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小时候最渴望得到的那本连环画吗?

八分半的小五姐姐







答:我最渴望得到的连环画是哪本呢?

故事得从那个遥远的夏天说起。

诺,是这样,父亲是我们镇上高中的语文老师。

那年夏天,父亲被安排到县城改试卷——大概是改中考试卷,那时年纪小,我不是很关心这方面的东西。

也因为年纪小,家里正忙着收割稻谷,然后是割蔗叶、拔花生等等一系列农活,母亲无暇照顾,父亲干脆带着我一起到县城了。

家离县城并不远,也就十多公里路,但对当时的我来说,上一趟县城,等于过一次节,那种欢乐,是难以描述的。

那天父亲挑着一大担蔗叶从甘蔗地里回来,浑身大汗。他匆匆冲洗了一下,换了衣服,然后找了几件他和我的换洗衣服,放铝桶里,让我提着,拉出自行车,让我上了车,施施然就出发了。

父亲改试卷的地点是在县第一重点高中,食宿也在校园里。

因为放暑假,偌大的校园,静悄悄的。

差不多到了傍晚,各镇中学前来参加改试卷的老师陆续前来报到,寂静的校园才有了点生气。

食堂里的晚饭,是按份分好、快餐式的,每位参加改卷的老师只能领一份。

我父子两人在别人异样的目光中,共用一份。

和家里一天到晚吃的咸菜相比,食堂里的豆芽炒肉丝实在是难得的美味,我吃得津津有味,也顾不上父亲会不会挨饿,大口大口地往嘴里扒拉。

父亲不吃,一旁用慈爱的目光看着我,等我摸摸肚子,说“饱了”,才接过筷子,把我吃剩下的饭菜一扫而光。

……

父亲在县城改卷的日子大概有四五日罢?

这四五日的每一餐,都是如此。

那么,父亲在这四五日的时间里,应该没吃过一餐饱饭。

现在想起那时候的情景,眼泪总是止不住地流。

父爱如山,这辈子是报答不完的。

吃了晚饭,父亲拖着我的小手上街市瞎逛,看各种新奇的事物——其实,别的不说,单说县城夜市的热闹,就让生活在乡下的我惊叹不起了。

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是快乐的。

但是,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餐,父亲去改卷了,宿舍里就剩下了我孤零零的一个人。

静,不但整个宿舍楼静,整个校园都静,我在校园里游来荡去,都看不到一个人影。

百无聊赖,就回宿舍睡觉。

睡不着,就更加无聊透顶了。

双眼瞪着头顶的蚊帐发愣,想象着母亲带着大姐、二姐在田里劳作的情形,心想,还不如在家里和她们在一起呢。

好不容易,到了午饭时间,父亲回来了。

吃过午饭,其他同来改卷的老师准备午睡了,父亲也准备午睡。已经憋闷坏的我,不依不饶,吵着闹着,要父亲陪我上街。

同住一间宿舍的几位老师,都来自不同学校,互相不认识。

父亲也不好因为我影响到他们的休息,只好强打精神这,陪我逛街。

这次逛街,父亲多了个心眼。他陪我到新华书店,买了好几本连环画。

这几本连环画为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北宋杨家将》系列,全部只有八册:一《杨令公归宋》、二《邠阳城救驾》、三《殉国李陵碑》、四《六郎收三将》、五《八姐闯幽州》、六《智救杨郡马》、七《大破天门阵》、八《穆桂英挂帅》。

当时,书店只有四、五、六、七这四册在卖,父亲一古脑全买了。

有了这几本连环画为伴,我不再吵闹,也不怎么出门,一天到晚,就像个傻子一样,躲在宿舍里的床上来回反复地翻看。

同宿舍的那几位老师,渐渐和父亲熟悉了,开起了玩笑,问父亲,你这个儿子是不是有些问题?是普通的孤僻还是严重的自闭?也不出门,要不要找心理医生看下?

父亲笑而不答。

父亲每次改试卷回来,都会带回些稿纸,还有圆珠笔忒,红的。

我不但反复咂磨翻看那几本连环画,还把书本上的画儿放大临摹。

父亲的改卷工作结束,我小心翼翼地收藏好那几本连环画,和衣服一起放桶里;那些临摹的画儿却散落了一床。

离开的时候,我听到那些老师在背后的一阵阵惊叹声:这小屁孩子,画得一手好画,不简单呢。

回家之后,那几本连环画仍是我心爱之物,但残缺了前面几册,总觉得美中不足,于是每到放学,都到镇上的书店去搜索一番。

但,最终只搜索到了后来出版的第八册《穆桂英挂帅》,前面的三册,应该是早些时候卖完,再不会在书店出现了。

不过,生活总会有惊喜。

不久,书店出现了另一个版本的《杨家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这套连环画的质量明显高于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北宋杨家将》系列。

