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汉武帝当年没有独尊儒术,而是尊墨家,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I三余先生I


就喜欢在悟空上看各种脑洞大开的问题。小编也必须要来凑热闹。

黄老、法家和儒家是怎么回事

中国就是这么务实,总是先有需要才有思想。汉帝国初创,帝国的需要就成了最大的需要。而帝国的需要是什么呢?第一需要就是让帝国存活下去,让姓刘的坐稳江山。

难道刘邦建国还不算坐稳吗?不算,因为之前有了个二世而亡的秦帝国。

完成了军事征服,未必就能完成政治征服。于是,必须得找一套哲学来时实现这种政治征服。

两个学派站了出来:

一个是黄老,它给出的方案是小政府大社会。帝国政府能少管就少管、能不管就不管。其他的事情全让老百姓自己干,让社会自行发展。等时间够久了,老百姓自然也就能够认同刘氏江山了。

二是法家,它给出的方案是严格的社会管控。帝国政府不能无所作为,必须要插手到社会事务中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体现自身的存在。边地的问题要解决,诸侯王的问题要解决,财政经济的问题要解决,法家就是一个时刻坚持问题导向的学派。

可以说,汉初政治是以黄老为主,以法家为辅。

这个时候儒家再干什么?它被晾在一边了。因为他插不上嘴,啥也干不了。

为啥就突然要独尊儒术了

黄老和法家干得都很好,因为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国家也有钱了。但是,有一件事很不好,那就是没有解决为啥刘氏做皇帝的问题,没有整明白皇帝是个什么东西。

黄老和法家的目的就是:不用证明皇帝是啥,大家都过好了,自然就会觉得帝国挺好、皇帝还行、姓刘的不错,于是也就不会再纠结了。

这种消极的建构,当然不能满足刘氏皇帝们的需要。照这个意思,皇帝是可有可无的,甚至谁当皇帝都可以,甚至只是没有更好的所以就这样了。那刘氏江山也太不牢靠了。于是,儒家出现了,它要干什么?造神,神化皇权。

此时的儒家已经变成儒教,春秋已经变成公羊,武帝朝就开始各种胡乱折腾。

《史记•武帝本纪》确实是后人补作的,但看一看上面的孝武皇帝都干什么了,也就知道当时的统治者最需要什么:淫祀滥祭。

正是有了这种迫切的需要,儒家才重装登场的。

如果尊墨家会有什么样形势

上帝掷骰子,历史就要任性地偶然一下。

所以,不管啥需要不需要的,汉帝国就出了这么一个皇帝,非要尊墨家,会是怎样的形势呢?

第一个结果,黄老之术继续大行其道,甚至为主而墨家为辅。

黄老和墨家没啥太大的冲突,大家都有小政府大社会的归向,就是政府别折腾。所以,黄老和墨家并行不悖,而黄老已经运行几十年,所以惯性力量极大,于是就可能黄老为里而墨家为表。

第二个结果,法家和墨家要对峙,但法家不会死。

啥时候法家都不会死,因为法家的对象是权力运行的问题。真正解决问题,就得靠权力,权力怎么玩?法家最有发言权。但是法家很酷烈,就是但求目标而无论过程,所以必然会跟墨家干上一仗。独尊儒术后,是儒家讲故事、法家干事情。所以尊墨家之后,仍旧是墨家讲故事,而法家干事情。

第三个结果,墨家必须讲一套故事。

这个故事会是什么故事?这个问题当真不好回答。但它必须得讲。作为统治思想,它的这个故事得有三件事要做,一是老百姓都信;二是刘氏皇帝得满意;三是能够整合社会。推测一下吧:这个故事可能是黄老的故事,但会更有逻辑;这个故事得把刘氏皇帝跟三皇五帝扯上关系;这个故事要把墨家的兼爱、节俭的理念融合进去。

