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韩信是死于功高震主吗?

木眼


众所周知,刘邦得以从一个泼皮无赖,混到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主要是依赖于手下的人才比较给力——比如,军事上的得力干将韩信。

毕竟如果没有韩信等人的鼎力帮助,刘邦莫说坐天下,就是想割据一方只怕都难——乱世中,哪来的一个混混立足之地?

▲影视剧中的韩信

但是做了皇帝的刘邦,很快对韩信展开了打压行动——先是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齐国比楚国富裕,实力大),然后没过几天,又把韩信从楚王降格成淮阴侯,再到最后,刘邦连庶民的身份都不给韩信了——他直接杀了韩信。

而关于韩信之死,不少人认为这是韩信自身责任很大,比如:

刘邦和项羽打得最激烈的时候,韩信攻占齐国故地,并趁机勒索刘邦,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这让刘邦不满:刘邦感觉自己被韩信要挟了。但迫于无奈,刘邦还是封了韩信为齐王。但刘、韩之间冲突的种子已经种下,之后韩信的遭遇,只是种子的成长和结果。

又比如:

韩信被改封为楚王以后,对刘邦万分不满,于是密谋造反,结果消息被刘邦知道,于是被刘邦诓骗来然后扣下,这让刘邦有了杀机。

当然也有人简单认为,韩信是死于功高震主。

其实小编认为,韩信之死,韩信自身虽然有责任,但顶多占三成,即便韩信老实做人,只怕刘邦也不会手下留情。

之所以这样,要从周朝和秦朝的败亡说起。

周朝是奉行分封制的朝代。周天子封了不少诸侯。(而且直到东周末年,周天子还是封了两个公爵)。

在起初,分封制度对周朝起到了正面作用——比如诸侯在诸侯国积极经营,把外族势力赶走、同化,最差也起到抵御作用。

▲吕后

而随着西周中后期以后,分封制负面作用来了:诸侯的势力做大,不少诸侯有些不听天子的指令了。

甚至到了东周时代,诸侯基本上不把天子当回事儿了。(比如郑国就曾经射伤过东周天子,这在西周时代是很难想象的)。

到了东周末年,秦昭襄王(秦始皇的曾祖父)更是直接把周天子灭了。

简单概括:那就是周朝亡于诸侯之手。

再说秦朝。

秦始皇十年十年荡平六个诸侯,而秦朝对六国故地的管理是非常落后和原始的(毕竟按照秦朝的交通条件以及管理水平、制度设计,皇帝直辖秦朝那么大的天下,确实力不从心),因此秦朝对六国故地管理的失败,才导致六国故地相继造反,脱离秦的统治,还灭亡了秦。

可以说,秦是亡于管理不利上。

这一切,刘邦心知肚明——因此,像秦那样直接统治中国,汉朝很可能走上秦的老路,因此,刘邦不打算学这个,于是采取了分封制度。

和韩信差不多同期封王的功臣,还有很多:

比如韩王信(这个韩王信也叫韩信,是另一个韩信。这个韩信出身比那个韩信好,是韩国的王族子弟),被刘邦后来封到汉匈边境当炮灰,结果韩王信识破刘邦的歹毒意图,于是被迫投降匈奴;

比如燕王臧荼。这哥们最后也被刘邦逼得走投无路,于是在燕国起兵造反,结果被刘邦大军攻破燕国都城,被刘邦杀死;

比如淮南王英布。英布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立下大功,但是,刘邦最后还是设计杀害了英布——英布目睹刘邦残杀韩信以后,知道刘邦这个痞子肯定不会放过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但还是被刘邦打败——不过,在战争中,刘邦也被英布打成重伤,没过几天也去地下和韩信他们叙旧了。

而刘邦在消灭这些异姓王的同时,还把自己的私生子、儿子甚至侄子,也都封了王。

因此,不论韩信是否做过对不起刘邦的事情,刘邦都不会容忍一个异姓王当齐王或者楚王或者别的有价值的王。因为刘邦虽然采取分封制,但和周天子不同的是,他只接受本家子弟做诸侯王,而不接纳外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韩信的悲剧是注定的。