别的不多说,就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北宋杨家将》系列每册都由不同的画家绘制,画功参差不齐;而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杨家将》全部由张令涛、胡若佛绘画,前后风格一致。而且,即使年幼时的我鉴赏能力有限,也明显看得出张令涛、胡若佛的绘画功底要比其他画家高出许多。

举一个小例子。

我见过的几乎所有画家要画古代黑大汉,都会抓住“大胡子”这个特征,肆意夸大,使之遮住人物的半张脸,以达到“黑”的效果。

不信,您去翻看《三国演义》里的张飞、《说唐》里的程咬金、《水浒》里的李逵、《说岳》里的牛皋……莫不如此。

还有些画家,为了渲染这个“黑”,干脆把这些人物的衣服涂黑,穿黑衣服以示其“黑”。

张令涛、胡若佛的《杨家将》里也有黑大汉——杨七郎。杨七郎年少,没有胡子,画家仍能从人物的五官和眉宇间着力表现出他的黑,他的粗豪。

这一点,就显示出了高明。

张令涛、胡若佛的《杨家将》,全套只有五册:一《杨业归宋》、二《杨七郎打擂》、三《双龙会》、四《李陵碑》、五《智审潘仁美》。

我留心购买收藏,只收藏了四册,少了《杨七郎打擂》。

在相当长的岁月里,《杨七郎打擂》就成了我魂牵梦绕、梦寐以求的东西。

村里有长辈是做鸡贩、鸭贩的,他们骑着自行车,载着一笼鸡或鸭,到各个乡镇去叫卖。

不识字的母亲,为了满足我的心愿,让我得到《杨七郎打擂》,不断叮嘱这些外出的乡亲到了别的乡镇,一定要到当地乡镇的书店帮我寻找这本书。

可惜,到我去县城读初中了,这本书还没有着落。

而“寻找《杨七郎打擂》”,也成了我们村里许多人都知道的口头禅。

这本书,后来我得到没有呢?

得到了。

在县城读初中,有一个同学,和我一样酷爱连环画。

于是互相交换着看。

我问他:有没有《杨七郎打擂》?

他说:有。

我惊喜若狂。

那次交换,他给我拿来了《杨七郎打擂》,而我借给他的,是《三国演义》系列中的《反西凉》。

书借回来,爱不释手。

但借的东西,终归得还。

要还,又恋恋不舍。

怎么办?

一方面,我使出自己的临摹“神功”,一页页地临摹书中的画页,希望可以绘制成一本属于自己的《杨七郎打擂》;另一方面是拖,迟迟不还。

奇怪的是,我不还,那同学也不提出要还。

双方就这样耗着。

大约耗了半个月,同学先耗不下去了,憋红着脸,紧张地看着我,问:“我可以用我的《杨七郎打擂》交换你的《反西凉》吗……我说的是永久性交换……”

不等他说完,我疯了似的大叫:“我愿意!”

原来,同学得到我的《反西凉》后,也是同我一样的心思,想据为己有,却羞于开口。

话儿挑明后,我们都如释重负,执手相视,哈哈大笑。

最后补充一句,我并非不喜欢《反西凉》,而是《反西凉》所属的《三国演义》全套共60册,而我只拥有其中寥寥几册,反正是集不齐,就用它去换《杨七郎打擂》凑齐了总共只有五册的《杨家将》了。