第四个结果,中国的哲学思辨和科学技术可能会发展起来。

因为墨家玩得就是逻辑名实,也比较重视奇技淫巧。所以,哲学思辨的问题和科学技术的问题,应该会好起来。

顺着这个思路想,墨家会发展成或发展出什么样的哲学?墨家会支撑中国的科技走向何种程度?当真就不好揣测了。

所以,大家就一起想吧。脑洞大开的问题,就得脑洞大开这琢磨吧。


减水书生


在所有诸子百家中,墨家很类似一个严密的军事组织,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更像是下级和上级的关系。一旦加入,很难退出,学生如果从学术该换门庭,估计会被组织内部的人给暗杀掉。

有一个故事,一个巨子的独子杀了人,国君考虑到这个巨子德高望重,不能绝后,决定赦免死刑。巨子说,不能赦免,杀人偿命,于是派人把自己儿子杀死了。在今天看来,主持正义是对的,大义灭亲也是对的,但是这是用私刑。只有国家才有审判权和执行权。

楼下的朋友说的很对。这样的一支组织进入政治,进入国家政治体系,会威胁到皇权。

别的流派,儒家,道家,法家,都是纯粹的学术流派。老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社会公民。

儒家学者属于文士阶层。墨家属于武士阶层,各个都会耍枪弄棒,所谓是:路见不平,一声吼,拔刀就砍。强调正义,轻视法律法规。法家的韩非认为,这帮人仗着武艺好,缕缕违反法律,应该被禁止。

墨家的核心理念是:兼爱。虽然格调比儒家的“仁爱”要高,但是不符合人性,不如儒家学说更容易被接受。随着历史进程,墨家逐渐淡出了政治舞台,但是其理念没有消失,进入民间成为侠士思想,被小说家力捧。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因为它们的特点决定了更加符合。


学而乐乎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看下什么是墨家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这就是墨家的大概。

我们主要看到一点,那就是墨家区别于别的流派的方面,墨家是一个组织,而且规矩森严,组织严密。

假如大汉尊墨家,那么墨家子弟将大量涌入汉朝政治体系,这些墨家弟子在政治上必定更听墨家巨子的话,在主张上肯定异口同声推行墨家的主张。

如此一来

首先朝堂之上不可避免的出现党派之争

出于同一组织的墨家子弟必定口径一致,形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党派,这是政治大忌,墨家一党的危害将远甚于明代东林党。<strong>

其次,君威不再

巨子的地位将高于皇帝,若朝堂上充斥了大量的墨家子弟,墨家巨子必然凌驾于皇帝之上,国将是墨家的国,皇帝与巨子必然出现类似西方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的纷争,除非皇帝就是巨子,那就政教合一了,想想都是很麻烦的事。

因此,充满智慧的中国帝王和他的臣子们,自然不会把墨家招至朝堂之上,不但不会纳入,还会处处限制压迫,直至消灭墨家。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提到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说一下但是的社会背景和墨家的学术思想

墨家倡导兼爱非攻,兼爱,就是大家人人平等的相爱,爱一切事物,非攻就是反对侵略战争。但是墨家的思想不仅于此,我们梳理一下。还有尚贤,就是推荐有才的人,无论身份贵贱;尚同,就是大家要统一思想,心往一处;天志,就是要按章办事,按照章程来操作,以天为尺度计量自己的行为;明鬼,把自然事物的发展探索清楚,明白道理;非命,就是人的一切都是自己奋斗出来的,不要相信命运;非乐即废除大型音乐和繁琐的礼法,专心发展生产;节用,就是节俭;节葬,就是薄葬。

不难发现,这些思想和现代西方福利社会的思想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但是这和当时汉朝统治阶级的要求是不符合的。当时属于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人们都吃不饱,思想上能达到墨家要求的少之又少,如果遵从墨家的思想,社会肯定会动乱,这肯定不能接受,如何用一种思想统治人民成为当时统治者的当务之急,而且当时贵族也都是世袭,肉食者通过举荐担任,上层阶级也不会举贤任能,肯定没有尚贤的说法。这时候儒家思想强调礼法,主张秩序,人人之前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间都要有别,君臣父子,符合了当时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董仲舒才"独尊儒术",而不是"墨术"。

