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同样是日军,为何李云龙看见穿皮鞋的日军,立马下令撤退?

司马长史


小说里倒是李云龙琢磨在野狼峪伏击日本兵,要给部队战士弄冬装,伏击时,发现来的日本兵在唱关东军军歌,知道遇上硬茬,但还是下令出击,以战损三百多,全歼了关东军两个中队。电视里是埋伏着发现日本兵鞋子不对,没动,等到了战地观摩团这条大鱼。日军侵华,是有长期准备的,在真正动手之前,日本作为世界上东亚地区唯一新兴工业国家,战争物资准备,士兵的训练程度,全民精神动员,都相当充分,李云龙从鞋上看出,这一批日本兵的不同,就是这些日本兵是所谓三八年以前的日本兵,很多朋友拿李云龙在剧中说过的一句话来说笑;“老子打的就是精锐!”




其实这不矛盾,李云龙不怕日军精锐,敢于亮剑,那是不假,但是满打满算准备伏击日本华北治安军的部队,对手突然变成一线精锐老兵,还坚持拿原本准备的部队去拼,那不是勇,那是傻!日军全面入侵中国后,打仗优势主要是飞机重炮有很大优势,一线步兵的训练精良上,有优势,但没有想象的夸张,尤其在淞沪会战中,面对所谓委员长卫队的德械师,还有税警总团,伤亡也不轻,北方长城会战,淅口会战,以及徐州会战,日本确实都取得了胜利,可是兵员物资损失也远超预期,后方重头还要维持海军,陆军马鹿当然给弄个够用就行的待遇,新补充上来的兵员物资,跟战前精心准备的,差距颇大。

李云龙所在的华北地区,是日军后方,主要是维持地方治安,就是华北治安军,都是日本三线预备役人员组成的部队,都是一个个单独的混成旅团,有我们现在武警部队的性质,跟南方主战场的一线主力师团,战斗力和装备都差的很远,主要就差在重炮部队上。跟在东北防备苏联的关特演部队比,就更是渣了。李云龙打老仗的人,他是喊打的就是精锐,但是你喊他拿准备对付这种后方部队的兵力,去打同样兵力的一线战斗部队,殊为不智啊!


李三万的三万里


因为碰到硬茬了,所以没有硬上

在李幼斌版《亮剑》第六集中,李云龙准备打一场伏击战,捞点油水,但就是在战事开打之前,已经做好伏击准备的李云龙却发现,从虎亭据点出来的日本兵脚上的鞋子不对。

李云龙看到日本兵脚上穿着皮鞋十分惊讶,因为往常虎亭据点的日军都是穿胶底鞋,这显然不是虎亭据点的守军,而是从外地调来的。

对于李云龙的判断,身边的楚云飞也表示认同,楚云飞估计这些日军是华北的第四旅团。事后证明这些部队的确是华北第四旅团和第九旅团,是日军驻守在山西的精锐部队,本次是调动是为了给“战地观摩团”保驾护航的。

由于是精锐部队,这批军队的装备自然比较优越,他们配备的军靴也是非常好的“昭和五式军靴”。昭和五式军靴是在1930年(昭和五年,昭和是裕仁天皇的年号)定型一款军靴,其采用纯牛皮制作,非常结实耐用且防寒抗冻。

由于昭和五式军靴鞋底装了32枚防滑钉,后脚跟还安装有马蹄铁,因此脚步声与其他军靴完全不一样,走起路来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这才引起了李云龙的注意。

在全面抗战打响之前,日本只有17个甲种常备师团。由于常备军数量尚且不多,昭和五式军靴是能够做到全面发放的。但即便如此,这双鞋也是需要士兵自己掏一部分钱的,相当于一名普通士兵小半个月的薪水。(昭和五式军靴)

不过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日军规模的急剧扩张,日军后勤已经难以保障军靴的质量的。迫于物资紧张,昭和五式军靴的制作工艺持续缩水。不但放弃了牛皮,改用马皮、猪皮制作,连鞋钉也不断减少,最后甚至取消。

到了战争后期,日军已经不再为全军配备高质量的军靴了,普通的地方守备军队只有胶鞋,而能穿着五式军靴的部队必然是作战能力极强的精锐部队。

这场伏击战开打的时候,太平洋战争还未爆发,日军中的许多老牌师团仍然是在中国战场上,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

根据很多抗战老兵的回忆,在全面抗战前期的日军甲种师团士兵枪法极好,甚至可以在移动的卡车上命中目标。如此训练有素的部队,李云龙又不傻,自然不会上去硬碰硬。

但李云龙也没有就此撤退,首先是因为此时自己已经腹背受敌,就算是撤退也不安全。其次,李云龙判断日军出动如此精锐部队,必定是要有重要目的,此次行动肯定是有“大鱼”。于是他下令全军隐蔽,不得擅动,静观其变。

果然,在经过一夜的等待之后,李云龙终于等到了日军的战地观摩团这条大鱼。由于日军先头部队没有发现李云龙部,所以放松了对观摩团的保护,以至于观摩团身边没有多少军队护驾,而李云龙则瞅准时机,一举将这批观摩团团灭。


千佛山车神


原著小说中对于这次伏击战的描写

在原著中,伏击日军观摩团的情节没有那么复杂,就是1941年前后,在经历了鬼子的大扫荡和三光政策,独立团实在有点撑不下去了,决定去干一票。

除了缺衣少食,最让赵刚担心的就是弹药问题,当时独立团的战士每个人不到五发子弹,如果此时有作战任务,独立团只有挨揍的份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云龙和赵刚两个人商议决定对日军来一次偷袭,并且以不用子弹的白刃战方式与日本硬碰硬。

结果两个人就挑了个野狼峪这个地方,准备来一场伏击战,在寒冷的冬天,八路军战士趴在地上等了半天,才等到日军。在雪地里冻得直哆嗦的李云龙心里想,甭管什么部队,就是来一个联队也得干,总比冻死强。

结果日本汽车队出现后,赵刚傻眼了,因为从风中可以听到日本士兵的歌声,李云龙大老粗不懂日语,赵刚毕竟是文化人,知道那是日本关东军军歌,跟李云龙说,情况有变,这是刚调进关的关东军,实力特别强。

李云龙一咬牙“狭路相逢勇者胜,干!”

可见,在小说中为了突出《亮剑》精神,不管敌人有多猛都要干,这才是逢敌必亮剑!

电视剧中对这次伏击战进行了升华

《亮剑》改编自都梁的同名小说,但是在很多情节上加入了更多的军事元素,使得剧情更加丰富,而且编剧还是由都梁来担任,可谓是更忠实于原著,又在原著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升华。

在电视剧中,当时八路军缺少弹药和过冬的棉衣,因此李云龙希望把在据点的三百多鬼子引出来,然后消灭掉,以便夺取他们的大衣和弹药。

当李云龙都埋伏妥当后,却发现来的部队并不是据点中的鬼子,李云龙久经战阵,鬼子是什么样的战斗力,从走路的形态和穿着就能看出来,尤其是这支小鬼子的鞋跟平常打交道的鬼子的不一样。

这支小鬼子穿的是牛皮鞋,走路都是一嘎吱一嘎吱的,不像据点中的鬼子穿的都是胶底鞋,从这个细节李云龙就预感到,这支部队不一般,肯定是精锐部队。

很多答主根据皮鞋推断出是关东军的部队,这个玩笑开的有点大了,原著中因为他们唱的是关东军的军歌,所以赵刚才推测是刚入关的关东军。

在电视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已经得到情报,日本第四旅团和第九旅团向八路军驻地方向运动,李云龙去埋伏也就是要看个究竟,鬼子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再加上后来日军开出来的摩托车,楚云飞一口咬定就是日军驻华北第四旅团提前出来了。

题目中说李云龙立马下令撤退其实是不对,李云龙虽然有点灰心丧气,说了一句不让我老李发财啊!当时楚云飞在旁边加缸,不必在意,贵军不一向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然后你看看李云龙瞅楚云飞的那个面目表情,我好不容易截出来的。

以李云龙的性格肯定是想打的,丁伟讲话,你给他一个师,他都敢去打太原,但是当时独立团缺少弹药,参加这次战斗只有一个营,在没有弄清楚状况的时候,就跟比其更强大的敌人拼命,那不是勇敢,那是愚蠢。