覃仕勇说史


说到连环画,不觉有种温馨的感觉。

小时候的乐趣,有伙伴间的玩耍,有上树掏鸟蛋的冒险,有下水游泳扎猛子的比赛,但作为学生上学读书,最大的乐趣,是拥有最多的看不尽的连环画。

作为村里同龄孩子的孩子头,我们一伙的连环画全部在我家里,积攒了满满的一抽屉。

每到放学或者实在没得玩的时候,静静地一群孩子坐在我家的屋前台阶上,翻看着连环画,那种场景说不出的舒适。

最上心的一次,欲得不能的连环画是《岳云》,封面上岳云手举双锤的形象,让我恨不得马上能够买过来。

兜里没有足够的钱,而且那连环画上了柜台没几天就卖没了。

心里沮丧,无以言表。

恰好,一个小伙伴告诉我,下一班的小军有刚买的。

前段时间打过一次小军,小军的两个姐姐还把我围着恶狠狠地数落了一顿。

实在禁不住那本画册的诱惑,于是放下架子,腆了脸去找小军。

小军很爽快,痛快地从二新手里要了过来,让我看。

捧着那本小画书,心里激动难耐,看得正在兴头,突然被人一把抓走了。

抬头一看,是二新的哥哥大新,一脸怒气地看着我,旁边站了哭丧着脸的二新。

战斗不可避免。

大新比我高一年级,长得比我高,比我壮,也是个火爆脾气。

那一仗,我没赢,一气之下,拿了一块砖头去他家里砸锅。

一本《岳云》,干了一架。

这个记忆很深刻。



木才不是铁


【音乐美术类话题】

我学画之初竟是自发而由衷的喜爱小人书,甚至梦想将小学语文课本上所有儿歌和文章配上由我画的连环画。1966年9月15日,随姥姥由北京经锦州到了沟帮子火车站下车的附近一小小村落,眼前的画面,进入全现实,不再有梦幻;转年回到北京,大半年后姥姥病故,暂住四姨家的我,又于1967年10月22日,由北京到哈尔滨母亲身边,却看到那样多我喜爱的小人书。我的学画的梦,使我从笔墨纸砚的研墨开始练习;像在文学中选择散文而不是小说,绘画选择工笔不是写意。



韩和平、丁斌的《铁道游击队》选页

永久不忘的连环画有,韩和平、丁斌的《铁道游击队》几本,看了那叫帅,自由爬火车;韩战争、罗盘、金奎、顾炳鑫的《红岩》几本,受审讯老虎櫈辣椒水如自己;贺友直的《山乡巨变》几本,憨态可掬的劲儿最爱。还有,程十发的《胆剑篇》单本,总是血刃留痕;华三川的《白毛女》单本,那样的色彩那样美;王绪阳、贲庆余的《我要读书》单本,恰在我要读书时刻;刘继卤的《鸡毛信》单本,是我学画临摹白描的样板,先十八描中的丁头鼠尾描,那叫一个一丝不苟。



华三川的《白毛女》选页

得天独厚的观摩教学有,肖里创作的由哈尔滨话剧院同名剧目改编的连环画《松花江上》《千万不要忘记》,当时的话剧演出,报纸副刊同时发出人物绣像舞台速写;而抗联小英雄《黑牛》,朝鲜小英雄《小冬木》,鞍钢劳模事迹《孟泰爷爷和小螺》,童话寓言故事《鸭老大》,都是单本,多有原作。早在北京的时候,就有连环画《松花江上》,对哈尔滨的了解也是从这本小儿书开始,松花江春季开江的凌迅,秋季涨水的波涛一一都给我以画面感和触觉感,所谓身临其境。



肖里的《孟泰爷爷和小螺》扉页

不知道为什么,我更喜欢临摹贺友直《山乡巨变》中人物,心里总想笑,不打铅笔稿,用狼毫直接画,可以分毫不差。如今查资料得知,刘继卤的《鸡毛信》在他全部连环画作品中,不像《东郭先生》《武松打虎》《穷棒子扭转乾坤》等斩获过奖项,但声誉影响与地位绝不逊于后者;尤其在亿万个当年的少年和现今的孩子中,有谁不知道海娃智送鸡毛信的故事呢?高达358万册的印数,也充分显示这一点。而就是这样一个机灵故事,我当时临摹起来像练柳公权玄秘塔一样刻板。



刘继卣的《鸡毛信》选页

以上所说的几种连环画,不排除更多种一时忘记作者姓名和书名的。众所周知,好书经常再版重印,因此一部作品有几种版本的情况较为普遍。比如,刘继卣的《鸡毛信》,除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初第一版的50开本外,又于60年代有了第二版的60开本,还在90年代中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爸爸妈妈读过的书》中也选收了这部作品,因此它有了第三版的64开本。将这三种版本比照赏读,实在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我却没有收藏的快乐和对比的雅兴,是没有条件一直画下来。



王绪阳、贲庆余的《我要读书》选页


李兰颂


西游记套装,好几十本。当时真的好想买,可是家里真的没钱,懂事的我都没有敢和爸爸妈妈开口,因为知道不可能。

后来长大了,再也看不见那套西游记连环画了,也成了心里的遗憾,即使看过了小说,看过了电视剧,看过了各种版本的动画电影,都觉得心里的那套连环画是自己最想要的,因为永远都得不到。


妖戏人间


我们70后从小看连环画比现在看电视还要高兴,小时候我们可以拿瓦片跳防,可以玩老雁抓小鸡,玩猫猫,现在小孩都不会玩了。


自由自在10711797750


你的事情你作主,两代人不同的观念,都没错。


6819291488117


三国演义连环画


woods857


我买的第一本连环画是《西蒙的爸爸》,价格0.12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