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失去,你是否真正學會放下?

面對失去,你是否真正學會放下?

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失去,失戀、離婚、親人遠離、愛人或親人死亡、失業、失去朋友、愛寵去世……這些別離會給我們帶來傷痛,讓我們深陷悲傷與痛苦中。

露易絲·海和大衛·凱思樂認為讓我們痛苦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我們面對痛苦的思想和回應方式。這本書分享了形形色色的生命故事,探索了在面對傷痛時我們應該如何療愈破碎的心,更積極地實現自我療愈。這本書將是我們遭遇喪失時很好的“伴侶”,它啟發你面對生活的無可奈何,如何重獲勇氣,讓你的世界重新愛意滿滿。

《心的重建》

一、改變失去的觀念

當你遭遇失去後,改變你的想法。不是要你逃避失去帶來的痛苦,而是要學會不斷克服它。

當你回憶起你的愛人時,只有愛,沒有悲傷或遺憾,哪怕經歷了最糟糕的分手,最卑鄙的離婚等,這並不意味著你要否認或逃避痛苦。

相反,你要自己體驗它,然後允許自己開始新的生活,一個你可以擁抱愛而不是悲傷的生活,這就需要我們的自我肯定來療愈傷痛。

1.尊重愛

當你遭遇失去後,改變你的想法。不是要你逃避失去帶來的痛苦,而是要學會不斷克服它。

當你回憶起你的愛人時,只有愛,沒有悲傷或遺憾,哪怕經歷了最糟糕的分手,最卑鄙的離婚等,這並不意味著你要否認或逃避痛苦。

相反,你要自己體驗它,然後允許自己開始新的生活,一個你可以擁抱愛而不是悲傷的生活,這就需要我們的自我肯定來療愈傷痛。

2.不同類型的失去

因為具體的失去有千萬種,而傷痛是對失去的反應,所以我們有必要找出原型,對症下藥。

本書主要講了三種類型的失去:複雜的失去、事態未明的失去、被剝奪的傷痛。

1) 複雜的失去

複雜的失去就是由很多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失去,簡單地說這種失去是一種意外。

2)事態未明的失去

並不知道自己即將失去什麼,其傷痛與失去本身並無差異。 比如等待檢查結果的病人。

3)被剝奪的傷痛

人們失去那些未被社會認可的關係的傷痛,比如同性戀者失戀了。

如果失去的痛苦普遍存在,那它的療愈之道也有規律可循。雖然我們無法控制失去,但是卻能控制接下來怎麼看待它們。

二、在愛情中摔倒和成長

當你為分手而感到傷痛時,你會錯誤地感知到自己是不完整的。

當你認為完整的生命必須有別人參與時,你會覺得自己不夠完整、無法找到自己的愛情、獨自一人的時候無法幸福起來。

我們不會教你怎麼尋找對的人,但我們會教你如何更加值得被愛

1.認識你自己

瓦內薩和男友羅恩在一起時,總會追問他的戀愛史。當得知羅恩的幾段感情後,瓦內薩開始不安,害怕自己也會被分手。而所有的不安開始演變成一種消極的自我肯定,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可以完全被取代。最後她的消極自我肯定創造了她最害怕的事情,羅恩和她分手了。

後來,她意識到了消極的自我肯定,她最需要做的就是釋放自己的痛苦,去感受它,然後處理它。最後,她終於明白只有先關注自己、認識自己、別人才能看到你的存在。最後,我們要儘快找出那些消極的自我肯定,把它們轉化為積極的自我肯定,從而重新創造我們的未來。

請記住:我們每個人需要關懷的只有我們自己。

2.自愛

你可能經常聽到有人談論自愛——你最愛的應該是你自己。

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大水槽,如果你的水槽是空的,而某個人給你的水槽裝滿了感情和溫柔,你肯定會強烈地感受到愛情來了。當你的水槽隨愛情的來去而大幅漲落,你感到極度的不安全。最後當戀人離開時,你就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讓你撕心裂肺的空虛感。

但是如果你的水槽也充滿愛,那會怎樣呢?如果別人走進你的生命只會給它加一點愛,那你們的關係又會有什麼不同呢?