狭路相逢勇者胜,但也不是拿鸡蛋跟人石头碰,不能瞎乱打,而是该亮剑的时候才能亮剑,不该亮剑的时候,就等一会再亮。


史论纵横


李云龙在伏击“战地观摩团”的时候,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推敲,李云龙发现鬼子行军时鞋底发硬,穿的不是胶鞋,而是穿的皮鞋,于是李云龙立马选择撤退。这一个细节书中没有细说,但是却是一门大学问,突出了这个时期八路军对日军的研究。而这些经验都是八路军从惨痛教训中得来的,幸好当时部队热衷于总结经验,否则恐怕要吃更多的亏。

这一点还要从日军侵华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军鞋说起,一种是“昭和五式”军鞋,这种军鞋用牛皮制造,棉线缝合,有掌钉三十六枚,这种军鞋非常适合行军,结实耐用。从1930年定型之后,一直是日军的标配军鞋,日本的关东军就全员都是这种军鞋。可以说在1940年之前,几乎所有的侵华日军士兵都是踩着这款军鞋。

但是到了1940年之后,日本资源短缺的劣势便开始暴露,“昭和五式”军鞋的质量开始大打折扣,变为了猪皮,鞋底也没有了掌钉,而且鞋底也开始是胶底。到了1941年,日军又开始列装质量更差的“昭和十六式”军鞋,所以新兵几乎都是穿的这种胶底鞋。只有一些老兵和关东军是穿着“昭和五式”军鞋,所以看到一整队穿皮鞋的日军,一般都是日军的精锐师团。

从1937年全面侵华开始,日军一直是在不断的动用预备役部队,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大量日军预备役士兵进入中国作战。所以在1940年期间,八路军就发现了鞋子不一样这个细节,并且得出了这个经验。此后但凡遇到穿皮鞋的日军,都不能贸然进攻,因为这些日军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部队。而遇到胶底鞋,那就可劲的打。

所以李云龙从一双鞋就发现了这伙小鬼子不是虎亭据点的日军,而是新调来的日军精锐部队,于是李云龙断定这事有蹊跷,这次日军肯定是有什么大人物在后来。也就有了李云龙一次伏击干掉一车日本军官的事,可以说从这一点来看,《亮剑》当之无愧应该成为经典,连这样的细节都能处理好。


小司马迁论史




李云龙派人去恐吓白村维持会的会长,要求给自己的军队提供白面。实际上的意图是想把虎亭据点的300多鬼子给吸引出来,把它们消灭掉,以换取一些枪支弹药和军大衣,让自己的军队好过冬。

李云龙本来准备把自己的一个营埋伏在半路上,然后先让投弹组用手榴弹炸死一部分,剩下的全营冲上去拼刺刀。

哪知道这个时候日本人也在搞一个惊天大阴谋。山本特战队计划偷袭太行山八路军总部驻地,打掉八路军总部指挥机关。

然后由第四旅团和第九旅团出击,彻底消灭掉没有总部机关指挥的八路军。同时也让日军军官观摩团观看一下特战队的威力,以便在日本军队内部推广。



日军两个旅团出击,惊动了八路军总部的副总指挥。他要求129师敲打一下日本人,弄清日本军队的战略意图。

本来李云龙部要到赵家峪去保护总部机关的侧翼安全,但他对日军的行动也非常好奇。就擅自决定留下一个营在半路上埋伏下来,寻找战机。



结果李云龙却发现,自己埋伏的地点,处在日军第四旅团和第九旅团的结合部。进退两难,于是干脆就按兵不动,看看日军后边还有什么大动静。


之所以能够发现对面的敌人是日军第四旅团,就是因为他们加上穿的是皮鞋,并且比较重。而虎亭据点里面的鬼子穿的是胶底鞋,不是日军的主力。



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非常缺乏。因此他们生产的皮鞋数量就比较有限,只能装备到主力部队。

根据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战士们后来回忆,日军大部分穿的都是黄皮鞋,以牛皮为主,这种鞋子非常笨重,不利于快速行军。这种皮鞋是昭和五年设计的,命名为编上靴。