但是到了现在,我们不妨重新拿起墨家的那一套思想,在现在共和制的国家体系当中,整个国家制度不自觉的符合了墨家思想,生产力大大解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时人们的道德水平也在提升。慢慢,每个人都能做到像墨子所说的,人人生而为圣。


橙爸讲历史


墨家?开什么国际玩笑。如果汉武帝独尊墨家,那么中华帝国过去两千年可能就是一个以墨教为国教的政教一体国家,教义凌驾于国法之上,两千年后的中国又可称为中华斯坦共和国。


可能孟老夫子一句“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使得墨家学说有了意淫的空间,但这只是孟子的一厢情愿,墨家学说怎么可能被封建统治者采纳呢?

墨家是一个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需向团体进献。

先别管墨家到底主张什么,这套墨家行事办法,难道各位看不出端倪?妥妥的宗教组织,并且是独立于王权国法之外自成一体的组织。墨家自有刑罚体系,“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根据这个原则,墨家巨子把自己儿子杀了,而没有经过司法体系审问。


墨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就是“兼爱、非攻”。

兼爱就是完全、不分彼此、无差别的博爱,听起来很美好很共产,怎么可能实践开来?儒家的亲疏有别、尊卑有别,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好不啦。

什么是非攻?反对侵略战争,这个和平思想和不错。实际执行时呢,墨家是否拥有墨家军还没有证据,但是墨家拥有很多奇人异士,经常以个人身份出现在战争中,通过兵法、器械等手段帮助弱势方。至于帮谁、为什么帮,纯粹凭个人判断、墨家组织直觉,根本不按套路出牌,别说要听皇帝老儿的指挥了?汉武帝要去北伐匈奴,搞不好墨家就站到匈奴那边去了...

墨家学说有其进步性,但是没被汉武帝采纳,归根到底还是其学说根本不适应当时社会,不能促进社会安定发展。其实也别说历史,就是墨家那套放到现在,说轻了是个黑社会组织,说重了就是个邪教恐怖组织...


正品足球


看似百家齐开,实际上汉武帝只能选择独尊儒术,无论你如何的假设和相信,儒家是当时汉武帝的唯一选择。

若天命在我,我想跑也跑不掉——孔子如是说!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后人对于先秦思想流派的总称。

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总结为六家: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

班固归纳为十家: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

现在的划分大致有十三家:名、儒、法、墨、道、阴阳、农、纵横、小说、杂、兵、医、方技等流派。

能够有治国能力和方案的有:道、儒、法、阴阳、纵横、兵、杂等家。其他的:

名家,就是搞哲学的;墨家,就是搞无政府主义小团体的,走的是治国的对立面;农家、小说家,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是做什么的;医家和方技家,都是搞物理、化学、医疗等的专业人士,治国他们可没有兴趣。


对有治国方案流派的评价和分析

这个评价 和分析是以汉武帝即位之后的时间为标准,春秋战国时期就自动忽略:

1、道家,道家讲究的是无为而治的小国封建方案。西周初年大量分封的小诸侯是最理想的状态,都没有争王争霸的资格和能力,各自过各自的生活。

西汉初年的道家无为而治成功的前提是刘邦、萧何、吕后等继续沿袭秦国律法。高层无为而治,中下层是以秦法为基础的法治,这才是西汉无为而治的本质。

到了汉武帝,觉得手中有点钱了,于是就不想继续无为而治了,于是道家就成为了汉武帝第一个排除的对象。

什么无为而治,老子要的是建功立业的有为而治!


