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增收不增利,背後的真相是?

蒙牛增收不增利,背後的真相是?

中訪網(李子琪)在過去的半年裡,蒙牛已三次更換董事長,管理層的動盪讓蒙牛難續牛根生時代的輝煌。

4月29 日蒙牛(2319.HK)發佈公告,稱陳朗獲委任公司非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提名委員會主席及本公司戰略及發展委員會主席。

中訪網獲悉,自2011年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接任蒙牛董事長後,蒙牛就開始進行頻繁換帥。2016年,寧高寧調任中化集團,中糧集團副總裁兼戰略部總監馬建平接任蒙牛董事長,並在半年後由原雅士利總裁盧敏放接替孫伊萍任蒙牛總裁。今年年初,馬建平再度卸任,轉由中糧集團總裁於旭波出任蒙牛董事長。如今,上任僅3個多月的於旭波辭任,陳朗接手董事長一職。

內部核心團隊的動盪向來是讓企業走向下坡路的元兇之一,昔日的乳業老大也同樣應驗了這一現象。自中糧成為蒙牛股東、靈魂人物牛根生退隱後,蒙牛的業績便鮮有出彩的表現,伊利也藉此反超蒙牛奪回了龍頭寶座。

此後,二者的差距越來越大。

在2018年,蒙牛全年收入近700億元,淨利潤為30.43億元,同期伊利的營收則為789.76億元,淨利潤為64.52億元。儘管蒙牛的淨利潤實現了接近50%的高增長,但離伊利的盈利規模仍相差甚遠。

在毛利率及ROE上,蒙牛也是全方面被伊利碾壓。近五年來,伊利的毛利率始終維持在8%左右,蒙牛則只有5%左右;伊利的ROE維持在23%左右,蒙牛尚不及伊利的一半。

然而,蒙牛較為出色的2018年業績也經不起細看。儘管蒙牛總營收持續增長,但其各分部業務的盈利能力並不樂觀。除液態奶業務歷年均能保持盈利以外,從2015年起,蒙牛另外三個分部已經連續虧損,直到2018年其奶粉業務才實現了由盈轉虧。

其中,蒙牛液態奶業務的盈利卻出現了同比下降。據財報,2018年蒙牛液態奶分部盈利同比下降5.92%至35.32億元。此外,其冰淇淋分部虧損7388萬元、其他業務虧損3066.5萬元。

從液態奶業務來看,蒙牛在開創了中國第一個高端牛奶品牌“特侖蘇”後,再沒能推出同類型的拳頭產品。而伊利則實現了彎道超車,推出了“金典”、“安慕希”、“暢意100%”、“暢輕”等多個高端產品,在產品組合方面更加多元化,也更具競爭力。

此外,蒙牛在奶粉業務始終略遜伊利一籌。自蒙牛收購雅士利以彌補奶粉領域的不足時,卻在團隊整合中出現了人事紛爭,拖累了蒙牛在奶粉領域的佈局,並一度失去了與伊利一爭天下的最佳時機。

在收購方面,業內人士認為,蒙牛增收不增利背後的真相,是擅長資本併購的中糧系入主擅蒙牛後所帶來的“水土不服”。

在2012年到2018年5年期間,蒙牛戰略併購頻繁。從收購雅士利到多美滋中國、再到增持現代牧業、出手中國聖牧,有媒體稱其收購行為是“飢不擇食”,進而產生了接連虧損,使蒙牛業績背上了沉重的負擔。2018年,雅士利虧損1.3億元,現代牧業虧損4.96億元,中國聖牧則虧損22億元。

與蒙牛不同的是,伊利在收購方面顯得穩紮穩打,後者通過收購來完善自己的產業鏈,在原料方面實現了自給自足。中訪網獲悉,2019年3月,伊利收購了新西蘭第二大乳業合作社Westland,在加強了對海外優質奶源掌控之後,伊利的奶源優勢將繼續增強。

如今,在伊利的管理團隊已維持10多年不變、蒙牛卻頻繁換帥的情況下,後者離奪回乳業老大之位似乎越來越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