在你分手後,你付出的愛還在你心裡,它時刻準備著,等著你去發現它。請記住:我需要的愛就在我心裡,其他人只是讓我記起那份早已存在於內心的愛。

3.支持你自己

想象自己的世界是一個網球場,而你正在和某個人打網球,你只能控制自己的想法,行動以及意圖,而不是另一個人會怎麼做、怎麼想。如果你滿腦子都是別人,那誰來管你的人生?

如果你的戀愛對象不能給你帶來快樂,那就不要再繼續這段戀情。

記住,生活會考驗你,它可能會安排一些矛盾的人與你相遇,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否想和你在一起,但是你自己要嚴格執行這些積極的自我肯定:

我吸引的是那些想和我在一起的人。

愛情裡最重要的一課是:你不能給別人你所沒有的東西,如果你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你就收不到愛。

愛情裡,沒有誰對誰錯,只有更好的老師。如果你的愛情碎了,唯一要做的就是戴上你的氧氣罩,開始照顧你自己,溫柔地對待自己、愛自己。

三、品離婚之甜

有人認為沒有走到最後的婚姻是失敗的。而事實上,無論持續多久的婚姻都是成功的,都是能夠療愈的,只要彼此能夠在那段婚姻中成為他們應該成為的那樣。

離婚是一段結束,但它也是一種開始。記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關注什麼,什麼就會成長。你是想活在過去,還是想活在當下以及擁有愛和幸福的無限潛能?

1.接受你自己

你要接受自己,接受離婚的現實,學會愛自己。允許自己傷痛,療愈就開始了。案例:

簡和自己的丈夫離婚了,這讓她備受打擊,她感覺自己很孤獨,一無是處,整天以淚洗面。這時候,她的兒子安慰她說,媽媽,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簡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她慢慢學會體驗失去丈夫的傷痛,學會用愛他的方式療愈自己,她開始練習積極的自我肯定:

我願意感受傷痛。

當我允許自己傷痛時,療愈就開始了。

即使我很難過,但我愛我自己。

每個週末簡都會進行積極的自我肯定:她所經歷的事情都是為她好,讓她的生命變得更加完整。她開始堅信,只要走出當前的傷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2.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離婚後,多關注孩子並給予他們更多的愛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這樣,你的自我檢視就會變成自我放縱。恩愛時,你自會卸下自己的防禦牆,但是離婚後,你又會把防禦牆築得更加牢固。你防禦前任帶給你的痛苦,但是孩子也一起被你隔離在牆外,他也會難過。

如果你讓消極想法支配著你,那麼隔離就會免不了出現。為了療愈你與孩子的隔閡,你必須重新愛你的孩子和自己。案例:

潔琪和她的前夫對彼此都有深深的傷害、未說出口的憤怒以及憎恨。但是女兒最開心的還是希望和爸爸媽媽待在一起。潔琪試著邀請前夫來和女兒一起過聖誕,看著女兒甜蜜的笑容,潔琪也開始逐漸地原諒前夫,從那段糟糕的關係中走出來,開始自己新的生活。

3.關注愛和原諒

如果離婚了,大部分人回去找造成他們離婚的原因,想知道誰對誰做了什麼。但是記住,那只是你人生的一個小插曲。你的目標不是處理傷痛,而是去看到未來的幸福,移除所有橫亙在你和你的幸福之間的障礙。

心懷怨恨就好比你正在服毒,卻詛咒對方死於非命。

你不得不尋找原諒你配偶的方法,雖然很艱難,但它終會讓你解脫。

當你可以坦然接受所發生的一切時,你就會發現傷痛也能更新自己、重建、改造自己,你現在有機會創造一個全新的自己。

不要讓他人以及你的過去來攪和現在的你,去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你。

沒有哪個前任可以掌控你的未來,能掌控你的未來的只有你自己。

只有你看到未來會幸福的可能,你才會好起來。只要放下和前人的過去、學會原諒、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你就可以看到未來的幸福。

四、天人永隔

每個人都經歷過失去,但是親人的去世卻會讓人感到無無與倫比的空虛和撕心裂肺的悲傷。

對你而言,你的失去反映了你曾經歷的獨一無二的愛,你的傷痛正是愛來過的證據。你要明白:愛的力量不會因為死亡而削弱!