2、儒家。既然是历史的答案,就不多说了。儒家其实也不算是有为而治,因为真正的儒家是用回到从前的治理方案,自然也不能被汉武帝 接受。但汉武帝独尊的儒术,其实是叔孙通等西汉儒家改良派所改造过的儒家,并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

秦始皇泰山封禅不用儒家,就意味着原始儒家治国方案被彻底否定。但是巧合的是,西汉末儒家再次意图实施原始儒家的治国方案,成立了新朝!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王莽从圣人变成了奸臣,秦始皇还是有先见之明的。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受重视程度走势图

3、法家。从商鞅变法之后就一直在秦国和秦朝占据主导地位的法家,即便在西汉时期也没有完全被放弃。当然,西汉时期的法家只是法令的代名词,并非原本的法家。

法家是诸子百家中最积极有为的流派,想要有为而治的汉武帝为什么不重用?原因肯定不是所谓的秦法暴虐,否则西汉也不会继续采用。

汉武帝不采用法家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历史教训:当年秦朝用法家治理,导致了法家和儒家两大流派的争议和对立,最后引发秦末战乱。重用法家,就意味着得罪天下一半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在秦朝之后法家再也得不到重用的原因。

说句老实话,法家和儒家都是提供良好稳定社会架构的流派,它们真正的区别在于对待特权:法家中只有国君一个人有特权,其他皇子、大臣、贵族、士大夫等都没有特权,都和平民一样;儒家中国君、皇子、大臣、贵族、士大夫都有不同的特权,只有平民和奴隶没有特权。

从秦朝法家治理的儒法对立,到西汉的道法和谐,汉武帝等人就发现,一个阉割版的法家,比一个完整版的法家更有利于稳定统治。从此,完整版法家消失,阉割版法家继续成为各个王朝运行的现实秩序。

从这个角度而言,汉武帝也没有完全放弃法家。


4、阴阳家。五德始终是阴阳家给出的治国方案。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本意其实就是和法家的世异则变法思想是一样的,要顺从趋势。阴阳家,本身并不是神秘论者,更多是趋势引导者。善于驾驭趋势并从中获利,这是阴阳家对治国的建议。

只是后来董仲舒的移花接木功夫实在了得,硬生生的把原本是基于现实趋势获利的阴阳家解释为基于天命轮转。于是阴阳家就成为了神秘主义者了!

汉武帝独尊的儒术,其实也包括了阴阳家的五德始终,因此阴阳家也算是被独尊了。以天命为核心的占卜,从西汉一直流行到隋朝,才由于占卜书籍的灭失而衰落。


5、纵横家。纵横家讲究的是如何利用盟友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纷乱的战争年代,才有纵横家的生存空间。汉武帝时期,基本上没有什么战乱,要打也是周边的民族。纵横家没有用武之处,汉武帝也不需要用什么纵横家去搞什么联盟——out!

6、杂家。这个真不好说,因为杂家本身就是糅合几家而成。一般的杂家,主要是吕不韦(《吕氏春秋》)、刘安(《淮南子》)、尸佼(商鞅变法时商鞅的师傅兼助手,商鞅死后逃到楚国。)

其他的像:叔孙通的改良派儒家,取消儒家恢复古代治理图景、加入现实关注让儒家更有实用性,算不算是杂家?

西汉初道家以法家为基础的无为而治,算不算杂家呢?

董仲舒以儒家和阴阳家糅合出来、被汉武帝独尊的儒家,算不算杂家呢?

中国历史各王朝的外儒内法,算不算杂家呢?

其实,从《史记》中秦始皇东巡时所刻石碑文字中的信息可以得知:

秦始皇时的秦朝,也不是单纯的法家治理,也开始提倡王道价值了。

秦始皇设置72博士,也是给了诸子百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秦始皇并没有一棍子打死百家。


董仲舒移花接木下的儒家

董仲舒的理论看似非常复杂,但实际上很简单,他自己也说得很清楚:

“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脩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关于如何让西汉永远统治下去的问题时给出了答案:

顺天命,明教化,正法度。做到了这三点,你就是万世之国。

顺天命,是阴阳家邹衍的五德始终;

明教化,是儒家的仁、义、礼、乐;