相当于高腰皮靴,可以把脚踝关节完整的包裹住,起到保护作用,也可以是在行军过程中防止有杂物掉进鞋子里。鞋子底部还有三十颗左右的防滑铁钉,鞋跟处有一个十毫米厚的马蹄形铁掌。这样的鞋子既防滑又耐用,这就是我们形容日军铁蹄践踏中国的来源。


随着侵华日军陷入中国全民抗战的汪洋大海,日军不得不扩军。没有那么多牛皮,同样款式的鞋子只能用猪皮或者人工合成皮来代替,当然还有胶底鞋。

在长沙保卫战中,薛岳将军就把长沙外围的水田全部灌满水。这样日军的猪皮皮鞋遇水就会变得非常肿大,笨重无比,给日军前进增加了很多难度。



李云龙作战经验丰富,观察力强。他一眼看出来,对面出来的鬼子和虎亭据点里面平时的息子不一样。虎亭据点里的鬼子穿的是胶底鞋,这些鬼子穿的是皮鞋,脚步比较重。

李云龙马上就判断出这些鬼子是日军的主力第四旅团,以李云龙一个营的部队是根本打不过这些日军的。

日军两个旅团,加在一块有1万六千人左右。李云龙曾经说过,就算是五个团,也阻挡不住这些鬼子的进攻。五个团也无非就是不到6000人,连一个旅团也打不过,何况是两个旅团。

但李云龙认为,两个旅团肯定是在保护什么大人物,老鼠拖木锨,大头在后边。果然后边是日军军官观摩团,其中带头的还是一个少将。李云龙出其不意的把这个观摩团给消灭了,打乱了日军的战略意图,达到了总部首长想要达到的目的。


新知传习阁


业余和精锐

任何国家的军队都是分精锐不精锐的,业余的遇上精锐的那肯定要凉凉。

其实在抗战后期,很多影视剧中说日军的军队新兵数量变的多了,也就是日军不精锐了。并洋洋得意的归于自己的功劳。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日军偷袭了美军的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双方在太平洋的小岛上大打出手,美军的海军陆战队就是在哪个时候扬名的。日本把在中国的精锐部队抽调到了太平洋的小岛上和美军进行拉锯战,把心训练的新兵投放到中国。

如果你不相信我所说的话,你可以去看看美国制作的纪录片,或者是其他的国家历史记录文档。其凶残程度完全不是在中国能比的,也就中国发动的几次大会战能比拟了。

哪怕是投放到中国的日本新兵

我们打的也是很有压力,要不是美国在太平洋打赢了日本,并且在日本投放了原子弹。我们能不能抗战胜利还真是够呛。日本势力最巅峰的时候,已经把中国的正规军逼退到了四川,四川是什么地方?四川已经是偏局一方了,就像是三国的刘备,有谁觉得刘备在三国中是最强的?

战争的惨烈程度是无法用语言进行形容的,但是李云龙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历练,他知道自己以前打的是什么,今天遇到的是什么。事实证明,精神法则是战胜不了武器差距的,例如日本的关东军,面对苏联的钢铁洪烈直接跪了,武士道精神也砍不到坦克啊。

不要拿朝鲜战争来举例

有兴趣的可以翻看一下其他的历史书,你会发现太多的悖论,原来不是美国先动手的,是朝鲜先动手的,原来不是我们愿意打的是被苏联给忽悠着打的,等发现的时候发现已经没办法收手了,原来我倾尽全国之力,人家美国是照着局部战争打的。原来我们打过了三八线,美国想谈和,不同意,又被人打回到了三八线。

原本说好的会免费援助武器

苏联确实是实现了,只不过不是对我们,是对朝鲜的免费援助。我们的武器是要花钱的。这也就造成了在我们全国之力打完朝鲜战争之后,我们又以全国之力还债。此处我想爆一个粗口,被人给耍了玩,还不能说出来。


致以死去的先烈,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真的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一不小心就着了别人的道。


明月空中照


《亮剑》中同样是日军,为何李云龙看见穿皮鞋的日军,立马下令撤退?