1.讓自己不再內疚

傷痛時還能感受到愛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時刻明白自己在經歷失去時是如何對待自己的。

賴安和他的妻子金姆在大學期間遇見彼此,一路走來感情很好。但金姆突然被查出乳腺癌,情況越來越糟糕。金姆有一天對賴安說,希望那天到來時,你要放我走。賴安答應了,可是在金姆生命體徵越來越弱時,賴安開始祈求金姆好起來,不要離開他。不久,金姆去世了。

妻子去世以後,賴安難以承受這種傷痛,因為他覺得自己搞砸了和金姆的約定,在她要離開時,他卻並沒有遵守最初的諾言。賴安非常內疚、自責,並且認定妻子對自己很失望。

生命是慈悲的、不帶任何評判的,它知道我們每句話背後的真意。賴安不能遵守約定不過是他太愛自己的妻子了。當賴安想明白這一點,就不那麼傷痛了。

我沒能放金姆走是因為我深愛著她。雖然她已經走了,但是這份愛還是會繼續,無論她在哪裡!

2.尊重你的傷痛

我們常常認為,如果我們釋放所有的悲傷,我們可能會被壓垮。所以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人的失去會引發過去舊的傷痛,就是那些我們沒有充分處理的有關失去的傷痛。

如果我們允許自己為每一個失去充分傷痛,那麼我們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那樣我們就能真正感受到那一刻的傷痛,並且繼續前進,迎接下一個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情感。如果我們尊重傷痛,不僅僅只是感受悲傷,那樣我們就能少受一點苦。

3.應對自殺

自殺可能是你要處理的最難的失去。自殺的人因為某種你不知道的原因,這個靈魂選擇離開它的肉體。

說到自殺,它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因為那是我們的自由。生是我們的自由,死也是我們的自由。

如果你發現你能共情別人的掙扎,你可能會為已經過世的愛人感到欣慰,他不用再承受那樣的痛苦。一些有用的積極自我肯定是:我所愛之人不用再承受這樣的痛苦了。我所愛之人的靈魂得到了釋放和自由。

4.療愈傷子之痛

對於喪子的情況,療愈不僅僅是尊重這個失去的方法,而且也對還活著的家庭成員的救贖很重要。

一位女士的兒子,在學校被一名精神病男子殺害。事情發生後,女士很自責,既痛恨那個兇手也痛恨自己。後來心理醫生建議她,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心無旁騖地坐著。閉上雙眼,用心感受呼吸,緩慢吸氣,再緩慢呼氣。在心裡畫下所愛的人的樣子,看著他開心的樣子。讓他的靈魂填滿你空虛的內心,看著他閃爍的眼睛,容光煥發的面容。感受到你們之間的連接還存在。現在告訴他,你想對他說的一切。如果你能在心裡感受到連接的存在,那他也能在他的心裡感受到連接的存在。要明白即使他的靈魂離開了他的肉體,這個連接也永遠不會斷。現在靜靜地聽他想告訴你的一切。在你聽到他說話的之後,感謝他與你連接,感謝他還活在你心裡。釋放所有的束縛,除了你們心與心之間溫柔的交流。

記住你所愛之人與你同在。最終的真相是:愛是永恆的、不滅的。

五、尊重愛寵去世

我們的寵物和我們生活在一起,與我們共享生活空間。

當愛寵去世,我們之所以會傷痛,是因為我們愛它們,它們用一生的陪伴給予我們最無私的愛。儘管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我們還是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不應該如此難過。

但是如果我們讓這些想法侵入到我們的思想中,那麼我們就會背叛自己內心真正的情感。

1.用心感受喪寵之通

艾拉養了一條德國牧羊犬叫蒜頭,蒜頭經常在社區裡跑來跑去,和大家混得很熟,整個社區的人都很喜歡它,後來蒜頭老了去世了。

艾拉決定為蒜頭寫一份訃告,發給鄰居。儘管艾拉覺得給每個鄰居發郵件告知蒜頭去世的消息可能有些過了,但她還是做了。而她的家人都做了這樣的積極自我肯定:我們與鄰居分享我們的傷痛。