藤树先生


每次想到韩信的结局的时候,脑中总会回荡着一首诗:


大将登台贵,三军拔帜豪。力能分楚汉,功本冠萧曹。

故垒风云偃,空山虎豹号。独怜飞鸟叹,不及范生高。


韩信之死其实挺令人惋惜的,他的军事才能让人汗颜,也让人惊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拥有这样军事天赋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韩信的死其实大抵有他性格方面的因素,也有作为帝王刘邦的影响。


韩信的性格


其实,我们从很多的例子中可以看得出来韩信的性格是孤僻的,但是骨子里的自信又成就了这位绝世无双的军事天才。


韩信的出身不高,甚至因为没有好的品行没有机会被举荐做官,食不果腹几乎经常是韩信年幼生活的一部分,为此,他不得不到处蹭吃蹭喝,这其中的白眼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他经常寄居在南昌亭长的家中白吃白喝,如此做法引起了这位亭长妇人的极度厌恶。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这位亭长妇人不给他吃的,韩信竟然十分的生气。按照我们正常人的理解,此时的韩信应该满是不好意思,生气的应该是这位亭长妇人,可是让人意外的是生气的人竟然是韩信。


孤僻和孤傲可以说是韩信性格最好的诠释。


有恩必报,有仇不报几乎贯穿了韩信的一生,他虽然遭受过淮阴屠户的胯下之辱,可是他的内心开始变得大度起来,按照韩信的一贯性格,这个人最好的结局就是死亡。


可是,韩信竟然放过了这位曾经羞辱他的屠夫。


也许是军旅生活让韩信真正的开始成长起来,贫寒出身的韩信始终将自己至于一个极高的地位上,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将军,可是自从而养成的性格上的缺陷却也同样吞噬了他。


刘邦的影响


韩信之死虽然是吕后和萧何设计诱杀,可是我们甚至都不用想,这一点如果没有刘邦的默许,他们两个人是短短不敢随意诛杀曾经刘邦身边的功勋老臣的。


韩信在执掌大将军之后,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帮刘邦定鼎了天下。


这份功勋可以说的上是刘邦政权中的第一元勋,可是他犯了最为重要的一点错误:


他所拥有的而这一切都是刘邦给与的,如果没有刘邦这个平台,韩信很有可能仅仅是一个满腔热血的青年,根本没有成长为元勋功臣的机会。立功之后的韩信在刘邦深陷囹圄之后,竟然趁机要挟了刘邦一把。


韩信这个时候仍然沉浸在了功臣的沼泽中,他压根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刘邦的关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韩信的能力让刘邦恐惧,同时韩信的做事方式也让刘邦记恨。


从齐王---楚王---淮阴侯身份的转变,也代表着刘邦对于韩信的信任度在一步步的降低。


我们可以看一下刘邦在听到韩信被诛杀之后的表现: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刘邦其实是希望韩信死的,但是他又不好直接诛杀韩信,唯一的方法便是借助他人之手诛杀韩信,为什么这个人是吕后?


因为吕后可以算的上刘邦最为亲近之人,如此之作刘邦既不会背上诛杀功臣的骂名,也会在一定程度直接警告那些异族诸侯王,如此一来,这便是一箭双雕的好计划。


性格上的缺陷,刘邦的猜忌。


两个极为致命的因素已经注定了韩信悲哀的结局。


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这句话或许已经彰显了韩信的不臣之心,图谋造反本来就是帝王的忌讳,更何况这个图谋造反的人还有颠倒乾坤的能力。


