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中的反间计,他是这样来运用的效果还挺好,真不愧是一代名将

<head>/<head><body>

战国末期,秦国能打败其余六国,除自身的经济实力强大外,还与他们领兵打仗的统帅具有超强能力密不可分。白起,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因为卓著的战绩,而被后世称为战神。

这并非浪得虚名,没有真材实料是做不到的。白起16岁参军,因为屡建战功,26岁便荣获“左庶长”的爵位,相当于今天的师级干部。成为当时秦国最年轻将领,从此开始崭露头角,成为秦国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36计中的反间计,他是这样来运用的效果还挺好,真不愧是一代名将

白起

白起的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役极多,但最能证明他实力的,且最能体现他智慧的战役就是伊阙之战。此战他以10万老弱病残的非主力军队,完胜拥有24万军力的魏韩联军,实为以少胜多的经典。白起因此成名,而魏韩两国则从此一蹶不振。能赢下此战役,主要是这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鼓劲加油提升自我气势

因为对战之初,韩魏联军比自己的兵力多很多,气势上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韩魏来势汹汹,大有碾压一切的气势。而且韩魏驻守在伊阙要塞,进可攻退可守。秦军毫无优势可言,面对实力的悬殊,军心已有动摇。情况万分紧急,如不及时处理,很可能就会未战先败。白起不愧是战神,深谙用兵之道。表面上他对韩魏联军表现出了不屑一顾,散布必胜的信念,让手下对自己这个统帅有信心。暗地里,他并没有轻敌,而是非常重视这两个对手,认真分析研究,精心策划,最终确定实际战术:各个击破。

36计中的反间计,他是这样来运用的效果还挺好,真不愧是一代名将

气势

其二、与众不同的“反间计”,若能被看透,就不是战神

从一开始,韩魏联军就是貌合神离,心中互相猜忌,只不过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绑在了一起。白起自然能看穿这点,决定利用来离间二者。他先是写信给魏将公孙喜,陈述希望魏国保持中立,并承诺战胜韩国后给予好处。公孙喜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当然看出这是离间之计,所以断然拒绝。而战神的部下也很疑惑,连路人都能看出的计谋,你白起还在用,太没水准了。可是白起的心意谁能知晓呢?他的目的达到了,就是要公孙喜轻敌,认为自己不过如此。

36计中的反间计,他是这样来运用的效果还挺好,真不愧是一代名将

反间计

接下来他又写了第二封信给公孙喜,感谢他的配合,要他在第二天秦军攻击韩军的时候,作壁上观,好处一分不少。这自然也遭到了拒绝。而此时战神的部下就更加理解不了,第一次都碰壁了为什么还要有第二次?原来,这反间计一开始的对象就不是魏国,而是韩国将领暴鸢。当然这些往来书信都落到了暴鸢手中。脾气暴躁的他,果然中计。一想到公孙喜,竟然背着自己和秦国书信往来,互通有无,气就不打一处来。真是猪队友靠不住,只能依靠自己了。这为他们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36计中的反间计,他是这样来运用的效果还挺好,真不愧是一代名将

合作理解

其三、佯攻韩国,突袭魏国,各个击破,势如破竹,战神用兵如神

反间计成功后,韩国就已做好了秦国来攻的准备。集中了所有优势兵力来守卫。秦国也如约而至,只不过攻城的士兵只是秦国兵力的小部分,而且还不是大张旗鼓的攻击,只是做做样子走过场而已。这让韩国郁闷不已,原以为可以大干一场,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不甘心啊!而同一时期,借助夜色,白起带领军队突袭魏军的身后,魏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原以为秦军一直在攻韩,自己可以得到修整的。没想到秦军这么快就打了过来,匆忙迎战的他们,哪里能是准备充分的秦军对手,且战且退逃往韩国一方。

36计中的反间计,他是这样来运用的效果还挺好,真不愧是一代名将

突袭

而韩国一方,在没有搞清楚状况前并不敢贸然加入战局。因为,一则不知道围困自己的秦军有多少。二则之前提到的魏与秦之间的通信往来是否属实。如果属实眼前魏国的败退就可能是诱敌之计。三则韩国对魏国的实力有信心,认为魏国顶个十天半月都不会有问题。结果反击的好机会就在猜忌和疑惑间溜走了,秦军势如破竹将魏韩联军击败,拿下了伊阙城,秦国以极少的伤亡代价,击败魏韩的24万联军。战神白起果然不是吹出来的,只可惜了那24万鲜活的生命!

36计中的反间计,他是这样来运用的效果还挺好,真不愧是一代名将

当时如有5G,白起能成功吗?

一将成名万骨枯,这就是白起的真实写照。白起凭借此战封神,又因为他打仗几乎没有失败过,也被后世誉为常胜将军,秦国得到白起是秦国的福分,但绝不是六国和天下的福分。从此秦国多了一名令人闻风丧胆的战神,而对六国和天下而言却多了一名杀神。呜呼!这是六国的不幸还是天下的不幸呢?

白起的战术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单选)
0人
0%
反间计
0人
0%
突袭
<button>投票/<button>
/<bod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