令艾拉驚訝的是,鄰居們都回了信,都表示和蒜頭有過互動。鄰居們去埋葬蒜頭的地方祭奠它,還有人以蒜頭的名義給寵物基金捐款。

艾拉一家人尊重蒜頭離世的傷痛,又在和鄰居分享這個事實時得到了療愈。

2.霍默故事的啟迪

安迪養了一隻叫霍默的狗,大概十年了。但有一天霍默被汽車撞死了。

安迪很傷心,他沒想到霍默就這麼突然地離開了。

後來,他決定寫下從霍默那裡學到的所有的積極自我肯定。比如:活在當下;以第一次經歷的心態對待每一件事物;問自己想要什麼;付出以及接受無條件的愛等等。

安迪在整理這些從小狗身上學到的東西的時候,這就是療愈的過程。

對於失去寵物的人,我們可以借鑑一下。

六、其他的愛,其他的失去

除了分手、離婚以及死亡外,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失去,但不是所有類型的失去我們都能感受到其存在,有些失去我們能感受其存在,並且很容易辨識出來,比如流產或者失業;而有些失去卻沒有那麼容易辨識出來,比如工作不理想,甚至是配偶不完美。

1.不孕和流產

如果一個女人無法懷上孩子,她可能會覺得無法完成作為女性的天職,或者覺得會讓她的愛人失望。她可能不曾預料到會因為生兒育女的願望落空而傷痛。案例:

簡從小就認為她有一天會成為一個非常棒的媽媽。當她和丈夫還在戀愛的時候就達成共識,認為有孩子的家庭才是完整的家庭。

但是,結婚後簡一直沒懷上孩子。醫生告訴她,她的身體出現了一些問題。後來,她好不容易懷上,又流產了,簡整個人都崩潰了。簡的母親告訴她,你要花時間讓自己充分為你還未出生的孩子傷痛。簡聽從母親的建議,當簡開始感受悲傷時,她告訴自己:我原諒我的身體。我的身體做了一切應該做的事。我的身體很好。我的身體讓我變得更加完美。至於成為一位母親,她這樣對自己說:我配成為一名母親。真正的母親是以其愛的能力來定義的。

一年內,簡放下了一切,對周圍一切都感到平靜,她和丈夫領養了一個小女孩,一家人很幸福。

2.失業

說到各種類型的失去,對很多人來說最大的失去還是失業。

丹尼,因為公司的業務合併而被辭退了。幸運的是,他的妻子麗莎這些年一直在練習積極地自我肯定。她告訴丹尼要接納這個失去,而不是接納他對這件事的消極想法。他們關注積極的一面,並且使用下面的自我肯定:我的才幹和能力是被需要的。一切都很好,我很安全。

丹尼感受工作失去的痛苦,並用慈悲和勇氣面對這份痛苦。在他失業後兩週之內,他與一家知名公司簽訂了新的勞務合同,併成為這家公司的永久員工。

當你面臨失業的時候,記住要允許自己療愈這種失去。試著告訴自己:我很有價值,我的價值超越一切職業。

七、心的重建

生活總是朝著療愈前進的,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被忽略的部分,我們需要認識被忽略的這塊心靈並療愈它。他們可能以批評、背叛、分手或者我們所面臨的萬千挑戰中的任何一種形式,出現在我們面前。

生命愛你,你需要打開自己的心靈,主動接受療愈。如果你在經歷某個失去後,主動尋找其中的真諦,那麼你已經踏上療愈心靈之旅了。即使你沒有這樣做,生命還是會教會你寶貴的一課:你需要尋找療愈。或許你把這些人生之課誤解成一種懲罰,但實際上,它們只是你人生之旅的一部分。

結 語

我們一生會遭遇很多失去,失戀、離婚、親人去世、失業等。

不管是微小的還是重大的失去,我們都感受到傷痛。

如何走出失去的困境,療愈自己,是我們每個人的必備技能。

露易絲·海以豐富的案例和積極的自我肯定,幫我們認識生命和失去存在的意義,改變我們對已發生的失去的偏見,消釋掉腦中的負面情緒,讓我們重新迴歸生活,帶著愛和積極的心態繼續前行。

作 者 簡 介

露易絲·海是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專家、傑出的心靈導師、著名作家和演講家。她幫助了千千萬萬人改變了健康狀態,提升了生命質量。這位偉大的女性被世界各地的媒體親切地稱為“接近聖人的人”。

面對失去,你是否真正學會放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