正法度,是去除改革只剩法令的阉割版法家。

因此,董仲舒所谓的独尊儒术,其实是阴阳、儒、法三家的融合。而中国历史也是以这个为标准进行治理。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墨家在文艺作品中非常火红,网文中也多灌于科学之光等称号,反正给人一种中国如果独尊墨家,那么早就发达国家了,可能工业革命也在中国,但这些是事实吗?这里就从五个方面介绍一个不一样的墨家。

一、尚鬼

墨家发源于宋国,宋为商之遗民,从祖宗的角度看墨子和孔子的祖宗都是商人,但孔子从周,故尚礼,墨子则生于宋,仕于宋,整个人都极端尚鬼。

《墨子》中有《明鬼》一篇,全篇阐述的内容就是一个无神论不对,鬼神真的存在,我知道好多例子了。其实这样还只是义气之争,但墨子认为无神论者道德低下,甚至认为当时天下大乱都是因为无神论导致的,说“由此始,是以天下乱。此其故何以然也?则皆以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

二、不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

如上文中的尚鬼,墨子就要批判不同思想者的道德水平,在《尚同》中墨子是点名了我不许有不同观点。认为不同的观点是导致动乱的原因,所以按照墨家看法,这世上只许一一种观点,如果当年是独尊墨术,那么今天诸子百家的书籍除了墨家的,其他家的我们都看不到了。

三、无情

墨家兼爱,儒家道家是等次之爱,我们粗看会觉得兼爱的人真有情啊!但这种是最无情的,如果你身边有人说自己谁都爱,那么必然会谁也不爱。所以历史上层有墨家巨子儿子杀人,国法赦免后,巨子依然执行私刑之事。

四、反对娱乐

《墨子》有《非乐》,这个正好怼儒家的礼乐文化,墨子认为必须要禁止音乐!同时按照墨家思想人是不应该娱乐的,庄子就曾讽刺墨家,说他们因为崇拜大禹,经常下地干活小腿上都没毛。

五、墨之衰

当然除了上文中的内容,墨家中很多思想和儒、道、名、法都有相同的地方,上述的观点可能让你不舒服,但这也是墨家思想中和现代人观念冲突最大的地方!很可能也是为什么墨家作为一个思想学派在历史上灭亡的原因。

因为这些观念虽然在墨子的描述中非常好!简直是救世灵药,但这些观念都太反人情了,依照墨家观点,你对儿子的爱应该和陌生人一样,这个可能有人敢说,但推广而来,你对陌生女人的爱应该和你媳妇一样!有老婆的男人绝大部分说都不敢说,更别说做了。

墨家的尚鬼是商之尚,就是大商那种没事都要占卜的尚,当然墨家可能不学大商烧人了,但依旧保持和大商一样的想法,认为一切以鬼神意志为意志,认为人是没鬼神聪明的。同时墨家反对命运观念,儒家则认为世上有天命的存在。

再者不怎么热爱娱乐,一味喜欢勤劳俭朴,这些都挺让人难受的,所以墨家的衰落是必然!


全真道士梁兴扬


不明白都他妈没落了为什么还有人诋毁墨家。

墨家如果在汉代被尊崇,世界都不会是现在的世界。当然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当时统治者没有任何一个能接受这种先进的概念,说白了对封建统治没好处。

既然说的是如果,那就设想一下。墨家两大闪光点,一是墨家的理论,二是墨家的科技。

理论最出名的就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这些观点十分先进。兼爱非攻,说的是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不去侵略和谐共处。尚贤尚同,这是什么,这就是民主选举啊。大家尊重尊敬贤德有能力的人,推举为领导,而后层层服从,统一指挥。天志明鬼,天志说的是敬畏大自然,多行不义,必受天谴。大自然会惩罚你,现在我们也看到了周边的环境了。自然正在对人类进行惩罚。墨子相信鬼神的存在,但他并没想让所有人相信,明鬼只是明确墨子认为的鬼神是有的,它并不会干预人的命运。它只是在你做坏事时出来惩罚你。墨子曾与孟子谈鬼神,孟子认为鬼神不存在,但是又要坚持祭祀和礼仪。墨子说,坚持祭祀侍奉你们完全不相信的鬼神。就像在招待不存在的客人。自相矛盾。