历史总探长


不是功高震主。韩信的军事能力并不强,甚至不如曹参。他能立些功主要是依靠刘邦的平台。他率领的汉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对手都是一帮乌合之众。刘邦还给他两张王牌,一张是曹参军团,一张是灌婴军团。并非只靠韩信的那几万人马。曹参在韩信出场前就是百战百胜的将领。而灌婴率领的骑兵军队是战斗力最强的。没有曹参灌婴,韩信根本就不可能立那些功。韩信只是善于纸上谈兵,背水一战就是军事教条主义,多此一举。韩信应该分兵两路,一路诱敌出战,一路绕其后攻赵军大营即可,根本不用背水列阵。用木罂渡水也是假的,就算木罂可渡人,车马粮草如何渡?刘邦废韩信为淮阴侯,不是惧怕韩信。刘邦接到举报韩信谋反,当即就想兴兵讨伐,刘邦灭韩信是绰绰有余的。之所废他,一是韩信表现的不忠,使刘邦不放心。二是韩信功不够封王。刘邦并没有想杀韩信,只是废了韩信的兵权。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因为吕后曾派樊哙拉拢韩信,韩信却贬损樊哙,樊哙是吕后的妹夫,也是吕后的亲信,韩信贬损樊哙就是瞧不起吕后,因此得罪了吕后。韩信谋反,吕后与萧何用计诱捕韩信时,韩信大骂吕后为妇人,更加说明他瞧不起吕后,吕后一气之下就把韩信给杀了,而刘邦正在领兵讨伐陈豨,并不知情。


wangbabulao


岳飞被杀的时候,罪名是“莫须有”。“莫须有”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或许有”。所以这便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韩信被杀本质上和岳飞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因为他们的存在威胁到了皇权。这其实和功高盖主是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

比方说大清朝的时候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贪官,那便是和珅。和珅非常受乾隆宠幸,但是乾隆去世以后,嘉庆皇帝立刻就杀了乾隆。和珅为什么被杀?根本原因在于和珅让嘉庆皇帝感受到了威胁,嘉庆皇帝为了保险,不得不匆匆除掉和珅。

乾隆是正月初三驾崩,而正月初七嘉庆就逮捕了和珅,正月十八就以二十大罪赐死和珅。按照正常的流程,是不可能这么快的。从定罪到执行死刑,前后不到半个月。

很多会想是不是和珅在乾隆朝的时候,权势过大,故意打击嘉庆。和珅可是个聪明人,乾隆虽然岁数大,但是肯定是会死的,和珅和嘉庆作对,这不是找死吗?这个时候的大清朝,皇权可是至高无上的。明朝的时候大臣还可以和皇帝对着干,清朝的时候是不存在的。

所以和珅是想讨好嘉庆的,并且他也这样做了。

比如乾隆要立储的时候,悄悄的召见了几个大臣,其中就有和珅。和珅在得知乾隆会立嘉庆以后,立刻偷偷的告诉了嘉庆。这分明就是讨好嘉庆,对不对?


那么和珅为什么被杀了?原因就是嘉庆皇帝感觉和珅威胁到了自己!!!

所以和珅讨好嘉庆成了和珅二十大罪的第一条,你说和珅冤不冤?

以清朝的政治格局,和珅是很难威胁到嘉庆的。不过嘉庆这么觉得,这便决定了和珅的命运。

历史上的韩信何尝不是如此?

以他的能力如果和刘邦作对,刘邦肯定是没办法建立汉朝的。毕竟刘邦自己都说过: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哪怕后来韩信束手就擒,被贬为淮阴侯,软禁在长安,依然被杀。原因就是韩信让刘邦感受到了威胁。

天底下任何皇帝都会尽力消除这些威胁的。

所以汉朝建立以后,刘邦先是剪灭了异姓诸侯王、后来的统治者又对功臣贵族下手了。到了汉武帝时期,连刘姓的诸侯王也都不放过。

所以有时候不要认为岳父、韩信他们不会做人才导致被杀,因为主动权并不在他们手上。

唐朝的时候,郭子仪功劳也是大得不得了,他也是为数不多善终的人。除了他会做人以外,还是他遇到的几个皇帝心态好,没有干卸磨杀驴的事情。


历史是什么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他和张良、萧何被称为汉初三杰。韩信用兵如神,他攻城拔寨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兵家军事思想兵权谋中,韩信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也是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时,刘邦能最终胜利的极其关键的人物。



