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碼標記的“生意”不能這麼做

法制日報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名調查記者用自己的手機叫了一輛出租車,一上車司機就問:“你是記者吧?”自己的身份輕易被識破,這讓記者感到很驚訝。司機爽快地告訴他,自己的手機安裝有號碼標記軟件,這名記者的手機號碼已經被公開標記為“記者”,所以一接到電話就知道了他的身份。

對於調查記者而言,這的確是一件細思極恐的事情。記者身份被公開標註,這就意味著暗訪工作根本沒法開展。不但各種“公關”可能如影隨形,而且有可能對記者的人身安全帶來極大隱患。實際上,被一些號碼標記軟件“禍害”的人不僅僅是記者。其他媒體的報道顯示,一些普通民眾的手機號碼莫名其妙地被標記成了“房產中介”“教育培訓”“騷擾電話”“營銷電話”等等。這不僅僅導致他們的正常電話被拒絕接聽,而且各種不實的身份標籤也弄得他們十分尷尬。

雖然法律明確規定電話和短信營銷必須徵得用戶同意才能進行,但是現實生活中“黃金旺鋪要不要了解一下”的轟炸式營銷從來都不會自動絕跡。一些手機APP應運而生,通過發動用戶對營銷號碼進行標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它們無處藏身,從而幫助用戶實現拒絕接聽、接收的自由。在這個意義上,號碼標記服務對民眾還是有功勞的。

然而,一枚金幣會有兩面。此前已有媒體披露,某平臺公然利用號碼標記功能做起了趁火打劫的“生意”,要想查詢自己的號碼是否被標註,收費為每個號碼26元。查到被錯誤標記的情況,想要取消標記,對不起,你還要向該平臺繳納68元。更邪門的地方在於,前腳你剛剛付費取消了營銷電話的標記,後腳你的手機又被標記成了詐騙電話。挖好了陷阱只等你往下跳,這樣的惡意用心已經很明顯了,就如同某些殺毒軟件製造病毒、修車鋪老闆故意撒釘子。

用戶對自己的電話號碼擁有法律規定的合法權益,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對其號碼進行不實標記,屬於明顯的侵權行為。對此,相關手機APP平臺負有認真審核的義務,在出現錯誤的時候平臺更應當及時予以修正或刪除。甚至,在一定情形下,平臺還應當賠償用戶因此產生的損失並進行賠禮道歉。現在,卻出現了用戶號碼被錯誤標記卻無從獲得有效救濟的狀況,這已經很不正常。某些平臺還把刪除修改錯誤標記當成“收費生意”來做,這更涉嫌非法經營和敲詐勒索犯罪。

號碼標記的“生意”不能這麼做。對此,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應當根據現實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響應,通過立法、修法對號碼標記的相關活動進行規制。同時,相關部門應當積極接受公眾舉報,責令有關APP平臺嚴格把關、糾正錯誤,避免受害者求告無門。對於以此謀利的平臺,不妨嚴厲追究其刑事責任,以遏制亂象蔓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