非命非乐,非命是在前面理论基础上提出的针对儒家“天命”理论的相对观点,人定胜天,事在人为。没有谁的命运是生下来就被安排好的,非乐是最极端的一条,墨子认为音乐是不好的,要禁止音乐,音乐会贻误生产。使人荒淫。但当时来说,一是普通民众也享受不了音乐,二是在那个除了唱歌跳舞没有其他娱乐活动的时代,音乐确实与荒淫有扯不清的关系。另外,墨家的规矩只针对墨者有制约作用,随时代发展不会对天下百姓要求严格。执政者不触音律也不一定就是坏事。节葬节用没什么好解释的,基本就是字面意思,要生活清苦,不可骄奢淫逸,人死了,好好安葬就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儒家最早的丧葬礼仪。家中父母死亡,守孝27个月,因为儒家认为母亲哺育孩子要27个月,父母去世要还给父母。守孝是什么,哭丧啊。孔子觉得父母去世君子要内心悲痛,茶饭不思哭满三年。三年!一栋大楼都盖起来了。

综上,墨子提出的观点包含民主,自由,节俭,自律,和平。完全就是现在的主流社会思想。如果当时墨家成为主流,一直发展几千年,现在一定是更先进的社会制度。

再说墨家的科技,算了我懒得说了。。。。

打仗是提升科技最快的一大因素,墨子与鲁班一个守一个攻,研究出的那些高精尖你们自己看书去吧。

后来虽然墨家没落,但墨家精神没有没落,所谓侠,就是墨。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刘惗祺你长得真好看


独尊,无论是独尊儒术,还是独尊墨家或者百家中的任何一家,都是灾难。而其中唯一例外的,可能仅仅是法家。法家主张公开、公开就无法独尊,法家又天性能与百家和平共处。有一句话说,世界上的发明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类是约束人类自己的。法家区别于百家其他学派的根本真在于法家是公开的、是约束人类自己的,其中就包括法家自己。没有照身贴的商鞅,同样不能住店。以法家思想立国的秦国,儒家博士就有70多位。

说墨家,首先是兼爱非攻。兼爱就是“人人爱我、我爱人人”,非攻就是反对武力、崇尚和平解决矛盾。这两点粗看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即便在今天也做不到,何况历史上?兼爱非攻根本不可能实现,强推甚至会走向反面,可能是最靠谱的理解。历史上,墨家为了实现兼爱非攻,组织了墨家剑客,说白了就是用武力、杀戮来实现兼爱非攻的政治理想,这本身就是证据。

说墨家,不能忘记墨家尚同。尚同,作为维护墨家团结、一致,作为墨家实现兼爱非攻的政治理想的手段。但是,尚同的另一面或许很少人知道。我们看《尚同》的一段原文:

【是以数千万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赏之;数千万里之外,有为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罚之。】

谁有什么事了,家人不知道、乡里人不知道,千万里之外的天子却知道了。试问:天子怎么知道的?监控、密探、潜伏?百姓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整个社会笼罩在这样的氛围下,与监狱、囚笼何异?所以,墨家本身学说是有致命的缺陷的。用现代观念来评判,叫着“理想高度纯洁化”,为了实现兼爱非攻的政治理想,无所不用其极,而且墨家对自身的行为,毫无约束,甚至可以说是为所欲为。单以墨家独尊论,是万万不可的。

总之,政治学派的最好环境是学术自由,是无论对错、人人可言。政治学派一旦上升到思想上层建筑的高度(比如秦时的法家、汉时的儒家),既要保证政治上的思想统一,又要对自身有同等的甚至更高标准的约束,更要在不影响政治上层建筑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保证学术和言论自由。而从历史上看,法家无疑是善的典型。建立了政治上层建筑(中央集权郡县制),建立了博士宫的学术研究机构,善待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而儒家无疑是恶的典型。没有建立政治上层建筑(沿用秦的中央集权郡县制),搞超血腥的白色恐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彻底屠杀了百家文化的传承和繁荣。