韩信被刘邦拜将后,他曾败楚军、平定魏豹、又攻下代国,在背水一战中又打败赵国,之后又降服燕国,后有攻打齐国,并且在潍水之战中又败楚军大将龙且和他的二十万楚军。同时在后来垓下之战中,对西楚霸王重重包围,最终让英雄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而死。

可以说韩信在刘邦登基为帝、建立大汉的过程中,是立下赫赫战功的。他在当时也被称为是“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出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韩信因功被封为异姓诸侯王。

但是后来韩信由楚王而被贬为淮阴侯,而后就被吕雉杀了。

那韩信是死于功高震主吗?

韩信的确功劳很大,在刘邦平定天下、登基为帝后,也就如“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局势。韩信的死的确是有因为功高而震主的因素。

因为韩信不仅功高,而且韩信用兵如神,连曾经英雄一世的项羽也被韩信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刎而死。在刘邦账下诸将中,若论用兵难有人是韩信的敌手。

同时作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张良,萧何虽然善于治理、安抚百姓、统筹局势,张良虽然计谋过人,但若论用兵打仗亦不如韩信。如此就让刘邦、吕雉颇为顾忌,因为若韩信有二心,到时很难胜之。

再则刘邦登基后,功劳很大的韩信又是异姓诸侯王之一。可谓是位高权重。如此就对刘邦、夫人吕雉、对大汉王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韩信也因为这些原因,而受到刘邦、吕雉的猜忌。因为他功高而震主,从而导致韩信的结局。


中孚鉴


韩信在功成之后身死,是他功高盖主,还是因为他不懂政治?

在楚汉两个大的军事集团对峙的过程当中,有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两大军事实力,并使汉军成功的逆转。最终奠定了大汉王朝的基业,谱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篇章。这个人就是韩信,作为一位开国的功臣,他的军事才华根据太史公的描述,被世人所了解。

作为一位有名的军事家,他是非常卓越的,他最突出的个人魅力就是非常善于用兵,在战争当中,他是最能够灵活的运用自己的军事实力的指挥家。比如在平叛魏国的战争中,他根据郦食其的调查,并通过自己亲身的实地考察,发现了魏军守备薄弱的地方,并自己创作发明了新的渡河工具木罂,让体弱的士兵在魏军的正面假装要渡河,实际上这只是迷惑敌人的计策,他却带着自己汉军的主力,从魏军守卫薄弱的地区,偷偷地渡河,出现在魏军后方杀的敌人措手不及。



这就是为他树立了兵仙威名的背水之战。他手中虽然只带有3万疲惫的兵马,但是他却将这三万人创造出了30万的战斗力,他将一万人在井陉口摆出了一个背水阵,并命令自己的两千兵卒埋伏在军营的附近。他先与赵国的军队正面的作战,然后装作打不过的样子,扔下了自己的军旗和战鼓,让对方的士兵互相争抢,从而乱了阵脚,接着他又将赵国的兵吗引到了背水阵中,汉军的士兵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权利,与赵国的军队作战,当赵军看到意识去不到最终的胜利便决定返回自己的军营,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们离开军营的时候埋伏。在附近的汉军的士兵已经进入军营,拔掉了赵国的军旗插生了汉军的旗帜。当他们回到自己军营的时候,以为自己的军营已经被汉军攻陷,出现了很多的逃兵,所以虽然赵国的将领斩杀了一部分逃兵,但依然没有解决赵国军队溃逃的局面。他只用了一个早晨的时间就消灭了赵国的20万军队。他这种出色的指挥艺术为现代的军事战争留下了很多的典范之作。



比如有名的陈仓和安邑,潍水和井陉之战,而且他曾经发表的一些关于军事的言论也成为了最终决定楚汉战争胜利的指导性的方针。作为一位杰出的统帅,从他带兵开始就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使天下的诸侯都非常畏惧他的战绩。

