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兼容的现代:芝加哥与美东现代建筑”第5期正在招募!

点击上图查看招募详情,


经典再读

一座经典的建筑,无论何时看都不会过时。

行走中的建筑学“经典再读”栏目,

与你一同回望现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作品,

并期望由此带来的新灵感、新启发。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作为收藏家古根海姆先生的朋友,德国画家兼策展人希拉·雷贝(Hilla Rebay)鼓励古根海姆购买收藏了很多非具象绘画(Non-Objective Painting)作品,其中涵盖的艺术家包括瓦西里·康定斯基、巴勃罗·毕加索、保罗·克利和马克·夏加尔等。古根海姆在筹备这个用来展示全新绘画作品的建筑时,就认定

它应该像这些绘画一样具有革命性

1943年,希拉·雷贝写信将美术馆的设计任务交给了赖特。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 古根海姆博物馆平面图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 古根海姆博物馆剖面图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 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组成示意图

在设计开始到博物馆开幕的16年间,赖特一共绘制了超过700张草图及6套施工图。这个项目是赖特在都市当中尝试有机建筑的一个实验,也是他唯一一栋建成的博物馆项目。赖特原本设想的建筑外观是深红色的外挂石材,但因甲方反对,以及经费所限,最后使用的是喷射砂浆外刷白色涂料。

赖特非常自信地认为:自己的这个设计,会让对街的大都会美术馆看起来像是新教徒的农舍。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 对街的大都会美术馆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 从理念到形式都极具革命性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纽约布朗克斯区的哈德逊河河谷曾是这个项目的备选用地之一,但是古根海姆认为靠近中央公园的现址更贴近于自然,能带来更多的灵感。对赖特而言,这个位于城市街边的地块迫使他在垂直向度往上思考,因而他设计出一个类似美索不达米亚神塔(ziggurat)的负形,而不是他在中西部草原上常用的水平形式。

整个建筑空间,除了水平空间的流动,还增加了垂直空间的流动。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 古根海姆博物馆中庭


博物馆室内的空间是多层的、包围的、环绕的、封闭的,同时又是自由的。

赖特摈弃了传统博物馆建筑房间式的布局方式,他认为观众的参访体验不应该建立在一种来回重复走进走出的流线之上。环形坡道从地面缓缓升起直达圆形中庭的天窗之下,观众的参访是从地面层搭乘电梯至顶层再顺着环形坡道从上往下,最后到达地面层的圆形大厅——而这个空间将是观众体验到的最后一件艺术品。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 圆形中庭的天窗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 从顶层开始的观展流线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 不同艺术家的展览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 咖啡厅空间


不过,赖特最早的设想是一个玻璃管状的电梯载着观众至顶层玻璃天窗下的花园,再沿着环形坡道进入室内;环形坡道这个构想可以在他1952年为儿子设计的戴维与格拉迪斯·赖特住宅(David & Gladys Wright House)中看到。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 David & Gladys Wright House


赖特在解释自己的设计时,做了三点说明:第一,和缓的坡道斜度,可以避免访客们在参观美术馆的过程中产生疲劳;第二,螺旋坡道侧墙向外倾斜的角度有点像画架,因此较之垂直墙壁,这种外墙对于画幅的展示更为真切;第三,如《建筑论坛》上所述,挂一幅画,它的坐标与画框的关系比与画本身的关系更加紧密。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 古根海姆博物馆中庭


但赖特的这些设想给博物馆带来了不少挑战,如圆形中庭上方的天窗对于博物馆的光线控制的挑战,致使博物馆在建成时天窗部分是覆盖着的,直至1992年才得以恢复原状。除了光线问题外,环形坡道间挂画的侧墙不到3米的高度(实际为2.95米)也招到不少批评。

1959年10月,古根海姆博物馆第一次面向公众开放;此时,赖特已逝世近6个月,他并没有见到它在世人面前亮相的那一天。建筑评论家保罗·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认为这栋建筑是一个促进改变的催化剂——在此之前美术馆的设计不外乎两种:巴黎美术学院派建筑风格的宫殿式样或是国际风格式样的展示馆;而在此之后,则陆续出现了更多充满了建筑师个人表现风格的博物馆或美术馆。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 永远都很热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 黄昏时分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1982年,馆方邀请纽约五人组(白派)建筑师查尔斯·格瓦斯米做了增建部分的设计,他参考了赖特当年的草图,做了10层的石灰岩塔楼,用以扩充办公和展示空间的面积。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 古根海姆与增建的塔楼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的革命


△ 古根海姆早已成为纽约的代表博物馆之一

图文转自有方君 行走中的建筑学,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