有一句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关于军靴这一个点,看懂的都佩服李云龙,没看懂的,就让百晓生为大家解读一下。

大家看一个人,首先看穿着打扮,有经验的,可以分析这个人的身份、地位、职业,甚至性格。而在战争中,观察的还要更加仔细,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

大家也许奇怪,为什么李云龙没有收到专业的军事培养,为什么老大胜仗,就连黄埔毕业的楚云飞都佩服的不行。与李云龙的细心、善于观察分析,有很大关系。

甚至于,像是在驻地安排暗哨,发现了山本特工队,为全团报警;李云龙半夜起来查铺,发现了汉奸朱子明,立即发现了不对,提高了警惕。这些在一开始,只是因为李云龙心细、警惕,但是,相信李云龙的手下慢慢的都会得到李云龙的教导,并且在后来成为了明文规定,一代代传承下来,创造了巨大的贡献。

至于发现穿皮鞋的日军,就更能体现李云龙高超的指挥艺术。

由于日本资源匮乏,再加上扩张过快,很多新兵都没有新鞋穿。所以,这样一支全是穿皮鞋的日军,马上引起了李云龙的警惕。当然,这也是李云龙了解周边日军的情况。这也是赵刚听说孔捷带兵去“牵马”十分惊慌,而李云龙成竹在胸的原因,因为李云龙对周边的情况都摸透了。

而在发现部队撤不下来后,又果断的选择了继续埋伏、观察,则体现了李云龙遇惊不乱、沉着冷静,最终逮到了大鱼“观摩团”,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一胜利的取得,离不开李云龙对周边日军敌情的掌握,也离不开李云龙胆大心细、善于观察的性格,更离不开李云龙高超的指挥艺术,甚至是缺一不可。

可以说,《亮剑》就靠这一双皮鞋,就将李云龙这一主角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哪有立马撤退,李云龙只是觉得这些穿皮鞋的日军不是驻守在虎亭据点的鬼子,因为虎亭据点的鬼子穿的是草鞋,李云龙不仅没有撤退,还在那蹲守了一夜,终于等到了日军的观摩团,随后李云龙一举歼灭了这个观摩团,不仅如此,李云龙的这次行动也让山本的特种部队攻击八路军华北战区总部的计划落空了。


这一段剧情发生在第6集,楚云飞正巧来李云龙的独立团进行交流学习,李云龙本来想拿下虎厅据点的几百个鬼子,一来给楚云飞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而来也扩充一下军备,熟料日军特工队的队长山本洞察到了这一切,山本想趁此机会带着自己的特种部队攻打八路军的华北指挥总部。

正好山本也想借此机会给前来观摩的日军观摩团上一课。

可以说山本也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是李云龙更聪明,他一眼就看出来日军是在故弄玄虚,那些从虎亭据点出来的日军不是原有的驻军,而是日军第四旅团,日军的第四旅团的出动一方面是在进行伏击行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观摩团,他们只待山本的特工部队攻进八路军的华北总部。


李云龙在虎亭据点外把鬼子的行动看得一清二楚,在鬼子进行行动前李云龙就猜到了敌人多半是冲着老总的指挥部去的,于是李云龙一直在等待机会,经过了一夜的等待,李云龙终于等来了日军的观摩团,这对于李云龙来说算是意外收获,随后李云龙一举歼灭了这个观摩团。

没有了观摩团,山本的行动也就毫无意义了,实际上,山本在进攻八路军华北指挥部时也遇到了阻碍,和山本的特工部队交火的正是李云龙的另外两个营,也就是说,李云龙的独立团粉碎了日军的整个计划。


总之,李云龙在看到那些穿皮鞋的日军时并没有下令撤退,虽然他知道这些日军比较厉害,但是李云龙并不怕,他既然来了就要摸清鬼子的意图,同时还要教训一下鬼子,就像他说的:“我就是只蚊子,我也要叮出他一管子血来”。


草根说电影


《亮剑》这部电视剧和原著在结尾存在一定的差别,看过的朋友都建议别看。电视剧总归会把较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毕竟并将一些历史情节加以升华,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感。

《亮剑》中的李云龙,他是出了名的“泥腿子”,打仗从不按照套路出牌,但是他的军事能力绝非一般,小鬼子看到他都要绕路走。

李云龙的军事能力,可以从这个细节上来判断。在电视剧《亮剑》这一集中,李云龙原本带着大部队要去伏击日军,但是当他们赶到之时。他便意识到日军士兵穿着的皮鞋不一样了。

以此来看,便知道李云龙其实是一个细心的人,只是为人处世粗鲁了一点而已。到底李云龙从中看出了什么端倪?

原来,虎亭据点的日军士兵穿上了皮鞋,不过就换上皮鞋,也没有什么好讲究的,但是李云龙可不这么想。他是这么分析的,原本的日军穿胶底鞋,现在换上皮鞋,肯定是这个据点有了援兵。而且,当时的日军物资匮乏,能拥有这种定制的昭和五式军靴也绝非一般的增援兵。


面对突如其来的强敌,李云龙便想,既然精锐部队有备而来,肯定没办法轻易撤离。尽管对方是硬骨头——难啃。但是,他觉得也不能退却,就是要把他们所谓的精锐,给打回去!所以,他便和部下商议,决定原地待命,来一招以静制动。

果然,李云龙他们一行人在那里伏击了一夜,直到日军有所松懈,立马掐准时机冲锋,一下子就端了日军一个观摩团。正如历史上广为流传的,自古狭路相逢,勇者胜。连李云龙这为猛将,在这里都沉住气,等待时机冲锋,也正验证了这句话。但是,他的“勇”,并不是盲目的。他勇于智,并没有轻敌,也没有盲目突进。


饭点配剧


“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 这句台词来自经典的抗战剧——《亮剑》。2005年《亮剑》火爆荧屏,并且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复播的收视率也一直名列前茅。因为它是一部极其认真的电视剧。

不管是对人物的雕刻还是对剧情的描述,都是无可挑剔的。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极生活化的李云龙,把社会潜藏的审美心理给具现成了现实。不仅如此,中间还穿插着无数经得起推敲的历史知识,军事细节。

李云龙在抗日战争中,领导的八路军是在装备方面是永远没办法和日本军队相比较的。对于当时大部分革命军队来说都很穷,很多情况是需要靠打赢了仗收缴的战利品来补充自己的装备。

在战场上,装备比较弱势一点的军队刚正面不是上上之选,而是需要对天时地利人和各个方面都有足够的判断,看看这仗到底能不能打赢再决定去打。因此一个装备弱势一点的军队的领导一定要拥有足够的战场作战经验。


在《亮剑》里,李云龙是打算埋伏起来,伏击虎亭据点里的三百日军。当一群日军从据点里出来的时候,李云龙却从望远镜里发现有一点点不一样。原来这群日军穿的是皮鞋,而非他所熟知的据点里的那群日军所穿的胶底鞋。

其实是这样的,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军其实早就准备攻打中国,原本准备一举拿下的,没有要打持久战的想法,因此各个方面的装备物资都是极其不错的。在军鞋方面使用的是一种“昭五式”军靴。

这种皮鞋使用的是牛皮,质量极其不错,但是没想到在中国遭受到了极大的阻力,和中国打起了持久战。日本人本来就不多,死的人多了,后面的战争需要新拉起壮丁,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物资装备。

那么配备的军靴都是弱小版的“昭五式”军靴,是使用猪皮制作的。到后面物资更加不够了,就使用的是橡胶质的“昭十六式”军靴。


可想而知,后面拉出来的军队,都是军事训练还不够完全的士兵,配备的装备也是缩水减弱了很多的装备。那么战斗力比之最早的一批军队更是少了数倍,这种日军也是八路军最喜欢遇到的军队。

李云龙看到从据点里出来的军队是穿着第一版“昭五式”军靴的军队,而不是之前的缩水的日军。就知道这支日军不是那么好啃,肯定是经历过多场战争,有着足够的军事能力的军队。

而自己带队过来伏击只带了一个营,所以他推测就算是先开始成功伏击了一部分,到最后肯定也是自己这一方得先覆灭,得不偿失。于是不准备进行伏击。

可是在电视剧里,李云龙也没有下令撤退,而是继续潜伏着,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个据点里突然冒出了一大堆装备优良的军队,一定是有所图的。可能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情报,所以他就命令一直在这里继续埋伏着。
第二天发现原来是服部少将的“战地观摩团”前来观摩打仗情况的。但是此时陪伴在观摩团身边的都是一些军官,兵力极少,李云龙就顺势直接灭了这战地观摩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