可是这样的一位军事奇才却是一位政治上的白痴。他很早就失去了父母,因为家境贫寒,所以常常吃不饱饭,有很多的故事里面记载他经常会到一位亭长家去蹭饭,后来亭长媳妇故意整治他,早早的就吃过饭,让他再去吃饭的时候扑个空。还有一位老妇人经常给他吃食,但后来也嫌弃他无所事事到处闲逛。据说他经常遇到同乡的流氓他经常遇到同乡的流氓的欺负。这可能与他的家境贫寒,而且没有兄长可依靠有关系,但最主要的是他的性格比较特殊,因为他从小书读了一些兵书,长大之后迷之般的自信觉得自己应该是不一样的人,所以他经常挂着剑四处招摇。这也成为了一些流氓的寻求刺激的对象,但是他虽然书读得多一些,体力却不及地痞,所以就受到了钻人裤裆的耻辱。



在楚汉对峙的前期刘邦总是失败者,总是被项羽追着屁股后面打。后来原本投靠项羽的韩信,因为一直都得不到重用,就投奔到了汉王的阵营得到了当时汉王的丞相萧何的赏识和推荐,最终让他拜将成功。他也正式登上了这段历史风云的舞台,而当他被任用后他所展示出来的出色的指挥才能,也让很多人吃惊。这个时候汉王与他的关系非常的亲密,刘邦也为他提供了能够自由发挥自己军事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在楚汉两军对峙的严峻的时刻,他已经平定了所有的诸侯国,手中开始握有能够与楚汉两方并立的实力。虽然项羽派来的说客,要求他能够与楚国联合,最终可以三分天下,甚至他手下的一名谋士也来劝说他,并为他分析厉害,奉劝他要保持三方并立的局面,但是他觉得自己的功劳很大,刘邦不可能对他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情,所以他拒绝了各路说客的劝说。



可以说,他对大汉王朝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具有决定性的。但是他的功绩也的确太大,更容易被自己的主子所猜疑,所以当楚汉战争落下帷幕。他的不幸结局,便已经注定了,首先他被收走了所有的兵符等,成了没有兵的光杆大将,虽然他被封为楚王,但很快又有人告他谋反。吕后与萧何合计剪除了他。可惜了他的才华。


风火轮453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韩信帮刘邦把项羽打败了,建立了汉朝。刘邦见识到韩信的才干之后就想除掉他,他怕以后驾驭不了他。刘邦先找个缘由把他贬斥,贬韩信为淮阴侯,韩信此时已心生怨恨。

公元前197年,陈豨谋反,韩信企图趁这个机会攻击长安,结果被人告发,没能成功。这时吕后出主意想制服韩信,她原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何谋划,令人假说刘邦平叛归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韩信犹疑不定,但还是来到长安。结果一到长安,萧何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


萧何曾是韩信的伯乐,当初刘邦不重视韩信,韩信欲离刘邦出走,是萧何把他追回来并郑重举荐了韩信,使韩信这个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事件。结果最后韩信也是间接死在了萧何手里,韩信的一生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也许是功高,但是并没有震主,他就是死于刘邦没有容人之量。


拼搏1514878035


韩信之死,与功高震主或有关系,但并非唯一原因,历史不是单选题,往往是多种原因的合力,导致一个结果。

刘邦也并非桀纣之君,观其为政处事,还是很有分寸的,待属下也比较宽容。若说功高震主就得死,汉初三杰中张良、萧何两人,哪个都不比韩信功劳低,而刘邦在评判各人功劳时,萧何还被定为首功,此二人却都得善终。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三位大功臣,独杀韩信,自是韩信做了不该做的,说了不该说的。

垓下之战时期,刘邦在陈平等人的怂恿下,撕毁鸿沟和议,袭击项羽,反被楚军打败。危急之下,刘邦调韩信和彭越两人来帮忙。而二人拖拖拉拉迟迟不出兵,后用张良之计,分给两人大片土地,方使二人尽数发兵来救。此事虽然结局圆满,但给刘邦心中伏下的阴影,难以言述啊!



