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精读评论(三十一)~文渊和武宗

《逝去的武林》精读评论(三十一)~文渊和武宗

《逝去的武林》精读评论(三十一)~文渊和武宗

《逝去的武林—我与日月同》

原文:经络不能乱想乱串,乱动心就把身体串坏了。不要一上来就串经络,我们只做六个方向,不东扯一条线,西钻一个眼,我们是做出一个空间。没那么繁难,轻重、水火、风雷六个字就可以练功夫,可以一直练下去——这是以功夫从《易经》中验证出来的道理。十年寒窗出一个读书人,七代出一个贵族,三百年出一个戏子。大戏子被称为“妖精”,的确如此,能惊天动地,能颠倒众生。他有绝顶聪明,一个意象很快就抓住,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身上就有什么—这便是习武的资质了。我们收徒弟,要在天才戏子中再挑选,也没办法。宁缺毋滥,得一个好徒弟,真是祖师爷显灵了,不衰你这一脉。这里面的道理很深刻,练形意的人通过练拳,渐渐地就感知天命了,风水相术不用刻意去学,自己想想,就能明白个大概。形意进入了高功夫,必定慈眉善目。什么是慈悲?这个人感知了天命,思维和常人拉开了距离。什么是悟性?悟性就是感天感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贯通在自己身上。形意拳到了高级阶段,没有具体功法了,都是谈天说地。唐师不识字,生活范围窄,但一谈起拳来,也是天南地北的,令人感到很奇怪,他怎么知道的?但他就是知道了。形意拳不是人教的,是天教的。我下象棋总能赢,别人说我算路深,其实我一步都不算,全是想当然,这是练形意拳得来的益处。

风清露阳:正如文中所述,经络也好,气脉也罢,都不能自己去臆想,因为不管你是否着意于此处,它都按照人身本有的、既定的路线循环,如果人刻意此处,会给自然的运行加了一份肌肉和气血的动能,过不多久身体就会出毛病,很难治。

练拳是做一个空间,这是用现代话讲,以前只一个字,叫“形”,就都概括了。这个形对了,人就什么都不用想,你只管站三体式,这个形就会自动帮你打通身体各处,行拳和钻裹践帮你连上打通后了的身形,专门有气力的功法,帮你充实连上后的身形,进而进入内三合的锻炼,形意气力兼备,稍微训练打法,你想不厉害都是不可能的事。

徒弟资质好,能给师傅省不少心血,学东西快,举一反三,一教就会,动手不怯,这些都是好苗子。练形意拳能把羊练成虎,如果本来就是虎种,便能培养出龙凤、麒麟般的弟子来,一能顶百。武宗是这样的,急火熬煎出真金,文宗往往更慢,犹如润物细无声,讲究潜移默化,一点一滴的浇灌,一丝一缕的熏陶,现在我们国人对子女的教育太急功近利,反倒不如去学一个技术,或者文艺体育的培养,人们都想速成,怎么可能?

至于古代流传下来的术数风水相术等,本来就是得道者的小玩意,闲来无事的小发明,给子孙后代留点实用的术,目的是代代的道统失损,后人要用术去弥补,为了繁衍和生活。诸术俱为道之末,本末倒置这个成语便是和这些东西有关。

《逝去的武林》一书因为李仲轩和唐维禄的私人关系,把唐维禄说的很高明,有利也有弊,因为唐维禄有后,并且也练形意拳了,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那么今人观此总会进行比较,这有时候对唐维禄的后人来说是动力,也是挑战,关键还是心态的问题和自我认识的问题。

但是练到真功夫,能使人开慧,自然突然地明白很多不曾了解的事,是肯定存在的,包括本人偶尔也有这样的顿悟,自己纳闷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这些?不理解的人觉得是吹嘘、作秀,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人们都有妒忌心,根本上是因为自身不够,也不会内省,妒忌只能使自己越来越无能,人生的路就偏了。

我一直都深信古人所说的话,人要见贤思齐,要从善如流,要内省自强,要日日精进,中华民族经历悠久的岁月,至今还是那么兴盛,这个不竭的动力就来自于古圣先贤宝贵的思想。

《逝去的武林》精读评论(三十一)~文渊和武宗

《逝去的武林》精读评论(三十一)~文渊和武宗

《逝去的武林》精读评论(三十一)~文渊和武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