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記得小時侯農村的大席是什麼樣子的嗎?

yao33168


不但記得,而且很懷念。

我記得最早村裡隨禮10塊錢,是那個有四個人頭的十塊錢,還不是現在的,然後有人家裡過事了,全家都去,菜第一道是紅肉,豬肉做的,第二道是蘿蔔絲炒粉條,第三道是小酥肉,我們那裡的特色,現在依然是,第四道是丸子湯,裡邊有粉條和菠菜,第五道是排骨,上面幾塊排骨,下面是白蘿蔔塊,其實是蘿蔔多,熱菜只能記得這麼多了。涼菜有菠菜粉條,豆芽涼拌,裡邊有油炸豆腐,蓮菜涼拌,洋芋片涼拌,最後一道菜是酸菜粉條湯,酸辣味的,主食是米飯,有白米飯和紅米飯(加了豆子一起煮),酒是自己燒的包穀酒,煙是兩塊錢的猴王煙,一桌一盒。只能記得這麼多了。

後來隨禮金漲到20塊,現在漲到了50塊,菜也越來越好了。變成了雞鴨魚蝦,肉菜也有了猴頭菇蒜薹這些,涼菜加了西蘭花,小酥肉依然有,酒水多了飲料可樂雪碧,酒也是買的那種,煙是二十塊的。這個是在家裡辦酒席的。有人嫌家裡麻煩,直接去酒店訂了飯,能吃的更好。


西北小婷


我的家在東北,東北農村的大席別具特色。

大席一般都在主人家的院子裡舉行。先是在院子裡用竹竿或木杆及篷布搭起寬敞的棚子,再把桌凳在棚子裡或一排或兩排一字擺開,放上碗筷,來賀喜人們就坐在桌前,等待上菜開席。那時的桌子和碗筷都是從村子裡各家借來的,並不整齊,但這絲毫不影響來吃席的興致。



大席的菜餚由本村或鄰村的大廚製作,食材從購買到上桌那可是要經歷一個很複雜的過程的。一般都是開席的多天前就把大廚請來,大廚按主人的意願和大致要吃席的人數拉出菜單,主人按菜單去購買。購買時間都選在離開席時間最近的大集,以保證新鮮。


菜餚製作前,主人還要找來幫忙的村裡人,這些人都是略懂廚的,按大廚的吩咐進行備菜,或洗或擇、或切或拍、或裝盤、或入碗,葷素冷熱分類放在長長的條案上,就等大廚揮勺上灶。

大席上每桌菜數量不多,一般都在8~12個,但菜量很足,哪家的菜量一旦少了,就會給村裡人留下話柄的,起碼有小氣之嫌。菜品中扣肉、四喜丸子、燉小雞、澆汁魚是比不了上的四道菜,那時候生活水平不高,吃一次大席的確能解饞的。



即將開席時,主人都要燃放鞭炮,這響聲既是開席的號令,也是對還沒到來的村裡人的一個通知,告訴他們快點來,開飯了。


鞭炮一響,就是大席最熱鬧的開始,並馬上就進入高潮。吃席人的歡聲笑語,小孩子跑來跑去的嬉笑打鬧,端菜夥計來回竄梭的吆喝聲,夾雜著大廚炒菜勺子的敲鍋聲,加上賀喜的聲聲嗩吶(大多都請鼓樂隊),混在一起,儘管有些嘈雜,但那種心情,那種感受,那叫一個喜悅,別有情趣。


這經歷,已好多年。時過境遷,在心裡,留下的除了懷念,還是懷念。


初始農人


我是在重慶的小山村,飲食習慣代表川渝地區吧!

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去吃酒席,那會生活條件不是很好,去吃酒席就意味著有各種好吃的。

我們這邊辦酒席,村裡附近的人都要去幫忙,這是人情味。幫忙是不付錢的,一般主人家要發一條圍裙,發一包香菸。

吃酒席一般正酒是當天中午,但是附近的人從前一天晚上就可以去吃飯了,一直吃到第二天晚上,我們有酒席吃三天的說法。

對於酒席上的菜式,除了有糖果,有煙,有給家人帶的小零食袋,有涼菜,還必須有九大碗,九大碗包括:軟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魚、蒸渾雞、蒸渾鴨、蒸肘子、夾沙肉、鹹燒白。每個地方會有一點差異,這些都是上蒸的大菜,小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涼菜和夾沙肉了,席上的涼菜味道特別好,夾沙肉也只有酒席的時候可以吃到。

小時候我都是跟著外公,走親戚吃飯有很多講究。比如,上一個菜小孩子不能先動筷子,要讓長輩先動筷子,夾菜的時候要說請,夾菜只能夾自己面前盤子那一方的,不能在盤子裡翻,吃飯不能吧唧嘴,手拿筷子手指也不能指著對方,還有還有,手肘不能趴在桌子上吃飯,小時候我被打了筷頭有點多,到現在都還記得住,哈哈!


