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的“民国四大才女”

1912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紧随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渐渐开化。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她们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及审美倾向而独树一帜,令当时的男性作家耳目一新。尤其是她们将自身大胆的人生情爱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渗透融合于文学作品之中,达到了更鲜活更新奇的效果,成为当时文学中的一股强劲的新鲜血液。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吕碧城】

吕碧城(1883年~1943年),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安徽旌德县人。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并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奇才女。

才华横溢的“民国四大才女”


她还被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与秋瑾被称为“女子双侠”,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 20世纪头一二十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

  • 为秋瑾收尸

大家不知道的是秋瑾也曾经用过“碧城”这一号,京中人士都以为吕碧城的诗文都是出自秋瑾之手,两人相见之后,秋瑾“慨然取消其号”,原因是吕碧城已经名声大著,“碧城”一号从此应当为吕碧城专用。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遇难,无人敢为其收尸,中国报馆“皆失声”,吕碧城设法与人将其遗体偷出掩埋,又在灵前祭奠。她后来南游杭州,又拜谒了秋瑾墓,不禁感慨万端,作一首《西泠过秋女侠祠次寒山韵》,追怀这位志同道合的挚友。之后,吕碧城用英文写了《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引起颇大反响,也使自己陷于险境。吕碧城与秋瑾的交往也引起了官方注意,以致直隶总督袁世凯一度起了逮捕吕碧城的念头。介于找不到更多的借口,才没有实行。

  • 一生未嫁,孤独终老

关于吕碧城一生未嫁一事,各种说法都有。那时,各种聚会上常常会出现吕碧城的丽影芳踪,当时各界名流也纷纷追捧吕碧城,与她交往的社会名士中,不乏才子和高官,如著名诗人樊增祥、易实甫,袁世凯之子袁寒云、李鸿章之子李经羲等,但她在婚姻一事上,看透世态炎凉,再加上她自恃清高,始终觉得身边无可匹配之人,所以宁愿独身终老。对这些名士的态度总是“这个不行,那个也不合适”。在她看来“生平可称许之男子不多,梁任公即梁启超,早有妻室;汪季新即汪精卫,年岁较轻;汪荣宝,曾任民政部右参议、国会众议院议员,驻比利时、驻日公使等职,擅书法,工诗文。尚不错,亦已有偶。张蔷公曾为诸贞壮作伐,贞壮诗固佳,耐年届不惑须发皆白何!”

吕碧城曾说:“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耳!”

吕碧城是少年抱得大名的人,时人对她的文学才华评价非常高,高到什么地步,说是可以和李清照相比,所以她自小心气就高,更不肯屈就自己。于是,吕碧城虽姿容优雅,终身未婚。止庵认为,吕碧城为什么未嫁,关键点在于经济权,她在袁世凯称帝之前辞职到上海做生意,在那两年里跟外商合作挣了好多钱,生活非常奢华。“有才,有名,有财,事业上又有很大的成就,这女人就没有当时女性结婚的理由——找个男人养着,她没有结婚的实际需要。”

【萧红】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它可是大名鼎鼎的鲁迅的弟子啊。

才华横溢的“民国四大才女”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hòng】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 一半骨灰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2日,萧红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蕻良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这里上边是丽都饭店,下边是游泳场,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端木蕻良在安葬萧红时,即嗅到了沿途一路上的血腥味。他担心此处墓地不能长久保全,因此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地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树下。法国医院当时就设在这所教会女校内,萧红正故世在这里。

才华横溢的“民国四大才女”


文革后,端木蕻良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去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埋葬地,但是时间久远,山上树木茂密,无法辨认。1995年3月,端木蕻良收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20世纪40年代的地形平面图复制件,希望能指认出当年埋葬萧红部分骨灰的确切地点。但时间久远,复制件模糊不清,又是平面图,不好辨认,端木蕻良忧郁地说:“看来我去了也未必能找到了,萧红的那一半要永远地留在香港了。1996年10月5日,端木蕻良在北京去世,身前留下遗愿,把他的部分骨灰撒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后山、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1997年5月,端木蕻良的夫人钟耀群女士来到香港,实现了他的愿望。

【石评梅】

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曾用笔名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1902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1923年9月在《晨报副刊》连载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1924年与挚友陆晶清编辑《京报副刊.妇女周刊》,1926年,继续与陆晶清合编《世界日报副刊.蔷藏周刊》,1928年9月30日因病逝世。

才华横溢的“民国四大才女”


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

  • 绚丽灿烂的绝世之恋

关于石评梅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她与高君宇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曲折而坚定,两个人犹如天空中的烟火,在短暂的生命中演绎了绚丽灿烂的绝世之恋。

20岁时,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的一天,在北京山西会馆的同乡会上,一个学生模样的男子正在作反帝反封建的演讲,他就是高君宇。石评梅认真地聆听着,并被深深地感染。山西会馆的偶遇,两人都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书信往来,石评梅和高君宇渐渐建立了友谊。有时,他们会相约来到北京南郊的陶然亭湖畔散步。在交谈中,他们发现彼此有很多相同的理想和抱负。

1919年5月4日学生爱国游行时,高君宇是组织骨干之一。1922年,在党的“二大”上,高君宇当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年初,他又同李大钊、毛泽东等人一起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了国民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才华横溢的“民国四大才女”


1925年3月6日凌晨,高君宇去世,时年29岁。按照高君宇的生前心愿,他被葬在陶然亭畔。高君宇的去世给石评梅极大的打击,她觉得自己太脆弱,太不果断,没有及早地和高君宇结合。于是,她经常到高君宇的坟上哭,说自己害死了高君宇,欠了他很多。在高君宇的墓碑上,石评梅写着:“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慧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才华横溢的“民国四大才女”


1928年9月,26岁的石评梅病逝于北京。临终前,她的手上仍然戴着那枚白色的戒指。人们把她葬在高君宇的墓旁,完成了二人“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遗愿。

【张爱玲】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才华横溢的“民国四大才女”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才华横溢的“民国四大才女”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1942年夏,,开始了写作生涯,在《泰晤士报》上写影评和剧评。在英文《二十世纪》月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中国人的宗教》、《洋人看戏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评。1943年,张爱玲认识了当时月刊《紫罗兰》的主编,作家周瘦鹃。五月,张爱玲在该刊物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篇文章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六月,张爱玲发表续作《沉香屑·第二炉香》。7月,张爱玲认识了评论家柯灵。此后张爱玲在《杂志》、《万象》、《古今》等刊物发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其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