沧桑短笛


历史的趋势如此,当时那个时代,汉武帝只有儒家可选,而不是其他。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我们来看看当时汉武帝的其他选项:

先说说答案要回答的墨家:墨家,韩非子称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无不证明了墨家当时在中国的地位。

但是墨家来说,它更像是一个宗教,而不是一个学派,在战国乱世,生灵涂炭,战乱四起,百姓要不被剥削压迫,敲骨吸髓,要不因战乱和赋税而流离失所,贵族花天酒地,为了名利和土地争的你死我活,是墨翟让底层的众多百姓,看到了希望,让众多有道德,有良心的士人看到了方向,“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无不直指时弊,让人赞叹不已,仿佛想要全身心的为解放人类的事业,天下王道而斗争。

但是这是一个刚从奴隶时代进入封建时代的中国,墨家的出现仿佛就是注定要没落的,它严密的组织,凌驾于国家机器之上的“墨者之法”,在大一统王朝看来就是无时无刻的导火索,“节用”、“节葬”的思想和统治者的思想背道而驰,墨家嘴炮一篇《非儒》,更是得罪了读书士人最多的儒家,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所以墨家不可能,也从来没有可能成为主导一个国家的思想。

从皇帝和国家角度看,不会希望头上多出一个宗教组织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读书人和贵族的角度来看,更不会同意一群“黔首”骑到自己头上,所以墨家就被无情的抛弃了。

但是墨家代表的“任侠”文化,在中国从未消失,墨家的思想上不了统治者的“台面”,但是成为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寄托,中华民族的性格形成中,有很大的墨家因素。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看起来很棒是不是,但是当时的那个时代,是匈奴人不断威胁着北方,汉朝忍受着强大的边境压力,还奉行着屈辱的和亲政策,如果不作出改变,那么“五胡乱华”将会提前到来。而提倡“无为”为核心的道家,已经不符合时代,根本无力整合“文景之治”后的强大汉朝,不符合汉武帝想“雪耻报仇”,荡平匈奴的想法,所以首先被PASS

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这个封建时代的军国主义,非常有利于当时的形势,也非常符合汉武帝的个性,但是启用这家的思想,会与汉朝建立的法理,产生直接的冲突,即你推翻了“暴秦”,为什么又要用暴秦的思想和制度,会对汉朝的公信力产生巨大的冲击。

再者,法家的思想体系中,全国大权集于君主一身,在法家的体系中,只有官吏和黔首,汉初的建国功臣,豪强外戚,豪侠大儒,巨商大贾,诸侯王全部都应该被打击,如果全面采用法家的思想,汉武帝面对的反对势力可能直接就导致汉朝的崩溃,汉武帝可能就是隋炀帝的下场。但是法家的政策又不能不用,所以此时儒家就改头换面,重新登场了。

儒家:儒家本身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但是到了汉武帝的时代,董仲舒的“新儒家”的出现,使儒家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根本性变化在哪里?在于董仲舒不是单纯的抱着儒家“食古不化”的老传统,而是大胆的对儒家进行了变革,加入了法家,阴阳家等的思想,使儒家成为了当时,要教化有教化,要法制有法制,要宗教有宗教,成为了一门完全为帝王而服务的学说,自然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

更关键的一点是什么?那就是儒家信众,弟子满天下,是当时读书人最多的一家学说,这家学说以积极入世,教化万民为己任,所以儒家是将“教化”放在首位的,秦汉时的大儒,无不以桃李众多而欣喜不已,而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普通人(非贵族)要想读书,基本上也只有儒家可选,无论是虚无缥缈的道家,还是“苦行僧”一般的墨家,装神弄鬼的阴阳家都不符合当时一个读书人的需求。

所以当儒家转变,杂糅了法家,阴阳家的思想,还有当时第一大V董仲舒为新学背书,又有现成的众多人才可用,那汉武帝还用选择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