聚鄉村


隨著現在農村的生活條件逐漸發生變化,農村大席已經越來越少見了。二十年前的東北農村,家家有任何婚喪嫁娶的事情,都是在自己院裡辦大席。場面非常壯觀,也特別熱鬧。

那個時候農村誰家要是辦大席,得提前好多日子進行準備活動,東家拿桌子,西家借凳子,自己家吃飯的地方不夠,還要到鄰居家來借房子擺大席。農村的結婚大席最少要吃上三天,正日子的頭一天要請所有人前來幫忙準備酒席的食材,所以得先安排幫忙的大家吃上一頓,正日子過後也要再次宴請親戚朋友再吃上一頓,這在我們當地稱為“赴家宴”。婚禮的正日子大擺流水席,幾乎是從早吃到晚,一家辦席,幾乎全村所有人員都出動了。

後來,隨著農村的條件發展,開始出現了專門的做酒席設備租賃的人家,桌椅板凳鍋碗瓢盆鍋灶用具應有盡有。再也不用滿村去借各種吃飯的傢伙了。

大席的菜品雖然沒有現在做的那麼精緻,但也是要有魚有肉,最少也要弄上七個碟子八個碗,院子裡柴火大鐵鍋直接烹炒各種美味,老遠就能聞到香氣,場面非常熱鬧。

農村以前之所以喜歡在自家辦大席,是因為這種形式顯得熱鬧又喜慶,雖然說忙前忙後麻煩一些,但是在哪個年代,剩下的菜能夠全家人吃上十天半個月的,所以就顯得特別實惠。所以一般東北農村的農民辦喜事都選擇在冬天,一是糧食賣完錢手裡寬裕了,二是剩下的各種菜也能保存一段時間夠家裡吃。

現在,飯店越來越專業,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了,人們為了圖個方便省事,所有的大席都直接改在飯店裡進行了,一場婚宴,幾乎一個多小時就結束了,遇到婚禮的大日子,弄得結婚就像趕場似的,還得限制時間趕緊吃完趕緊騰地方。再也找不到往日農家院裡辦大席的熱鬧場面。

你記得小時侯農村的大席是什麼樣子的嗎?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土生土長的農村人來說,太多值得回憶了!

首先,小的時候農村辦事兒的第一步就是借各種東西,比如八仙桌、條凳子、各種盤子和碗,整村的人都在為一場事兒而忙碌!

其次 請廚師,廚師寫下菜單,然後就要去採購

然後 買食材 大清早幾個負責採購的就要起床奔赴菜市場,那時候車很少,大多數是農用車或者小三輪!

最後就是邀請幾個年輕有力的大漢做好上菜準備,負責菜端上桌子!

期間還有幾個婦女在不停地刷洗撤下的碗和盤子

那時候的飯菜總能做到清盤,感覺什麼都是好吃的!多麼美好的童年



城事講周口


記得,上小學時,那個時候家裡在農村,沒吃過什麼好吃的,有人辦喜事,或者喪事,都會擺一座座吃的,我們那裡話講叫做桌子,小時候會比較期待吃好吃的,吃肉呀,各種菜,以及最後會上,一整個燉好的雞,一條魚,以及會上甜湯,和鹹湯,小時候,小朋友特別愛喝甜湯,有的離得比較遠,去也不方便,會有那種拖拉機,類似的車,到各個村,去接人去吃酒席。小時候去每次都會吃的飽飽的,吃到吃不下。前兩年村裡小夥伴過好結婚,正好下雪,我們就在大雪裡,有的是在屋裡擺著有的是在有棚子下,我就在大雪裡,和同村的人,一塊吃酒席,有些吃不完的好菜,也會帶回家去吃,一些小朋友喜歡喝飲料會把喝不完的抱走回家


阿財日記


記得小時候有好多事值得回憶的,那時候農村還很窮,只有人家辦喜事,或春節時家族門內人家請春節酒,農村方言叫做桌子。那時隨禮一般喪事2元錢,是四個菜。喜事或近親也就是3元錢,是6個菜第一個菜是羹,第二是紅燒肉,三是肉元,四是菜燒膘,五是香乾炒波菜,最後是一盤魚和青菜湯,第二,三碗菜是有限制的每人三個。到了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了,禮錢也就增加到五元,再後來就是10元20元到50元,現在好了100元200元500元甚至更多。


用戶7289102300469


現在找不到小時候的快樂了。小時候吃酒席。很多朋友。親戚。鄰居來幫忙,每家去借桌椅板凳。很是鬧熱。那種一大家子認得感覺很是溫暖。現在的酒席。只要出錢啥都不愁了。記得小時候還吃流水席。這一輪吃完吃下一輪。巴不得早點去。排個第一輪。吃完飯。大家幫忙收拾。熱熱鬧鬧,聊個盡興。熱鬧好幾天。都來幫忙。還是小時候幸福。滿滿幸福的回憶


我是呂生888


我家是東北的、我記得小時候村裡有人結婚,會在外面院子裡搭一個很大的棚,然後親朋好友都會熱心的來幫忙,買菜,做飯,一做就是十幾桌子,很熱鬧,村民們都很樸實!然後會滿村的借桌椅,不像現在,都是在各大酒店,雖然高大上,但再也沒有了那熟悉的氛圍


好多魚83251565


農村大席。九大碗,扣肉,甜燒白,鹹燒白,扎肉,酥肉,丸子,白肉,豆花,血碗,泡菜下飯菜等等……

說是九大碗,往往都是超過九樣,花生,胡豆,拿來做下酒菜,吆五喝六的划拳,好不熱鬧。。




分享到:


相關文章: