,睿智科技的大數據建模會輕鬆一點,都是電腦去分析數據、跑算法、出結果。

《投資圈》:您曾經寫過的兩本書《信用評分模型技術與應用》和《現代信用卡管理》,在業內影響頗深,有很多人都是讀著您的這兩本書入的門。您還有計劃寫下一本嗎?

陳建:實在太忙了,沒有下一本書的規劃,甚至連讀書的時間都比原來少多了。不過最近我在重讀《喬布斯傳》,因為我們的自我定位是要做金融科技領域的蘋果公司。就做公司的理念而言,我很認同喬布斯的觀點:要做到極致。他是很著名的偏執狂,所以他的產品才會風靡市場,而且不僅僅是產品暢銷,他還改變了整個時代。

智能手機的出現改變了手機行業的整個業態,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喬布斯能做到這一點確實是因為他將產品做到了極致。我經常跟我的團隊倡導這種理念,我個人也在不斷給自己強化,向喬布斯學習,做到極致,然後才可能有風靡市場的產品,才可以成就劃時代的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