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武將高覽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密探零零發


說到高覽,就不得不說張郃,二人本為袁紹部將,與顏良、文丑被後世並稱為“河北四庭柱”。在正史中,高覽的記載很少,更別說單獨的傳記了,張郃不但在別人的傳記中被反覆提到,而且還擁有自己的獨立傳記《三國志·張郃傳》,所以太史先從張郃說起。

張郃是河間大族出身,才能出眾,鎮壓過黃巾起義,後投靠韓馥。在歸附袁紹後,曾大破公孫瓚。可以看出,在投靠曹操之前,張郃已經是一員戰功卓著的大將,只是,在與高覽投靠曹操的事情上有疑點,同一本書的記載有偏差。

《三國志·武帝紀》與《三國志·袁紹傳》中都雲:張郃是先聽說淳于瓊部被打敗,於是投降曹操,然後才招致袁紹大軍潰敗。

而在《三國志·張郃傳》中卻表達了另一個意思:淳于瓊部被打敗後,招致袁紹大軍潰敗,郭圖進讒言,張郃等人懼怕,這個時候才投降曹操的。

顯然,《三國演義》採用了後一個版本。那麼,為什麼同一本書的記載會截然不同呢?太史認為,這與陳壽的寫作習慣有關,一來,因為史料繁雜,能去偽存真最好,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就全部羅列,讓後世甄別;二來,因為陳壽在寫某人傳記時,喜歡為這個傳記的主人多寫些正面的史料,相對負面的史料會更多出現在別人的傳記中。由此分析,太史傾向於前者,別人的傳記中所說,可能更接近歷史真相,即,兩人先投降然後才招致袁紹軍大敗。

陳壽也在《三國志·荀攸傳》中明確寫道:“太祖乃留攸及曹洪守。太祖自將攻破之,盡斬瓊等。紹將張郃、高覽燒攻櫓降,紹遂棄軍走。郃之來,洪疑不敢受,攸謂洪:‘郃計不用,怒而來,君何疑?’乃受之。”

這樣的結果,對曹操來說,張郃、高覽的投降才更有價值,才能獲得更高的禮遇。張郃一生以“巧變”著稱,這麼好的機會他肯定能把握住,所以張郃是挑頭人的可能性很大,高覽只是附隨。

曹操對張郃的投降感到高興,親自迎接並稱“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評價不可謂不高,降後張郃擔任偏將軍、封都亭侯,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

在張郃風光無限的時候,一起投降的高覽卻在史料中,神秘地失蹤了。

原因如何,太史也只能大膽地猜想:

第一,投靠曹操前,高覽功績不高,在曹操眼裡算不得名將。

第二,張郃有個好出身,可高覽沒有,又非嫡系。

第三,高覽投降曹操的意願並不強烈,被雪藏了。

第四,曹操善於識人,卻沒有在高覽身上發現閃光點。

第五,投靠曹操不久後亡故。

以上五點,僅為參考。

因為陳壽的惜墨如金,所以才有了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的《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中,高覽能力戰許褚,同樣也是在《三國演義》中,高覽被趙雲一槍斃命,完結了他猛將的一生,這,也許是羅貫中能給他的最好結局。


東觀太史


在神書《三國演義》裡高覽是被寫死的,在劉備敗走荊州,曹操大軍南下追擊,高覽被突然衝出的趙雲一槍刺死。

在正史由於高覽沒有傳記,只能在其他人的傳記中查找其身影,但其中並沒有說高覽是被趙雲刺死,所以我分析演義為了突出趙雲的勇猛故意讓高覽被刺死,就如同關羽斬蔡陽,張遼射太史慈,周瑜計殺蔡瑁,孟達射徐晃一樣,為了突出某某,就讓本來病危或無記載的將軍被死亡。

高覽早期為袁紹部將,號稱“河北四柱”之一,就算戰鬥力不如顏良文丑,至少在袁紹陣營中屬於比較厲害的人物,結合高覽之前的戰績,至少不至於被趙雲一擊必殺,加上趙雲不少事蹟都是虛構的,比如七進七出殺了曹營上將80多人,遇到張郃戰馬都飛起了,所以我認為高覽可能是早逝。


曹小翔xixi


高覽為河北名將怎麼會讓趙雲輕易殺死呢?作者為了突出趙雲的勇猛而把高覽寫死了。在三國演義中有不少的虛構成分包含作者的感情在裡面把很多名將寫的很窩囊,論戰力至少高覽能敵趙雲三四十回合。所以正史中高覽為病死較為可信,演義畢竟演的成分大於真實成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