韩信年轻时,低调能忍,即如胯下之辱也能云淡风轻。但随着功劳日积,权势日盛,韩信膨胀了。有次刘邦和韩信论兵,韩信说:“您能带十万兵。”刘邦沾沾自喜,十万不少了。“那你呢?”“我嘛,自然是多多益善啦!”抛开风中凌乱心中不爽的刘邦不提,对韩信警觉性自然也高了几分。

类似的昏事韩信做下好几桩,如收留楚将钟离昧,后又因害怕,将钟离昧之头献给刘邦。这和韩信一贯英明的作风极为不符,收留敌将为不智不忠,收而又献首讨好为不义。所有的这些,想来刘邦也一笔笔的记在心中。



即使后来从楚王被贬为淮阴侯,韩信还不知收敛,依然十分狂傲,这点和年羹尧有一比了。有次平级的樊哙见到偶像韩信,行跪拜之礼,樊哙如此粗人,尚能念旧给其脸面,而韩信非但不领情,反而叹到:“想不到今日竟与樊哙之流为伍了!”看看,这情商。

以上还不是最恶劣的。韩信曾和昔日部下陈豨密议,倘若你哪天要反,我必助你一臂之力。果然前197年,陈豨起兵反叛,刘邦亲征,韩信称病不出,并在京中有疑似响应反叛的举动,被人告发于吕后,别的不提,光这一条就够得上谋逆死罪了。



韩信之死,虽功高令刘邦提防,但还不致死。其所做所为才是真正死因,也有咎由自取之责啊!


百味乾坤


韩信的死是必然的绝不是偶然,韩信真正的为刘邦打天下时间很短,可就是这样刘邦必须除掉他带兵打仗不如韩信如果那天韩信发现刘邦对他不去从前起了兵造了反试问有谁能压制住他,你要说当皇帝的最怕是文官还是武官答案一定是武官在古代哪一个手握重兵的将军不是皇帝的亲戚或者儿女亲家,而韩信在刘邦还没当上皇帝的时候就要在齐国称王要与刘邦平起平坐有谁能受得这样的要挟那。要怪只能怪韩信不够聪明要怪只能怪韩信生错了年代要是他生在宋朝也许命运会改变吧。开国大杀功臣的有几个汉是一个还有就是明朝了共同的特点就是开国皇帝都是社会底层起义者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可以共患难不可同享福。


月下月光舞


一、韩信之死

韩信是被吕后杀死于长乐宫的钟室中。

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二、刘邦杀韩信可以归结以下几个原因:

1、要寻找最初的源头,恐怕就是韩信主动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一事了。汉四年(前203),韩信平定齐国后,内心开始膨胀起来,因此修书一封,派人送到广武军前与项羽对峙的刘邦手头,请刘邦封自己一个假齐王。

刘邦后来封了他真齐王,不过,那时刘邦心里已经对韩信很不爽。这一不爽,直接导致了后来改封楚王的结果,齐地靠北,不易掌控,楚居中原,四面都有诸侯,韩信如果真得造反,还有镇压余地。刘邦已经起了戒心。

2、直接导致刘邦动杀机,应该是韩信收留钟离眛一事。在刘邦打败项羽、全力搜捕项羽残余的过程当中,韩信却鬼使神差地偷偷收留了项羽手下大将钟离眛,这给了刘邦打算杀害韩信的最大理由,你韩信是想里通外国、还是图谋造反。

任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和担心。于是,他用陈平“伪游云梦”之计,将韩信捕至洛阳,当时就准备杀的,经大夫田肯劝说,才暂缓下手。作为皇后的吕雉,对刘邦已动杀机这一点,当然再清楚不过的了。

3、而致死的根本原因,不在韩信,而在刘邦的疑心,韩信功劳太大,名声太响,威望如日中天,刘邦自然忌惮。同时,韩信又不拘小节,任性率真,对刘邦形成了压力。可以说,韩信在世一天,刘邦就多一块心病,时时感到潜在的威胁。

扩展资料: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